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再造赋能老区旅游快速发展
作者: 褚汉
乡村旅游已成为推动乡村振兴、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的重要路径。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加强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的要求,文旅部近年来也相继制订了“促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等一系列政策,为乡村旅游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如何贯彻落实中央的精神和要求,探索通过文化再造赋能文旅融合的路径,推动乡村旅游业在经济相对落后的革命老区发展,对于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老区经济文化全面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安徽省金寨县大湾村作为大别山革命老区的代表,近年来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文旅融合发展,通过对红色革命遗址、古村落民俗文化、自然田园景观和山区特色农业的文化再造,因地制宜地建设原生态乡村旅游高地,开创了文旅融合发展驱动乡村经济和文化振兴的新模式。
文旅融合发展促进大湾村七年大变样
文旅融合发展成为推动大湾村乡村振兴的关键。2016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莅临大湾村调研并主持了一场重要的座谈会,同当地干部群众共商脱贫攻坚大计和革命老区发展之路。大湾村作为大别山老区原重点贫困村,依托当地红色文化、传统文化、山水文化和农耕文化,通过文化再造,挖掘和重塑了本地文化内涵,给乡村旅游赋予新鲜内容,为乡村经济和文化发展找到了新的动力源,打造了以文化为亮点的乡村旅游新名片。
如今的大湾村已成为远近闻名的乡村旅游和休闲避暑胜地。七年来,大湾村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快速发展,带动了当地非农就业和农民增收,村民收入显著提高。大湾村的乡村经济和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2018年实现高质量脱贫,2019年至2022年先后入选安徽美丽乡村重点示范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等名单,以及全国生态文化村和全国乡村旅游扶贫示范案例,村集体经济收入由2016年的10万元增加到2023年的207.77万元,群众人均收入由2016年的7120元增长为2022年的17038元。大湾村开办农家乐、旅游民宿、采茶体验、十里漂流等乡村旅游项目,同时成功创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极大地带动村民、特别是脱贫农户在家门口就业。2022年大湾村接待游客35万多人次,实现旅游经济效益5000多万元。大湾村按照“文旅主导、主题谋划、生态先行”的原则,开辟了一条文旅融合发展之路,为革命老区的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大湾村文旅融合之路对老区发展的启示
大湾村依托山清水秀的自然景观,充分运用红色资源,讲好老区红色故事,同时深度发掘古村落传统文化、山区田园文化,充分利用并牢牢抓住这些当地特色文化资源,通过文化再造赋能本地文化,促进乡村旅游业发展。可见,“文化+旅游”的深度融合已成为推动老区经济和文化共同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
讲好老区故事,赋予红色文化时代价值
大湾村的红色文化资源丰富了乡村旅游内涵,具有较强的关联效应和乘数效应。“依托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和绿色生态资源发展乡村旅游,搞活了农村经济,是振兴乡村的好做法。”大湾村充分利用大别山革命历史遗址,精心打造红色文化教育基地。
首先,对红色文化资源进行普查整理和保护性开发。大湾村通过系统调查、梳理当地革命历史文物和遗址等各类红色资源,按照整体规划、连片发展的思路,组织专业团队修复损毁严重的革命旧址,完善旅游配套设施,在旅游线路规划上把村内以及周边地区红色遗址串联起来,改变原来单个景点的“孤岛”现象,形成了一个具有标志性的、有声有色的红色文化旅游基地。
其次,研究挖掘红色资源的历史内涵和时代价值。当地政府通过与旅游专业高校合作,发挥高校在红色资源研究方面的人才和智力优势,研究发掘当地红色文化的丰富历史内涵和现代精神价值,深化红色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旅游产品的打造,激发老区红色资源活力,赋予其新鲜内涵和时代价值,让游客在感受革命历史的同时,加深对红色文化精神价值的认识。
再次,通过市场化运作促进红色资源与旅游业深度融合。大湾村通过各种推介、洽谈会等形式,开展了一系列文旅招商引资活动,争取社会投资、多元融资,将文物保护与活化利用有机结合,强化红色资源与环境、与乡土文化和民俗文化紧密联系,提高红色文化产业的整体市场价值和经济潜力。例如,当年习近平总书记在陈泽申家召开座谈会的会址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旅游打卡地,周边的一些居民住房改建成古色古香的民宿,给游客带来更多层次的旅游体验,进一步推动红色旅游市场转型升级。
发掘民俗资源,丰富传统文化旅游内涵
传统民俗文化是乡村旅游的灵魂,也是文旅融合的真正魅力所在。大湾村特别注重挖掘和利用当地民俗文化,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拓展和丰富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和现代化元素,以提升游客的体验感,同时满足游客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
一是突显民俗文化元素,增强人文景观的活力。大湾村根据当地的古村落特征,将山区乡村的古老习俗、节庆农事活动、祭祀婚庆等民俗文化元素融于乡村旅游景点中。通过强化乡村民俗资源特色和旅游主题的有机整合,突出当地特色乡村文化和浓郁的民俗风情,展现传统、彰显个性、激发情感,增加了人文景观的趣味性,极大地丰富了乡村旅游的传统景观价值。
二是保护原生态村落特色,激活传统文化的旅游价值。大湾村坚持生态建设本地化原则,在改造中充分考虑山区村落的社会生活状态和周边山水、森林等自然环境,通过保留村落特有的空间布局和民居建筑风格,保留其深厚的历史底蕴,有意识地将村落的历史记忆融入旅游场景中,激活传统文化的旅游功能与现代价值,营造出有记忆、有活力、有意境的村落空间。
三是创新民俗文化产品,撬动文化创意产业。大湾村立足山区民俗文化资源,创新发展文创产业,在传统手工制作的基础上,研发生产具有乡土特色的旅游纪念品、民俗工艺品等文创旅游产品。通过加强从业人员的培训和文创工艺品生产,推出文创致富带头人团队,不断创新民俗文化产品,促进文创产业链的延伸,将民俗文化融入不同形态的乡村旅游中,加快实现传统文化与乡村旅游经济的互相融合。
依托青山绿水,打造田园文化生态景观
满足现代城市人对田园文化的向往是乡村旅游的最大特点之一。随着经济的繁荣和收入的提高,快节奏下的城市居民更希望利用闲暇时间回归自然,享受美好的田园风光。大湾村利用得天独厚的青山绿水和原生态的古村落,打造了远近闻名的康养休闲胜地,积极发展田园文化休闲旅游。
一是打造具有乡土气息的田园景观。大湾村从传统田园文化的价值功能出发,依托大山深处原生态自然环境,完善必要的现代旅游硬件设施,开发具有田园特色的民宿,优美的自然风光和闲适的乡土气息构成了大湾村田园文化的主要内容,其“桃源”景色、生活慢节奏和充满“乡土气息”的服务,增强了游客的代入感和融入感,留下难忘的乡村田园记忆。
二是构筑青山绿水与古村落融合的自然生态。大湾村坚持“保护优先、合理开发、修旧如旧”的原则,将相融性作为自然生态建设的出发点和旅游转型的驱动力,通过统筹规划村落布局,实施生态环境保护工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环境,维护和强化山村整体生态格局的历史连续性,提升山水田园景观的吸引力、参与性和体验感,形成风光优美、功能齐全、独具特色的田园文化旅游胜地。
三是依托区位优势打造休闲康养基地。大湾村依山傍水,生态优美,气候宜人,是理想的休闲康养之地,同时毗邻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天堂寨。近年来,大湾村充分利用良好的生态条件,将文旅与休闲康养结合起来,赋予田园文化以时代价值和审美内涵,成为乡村旅游的重要支撑,成功打造了集自然风光、乡土气息和田园文化于一体的休闲康养基地。
发展特色农业,提升农耕文化旅游体验
农耕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石,其独特的农业生产资源是乡村旅游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大湾村充分发挥当地农产品的特色,积极开发当地特色种植、养殖产业,以此推动文旅融合。这一举措不仅丰富了乡村旅游的内涵,也为当地经济增长注入了新动力。
首先,开发茶叶采摘观光旅游项目。大湾村作为中国名茶“六安瓜片”的主要产区,依托当地丰富的茶叶资源,积极打造集茶叶采摘、加工、体验、品鉴、休闲旅游于一体的茶文化园区,深度挖掘当地悠久的茶文化历史和丰富的茶文化内涵,让游客亲身感受茶文化历史和茶道礼仪。茶叶采摘旅游项目深受游客欢迎,不仅促进了茶叶销售,也为游客提供了独特的茶文化旅游体验。
其次,延长农产品加工产业链。大湾村将农产品的生产端和销售端结合起来,开发老区独具特色的农产品和手工艺品,构建了农工贸一体化的农业产业链,改变了传统农业的生产经营方式。大湾村还创新研发具有乡土特色的旅游纪念品、民俗工艺品等文创旅游产品,全面提升农产品附加值,把抽象的文化概念落实到具体的产品上,以实现农民增收和乡村发展。
最后,打造“旅游+农业”新业态。大湾村利用山区独特的农田自然风貌丰富旅游体验项目,以农兴旅,以旅带农,突出“土”和“新”的特色,针对不同游客群体,设计丰富的旅游项目和农耕文化体验活动,开设模拟农耕活动的比赛活动以及健身锻炼项目,组织捉鱼、采茶、负重爬坡、攀岩等多种趣味农业比赛活动,吸引游客参与。这种创新的模式不仅满足了游客多样化的需求,也将农耕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收益,推动了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乡村旅游业已成为大湾村经济发展和文化振兴的重要支柱,通过发展特色农业和提升农耕文化旅游体验,不仅繁荣了当地经济,也为村民提供了非农就业岗位和丰富的精神文化享受,进一步推动了革命老区的高质量发展。
课题项目:安徽省高校科研计划重点项目“安徽脱贫人口非农就业影响机制与承载路径研究”(2023AH050240)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安徽财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