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中“桑”的象征意义

作者: 李燕

中国古代文学中“桑”的象征意义0

“桑”在古代先民的认知中具有崇高的地位,映射出古代先民对自然规律、生命奥义和社会结构的深刻理解。“桑”在我国文学中象征着生命循环往复、重组延续传承、宗教祭祀活动以及文人对家园的深厚感情。文章深入挖掘我国古代文学中“桑”的起源和象征意义,同时通过多维度的探讨,重新审视“桑”作为我国的文学符号在古代文学中的独特地位及深远意义。

古代文学作品中“桑”的起源

神话传说中的“桑”。《山海经·中山经》中记载了一颗巨桑,由于其与神话传说中赤帝的女儿升天的故事有关,所以称之为“帝女桑”。“帝女桑”的规模之巨,枝叶铺展之广令人惊叹。其叶片硕大,花色金黄,也叫人称奇。此外,还有诸如“桑马神话”等多个与桑有关的神话故事,“桑马神话”主要描述了具有人性光辉的白马英勇救助亲人的动人情节。“日出扶桑”与“空桑育人”也是流传较广和较为有代表性的神话故事,充分体现出“桑”在古代先民的精神世界中不仅是生命起源的象征,其所代表的生殖繁衍之力也受到先民的敬仰。

我国古代流传着“扶桑太阳”的神话故事(如图1所示),太阳女神羲和她的孩子们安居在扶桑树上,太阳攀至树梢标志着昼夜的转换,说明古代先民认为扶桑不仅是日出的地方,也是太阳神停留之处,扶桑树与太阳之间有着紧密的关联。据《淮南子》记载,太阳从旸谷升起,后经过咸池,再拂过扶桑树梢,即为晨明,最后登上扶桑开始照耀,是为胐明。古代先民以农耕为生,很早就发现农作物生长与太阳有关。人们认识到阳光普照,万物生长的规律,将太阳与人类繁衍联系起来,从而形成了最早的太阳崇拜信仰。黄河流域作为我国文明的诞生地,为桑树提供了理想的生长环境,桑树也展现出极强的生命力,即使在不利于自身生长的环境中,桑树苗也能顽强生长,展现出生生不息的力量,所以在古代先民的认知中,桑树与太阳共同成为生命的象征。

受农耕文化影响,桑树也被古代先民赋予了生殖崇拜的意义。在《吕氏春秋·本味》中记载了伊尹的传奇身世,称其母化身为桑,伊尹便在空桑之中孕育而出,故桑树在古人心目中被视为圣哲诞生的神秘之地。同样在《吕氏春秋·古乐》中也记载颛顼诞生于若水之畔的空桑,并最终成就帝王之业。此外,在夏朝启诞生的传说中,其是大禹与涂山女在桑树旁情感交融的结果。先民们将生殖繁衍与桑树相联系,将圣哲的降生与桑树紧密结合并赋予神圣色彩,是借由“桑”的象征意义寄托对后代绵延不绝、事业有成的期望。

祭祀活动中的“桑”。桑树作为生命力的象征,根系深植大地,枝叶向天空延展,不仅代表了生生不息的繁衍之力,还深刻影响着古代统治者的宗教祭祀仪式,同时也成为青年男女幽会时的情感寄托。

由于先民坚信桑树具有与天地神祇沟通的独特能力,所以选择在桑林中举行神圣的社祭活动,最终使桑树成为原始宗教文化的重要符号且带有浓重的神圣意味。远古农耕时期的先民在桑树林中举行祈雨典礼,以诚心祈求上苍赐予风调雨顺,使得大地得到滋润,农作物得以繁茂生长。据《吕氏春秋·顺民》记载,在商汤战胜夏朝并一统天下后,国家经历了长达五年的干旱。为解民困,商汤亲赴桑林祈雨,他削发断臂,愿以自己为祭向神灵祈求降雨,此举深得民心,随后大雨倾盆(如图2所示)。此外,《左传·成公二年》记录了一桩历史事件,楚共王时期,筹备阳桥战役之际,屈巫(巫臣)受命出使齐国通报出征日期,他把一切家财全部带走。申叔跪碰上巫臣,惊异道:“真是奇怪啊!一个人既要面对三军的紧张局势,又沉浸在桑林间的欢愉之中,恐怕是打算带着别人的妻子私奔吧!”此事透露出周初男女在桑林间自由相聚,体现了当时较为开放的社会交往风气。此后,“桑中之约”便成为男女私下相约的隐语。

“桑”的象征意义的发展趋势

隐喻了情感和家园。桑树在先民心目中是生命奥秘与蓬勃活力的象征,还孕育了吐丝的蚕,与民众生计息息相关。历经时光演变,“桑”又逐渐增添了男女情感的寓意,最终演化为家园的象征并深植于人们对故乡与生活的深厚情感中。

一方面是男女之间情感的隐晦表达。女性在古代承担着采集桑叶并进行纺织的重任,桑林是获取纺织材料的关键区域,同时也成为情感萌发的背景。桑林与桑园作为男女私会的场所频繁出现在《诗经》中,既展现了爱情的真实面貌,也反映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小雅》中以桑树为喻,暗示青年男女生命力的旺盛,而茂密的桑林成为他们秘密相会的首选之地。《鄌风》提到“桑中”与“上宫”两个地点成为恋人间约定见面的地点,诗中人物沉浸在过往的甜蜜之中,回味着在“桑林”与“上宫”的深情交往和分别时的依依不舍。另一方面是家园情怀的深情流露。先民对森林抱有神秘且尊崇的情感,视树木为家园的代表性元素,此观念逐渐凝聚成了家园意识。《幽风·鸱鸮》中母鸟巧用桑树的稳固枝干与密集枝叶加固居所保护着未出壳的幼雏,桑树在此扮演了家园护卫的角色。《小雅·小弁》进一步指出“桑与梓,需心怀敬意”,因它们由父母亲手栽下,体现了对家园树木的尊重,实际上是对故土深情的流露和归属感的彰显。

表达了生命意识。“桑”作为情感寄托常常与丧葬、不祥及长生等概念交织,反映出先民对生命本质的深刻思考。“桑”在古人的传统信仰里被赋予了神灵的特质,也常被用作丧葬用品,才使得“桑”与死亡意象紧密相连。然而,“桑”于《诗经》的记载里并未直接与死亡挂钩,更多地是营造萧瑟、凄清情境。《秦风·黄鸟》中的“交交黄鸟,止于棘”便运用“桑”等意象隐喻了对不仁不义行径的谴责。此外,“桑”的死亡意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与风水学说及个人、家庭命运紧密相连,常被看作自然与人之间关系失衡的象征,能够引发人们对命运无常的忧虑。同时,“桑”也常被用作将景物与情感融合的媒介,表达悲伤情绪,成为文学作品中不可或缺的家园象征,并承载着深厚的家园情怀。与此同时,“桑”在古人的世界里还是长生不老的象征。《中国神话传说》里“穷桑”这棵神奇大树,叶似火,果如紫晶,万年一结,食者得长生,充分说明古人将“桑”与不老神话紧密相连,寄托了对永恒生命的向往。古籍中的“桑榆”寓意晚年,如《后汉书》所言,失于晨光,亦可收于桑榆,在此“桑”成为人生暮年的写照。而葛洪笔下的沧海桑田更是以“桑”的变迁映射人生短暂和对生命永恒的渴求。古人深知时间无情,生命有限,而“桑”却以生生不息的力量成为生命的象征。古人渴望通过“桑”窥探时间的奥秘并延续生命的长度,这不仅是古人对生命本质的深刻思考,更是对生命价值的高度认同与不懈追求。

古代文学作品中“桑”的发展变化

从创作角度分析“桑”的发展变化。“桑”意象的演变与时代进步共同对桑林文学创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创作者为捕捉“桑”背后的情感与时代特质不断创新艺术手法与情节构建。早期桑林文学,如《诗经》中的篇章多以简洁句式和直接铺陈描绘桑林间劳作与人物形象。随着创作手法逐渐丰富,创作者更倾向于细腻的语言、动作和细节描写,以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生动。刘向的《列女传》通过对话与句式变化,展现出采桑女的机智勇敢和人物深度。与此同时,情节模式也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的转变。“桑”最初是男女间情感的朴素表达,象征着爱情。故事脉络中后来插入了新的人物,重点也就转向了采桑女与新角色的交往场景,而原先丈夫的角色变得不再突出,使故事的层次更为丰富,也更具吸引力。《陌上桑》通过第三人求爱被拒等情节,间接地赞美罗敷的美貌与坚贞,同时也凸显高尚品质与机智应对,不仅丰富了桑林文学的内涵,更使人物形象鲜活生动。

从中心思想角度分析“桑”的发展变化。“桑”的象征意义在文学中的演变深刻反映了古代社会结构与民众心理的变化。“桑”早期是贵族阶层的象征,如《诗经》中通过描绘贵族生活场景,传达社会秩序与价值观。然而随着时间推移,“桑”逐渐转向普通民众的生活与情感,此时的文学也开始直接呈现农民的辛劳与不满,如《七月》中农民家庭的困境,白居易用笔描绘了赋税重压下农民的生存状态,这揭示出文学中的社会阶层观念由贵族中心向人民中心转变。此外,在性别角色呈现上,文学也经历了变革。如《风·七月》中的采桑女等早期女性形象常处于被动地位,后来女性形象开始展现独立与自主特质,如《列女传》与《陌上桑》中女性角色面对权贵时表现出的坚定立场与智慧,充分体现出女性自我意识的提升,也反映了社会对女性角色的重新定位(如图3所示)。“桑”意象的演变不仅体现在创作手法与情节模式的创新,更深刻地体现在文学对社会结构与性别角色的重新诠释,展现了从贵族中心到人民中心,从性别从属到性别自主的转变过程。

“桑”的意象起源于古代人类对自然的崇敬,与神话、宗教仪式紧密相连。随着历史演进,“桑”已超越物质,成为情感、生命的隐喻,同时还丰富了文学创作的素材与思考。“桑”的意象的变迁直接影响桑林文学风格与思想内涵,从简单叙述转向细腻描绘,最终反映社会思想进步、自我意识觉醒及女性地位提升。解读“桑”的象征意义,可透视古人的精神世界和对生命、自然与社会的认知,为现代读者提供与古人对话的桥梁,并助力全面认识古代社会的文化特征。

(作者单位:武汉生物工程学院 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