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晋北鼓吹的文化价值与传承路径探究
作者: 裴婷晋北鼓吹是我国传统民间鼓吹乐中的一大分支,主要流传在山西北部的忻州、大同等地,长期以来深受当地人民群众的喜爱。伴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晋北鼓吹逐渐走出农村,走向全国,并在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但近年来,由于受到全球化的冲击,这种传统民俗艺术也开始面临文化异化、继承人缺失、乐谱资料不完善等问题,因此,对晋北鼓吹进行保护和传承已经迫在眉睫。现从晋北鼓吹的艺术特点出发,深入探索晋北鼓吹的文化价值与传承路径,以期更好地促进这一传统民俗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全方位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
我国优秀的民间传统艺术形式之一“鼓吹乐”,流行于黄河流域。千百年来,山西地区的鼓吹乐艺术享誉全国,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非晋北鼓吹莫属。晋北鼓吹早在汉代时期就已取得一定的发展,其盛行于北魏时期,并于2008年被我国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军中音乐到宫廷雅乐,从庙堂之音到民间俗乐,晋北鼓吹的发展历程已经有1500余年。如今,这种鲜活的艺术传统早已深深地镌刻在晋北人民的内心深处。但随着市场化的不断发展和全球化的持续深入,现代年轻人开始受到大量外来艺术文化的影响;加之老一辈艺术家的相继辞世,越来越多的鼓吹曲谱开始面临传承危机,曾经传唱于田间地头的吹打乐难以被年轻一代所接受,甚至找不到可以将其传承下去的合适人选。然而,对传统艺术的继承是我们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晋北鼓吹作为山西地区独有的民间艺术代表,它在民俗生产活动中的作用不容忽视。因此,我们要从晋北鼓吹的价值和特征出发,立足于时代的发展需求,探索更丰富的传承路径,从而全方位促进山西民间艺术产业的持续发展。
晋北鼓吹的艺术特点
我国的鼓吹乐产生于秦末汉初的山西省娄烦县,是一种结合了管乐和打击乐的合奏音乐表演形式,并在清朝时期成为一门雅俗共赏的艺术。《中国唢呐艺术研究》一书中曾说:“清代民间唢呐音乐的繁荣,是宫廷音乐所不能企及的。”对于当时的人民群众来说,无论是民间的婚丧嫁娶,还是祭祀或节假日,但凡是需要表演艺术的场景,都离不开唢呐来烘托气氛。这也从侧面表明,只有深深根植于民间这片肥沃的土壤,艺术才能生根发芽。晋北地区的鼓吹艺术后已逐渐成为我国民间鼓吹乐中的重要代表。
晋北鼓吹中最重要的乐器是唢呐,同时还包括口琴、管子、笙等。唢呐主要分为高中低三种,按照音调分别为E调小唢呐(小海笛)、A调大唢呐和C调唢呐。在这三种类型中,最具代表性的是A调低音大唢呐,它的杆身主要由柏木制成,有八个开孔,内腔较大,管壁较薄,内芯则比较粗。这种唢呐的音域包括从小字一组的e调到三组的f调,但只要演奏者控制得好,就可以在原本音域的基础上向上或向下再多拓宽一个大二度甚至更多,这主要与哨片的选择有关。常见的唢呐选用的哨片面积较大,材质较硬,哨片中略有哨肚,哨肚位于哨座最上方的铜丝上。通过这样的结构布置,哨片所演奏出来的声音会更加浑厚有力,更能迎合山西人民的喜好。除了唢呐之外,晋北鼓吹乐中还有一种不可或缺的乐器,就是管子。这里的管子和其他音乐类型中的管子不同,由于其具备独特的山西民俗特征,被称为“山西小管儿”,常见于《山西八大套》的演奏之中。管子的音准较难把握,因此当地演奏者常常使用“借孔”——即“同孔不同音”的方式来进行演绎,以更好地表现出晋北鼓吹的艺术特征。
晋北鼓吹乐的演奏艺人大都出身世家,可谓一专多能。唢呐的演奏者除了可以吹管子之外,还会打鼓板、吹笙,具备多种技艺。常见的晋北鼓吹表演形式包括四种,即独奏、吹打乐、吹戏和笙管曲,不同的形式展现出不同的艺术特征。独奏大都是吹奏一些流行的民间小调和独奏乐曲,在生活中较为常见。吹打乐所表演的曲牌以古代的“军中乐曲”《大得胜》为代表,整首乐曲的感情基调热烈浓厚,给人以极强的振奋之感。《大得胜》中主要展示了古代士兵打仗胜利归来的壮阔场面,其中包括《耍娃子》《过街》《大过桥》等多个曲目,随着鼓点的不断变化相连而成。在山西,鼓吹乐的主要表演形式有两种,一是用一个大唢呐作为主乐器,用另一个大唢呐作为低音伴奏,并搭配一定的打击乐器,主要运用在晋北婚庆之中;二是在保留大唢呐主乐器的前提下加入两种笙作为伴奏,其他形式不变,这种演奏方式常见于晋北地区民间秧歌的伴奏之中。吹戏也叫作“坐吹”,其表演的核心在于戏曲唱段,这也体现出了晋北鼓吹的一大特点——唢呐、管子等乐器不但可以作为戏曲的伴奏,还可以借助它们来模仿戏曲中不同角色的唱腔,营造出别具一格的表演氛围。由于晋北地区常见的戏曲包括北路梆子和中路梆子,因此著名艺术家王高林就曾在表演《三对面》的过程中借助晋北民间的唢呐来再现青衣,借助口哨来再现小旦,借助管子来再现须生,在多种乐器的组合和伴奏下将整部戏曲表演得惟妙惟肖,出神入化。笙管曲的表演主题主要为庙堂之音,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乐曲非《山西八大套》莫属。《八大套》中包括《青天歌》《十二层楼》《劝金杯》等八首曲目,每套曲目中又有小曲子若干,他们不但可以连续演奏,也可以单独演奏。《八大套》中最常用的领奏乐器是小管,伴奏乐器则为打击乐器和笙,同时还会大量运用口哨、笛子等来增添乐趣,因此,整个曲目不仅保持了极高的音准,又具有形式多样、内容多变的艺术特征,被誉为晋北鼓吹的集大成之作。
晋北鼓吹的文化价值
三晋大地是我国传统文化孕育的摇篮之一,自古以来就有“鼓吹乐之乡”的美誉,而民族鼓吹乐在其中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鼓吹乐的继承和繁荣也直接推动了山西地区文化艺术的蓬勃发展,并奠定了晋北地区音乐流派在我国的重要地位。晋北鼓吹中的曲目类型丰富,按照学界的相关研究理论可以划分为四大类别:社火演绎类、戏曲唱腔模仿类、民俗曲调类和庙堂音乐类。社火演艺类的主要代表作品为《大得胜》,常常出现在民间社火和节日表演中,吹打相融,气氛热烈;戏曲唱腔模仿类主要是演奏晋北戏剧或北路梆子,代表作品包括《走西口》《二进宫》等;民俗曲调类多用于婚礼嫁娶等重要场合,如《拜大年》《打金钱》等;庙堂音乐类则给人们以宏伟壮阔的视听感,整首曲调沉静悠长,并常常从佛教音乐和道教音乐中汲取灵感,最常见的庙堂类晋北鼓吹乐曲就是山西的《八大套》。
作为晋北鼓吹的代表作,《八大套》中所承载的社会意义和文化意义都极为深刻。民间关于这套乐曲由来的说法有两种,一是以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县的赵成贵在皇家乐队表演的宫廷乐曲的基础上搭配一定的民间小调和五台山佛教旋律整合而成,并立足于忻州,率先在其周边流传起来;二是出自杨荫浏所抄录的乐谱《五台山鬙寺流传宋时乐谱》,并以此为蓝本在随后的《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中总结为完整的《八大套》。《八大套》中以每个套曲中的首支曲牌名为套曲名,其中前七首为笙乐套曲,主奏乐器为唢呐和管子;第八套则结合了笙乐和打击乐的共同特点,表现出鲜明的晋北风格。八首套曲之间没有强烈的前后顺序之分,但不同的套曲有各自的艺术特色,套曲曲目内部的关联性较强,因此在演奏过程中基本上按照固定的顺序一气呵成,描绘了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同时传达了相应的思想情感。例如,婚假喜事大都选用旋律欢快的《劝金杯》,祭祀时选用庄严肃穆的《青天套》,殡葬时选用《箴言》等。据我国晋北鼓吹的代表性继承人卢补良所说,民国初期的《八大套》曾经一度进入短暂的兴盛期,但随后受到战争的影响,完整的乐谱大量流失,相关的民间艺人也散落各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以卢补良为代表的大量民间艺术家全身心投入对《八大套》的抢救工作之中,再度证明了晋北鼓吹的重要文化价值。
除此之外,《大得胜》也是晋北鼓吹中流传最广的民间作品,每逢民间集会、佳节假日,都会演奏这部作品。当前,这部作品已经成为晋北地区流行最广泛的作品之一。《大得胜》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主要是以十多个古代乐器共同组合而成,包括《将军令》《过街词》《步步紧》《二亲相骂》等。晋北地区在每年春节的社火比武时都会选用《大得胜》作为伴奏,并在不同的比赛阶段吹奏不同的曲调,实现了音乐形式和情感表达的有机统一。整首乐曲层次清晰,节奏分明,旋律抑扬顿挫,情感丰富多样,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当地人民在欢度佳节过程中的精神面貌,这不仅是晋北地区人民群众思想情感的外在表现,也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组成,其中彰显的审美艺术价值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
晋北鼓吹的传承路径
目前,晋北鼓吹的表演者多为民间艺人,他们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年龄普遍较大,同时缺乏必要的专业艺术知识和文化理论,因此新时期的晋北鼓吹需要注入大量年轻血液,以促进其传承发展,并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首先,晋北鼓吹在传承和发展的过程中可以积极与专业院校进行合作。目前,我国的各大艺术类院校虽然开设了民族乐器、民族戏曲等专业课程,但很多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密切相关的课程却还未得到相应的重视。如果我们不能从教学理念的层面加强对晋北鼓吹的保护,那么未来学生所接受的传承式教育就可能会产生异化,甚至消亡。为了更好地解决这类问题,一方面,各大高校可以立足于理论层面,在艺术类院校的专业课程中增加文化遗产和地域民俗等方面的理论课程,减少教育异化的影响;另一方面,还可以积极探索多种艺术实践,借助各地院校的戏剧、音乐等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晋北鼓吹的发展。例如,山西戏剧职业学院就开设了晋剧课程,学生可以在毕业以后自主选择进入山西省晋剧院等相关单位工作。同时,学院还积极邀请晋北鼓吹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进行表演和指导,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这种科学的教学方式也更能引导学生实现全面发展,促进晋北鼓吹的未来传承。
接下来,还需要持续推进当代鼓吹乐班的职业化。为了更好地继承晋北鼓吹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越来越多的演奏者开始将其作为养家糊口的职业,这也为晋北鼓吹开辟了全新的继承路径。目前,山西地区的晋北鼓吹乐班数量多,人员充足,用途广泛,艺术性和适应性也比较强,尤其是近几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各行各业对班子演出的需求日益增加,演艺人员的收入也水涨船高。现如今,人们在进行行婚丧嫁娶、开业剪彩等活动时都会邀请鼓吹乐班进行表演,以烘托气氛;另外,当地大型班子每年的职业性对外演出多达百余场。这样的形式不但有助于继承和发展优秀的晋北鼓吹艺术,还有助于从精神层面继承这些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在当代山西人民的心中,晋北鼓吹是历史的象征、吉祥的象征,更是文化的象征,它不但适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更满足了人们在精神层面和情感层面的切实需要。
最后,还可以积极促进晋北鼓吹和新媒体的结合,以文化产业的形式促进其传承和发展。就像关中鼓乐与大唐芙蓉园的融合、纳西音乐与丽江古城的融合一样,晋北鼓吹也可以借助类似的模式吸引游客,打造相应的文化品牌。山西省内的忻州市、朔州市和大同市是晋北鼓吹分布最为广泛的地区,这些地方可以立足于五台山、忻州古城、应县木塔等旅游资源进行文化传播和发展。例如,被称为“中国八音之乡”的忻州古城位于忻州市内,曾在2017年进行翻修和改造,现在已经成为游客前往山西旅游的必经之地。政府和有关部门可以在挖掘忻州古城的旅游资源的同时加入晋北鼓吹作为固定的文艺演出项目,再搭配北路梆子、晋剧等民俗戏曲表演,如此必然能成为未来的游览亮点,并在推进晋北鼓吹继承的同时带动相关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与此同时,晋北鼓吹还可以积极探索和微信、抖音、快手等新媒体平台的有机结合,以短视频和直播等的方式将这种民俗文化传播给全国甚至全世界范围内的观众。例如,可以录制晋北鼓吹表演过程中的短视频,与有关平台进行合作开设直播教学课程宣传当地非遗文化项目,联合知名戏剧表演者共同合作演出等,通过这些现代化的文化传播方式,使晋北鼓吹和新媒体平台实现了结合和交融,并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对民俗文化的继承和推广。
作为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晋北鼓吹是山西地区民间艺术的代表,也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值得我们每个人去重视和弘扬。因此,需要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立足于时代发展的要求,充分认识晋北鼓吹的文化价值并探索多种多样的传承路径,从而更好地巩固这一传统民间艺术的重要地位,不断推动我国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凡.晋北民间乐班界定及话语阐释——以阳高县北部两类民间鼓吹乐班阴阳、鼓匠为例[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7(03):5-11.
[2]刘柱喜.传统音乐的得兼与开拓——全球化格局下晋北鼓吹乐的保护与发展[J].艺术教育,2009(05):70-71.
[3]张振涛.追寻唢呐——晋北鼓吹乐的平叙与深描[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09(03):97-104.
[4]孔繁洲.千年鼓吹的结晶——《山西八大套》与《西安鼓乐》[J].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综合版),1991(02):67-69.
[5]吉琳玄,马知遥,刘益曦.新媒体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与传承[J].民族艺术研究,2020,33(04):137-143.
[6]陈耿.漫谈晋北民间大唢呐之特色[J].黄河之声,2021(07):16-18.
[7]高倩.记录“变迁”——评《吹破平静——晋北鼓乐的传统与变迁》[J].黄河之声,20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