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中地理旅游资源的特色化塑造策略

作者: 惠敏 郭庆文

乡村振兴中地理旅游资源的特色化塑造策略0

乡村旅游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着力点,地理旅游资源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基础。当下,地理旅游资源的特色化塑造成为促进乡村经济发展、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文章从地理旅游资源的定义、特征、构成和价值等方面进行了概述,分析了乡村振兴中地理旅游资源特色化塑造面临的难点,如资源同质化严重、特色化塑造缺乏系统性、旅游产品缺乏创新性以及旅游服务质量有待提升等。针对这些难点,提出了加强资源调查与评估、挖掘地域文化内涵、创新旅游产品开发模式、完善旅游服务体系等策略,以期为乡村地理旅游资源的特色化塑造提供有益参考。

地理旅游资源概述

地理旅游资源是指具有观赏、游憩、科考等旅游价值,能够吸引游客前往游览的自然与人文地理事物的总称。它包括了独特的地貌景观、水文景观、生物景观、气候景观以及与之相关的人文遗存、风俗习惯等。地理旅游资源具有区域性、差异性、不可再生性、脆弱性等特征。区域性是指地理旅游资源与特定区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条件紧密相关;差异性是指不同区域的地理旅游资源禀赋各具特色;不可再生性是指许多地理旅游资源一旦遭到破坏难以恢复;脆弱性则凸显了地理旅游资源对人类活动的敏感性。

地理旅游资源主要由自然地理旅游资源和人文地理旅游资源两大类构成。其中,自然地理旅游资源包括地形地貌资源、气候资源、水文资源、生物资源等,新疆阿勒泰五彩滩的自然风光(如图1所示);人文地理旅游资源则涵盖了与自然环境相适应的物质文化遗存、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风情等,傣族泼水节民俗风情(如下页图2所示)。地理旅游资源蕴藏着丰富的美学价值、科学价值、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它既能满足游客的审美和游憩需求,又能为地理科学研究提供实证案例,更能彰显地域文化特色,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因此,挖掘和利用好地理旅游资源对于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乡村振兴中地理旅游资源的特色化塑造存在的难点

当前,许多乡村在地理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存在盲目跟风、简单模仿等问题,缺乏对本地资源禀赋的系统调查和深入研究,导致旅游项目和产品雷同,特色不明显。以乡村民宿为例,不少地区的民宿在选址、建筑风格、室内装饰以及服务内容等方面趋同,缺乏独特的地域文化元素,难以体现乡村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特色。同质化的民宿产品不仅降低了游客的新鲜感和参与度,也削弱了乡村旅游的核心竞争力。类似的同质化问题在乡村景区景点、旅游商品、餐饮服务等方面同样普遍存在,影响了乡村地理旅游资源的特色化塑造和差异化发展。

乡村地理旅游资源特色化塑造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统筹考虑自然景观、人文底蕴、产业发展等多重因素,协调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但在实际操作中,许多乡村在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存在碎片化、零散化的问题,缺乏整体规划和系统设计,未能充分挖掘地理旅游资源的综合价值。一些乡村过于注重单个景点或项目的打造,忽视了与周边资源、产业的有机联系,导致旅游要素分散、线路割裂、产品单一,难以形成完整的旅游产品体系和富有吸引力的旅游品牌。同时,旅游开发与新型城镇化、美丽乡村建设、现代农业发展等乡村振兴重点任务衔接不够紧密,未能将地理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促进乡村多元发展的综合动力,特色化塑造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

在新时代背景下,游客对乡村旅游的需求日益多元化、个性化,创新是推动乡村旅游转型升级、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然而,当前许多乡村在地理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创新动力不足,旅游产品和项目同质化现象严重。一些乡村过度依赖传统的观光旅游模式,产品形式单一,体验性不强,难以满足游客日益增长的参与需求。同时,在旅游项目设计方面缺乏创意,忽视了现代科技手段的应用,沉浸式旅游场景塑造不足,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新技术在项目中的应用率低,参与性和互动性有待提高。在文创产品开发方面同质化问题突出,文化内涵挖掘不足,难以实现产品差异化。总的来说,乡村旅游产品和项目缺乏鲜明特色和持续创新,难以有效吸引和留住游客。

优质高效的旅游服务是塑造乡村地理旅游资源特色、提升游客满意度的重要保障。然而从当前情况来看,不少乡村在旅游服务方面还存在明显短板。首先,旅游接待能力不足,住宿、餐饮、购物等服务设施普遍比较简陋,档次不高,难以满足游客多样化的消费需求。其次,旅游从业人员专业素质普遍偏低,缺乏规范化培训,服务意识淡薄,专业服务水平不高,在语言表达、礼仪规范、应急处置等方面能力不足。再次,旅游公共服务体系不健全,景区导览、信息咨询、医疗救助、交通接驳等配套服务缺位,无法为游客提供全方位、一体化的优质服务。此外,在线旅游服务平台建设滞后,智慧旅游基础设施缺乏,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在乡村旅游服务中应用不足,个性化、定制化服务供给有限。种种服务短板制约了乡村地理旅游资源特色的充分展现。

乡村振兴中地理旅游资源的特色化塑造策略

针对当前乡村地理旅游资源特色化塑造中存在的资源调查不足、规划不科学等问题,亟需开展全面系统的资源调查和评估工作,夯实特色化塑造的基础。通过文献研究、实地考察、数据采集等方式,深入分析乡村的地质地貌、气候水文、生物景观等自然地理要素,全面梳理传统建筑、历史遗存、民俗风情等人文地理资源,构建起多维度、多层次的乡村地理旅游资源谱系。在此基础上,运用GIS、RS等现代测绘技术,对各类资源的空间分布、数量规模、景观价值等进行科学评估,综合考虑资源稀缺性、生态承载力、开发条件等因素,识别出极具比较优势和开发潜力的核心资源,提炼乡村地理旅游资源的特色基因。据此,科学制定乡村地理旅游资源的保护利用总体方案,明确特色化塑造的主攻方向、重点项目、时序安排等,形成分类施策、重点突破、梯次推进的系统化路径,为地理旅游资源的差异化、特色化开发提供决策依据,避免盲目跟风和同质化竞争。

乡村地理旅游资源特色的形成离不开深厚的人文底蕴,地域文化是塑造乡村旅游独特魅力的灵魂所在。应充分挖掘乡村历史文化、宗教信仰、建筑艺术等人文地理旅游资源,创新性地将其转化为旅游吸引物,丰富乡村旅游文化内涵。一方面,充分利用古村落、传统民居等物质文化遗存,通过合理的修缮加固、功能置换,赋予其旅游接待、文创销售等新功能,盘活文化旅游资产。另一方面,深入发掘非遗技艺、民俗节庆等非物质文化资源,通过搭建展示平台、培育传习人才,让游客亲身体验、参与互动,增强文化传承的生命力和感染力。同时,积极促进文旅融合,以地域特色文化为引领,打造系列文化主题民宿、文创商品、旅游演艺等,将人文旅游资源特色化塑造与产业创新发展相结合,促进文化资本向旅游产业资本的嬗变。此外,还应注重挖掘乡村的红色文化、科技文化、影视文化等新型人文旅游资源,增添地域文化魅力,彰显乡村人文旅游特色。

当前,乡村旅游消费需求呈现出多样化、个性化、体验化的新特点,传统的观光式旅游产品已难以满足游客日益提升的品质化需求。应顺应消费升级趋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不断推动乡村地理旅游产品和项目创新。一是打造特色旅游业态。立足乡村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积极开发乡村康养、研学旅行、创意农业、田园综合体等新业态,丰富旅游产品类型,延伸产业链条,拓展市场空间。二是发展沉浸式体验项目。运用现代声、光、电等高科技手段,开发主题鲜明、内容丰富的沉浸式场景体验项目,通过多感官互动参与增强游客的临场感和代入感,提升项目吸引力。三是开发个性化定制服务。利用大数据分析游客行为特征,精准洞察细分市场需求,量身定制个性化旅游产品和服务,满足不同游客的差异化需求。四是注重文旅商融合发展。以地理旅游资源为依托,融入文创元素,集成开发文创商品,拓展旅游消费新领域;积极发展乡村旅游电商,创新产品营销模式,促进线上线下融合发展。

随着智慧旅游时代的到来,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已成为乡村地理旅游资源开发的必由之路。要以智慧赋能乡村旅游,加快完善智慧旅游基础设施,推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5G等现代信息技术与乡村旅游的深度融合,提供优质高效的智慧化服务。在景区建设智慧导览系统,利用电子地图、语音讲解、AR识别等技术手段,为游客提供沉浸式互动体验;在交通环节提供智慧停车、电子站牌等信息化服务,方便游客出行;在住宿、餐饮、购物等场景广泛应用移动支付、自助办理等智慧化应用,优化游客消费体验。同时,加强旅游大数据中心建设,通过游客行为分析、舆情监测等,为精准营销、产品优化提供数据支撑。建立旅游管理服务一体化平台,实现资源管理、游客流量调控、安全应急指挥等智慧化,提高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总之,要以智慧旅游为抓手,推动乡村地理旅游资源开发从数字化到智能化再到智慧化的跨越,激发地理旅游资源价值,提升游客获得感和满意度。

乡村地理旅游资源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推进乡村地理旅游资源的特色化塑造,需要在深入调查评估的基础上,科学规划特色化塑造路径,深度挖掘地域文化内涵,创新旅游产品开发模式,完善旅游服务体系,形成资源禀赋优势与旅游开发优势互促共进的良性格局。只有立足乡村实际,突出比较优势,创新发展思路,才能实现乡村地理旅游资源的差异化、特色化发展,助力乡村旅游提质增效和乡村全面振兴。

(作者单位:郑州轨道工程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