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清民居砖雕艺术传承与文旅景观建设融合
作者: 孙涛
文章深入探讨了明清民居砖雕艺术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及其与文旅景观建设的融合路径。通过对相应装饰构件应用部位的描述及元素与工艺的分析,揭示了砖雕艺术在烘托传统建筑文化氛围与营造多元化风格中的独特作用。文章表明,通过砖雕艺术的活化利用,可以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地方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将文旅宣传纳入校园教育,是强化文旅融合宣传阵地的有效策略。在实践层面,以金华市寺平古村为例,展示了砖雕艺术与文旅景观融合的生动实践,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借鉴的模式。
金华市寺平古村作为婺派建筑的典型代表村落,在近现代古建筑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其建筑样式与内部装饰都极具地方特色,尤以结构、木雕与砖雕为最。寺平古村民居中的砖雕艺术,以其精美的装饰性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广泛应用于建筑的各个部位,不仅提升了建筑的美观度,还通过装饰元素和工艺的巧妙运用,赋予了建筑丰富的象征意义。
寺平古村砖雕应用部位与装饰
应用部位。寺平古村的砖雕多装饰于外墙、大门、边门、石窗与屋宇瓦当等。细部从门楼、门罩、墙体到屋顶,几乎无处不在。大门是寺平古村砖雕艺术的重要展现舞台,采用浮雕样式,花样精美,线脚细腻清晰;边门次之,但多数门户装饰亦较为丰富;外墙石窗也安排了较多砖石雕刻,与建筑整体外立面效果协调统一;屋顶的砖雕则多用于脊饰、瓦当、马头墙等。
装饰元素。大门装饰多采用浮雕牌楼门式样,由下至上,仿鼓磴、立柱、中槛、雀替、横梁、额枋、平板枋、匾额、檐椽、斗拱、屋脊等构件清晰可见,且装饰层数较多,仅雀替与横梁以上部分最多可见十多层;边门装饰与大门相比层次较少,但装饰效果却丝毫不弱;浮雕装饰图案多见动物鸟兽、植物、人物故事、卐字文、回纹、云纹、缠枝纹等,个别位置亦可见类似书卷、花瓶、别样几何图案等装饰;其出奇部分在外墙石窗,为与整体协调亦会采用浮雕牌楼样式,精致细致,开间内做窗口,窗檐部做楼顶,且有垂花,细部装饰也有,多为卐字、回纹及云纹等,屋檐部做斗拱装饰与荷叶瓦当,独具匠心;屋顶部分尤以五间花轩最具特色,屋檐上部装饰作栏杆状,且有镂空,细部有铜钱纹饰与蝠纹,整体中间做圆雕葫芦,具纳福之意,延瓦片至下做石斗拱装饰,斗拱之下为瓦当滴水,细部可见植物纹饰。
装饰工艺。寺平古村砖雕的工艺精细且多样,包括浮雕、透雕、圆雕、线刻等多种手法,据其他资料记载,寺平古村砖亦可能并非“雕刻”,而是由“模制”工艺制成。注重平面构成和空间层次,常常使用阴刻和阳刻相结合的方式,创造出明暗对比强烈、立体感丰富的艺术效果。整体空间塑造更注重整体与局部的统一,以大门为例,屋顶结构相对独立,与马头墙遥相呼应。
砖雕艺术在现代建筑中起到的作用
寺平古村民居砖雕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它是金华地域人文、经济、社会、文化的集合。砖雕的工艺、雕刻技法、丰富的题材均体现了金华人营造技艺的智慧结晶。这些经验的积累对现代建筑设计有很多的启示。通过对砖雕艺术在不同部位的应用,以及其丰富的装饰元素和精妙的工艺进行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砖雕艺术在建筑装饰中的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这些研究将为现代建筑装饰提供丰富的灵感,同时也为文旅景观建设中如何活化利用传统砖雕艺术,提供了理论依据与实践参考。
首先,砖雕在现代建筑中可作为文化符号的载体,能够营造出富有历史底蕴的氛围。通过对明清砖雕元素的直接引用,可以展现出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延续。
其次,砖雕艺术的融入能够丰富现代建筑的形态语言。在现代建筑中,砖雕不再局限于传统建筑的固定位置,而是可以被灵活运用到各种空间中,如墙面、地面、楼梯乃至室内家具。设计师可以根据建筑的功能和空间特性,创新性地将砖雕元素融入设计,创造出既具有现代审美又富含传统韵味的建筑形态。这种结合,使得现代建筑在形式上既保持了时代感,又不失文化根基的沉淀。
最后,砖雕艺术的活化利用有助于地方文化的传承与推广。在文旅景观建设中,砖雕被赋予新的角色,成为讲述地方故事、传播地域文化的重要媒介。例如,通过举办砖雕艺术展览、工艺品市场,或者在旅游纪念品中融入砖雕元素,既能让游客在游览过程中欣赏到精美的砖雕艺术,又能让他们通过购买和分享,将地方文化带回家,从而推动地方文化的传播与传承。
此外,将砖雕艺术融入现代教育,是加强文旅融合的有效策略。在学校教育中,砖雕艺术可以作为艺术与历史教育的一部分,通过实地考察、课堂学习、体验制作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了解和欣赏砖雕艺术。
传统砖雕艺术与文旅景观建设的融合路径
传统砖雕元素的直接应用,丰富旅游景观形态设计。在现代文旅景观建设中,明清民居砖雕艺术的直接应用是丰富景观形态设计的关键手段。通过借鉴和提炼传统砖雕的元素,设计师不仅能赋予建筑和景观独特的地域特色,还能营造出浓郁的历史文化氛围,使游客在体验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以下是砖雕元素在旅游景观设计中的应用方式:
主题性景观构建。将寺平古村砖雕中的典型图案,如“九狮戏球”“鲤鱼跃龙门”等,作为主题性景观创作元素,可以营造出富有寓意的场景。将“鲤鱼跃龙门”图案融入水景设计中,寓意吉祥如意,为游客带来视觉与心灵的双重享受。
建筑元素的再生。将砖雕元素融入新建文旅建筑的设计中,如门楼、廊柱、马头墙等,以砖雕的形态、花纹和色彩,构建具有传统韵味的建筑形态。这类建筑往往成为景观中的焦点,吸引游客驻足欣赏。
光影互动装置。利用砖雕的立体感和透雕技艺,设计具有光影效果的互动装置。光线透过砖雕,形成有趣的光影效果,增加了景观的趣味性,也展示了砖雕艺术的动态美。
砖雕元素的现代化演绎。将传统砖雕元素与现代设计手法结合,如通过玻璃、金属等现代材料,重新诠释砖雕的线条和图案,创造出既符合现代审美又不失文化内涵的景观设计。
文化符号宣传与当代旅游需求重构,完善基础配套。在现代文旅景观建设中,文化符号的宣传与当代旅游需求的重构是至关重要的环节。通过深入了解游客的需求,将明清民居砖雕艺术这样的文化符号与现代审美和体验相结合,不仅可以丰富旅游景观的内涵,还能提升旅游服务的质量,从而完善基础配套设施。
文化符号的传播是提升旅游吸引力的关键。在寺平古村这样的历史村落中,砖雕艺术是其最独特的文化标识。通过设计吸引人的宣传材料,比如明信片、旅游手册,或者利用数字化手段,如社交媒体、旅游APP,将精美的砖雕艺术以高清图片、3D模型甚至虚拟现实的形式展示给潜在游客,可以引发他们对古村的浓厚兴趣。同时,定期举办砖雕艺术节、工作坊等活动,邀请游客参与,有助于让更多人了解并欣赏砖雕艺术的魅力,进而吸引更多游客前来体验。
完善基础配套设施是保障游客舒适度的必要条件。寺平古村在发展文旅产业的同时,需要同步提升住宿、餐饮、交通等基础设施,确保游客在欣赏砖雕艺术的同时,享受便利的旅游服务。例如,推出特色民宿,将砖雕元素融入室内设计,使游客在住宿中也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气息;在重要景点附近增设餐饮点,提供当地特色美食,让游客在味觉上也能体验到文化的味道;优化交通网络,设置便捷的停车场,提供免费或低价的接驳服务。
除此之外,教育是传承和推广砖雕艺术的重要手段。在寺平古村或周边学校,可以设立砖雕艺术教育基地,让孩子们在课程中了解砖雕的历史和技艺,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保护意识。同时,将教育活动与旅游体验相结合,使游客在参观古村落的同时,也能学习到砖雕艺术的知识,增强他们对砖雕艺术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文旅宣传进校园,完善文旅融合宣传阵地
随着文旅融合的深入发展,教育阵地的拓展与利用成为增强文旅宣传效果的关键。将明清民居砖雕艺术的传播与校园教育相结合,不仅可以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也能培养新一代对砖雕艺术的热爱,从而形成有效的文旅融合宣传阵地。以下将以金华市寺平古村为例,探讨如何通过校园教育推广砖雕艺术,促进地方文化传承与旅游经济的协同发展。
组织实地考察和体验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砖雕艺术。学校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参观寺平古村,实地欣赏精美的砖雕作品,感受古村落的韵味。在专业人员的引导下,学生可以深入理解砖雕艺术与古村落建筑的关系,以及砖雕在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这些直观的体验有助于增强学生对砖雕艺术的感知,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可设立砖雕艺术展示区,展示地方特色砖雕作品,并定期举办砖雕艺术展览。这些展览可以是学生创作的作品,也可以是专业艺术家的作品。通过展览,校园成为传播砖雕艺术的窗口,让更多人了解和欣赏砖雕艺术。
将砖雕艺术教育与地方旅游宣传相结合,学生可以作为传播者,将所学的砖雕知识分享给更多人。例如,学生可以参与制作关于砖雕艺术的宣传资料,或是在旅游节期间担任义务讲解员,扩大砖雕艺术的影响力。这样一来,校园不仅成为砖雕艺术的教育基地,也成为文旅宣传的重要阵地。
通过文旅宣传进校园,我们可以有效地将砖雕艺术的传播与教育相结合,培养新一代的文化传承者和地方旅游的推广者。这不仅有利于砖雕艺术的活化传承,也有助于提升地方旅游的吸引力,从而实现文旅融合的长远发展。在金华市寺平古村砖雕艺术与文旅景观融合的实践中,校园教育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基金项目:浙江省金华市社科联重点项目“明清民居砖雕艺术传承与文旅景观建设融合探究——以金华市寺平古村为例”(ZD202315)。
(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