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达斡尔族传统村落融合公共艺术与文化基因助力文旅振兴
作者: 董函孜 侯奇慧 朱美昱
在传统村落振兴背景下,公共艺术已成为激发村落文化活力的关键。就达斡尔族传统村落而言,传承创新其优秀传统文化对文旅融合意义非凡。伴随村民生活质量提升,他们对高水准、富内涵的公共艺术需求愈发凸显。文章聚焦该村落,调研公共文化空间与文旅发展的现状、短板,融合传统服饰、民居建筑等特色文化元素,深入探寻公共艺术助力文旅的策略。研究指出,运用多样设计手法,把达斡尔族地形、人文、渔猎文化融入公共艺术,既能提升村落空间的美学与功能,又可为文旅注入新的文化内涵与经济活力,即以公共艺术赋能,深挖文化价值,推动文旅高质量发展,助力村落振兴落地。
研究背景
公共艺术由“公共性、艺术性和在地性”三个基本要素构成。公共艺术作品能够从公众的视角,以艺术的形式展示所在地的文化。通过公共艺术的表达,可以实现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在塑造美感的同时,引导当地产业转型升级。公共艺术赋能传统村落文旅发展的内涵在于通过多元化的艺术形式为村落创造更优质的文化与生活环境。公共艺术能够将传统文化融入日常生活,提升村民的生活品质,同时展示并保护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历史资源,助力经济发展与特色文化的传播。目前国内公共艺术经常通过点状介入来改善村落公共空间,但模仿城市风格、忽视村落特色的问题较为普遍,甚至破坏原生态环境。相比之下,国外更注重公共艺术与村落文化空间的融合。日本越后妻有大地艺术节结合艺术特性与商业化运作,成功振兴衰落乡村,为国内提供重要启示。传统村落的文旅规划,应借鉴国际经验,注重文化基因的保留与创新表达,通过公共艺术融合文化基因,推动传统村落实现文化传承与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需求,又保留地域特色,助力文旅发展迈向新阶段。
达斡尔族传统文化基因
达斡尔族拥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文化特色,以及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其自然景观包括森林、草原,人文资源则涵盖了村落景观、劳作文化、民俗节日和民俗运动等。基于此,开发达斡尔族文旅产业不仅具有巨大的潜力,而且对于保护和传承达斡尔族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下为达斡尔族传统文化元素。
首先,传统服饰与图腾纹饰。达斡尔族的传统服饰充满了民族特色,在17世纪之前,达斡尔族的祖先们生活在外兴安岭和黑龙江的北侧河谷地带,当时的达斡尔族人民依靠渔猎为生,当时的服装以鹿皮、狍皮、狐狸皮等兽皮作为主要原料制作。达斡尔族制皮工艺成熟,皮质柔软有质感,达斡尔族制作的服装受到当时北方各民族的青睐。17世纪中叶,因沙俄殖民者入侵黑龙江流域,达斡尔族被迫南迁至嫩江流域和呼伦贝尔。在南迁后,达斡尔族的生产生活方式逐渐转为农耕生活,兽皮制作的衣服不利于农耕生活,棉布、绸缎等纺织品开始成为达斡尔族服饰的重要原料。清朝时期达斡尔族服饰文化受到满族服饰文化的影响,内地的布匹进入达斡尔族地区,达斡尔族的妇女、儿童逐渐在服装上装饰刺绣图案,形成了工艺讲究、富有个性的达斡尔族服饰文化。达斡尔族以雄鹰作为他们的图腾,达斡尔族人民认为雄鹰在天空中展翅翱翔,象征着达斡尔族人民拼搏进取和顽强不屈的精神,雄鹰头顶太阳,象征着达斡尔族人民用坚强的臂膀承托起光辉灿烂的未来。
其次,传统民居建筑特色。达斡尔族传统民居以院落式布局和独特审美体现生活智慧。选址常依山傍水,地势高且视野开阔,彰显其与自然和谐共生。建筑材料以木架、土坯墙、稻草顶为主,结构坚固,保暖性佳,适应北方环境。院落多以柳条篱笆围成,展现恬静淡雅之美。民居内部多为二间或三间布局:三间房中厨房居中,两侧为卧室;二间房则东屋为厨房,西屋为卧室。西屋为尊,用于长辈居住,装饰精致,设有三面相连的特色凹形炕“额勒乌”。厨房和卧室之间的隔扇门多雕刻满文、汉文吉祥文字与纹样。正房双耳处设烟道,不仅防火,还可利用余温培苗。正房两侧常建离地二尺的仓房,用于通风储存谷物和毛皮,独具地域特色,展示了达斡尔族民居功能性与艺术性的结合。
再次,非遗手工艺。达斡尔族的手工艺十分精妙,其中哈尼卡蕴含着达斡尔族鲜明的民族特点,于2007年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哈尼卡在达斡尔语言中的含义为“眼中的小人”,据说在每个人的眼睛里都有一个小人形,没有“它”的存在人就可能看不到事物了。哈尼卡出现得很早,在还没有纸张的时候达斡尔族人民就开始用桦树皮和兽皮制作皮偶,当时称之为“皮偶神”,伴随着达斡尔族的萨满文化兴起,这种形式的造型艺术成为哈尼卡的前身。清朝时期达斡尔族和当时的满族联系密切,纸张进入达斡尔族地区,汉人也逐渐迁入达斡尔族地区,为达斡尔族人民带来了中原的民间文化,扎纸艺术的传入促进了达斡尔族纸偶艺术的发展。哈尼卡的制作材料分为两种,一种是纯粹的纸质,另一种则是结合纸、布料、蛋壳等。纯粹的纸质的哈尼卡分为素、彩两种,素色造型只做出头饰和面孔的剪影并不上色。彩色造型会进行贴绘,绘制五官和头饰,还会给身体加上手臂,再根据性别与年龄的不同用彩纸给它们装饰长短衣袍、坎肩、马褂,在领口、大襟、下摆、袖口处,配贴各色装饰花边;还给男性“哈尼卡”戴上礼帽、腰带等(如图1所示)。
最后,民俗节日与特色运动。达斡尔族拥有十分丰富的传统节日,主要有以下节日。阿聂节:阿聂节是达斡尔族最重要的节日,相当于汉族的春节,达斡尔族人民会在这一天备年货,穿新衣,贴对联,来增加节日气氛。除夕:达斡尔族称除夕为“布图”,意味着完成。达斡尔族人民会在这一天的傍晚点燃门前的粪堆来营造阖家幸福、安居乐业的节日氛围。抹黑节:达斡尔族称为“阔德格·乌都日”,在这一天,达斡尔族人民会相互涂抹黑脸,通过这种方式送出祝福,祈求在新的一年中平安、健康。这是达斡尔族十分有趣的特色节日。
达斡尔族的特色运动也同样丰富。曲棍球:曲棍球在达斡尔语中称为“波依阔”,是达斡尔族最具代表性的传统体育项目,2006年达斡尔族曲棍球运动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最初达斡尔族的曲棍球运动在每年的春、秋两季举行,由男性参加。早期曲棍球运动的主要目的是供人观赏,给人民带来消遣娱乐,后面逐渐发展为真正的竞赛。颈力:颈力是一项比拼颈部力量的体育项目,器械简单,场地随意,随时都可以进行,参赛者通过相互推挤颈部来比拼胜负,不仅考验参与者的力量,还体现了他们的意志力。摔跤:摔跤是一项古老的运动,达斡尔族摔跤的特殊之处在于比赛形式丰富,包括拽腰带、薅肩头等,每种形式都有其特殊的技术和规则,在摔跤中获得胜利的人被尊称为大力士。
具有达斡尔族传统文化特色的公共艺术设计
首先,彰显地形环境特色的公共艺术设计。达斡尔族传统村落多依托嫩江流域的自然地形而建,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可谓达斡尔族文化的孕育摇篮。公共艺术可以更加生动地诠释这些地形特征,强化村落空间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关系。在设计中,应结合达斡尔族的文化特色,通过地形装置艺术或地景雕塑,再现嫩江蜿蜒的自然曲线,将江河生态与文化符号相结合。例如,可以通过雕塑或艺术装置表现渔猎文化中象征性的河流意象,创造出高度融合自然与艺术的空间形态。通过因地制宜的设计手法,将地形特色转化为艺术表达的载体,不仅展示达斡尔族村落的自然之美,还能增强文化空间的吸引力和独特性,吸引游客驻足感受地域文化与自然的深度交融(如图2所示)。
其次,凸显人文特征的公共艺术设计。达斡尔族的传统文化丰富而多样,其民族节庆、手工艺、劳作文化等都承载着深厚的历史与人文内涵。以公共艺术为媒介,可以有效地将这些人文元素融入村落空间设计中,增强其文化表达与情感连接。例如,通过艺术装置表现达斡尔族“鲁日格勒”舞蹈的动态美,运用壁画讲述村落的传统狩猎故事,或者设计融入民族纹样的雕塑,展示村落的文化象征。同时,采用本地特色材料如木材、石材或民族手工艺,增强空间的在地性和艺术感。通过这些设计形式,不仅展示达斡尔族的文化精髓,还赋予空间更深层次的人文意义,使之成为村民和游客共同感受文化的互动场所(如图3所示)。
最后,表现渔猎文化特色的公共艺术设计。渔猎文化是达斡尔族村落生活方式和传统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民族文化的鲜明象征。公共艺术可以将渔猎文化元素转化为空间设计语言,赋予村落文化空间新的活力。例如,设计以传统渔具、狩猎工具和渔猎场景为主题的艺术装置,通过艺术化的呈现再现捕鱼狩猎的动态景象,唤起人们对达斡尔族渔猎传统的记忆与认同。此外,引入互动性强的公共艺术作品,让村民和游客共同参与渔猎文化体验,如打造以鱼网、弓箭为灵感的互动雕塑,或设置与捕鱼活动相关的创意艺术装置。通过这些设计,公共艺术不仅丰富了文化空间的内涵,还促进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旅产业的深度融合,为达斡尔族村落带来更多文化与经济收益(如图4所示)。
融合公共艺术与达斡尔族文化基因为传统村落文旅振兴提供了新动力。通过创新应用文化元素,公共艺术展现丰富内涵并赋予村落艺术价值。在地景装置设计中,以嫩江流域自然景观和渔猎文化为灵感,营造自然与文化交融的空间;在雕塑创作中,结合达斡尔族符号与现代设计语言,赋予传统文化新的表现方式;在互动装置方面,融合现代技术与传统工艺,为游客提供沉浸式体验,增强艺术氛围。新材料和数字技术的应用不断提升公共艺术的互动性与功能性,为村落空间优化和文旅体验升级提供更多可能。未来,公共艺术不仅是传统文化的表现载体,更是文旅发展的创新动力,为达斡尔族传统村落的文化传承和产业振兴开辟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促进地方文化保护、产业融合与经济增长。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体验经济视域下公共艺术助推达斡尔族传统村落文化与旅游高质量融合发展研究”(23YSC206);黑龙江省教改培育项目“基于‘跨学科教学设计模型’的《景观设计》与材料科学深度交叉融合与实践”(SJGPYXM2024045)。
(作者单位:哈尔滨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