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自接力流通服务模式的探索
作者: 胡敏
为进一步简化读者借还手续,提高图书资源利用率,提出一种读者自接力流通的新型图书馆流通服务模式。该模式通过自接力请求、线上沟通和线下扫码等操作实现了图书馆纸本资源在线下的接续流通。这种自接力流通模式可有效减少图书馆的人流聚集,又契合当前智慧图书馆的发展趋势。
新华社在2021年3月12日首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要“推进线上线下公共用户服务共同发展、深度融合,积极发展在线课堂、互联网医院、智慧图书馆等”[1]。“智慧图书馆”在国家战略规划中首次被提到[2-4],该战略规划为图书馆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一般而言,智慧图书馆应具有知识共享性、服务高效性和使用便利性。随着“互联网+”[5-6]和“人工智能”[7-8]概念的蓬勃发展,图书馆界也在不断思考如何借助5G、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打造新的智能型服务模式。初景利教授指出,智慧图书馆是以人机交互的耦合方式致力于实现智能知识服务的高级图书馆形态,以用户需求和智能技术为双驱动,以知识服务为根本目标[9]。当前图书馆智慧化转型主要是围绕“需求牵引,技术驱动,服务主导,能力检验”的原则来进行服务内容和方式的迭代升级,期望通过新技术的引入和应用进行服务模式的推陈出新,从数字化走向智能化,为读者提供更人性化和更精准的服务,最终提升用户满意度,增强用户黏性。
高校图书馆流通服务的现状
流通服务部门是高校图书馆的传统业务[10-12],也是图书馆最原始的服务模式。在集现代化、信息化、网络化和智能化于一体的物联新时代,图书馆的流通业务并未随着技术的创新发展和应用蓬勃发展。爆炸式增长的信息使得每个人都能以更丰富、更便捷的方式获取信息,互联网拓展了人类获取知识的渠道,也使得图书馆流通服务部门的图书借阅数量逐年下降。目前图书馆流通服务的现状总结如下。
图书借阅率逐年下滑,图书馆主营业务不断被稀释。为提高图书的借阅率,图书馆界开展了各式各样的阅读推广活动,从原始的印刷展板到声势浩大的现场推介活动,致力于提高读者对阅读的重视和关注。同时还通过读者荐购、读者采购图书报销、定期评比读者之星等方式提高读者阅读图书的兴趣和动力。
图书馆流通服务部门普遍存在空跑现象。传统的流通服务模式下,读者需要到图书馆藏书室选择所需的图书资源,但当前RFID技术无法将查询结果和现实场景对应起来,常常发生读者根据查询结果无法找到图书的情况,读者常因此感到气馁,甚至拒绝继续到图书馆借阅纸质图书。
图书馆流通服务的服务质量不能满足读者的需求。传统的图书馆流通服务人员的服务意识薄弱,大多无法充分认识到其工作的重要性和价值,工作职责和内容仍然停留在传统的管理模式,无法适应新型信息化技术的变革,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不足,相关制度的改革效果不明显,技术较差、耐心不足、语气生硬等问题较为普遍,无法给教师和学生带来较为舒适的服务体验,未能充分发挥图书管理的社会职能。
近年来,许多高校学生都有过在家或在学校上网课的经历。即使在课余时间,学生也不能像往常一样随意穿梭于几个校区的图书馆之间进行资料借还。比如,甲校区读者在乙校区图书馆借的书阅读完毕后不便归还,此时若同在A校区的其他学生想看这本书则面临着无书可借的局面,显然图书馆现有的流通模式不能满足用户需求。若读者能够借助图书馆移动App实现线下图书资料的自主借还,这类问题即可迎刃而解。本文从进一步简化读者借还手续,提高服务质量的角度设计一种在读者之间实现自接力流通的图书馆服务模式,期望能够更好地服务读者。
基于状态机的自接力流程设计
状态机是计算机程序设计中常用的一种编程模型,其工作逻辑清晰、可靠性强,常用于硬件编程领域。本文提出的自接力流程在逻辑上非常适合用状态机来解决,其基本设计如下。
(1)状态机命名为StatusMachine;
(2)状态机共分为四个状态:Start,Request,Signed和Done。读者A发起请求的状态机状态转换如图所示。图中的四个圆分别表示四种状态,状态机工作的任意时刻,读者都处于四个状态中的一种。一般而言,读者进程进入某种状态后将立即执行特定的程序,完成既定的任务,如读者进程进入Done状态后会立即执行既定程序,完成交易数据入库、更新读者A借阅数据、更新读者B借阅数据、更新图书馆管理系统数据等任务。
图 读者A发起请求的状态机状态转换图(作者绘制)
(3)状态转换
状态之间的转换采用条件转换模式,如图1中箭头旁带有文字的橙色线条,表示正确执行文字所代表的动作(一般用函数表示)之后才会进行状态转换。
(4)Start状态
Start状态是读者进程发起自接力请求的初始及默认状态,在该状态中,需要设置请求信息,设置完成后读者进程携带该信息发起请求,进入Request状态,等待读者B前来接洽和协商。
(5)Request状态
在Request状态需要设置一个定时器判断是否超时,超过系统设置的等待时间后仍无读者前来协商,则会因超时而回退到Start状态;同时也会因读者进程A主动取消请求而回退到Start状态。若在Request状态时恰有读者进程B前来协商自接力事宜,则经协商成功后进入Signed状态。
(6)Signed状态
在Signed状态同样会因为超时或读者进程B的主动取消而回退至Request状态,同时还可能因读者进程A的主动取消或线下交易的失败而回退至Start状态。若按照AB双发约定的方式完成线下交易则进入Done状态。
(7)Done状态
在Done状态将完成读者、图书馆管理系统基础数据等的更新和本次交易相关数据的存储。
读者自接力流通服务
若有读者A持有纸质资源待还,而读者B恰好需要该资源,则AB二人可在离馆(无需到图书馆)的情况下通过图书馆移动App或小程序等以在线的方式实现如下操作。
(1)读者A的还书操作:即更新图书馆管理系统中读者A的借阅状态数据,更新所借阅书籍的状态数据;
(2)读者A将纸质资源交付给读者B;
(3)读者B的借书操作:即在图书馆管理系统中生成读者B的借阅状态数据,更新所借阅书籍的状态数据。
本文将此类纸本图书流通模式称为读者自接力流通服务模式。读者自接力服务的思想并不复杂,但其需要图书馆管理系统和图书馆移动App(或小程序)的全程配合才能实现。具体而言,读者自接力流通服务需要自接力请求、线上沟通和线下扫码三个步骤来实现。
自接力请求
若要顺利实施读者自接力流程,后台数据的关联操作将起着基础性支撑作用。
若有读者A发出了自接力请求且有读者B搜索同一资源,则应将读者A的自接力请求信息作为一种资源呈现给读者B,同时将A的自接力请求推送至读者B的移动图书馆App。若有读者B搜索资源时发现所有副本均处于外借状态且无任何自接力请求信息,则应提供相应快捷按钮使读者B易于发起自接力请求。
线上沟通
事实上,恰有两位读者在一起且有自接力流通需求的概率是比较低的,因此若希望自接力流通服务具有较好的普适性,就必须解决自接力前的线上沟通问题。线上沟通机制应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
(1)沟通内容主要包括图书完好程度(发送图书照片到沟通平台为证);
(2)线下交易的时间和地点。为安全起见,可对交易时间和地点进行限制。
(3)沟通交流平台应嵌入图书馆移动App或小程序中,沟通交流快照应在交易完成后保存到数据库,作为发生纠纷时的裁决依据。
线下扫码
读者A和读者B经过沟通交流,双方意见达成统一后在线下完成接力借还手续办理。办理过程应尽可能简单,比如通过扫码操作实现图书管理系统对读者A的还书数据写入和读者B的借书数据写入,同时将处理结果推送至读者A和读者B的图书馆移动App等。
自接力流通服务的价值分析
为便于分析,考虑将读者借还书的时间成本分别记为和,对于图书馆当前借还书流程而言,一般有。读者借或还书的交通成本记为。一本图书归还到图书馆后需经归置,上架和定位等操作,其所需人力资源总成本记为。读者自接力流通的综合成本记为。
若读者AB两人通过自接力方式实现一本图书的再流通,本次自接力流通的社会效益增益记为,则据上文分析必有:
若自读者A从图书馆借出资源后,后续经n个读者的持续接力后将该资源归还至图书馆,则称该自接力流通链长为n且每次自接力实现m个资源的再流通,则其社会效益增益满足:
考虑到,显然自接力流通方式的社会效益是非常可观的,而且随自接力流通链的长度线性增加。
除上述直接效益之外,自接力流通还在如下几个方面具有一定的间接促进作用。
(1)激活读者的活跃度。
(2)提高资源利用率/流通率。
(3)降低自助借还设备的需求量,节约硬件设备购置经费。
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1)实现读者自接力流通服务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图书管理系统和移动图书馆App等软件的功能升级,使这些软件具备相应的发起自接力请求、线上沟通和线下扫码操作的对应功能,同时图书管理系统所使用的数据库要具备存储读者请求、沟通的数据(照片)等非结构化数据的能力。这些要求可能涉及软件架构、数据库表等软件基础要素的修改,工作量较大。在新版本的图书管理系统软件中可考虑增设相应的功能。
(2)其次,在图书馆开展自接力流通服务需要对馆员进行提升服务能力的培训,使其能够及时获取并理解图书管理系统及图书馆移动App中自接力业务的状态和统计数据;同时能够依据数据库中的交易快照数据对自接力流通中出现的纠纷做出合适的判断和裁决。这一问题对图书馆工作人员的信息化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3)最后,图书馆原本的图书借阅制度需要进行相应的修改,例如图书借阅时间、借阅数量、接力借阅的接力次数等,同时还应扩大对读者自接力系统的宣传,普及自接力服务所涉及的所有服务对象和群体,对可能采用自接力流通服务的群体采用定制化服务,充分研究传统借书服务模式和读者自接力流通模式的不同,对图书管理业务流程和组织机构进行重组和优化,更好地适应现代信息技术给图书管理和服务模式带来的变化。
在当前纸质图书借阅率不断下滑的形势下,有必要广开新路,多措并举实现对图书馆资源的最大化利用。本文提出的读者自接力流通服务模式打破了要想借阅纸质图书必须到图书馆现场办理的传统做法,在传统借还模式的基础上实现了读者之间的资源流转。该模式的最大优势在于使纸质资源的流通更加便利,最大程度上节约了广大读者师生的宝贵时间,提高图书借阅成功率,读者自接力流通利用智能手机终端,智慧地分析并有效推送纸质资源,在实施自接力流通服务的过程中还实现了阅读推广,同时也使资源得到最大化利用。从另一角度讲,自接力流通服务模式可打通读者之间的交流通道,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社交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办事效率,从这个角度来看,自接力流通服务在全方位育人方面也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新华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EB/OL].(2021-03-13)[2022-06-07].https://www.gov.cn/xinwen/2021-03/13/content_5592681.htm.
[2]张婷婷.融合情境的智慧图书馆动态精准阅读推广服务研究[J].图书馆研究与工作,2022(12):56-61.
[3]张慧,叶鹰.智能、智识、智见:智慧图书馆之特征解析[J/OL].中国图书馆学报:1-11[2023-06-09].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1.2746.G2.20230131.1544.001.html.
[4]周笑盈.我国智慧图书馆体系下的知识资源建设:内涵、路径和策略分析[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22(06):84-91.
[5]王伟.“互联网+”环境下公共图书馆服务创新与转型发展[J].兰台内外,2022(16):57-59.
[6]闫海.“互联网+”背景下图书馆流通服务模式分析[J].兰台内外,2021(13):58-60.
[7]张义祥.人工智能驱动下的智慧图书馆创新研究[J].河南图书馆学刊,2022,42(11):100-102.
[8]刘军军.人工智能赋能的图书馆新型智库知识服务模式重构[J].图书馆学刊,2022,44(08):28-31.
[9]初景利,任娇菡,王译晗.从数字图书馆到智慧图书馆[J].大学图书馆学报,2022,40(02):52-58.
[10]刘敏,王晓翎.智慧服务背景下高校图书馆流通馆员转型发展的实践路径[J].图书馆研究与工作,2022(05):62-67.
[11]刘斌.新冠疫情下高校图书馆基于纸电一体化的图书馆流通服务方法[J].图书馆建设,2020(S1):200-202.
[12]高艳.“互联网+”环境下图书馆流通服务创新机制研究[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7,37(11):7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