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在基层创新发展
作者: 李静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视察山东,对山东提出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殷切要求,同时要求其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现从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儒家文化的典型代表孟子故里邹城出发,就邹城如何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这一维度,展示传统文化“两创”的基层实践,研究文化“两创”在新时代的有益探索。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视察山东,对山东传统文化建设提出明确要求。2017年9月,山东出台《山东省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工作方案》,明确提出:山东要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中当好排头兵,到2025年,基本形成我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1]。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诞生地之一,孟子故里邹城市近年来持续加大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力度,大力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落地生根,创新转化。
传统文化“两创”的新要求
要想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就必须深入挖掘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和智慧,结合新时代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新要求,将二者合理结合,融会贯通。
近年来,邹城市持续推进文化“两创”工作,多点推进,致力于发挥好历史文化名城的资源优势,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绽放时代光辉,凸显时代意义,体现时代价值,形成时代特色。
邹城市历史文化悠久,传统文化积淀深厚,作为孟子故里,与毗邻的孔子故里曲阜同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这里儒风习习,崇君子礼仪,尚浩然正气,对传统文化的重视自古有之。千年孟府孟庙“古树参天绕旧祠,遍地丰碑满壁诗”,孟府为七进院落,孟庙为五进院落,两座古建筑群被古树环绕簇拥,保留着珍贵的碑刻铭文,历尽岁月沧桑,长存亚圣风采。在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方面,邹城高度重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深挖传统文化精髓,在保护非遗的过程中,保护、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致力于让这些传统文化精华在新时代绽放光彩,与时代结合,焕发出新的生机。
大力推进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地建设
2021年12月23日到26日,“河和之契:2021黄河流域、大运河沿线非物质文化遗产交流展示周”启动,其以“推动传统手工艺振兴、强化非遗系统性保护”为主题,分为“文明的赓续”山东省黄河流域振兴传统工艺集萃展、“流动的文化”山东省大运河沿线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成果展、高端论坛三大部分。活动在邹城展示基地举办,国家非遗展览展示研究中心和省文化旅游厅授予邹城市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展示研究中心齐鲁展示基地,成为全省唯一一个县级基地称号,由此,其可承接国家级、省级、济宁市系列文化旅游展览展示研究活动,全面推动邹城非遗保护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两创”迈上新台阶,步入新的发展阶段。“文明的赓续”传统工艺集萃展共展出黄河澄泥陶印、雕版印刷技术、鲁派内画等省内78个非遗项目。四个省级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内共95个非遗项目参展。此次非遗大展邹城市共有16个非遗项目参与到展览、展示、展演、展销中,其中,使用邹鲁酱醋传统酿造技艺生产出的产品脱销;孟府菜、孟府酒、孟府档案、舞龙舞狮、火虎等参与展览;邹鲁礼乐、平派鼓吹乐、柳琴戏、峄阳古琴参与展演。
2022年6月,风近邹鲁·礼乐中华——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展示研究中心齐鲁(邹城)基地精品展馆在邹城孟苑开馆。展览立足于邹鲁,以邹鲁文化为主题,围绕邹鲁文化品牌“两孟”“伏羲”“梁祝”等进行专题化展出和情景式体验,彰显了邹城作为文化名城的悠久历史及人文底蕴。展览凸显了“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以规矩、成方圆”等中华传统智慧和价值观念,展示了邹城非遗的区域性整体保护成果,是对新时代“两创”工作的深入践行。
探索优秀传统文化与文化产业相结合
近年来,邹城市高度重视非遗工坊建设,推动传统工艺类非遗项目走入市场,与文化产业、文创产品相结合,让传统工艺有生存和发展的空间,推动传统工艺创新性转化。2022年,邹城已有7个非遗工坊被列入济宁市级非遗工坊名单。这些非遗工坊的代表工艺分别是传统手工土陶工艺、传统酱醋制造技艺、峄山松墨制作、柳下邑猪牙皂制作、传统白酒酿造技艺、铜杆唢呐制作技艺和孟府菜制作技艺。
2018年,郭里镇爷娘庙村村民回村创建了山东伏陶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发展传统的土陶技艺。土陶技艺在这座小村庄曾经是家家户户都会的本领,流传了很久。在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土陶技艺面临着失传的风险,在村里几个老艺人的不懈坚持下才得以保存下来。现在,爷娘庙村建设了伏陶文化小院、伏陶制作工坊,以继承这项技艺。这些传统的土陶工艺品多次走进省市非遗展览展销会,走进直播带货,线上与线下发展相结合,知名度越来越高,产品销路越来越好。土陶非遗传承人多次走进校园,走上讲台,在郭里中学、小学开设兴趣班,以将这项技艺传承下去。
郭里镇独山村有着手工酿制酱醋的传统,为保护这一民间传统技艺,这里建设了酱园文化博物馆和制作工坊,以吸引远道而来的客人前去参观考察。这一酿造技艺有着严格的工序和温度控制手段,酿造出来的是绿色有机产品,深受消费者欢迎。这种“传统技艺+产业+农户”的模式,带动了集体经济的发展,解决了就业问题,更重要的是其使传统手工技艺走向了产业化之路。
峄山松墨制作技艺取材于峄山上丰富的松柏资源,继承唐宋古法手工制墨,所生产的少胶、纯松烟墨得到了国家博物馆专家和知名书画家的认可和好评。
看庄镇柳下邑猪牙皂是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并入选山东省道地药材名录。村里皂角树种植面积广,拥有传统的制皂技艺,资源优势明显。在市级文化主管部门和镇街的共同推动下,柳下邑猪牙皂项目顺利推进,并动员村民加入非遗工坊生产,对村内古房村落进行保护提升,致力于打造乡村非遗工坊示范街,建设田园儒乡综合体,由此,不仅带动了村民回乡创业,还助推了乡村振兴发展。
邹城白酒酿造技艺流传已久,民间流传,自清光绪年间这里就开始发展酿酒技艺,那时有一家名为恒盛公酒馆的酿酒作坊,制作出了最初的钢山酒。当年的京杭运河千帆竞发,船队到济宁,均以“逛竹竿巷、喝钢山酒”为乐。经过一百多年的传承,现在的金钢山酒业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改良创新,精工酿造,生产出品类齐全、风味多样的浓、清、芝麻香型产品。
铜杆唢呐制作技艺已传承百年,目前已是第四代传人贾东清。铜杆唢呐演奏出来的平派鼓吹乐在邹城远近闻名,平派鼓吹乐现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贾东清也在第十届中国艺术节中荣获“群星奖”。
孟府菜代表的是邹城当地的饮食风俗,继承了传统官府菜的特点,又加入地方特色制作技艺,是邹城富有地方代表性的传统菜系。
探索优秀传统文化与文艺创作相结合
《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指出,阐释挖掘民间文学的时代价值、社会功用,创新表现方式[2]。邹城市作为孟子思想的发源地,是儒家文化的代表,其传统文化资源丰厚,是文艺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头活水。孟子思想中有着对今天仍具有重要意义的可贵观点,孟子提出的君子人格大丈夫精神对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有积极意义的,也是文艺创作的重要来源。孟子曾批评那些阿谀逢迎、务于权术的“妾妇之道”,认为只有务于仁义,“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不为富贵所淫、贫贱所移、威武所屈的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孟子为推行自己的主张,曾游历诸国,行程数千里,其中历尽坎坷,遍尝艰辛,但是却鞠躬尽瘁,无怨无悔。他说,历史上的舜、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无不是历经磨难才有所作为,“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作为古代的士,有着心怀天下、安贫乐道的情怀,他认为所谓道,就是士人要坚守的气节、尊严、人格和学说。孟子继承发展了孔子士不怀居、士志于道、笃信好学的精神,主张超越利害、贫贱的得失,做到“穷不失义,达不离道”,“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近年来,随着非遗保护的深入推进,一些文艺团体对文化资源进行了开发提升,创作出了非常优秀的文艺作品。邹鲁礼乐团挖掘邹鲁之地礼乐文化、孟母教子文化、匡衡文化、阴阳板文化,改造制作古代乐器,将传统审美和现代审美相结合,将传统文化推上舞台,创作出了《礼门义路》《断机教子》《官箴颂》《匡衡拒刻》等精品剧目,依托《阴阳板》传说编排复原了传统求雨祭祀舞蹈。这些成熟的文艺作品曾多次赴省市非遗展演展示,有的甚至去国外演出,成为邹城一张靓丽的文化名片。
孟母教子传说是流传在邹城的民间传说。为弘扬孟母教子精神,展示千年母教文化,邹城市自2007年开始连续举办“中华母亲文化节”,倡树家国情怀,展现时代价值。为保护孟子思想,展示孟子精神,2020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邹城市文化专题片《孟子》开拍,这是山东省地方特色数字资源重点建设项目。这一文化专题片的拍摄填补了孟子影像资料的空缺,深入挖掘了孟子、孟母在中国大地上的遗迹,拍摄跨越大半个中国,行程达数万公里,采访上百人,积累了很多第一手资料,是对孟子文化的有益完善。
为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保护,邹城市文化工作者也依托孟子文化,在文学作品创作和文献资料整理上下功夫,做出了卓越的成绩。前些年,有关部门还专门举办过“孟子文学奖”征文活动。由孟子研究院牵头,编撰了《孟子文献集成》,这部著作根植于孟子故里,与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开展合作,整合各种资源,对孟子思想进行了整理与传承。
新时代非遗保护的历史使命
过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工作主要集中在对非遗的普查、登记等上。例如,为妥善开展对我国民间非遗文化的系统性保护,2005年至2009年间,在全国范围内部署了一次大规模全面非遗“摸底”普查工作,了解非遗家底,摸清资源现状[3]。
在“两创”方针下,非遗创新传承需要下更多功夫。这种传承已经不再是简单的继承、师承关系,而是需要结合新的社会发展需要,正确处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传承和创造性发展之间的关系。我们要将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保存下来,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表达形式,让保护和传承两相呼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在过去的认识中可能就是对其的复制,所以其生存空间和发展空间比较小,部分非遗传承人特别是农村的群众渐渐减弱了传承的热情,转而投入经济效益更高的工作中。所以非遗不应只是展厅里的陈列品,还应常态化、长期化,为非遗营造生存空间。
“合理利用、传承发展”是加强非遗保护的工作方针。在新时代发挥非遗的商业开发潜力,不仅能以开发促保护,还能改善非遗生存环境,提高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适应能力。推动非遗数字化也是重要的保护路径之一。依托互联网、短视频平台展示非遗风采,展销非遗产品,是多地非遗保护的创新举措。深入贯彻非遗文化传承大数据理念,依托大数据技术整合碎片化非遗资源。
“两创”与非遗保护两相促进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两创”方针的提出,阐明了新时代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科学态度,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文化发展规律和文化发展路径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其既是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方针,也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生动体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产生了儒、释、道、墨、名、法、阴阳、农、杂、兵等各家学说,形成了“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思想理念,蕴含着“为政以德、天下为公”的治国理政思想,“自省克己、慎独宽人”的道德修养论,“治国有常、利民为本”的价值取向,“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精神气质,“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生态理念和“和而不同、协和万邦”的天下观念。这些思想理念是我们的精神瑰宝,不仅具有跨越时空、超越国度的时代价值,更需要不断进行阐释研究与传承发展。
近年来,我国的非遗保护工作持续走深走实,既回应了新时代下非遗传承方式的变革,又将非遗保护融入现代经济文化建设中。在“两创”方针下,我们更应当加强对非遗传承及保护模式的创新,激励传承人的内在动力,培育新的传承机制,搭建新的传承平台,让非遗融入现代生活,绽放时代光辉。
非遗保护为两创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文化资源基础。在民间文化资源中,非遗资源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大部分非遗资源都可以在现代经济社会创造出经济效益,可以结合创新创业、小微经济、农村合作社等,找到对接的出口。一些手工技艺可以进行工业化生产,如此既能带动产品的改造升级,又能带动当地村民就业,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为乡村振兴赋能。
“两创”为非遗保护搭建了平台,铺就了道路。文化“两创”为非遗的活态传承提供了时代机遇,注入了新的活力。有制度政策的指引,有创新创造的机会,有交流展示的平台,非遗保护定会走出一条新路。
总之,邹城市秉承“让非遗点亮美好生活”的理念,积极培育非遗传承新路径,借助“非遗+”发展模式,探索推动非遗融入现代生活、融入现代文化产业、融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融合发展途径,让非遗进入寻常百姓家,让文化“两创”落地生根,从而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参考文献
[1]赵琳,刘兵,张依盟.让“两创”落地让传统“新生”[EB/OL].(2019-02-25)[2023-04-22].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26390122681932996&wfr=spider&for=pc.
[2]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EB/OL].(2021-08-12)[2023-04-22].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21/content_5633447.htm.
[3]易玲,肖樟琪,许沁怡.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30年:成就、问题、启示[J].行政管理改革,2021(11):65-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