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间故事的保护、传承以及可视化转化的策略
作者: 汪时军 杨玲民间故事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体现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希望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民间故事意蕴深刻、资源丰富,体现着独特的民族文化特色。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民间故事一方面面临着被破坏和失传的风险;另一方面也走到了亟待转型的关键时期。现从我国民间故事的内容和特征出发,深入研究了民间故事的保护、传承以及可视化转化的具体策略,旨在推动我国民间故事更好地融入时代、融入社会,以全新的面貌传承下来、传播出去。
民间故事是由广大人民群众创作并流传至今的、能够充分反映人们日常生活和理想追求的口头化文学作品。在我国文化发展的长河之中,有着非常丰富的民间故事资源,其折射出了特定历史时期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如期盼丰收、讽刺腐败、追求变革等,充分表达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希望、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灾难坎坷的克服等。新时期以来,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民间故事要想充分迎合时代前进的步伐,始终保持高度的生机和活力,就需要深深根植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深入汲取传统民族美德和民族精神的精华,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保护和传承。与此同时,当今社会的多种文化艺术正在以视觉化的形式迅速传播和扩散,全新的“视觉文化”时代悄然到来,这对以聆听、口述、记载为主要传播方式的民间故事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民间故事作为我国意识形态领域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凝结,承担着保护区域特色、记载民间历史、弘扬民族精神的重大责任,这是民间故事不可忽视的使命,更是我国文化传承的明确需要。因此,民间故事的发展方向必须要积极向视觉化转化,并通过这种方式进行“重生”。
我国民间故事的内容和特征
我国的民间故事是民间文学主要的组成部分,它从生活中来,又到生活中去。广义的民间故事是指在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出现、传播和传承的口头艺术文化;狭义的民间故事则来源于人民群众的创造,并具有一定虚构性特征的口头文学作品。先秦时期曾将民间故事称之为“说”,到了唐代时期又被称作“话”,这里的“说”或“话”所代表的含义正是“故事”。民间故事的出现来源于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创作的主要内容是广大劳动人民对幸福生活的向往,所表现的是对当时历史时期社会处境的美好期待,也是深深埋藏于劳动人民心中的心灵寄托。民间故事的保护和传播不是刻意的,而是存在于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交流之中,借助民众对生活的思考和感知,并由此不断发扬光大。由于每个人的生命历程、地域文化和知识储备都不尽相同,其对每个民间故事都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和解读,还会将这种解读融入故事中进行再传播,这也是生活与民间故事紧密融合的外在表现。
常见的民间故事创作主要包括以下三种。一是神话故事。神话故事产生于远古时期,当时人们的劳动工具单一、生产力低下、对于大自然的认识也非常有限,因此,神话故事中最常见的情节就是神仙鬼怪、开天辟地、自然主宰,如《女娲补天》《盘古开天辟地》《愚公移山》等。神话故事是劳动人民将自己的美好幻想和无意识创作结合的产物,是将大自然和社会生活融为一体的艺术表现,也是人类精神财富的重要体现。二是生活故事。生活故事也叫作世俗故事,主要讲述了小人物的日常生活。生活故事以其普遍性和常见性广泛传播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中,所涉及的人物形象、社会背景和故事情节大都是创作者的亲身经历或所思所感,具有极强的现实性。生活故事的内容大都源自于人们的真实生活,所反映的也是现实社会的实际情况,因此其在民间故事中占据了最大的部分。同时,由于生活故事中涉及的人物具有一定的主观能动性,所以故事情节中也有相应的幻想成分;但故事的本质又是源自于生活的,因此我们往往会忽略其中的虚构成分,并从中寻找精神层面的安慰。也正是因为这种不确定性因素,使得生活故事更加能够代表特定区域的民俗习惯。三是才子佳人故事。才子佳人的故事大都源自于老百姓对美好生活和纯洁爱情的向往,故事的主要人物形象也大都是理想化和正面的,比如主人公往往多才多艺、足智多谋、眉清目秀等,同时还会在感情中始终如一、忠贞不渝,甘愿为了爱情放弃一切。才子佳人故事的代表作品包括《梁山伯与祝英台》《西厢记》等,寄托了劳动人民幻想中的爱情乌托邦。
民间故事的主要特征则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口口相传。这种传播方式是最常见、最直接的,但也会因此表现出一定的不确定性,即同样的故事可能会随着历史的发展产生多个不同的版本。加之历史中民间故事的传播经常会受到地域的限制,只会在一个村庄或特定区域内进行小范围的传播,所以千百年后传承下来的民间故事可能仅保留了基本轮廓和简短的内容。二是紧贴生活。民间故事中的叙事逻辑和我们的日常生活大体一致,在讲述的过程中为了提升可信度,往往会以“有一个人”“很久以前”开头,紧接着娓娓道来。各个人物之间的关系较为明晰,矛盾和冲突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情节层层递进,具有很强的生活性和真实性,所以民间故事对现实生活的描绘大都是基于现实的。从民间故事中我们能够获得强烈的情感共鸣,更加真切地体会到故事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也更有助于我们理解真假、善恶和美丑,从而达到教育人民的目的。三是具有泛指性。民间故事中的时间、地点、人物和情节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这就赋予了民间故事以强烈的包容性和广泛的代表性。在塑造人物形象的时候则常常用一个人来指代一类人,强化了民间故事的泛化感,更加侧重于表现其教化效果。
民间故事的保护与传承
目前,我国保护和传承民间故事的主要途径分为传统方式和新型方式两种。传统意义上的保护和传承方式时至今日依然存在,即家族保护传承和社会保护传承。前者主要指的是以直系亲属和旁系亲属为代表的保护和传承方式,如父母之间、夫妻之间、祖父母之间等;后者则强调非亲属之间的传承,如乡亲之间、朋友之间等。家族途径是我国民间故事最主要的保护和传承方式。在过去的日子里,人民群众的生活普遍比较困难,受到自然经济对家庭的影响以及儿孙满堂思想的影响,家庭内部经济压力比较大,因此很多适龄儿童无法进入私塾等接受教育。但大多数民间故事都讲究忠信礼仪、清正廉洁,其内容丰富、意蕴深厚,恰好弥补了校园教育的缺失。正是由于家族前辈能够将民间故事讲述到极致,使得它不仅是一种娱乐形式,还能起到育人的作用,讲述者在其中同时扮演了保护者和传播者两种角色。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对于过去的人来说,民间故事已经成为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扮演着稀松平常但又至关重要的角色,而家族内部对民间故事的传统意义上的保护和传承,与其说是一种文化传播方式,不如说是一种生活方式。
社会保护和传承则是在一定的社会范围内,由一起生活、一起劳动的伙伴共同讲故事而形成的。在民间故事的讲述过程中,尽管中心是极少数擅长讲故事的人,但讲述者和听众往往都是互相平等的伙伴关系。与家族途径相比,通过社会保护和传承的民间故事范围更加宽松,这些故事也更具趣味性和生活性。例如田间地头的交流、外出打工的收获、生意经营的见闻等,都是创作民间故事的重要灵感来源。一方面,这种口耳相传的方式能够较好地保存并传播民间故事的核心内容;另一方面,人们成长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逐渐培养了听故事和讲故事的习惯,即使后来远离家乡,这种业已形成的文化习惯也会使他们将外来的故事反哺于家乡,进一步推进民间故事的保护和传承。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这样的方式对于民间故事的保护和传承非常有限,因此政府和有关部门开始积极探索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型保护和传承方法,也就是推动政府和学校保护传承民间故事。在这一基础上,前者主要包括以“非文化遗产保护”时期立足于政府支持下的人民群众对民间故事的保护和传承;后者则以学校为主要阵地,通过设置相应的理论研究课堂来保护和传承民间故事。以河北耿村为例,耿村曾被新华社记者誉为“中国第一故事村”,在国际范围内也有一定的影响力。2006年,河北耿村的民间故事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这一基础上,按照有关政策要求,曾经的耿村调查人员又一次踏上旅程,对当地民间故事的历史进程、保护和传承现状、发展规划等内容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总结,还对当时仍然健在的老故事家们进行了田野调查。同时,还有一批富有民族责任感和担当的青年学者意识到了保护和传承耿村民间故事的紧迫性,毅然决然地投入到研究行列之中,以学术专著的形式出版或发表了一系列研究性文章,对民间故事进行力所能及的资料性保护。
与此同时,河北耿村小学还开设了正式的故事课堂,并赋予其与体育、美术等学科同等的地位,以学校为出发点,参与到对民间故事的保护和传承之中。经过装修的耿村小学焕然一新,折射出当地的文化传统。学校的外墙上绘制了脍炙人口的民间故事绘画;校园内的道路上建造了与故事内容相关的雕塑;学校对面还设立了故事广场,前来散步的人们都会在这里讲个故事解解乏,耿村小学的学生们也深深浸润在这浓厚的民间文化氛围之中。在当地人民看来,开设故事课堂不但能够强化课堂的趣味性,更有利于教师开展教育活动;更能提升学生的表达和理解能力,传递地域特色文化。
民间故事的可视化转化策略
我国著名艺术家冯友兰曾说,好故事需要能“接着讲”。在信息技术发展非常迅速的今天,我国民间故事形式早已超越了口头讲述,取而代之的是越来越多样化的传播途径,例如文化传播、纸质印刷传播、影视传播、电子传播等,但这些传播方式的共同特点都是“可视化”。众所周知,我们所接受的外界信息大部分来源于视觉方面,而视觉文化体现了天然的图画理解能力;而从传播学的层面来看,视觉化传播则能够承载更加多样化的信息和更加丰富的文化内涵,因此促进民间故事的可视化转化是促进其发展的重要手段。
民族故事的视觉化转化策略可以从两个方面切入:一是通过文本经典化来助力视觉化转化。以著名民间故事《哪吒传奇》为例,一提到“三头六臂”“脚踏风火轮”,无人不知是哪吒来了,哪吒这一人物形象在我国可谓家喻户晓,“哪吒”之所以能够获得大量忠实观众,靠的就是其文本经典化。与口头讲述相比,文本经典化更能够促进传播内容的统一,更好地促进这一故事的保护和传播。加之关于哪吒的故事中往往留有一定的空白,例如对他的心理活动和前世今生等内容都没有做具体描写。这样的艺术处理能够充分激发广大读者的想象力,为哪吒日后的可视化转化奠定了基础。同时,对哪吒所具有的优良品质和精神意志的肯定,也是促进该民间故事经典化的决定性力量。二是借助动画艺术实现视觉化转化。中国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尝试和实践,比如动画《三个和尚》改编自我国的民间故事《三个和尚》,讲述了三个和尚由挑水吃、抬水吃到没水吃后,经过一场大火的历练,最终每人都自觉分担打水的任务、共同获益的故事。动画片的画风和表现形式相对来说比较传统,让观众感受到了浓郁的中国文化气息;还有《小蝌蚪找妈妈》,改编自我国的寓言故事,其通过生动的画面和情节,让观众了解了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同时也传递出勇敢、坚强等正面的价值观;央视动画《西游记》则改编自同名原著,以动画媒介为表达形式,为少年儿童呈现出一个奇幻生动的西游世界;动画《长发妹》则取材于我国少数民族传说,来源于侗族的《侗族民间故事选编》,讲述了长发少女勇斗妖魔拯救百姓的故事,塑造了一个勇敢的少女形象。这些动画片通过视觉化的方式,让传统的民间故事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扬,同时也满足了当代观众的需求。
总的来说,由于民间故事本身具有故事情节简单化、人物形象类型化、描述语言口头化等特点,并直接取材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所以能够更加直观地展现出特定的民族审美取向和思维方式。可视化为民间故事带来了全新的机遇和挑战,民间故事的特点也给予了可视化以广阔的空间,民间故事题材逐渐成为新时期可视化传媒热衷的创作主体。加之民间故事的生活化特点非常明显,所传递的内在情感也是人们对幸福生活的美好期待,其视觉化转化也可以伴随着生活方式的转变而转变,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被赋予不同的情感。
参考文献
[1]李敬儒.“非遗”语境下民间故事的传承与保护现状——以耿村民间故事为例[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9(02):111-114.
[2]曾芸.文化生态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0(03):92-96.
[3]林继富.20世纪中国民间故事传承人研究的批评与反思[J].文化遗产,2008(03):66-75.
[4]周福岩.民众两性伦理意识探微——以耿村民间故事文本为对象[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1):29-33.
[5]詹娜.非遗语境下的民间文学现状及保护困境[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6(01):55-58.
[6]李长生.视觉文化研究四题:视觉化、视觉性、视觉制度与视觉现代性[J].文艺评论,2014(05):1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