川籍民盟成员对新中国成立的贡献

作者: 党钰碧

川籍民盟成员对新中国成立的贡献0

中国民主同盟作为我国重要的民主党派之一,在我国近代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民主同盟自成立起就在四川地区进行活动,在此期间涌现出了众多川籍爱国民盟成员,他们在抗日战争时期宣传抗战思想、反对妥协投降,在解放战争时期主张和平反对内战、与中共合作配合解放战争,参与创建新中国。回顾川籍民盟成员对新中国成立的贡献,有助于增强当代青年的爱国主义信念。

中国民主同盟,简称民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现有的民主党派之一,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爱国统一战线的组成部分。民盟于1941年3月19日在重庆秘密成立,在创建之初已有川籍人士参与民盟活动。在民盟总部的支持下,民盟四川省支部随之建立,许多川籍爱国人士纷纷加入中国民主同盟。川籍民盟成员将爱国作为自己的最高道德准则,不惧牺牲个人生命,为新中国成立作出巨大的贡献。

民盟四川省支部的组建及活动

1941年3月19日,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在重庆成立。1944年9月,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在重庆召开全国代表会议,决定将名称改为“中国民主同盟”,简称民盟。随后民盟便在全国各地广泛开展活动。

起初,民盟总部设于重庆,活动范围以重庆、四川为主,四川成为民盟的重要活动基地。在民盟四川省支部成立之前,许多川籍爱国人士就已加入民盟,如爱国民主人士张澜和潘大逵等。

民盟广泛吸纳主张民主的爱国人士。在四川成都,民盟主席张澜(如图1所示)亲自吸收了一批知识分子和军政人员。民盟四川省支部还将国立四川大学作为当时工作的重点,为了增强民盟内部的民主进步力量,张澜于民盟四川省支部成立前后,介绍了许多川大师生入盟,扩大了民盟的社会基础。1944年11月5日,100余名盟员在成都召开会议,选举产生了民盟四川省支部第一届委员会,随后民盟便在四川地区更广泛地招揽盟员、办理盟务。

抗日战争胜利后,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一方面高呼和平民主,一方面又准备发动内战。对此,中共中央发表对目前时局的宣言,表达和平民主、团结反战的愿望。中国民主同盟也认识到要争取和平,就必须竭力反对国民党发动内战的阴谋,反对内战、争取和平便成为中共与民盟的共同目标。1945年8月中国民主同盟发表《在抗战胜利声中的紧急呼吁》一文,提出“民主统一,和平建国”的口号。根据民盟总部提出的要求,民盟四川省支部也积极投入反内战运动。

1946年11月,民盟四川省支部在成都召开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第二届支部委员会,委员会由张志和担任主委,杨伯恺负责宣传,罗忠信负责组织。民盟四川省支部随后便进行反内战宣传、积极发展盟员,在四川先后建立了双流、新津、遂宁、南充、内江、自贡等54个县、市分部或小组。

经过民盟四川省支部的努力,一大批有能力的川籍知识分子、爱国民主人士加入了民盟,为民族独立和解放事业作贡献。

川籍民盟成员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的贡献

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是新中国成立前经历的两个重要时期,在此期间,四川省涌现出了一大批爱国民盟成员,他们为建立和平民主的新中国艰苦奋斗、不怕牺牲、团结互助,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可歌可泣的诗篇。

首先,抗日战争时期的贡献。一是宣传抗日思想、反对妥协投降。九一八事变后,民盟领导人张澜和其他川籍民盟成员一起积极宣传抗日救国、抗日爱国等理念。张澜向南充中学全校师生分析国内外形势,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口号,激发师生的抗日热情。七七事变后,他写出《感赋》诗数首以表达爱国之情,张澜还在川军出川抗日大会上发言,并指出团结一致抗日是杀敌致胜的重要条件。抗战之前国民党营垒中就存在“亡国论”的思潮,全面抗战爆发后,以汪精卫为首的国民党亲日派宣扬“亡国论”,谋划投降卖国,1938年10月,汪精卫在重庆公开宣称“凡两国战争终须和平,以我国积弱,非和平即亡国”。为了应对国民政府的妥协投降活动,1939年张澜在《新蜀报》上发表《讨汪通电》,严厉批判国民政府内部消极抗日、妥协投降的思想。

为挽救民族危亡,川籍民盟成员还积极创办各种报纸杂志,在民众中宣传抗日思想。四川遂宁的蔡梦慰(如图2所示)从小跟随其父经营小商业或帮工来维持一家生活,深知谋生的艰难,他在高中时期就喜读进步报刊、关心时事、思考社会问题。1945年春,蔡梦慰在成都“遂宁旅蓉同乡会”担任干事,经四川民盟宣传委员吴汉家同志的介绍,蔡梦慰加入了中国民主同盟。随后他和进步青年李伯达、郑宗尧等在遂宁创办了遂宁书报供应社,代订《新华日报》及该报社所印的书刊,宣传抗日思想。当时许多追求革命和进步的知识分子,纷纷到书报供应社读书看报,还有许多进步知识分子经常来此谈时事,书报供应社便成为传播革命思想,联系广大进步知识分子的一个据点。不久,蔡梦慰参与了《遂蓉导报》的组稿、写稿和发行工作,蔡梦慰曾以泳虹、蔡琨等笔名写了许多揭露黑暗、坚决抗战到底的文章,文章主要反映当时国际国内的形势,其中鲜明的民主观点和大胆揭露当时黑暗现实的内容,吸引了一大批进步青年。

二是关心人民疾苦、坚持团结抗战。抗战初期,张澜在推动川康建设的过程中,就曾明确提出禁止官吏对人民进行搜刮,要尽量减轻四川民众的负担。张澜作为川康建设川北区主任时,就曾努力减轻川北老百姓的负担,1941年8月,张澜由于民盟事务繁多,不能亲自前往阆中,就请国民参政会秘书陈鸣西代他行使主任职务。他嘱咐陈:“要站在人民的一边,为人民说话,减轻人民负担,不要呆板地按规定办事。”

民盟成立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出现严重危机的时刻。1941年“皖南事变”爆发后,国共合作面临破裂的危险,民盟成立的初衷和目标便是团结抗战。随着抗战深入发展,张澜分析国内的战争形势,认为抗战建国的根本途径是实行民主、团结、抗战的方针,1944年9月5日,他在外国记者招待会上再次强调此战略方针的重要性并指出:民盟的中心主张,就是民主、团结、抗战。川北地区民主人士鲜英还将自己在重庆的私宅献出,作为中共进行统战工作和民盟开展活动的重要场所。

川籍民盟成员始终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认为团结全国各个阶层力量,才能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为维护团结抗战的局面,四川地区各民主人士积极投身民族抗战事业,与中国共产党团结合作,谱写了统一战线历史上辉煌的篇章。

其次,解放战争时期的贡献。一是主张民主和平、反对内战阴谋。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发展面临着不同道路。为避免因争夺资源而发生军事冲突,中国社会各阶层的政治觉悟和参与意识空前高涨,民主与和平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旋律。

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政府坚持独裁专制的策略,对于国民党政府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了斗争,全国迅速出现了一股争取和平、反对内战的斗争热潮,而张澜也领导民盟成员和其他爱国民主人士一起积极投身这一斗争。

1945年8月12日,张澜在重庆发表讲话,主张加强民主、坚决反对内战、保持抗战胜利成果。张澜认为民主政治就是要体现主权在民的政治,即国由民治。1945年10月1日,张澜在中国民主同盟临时全国代表大会上郑重宣布:“我们以人民的意见为意见,以人民的利益为利益,坚决反对发动内战。”

四川营山的杨伯恺积极协助张澜在成都建立中国民主同盟四川省支部,并被选为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兼四川省支部宣传部部长。他在《华西日报》工作期间,不断为和平民主而呐喊,先后写出了《民主的理论性与现实性》等社论文章,这些文章如同利箭射向国民政府统治集团,激起国内主张民主和平的呼声。面对日益严重的内战危机,杨伯恺于1946年5月创办了《民众时报》,担任总经理兼主笔,积极宣传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旗帜鲜明地反蒋反美反对内战。

1946年8月至9月,因民盟组织开展革命活动的需要,蔡梦慰在成都春熙路西段开办了成都现代书报社。这个书报社既是民盟的一个地下联络点,又是传播革命思想,联系进步力量的有力阵地。

民盟四川省支部不断发展,民盟成员很快遍及四川的各个地区,民盟在成都的舆论阵地,除《华西日报》和《民众时报》之外,还有许多报纸期刊也加入四川“反对内战,实行民主”的斗争行列。

二是支持人民解放战争、投身建国大业。1947年5月,国民党当局发表了一篇名为《中共地下斗争路线纲领》的文章,之后随机逮捕民盟成员。国民党政府宣布民盟为非法组织,派出大批军队和警察包围民盟总部,软禁民盟主席张澜。民盟总部被迫通告全体民盟成员停止一切政治活动、宣布总部解散。

民盟被迫解散的第二天,张澜就发表声明呼吁各地盟员及各级组织转入地下活动,继续开展斗争。在国民党特务的严密监视下,张澜仍坚持同其他民盟负责人一起与中共合作、策划恢复民盟活动。

1947年6月1日凌晨,成都、重庆同时戒严。国民党反动派在成都逮捕30多人,在重庆逮捕300多人,其中包括民盟盟员、中共党员和其他民主人士。四川成都的范朴斋联合爱国人士积极展开营救活动。1949年3月19日,范朴斋从成都乘飞机抵达重庆,当晚范朴斋与盟员张松涛、赵蕴书、涂耀庚3人共同商定行动步骤,范朴斋提议希望借此机会,营救所有被监禁的同志,不仅仅是被逮捕的民盟盟员,还有共产党人和其他民主人士。

1949年下半年,解放战争即将迎来全面胜利,国民党当局见大势已去,便对囚禁在白公馆、渣滓洞的革命志士进行了惨绝人寰的血腥大屠杀。1949年11月27日深夜,匪特对狱中的革命人士进行了大屠杀,蔡梦慰和张梦晋都牺牲于重庆。

张澜、范朴斋、蔡梦慰等川籍民盟成员(如图3所示)的爱国主义思想激励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奋勇向前。川籍民盟先辈们始终胸怀大局、心有大我,将自身的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紧相联,学习和弘扬川籍民盟成员的爱国精神,有助于激励后辈树立爱国的坚定信念。

(作者单位:西华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