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古代官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制度的演变
作者: 王子轩官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制度是古代中国封建体制下文官制度中的重要部分,其发展趋势与古代封建专制统治不断强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同时,在当前我国基本建立国家公务员任职期经济发展审计制度的新时期,高度集中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也最终走向了衰落。通过观察我国古代官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制度的演变,可以分析这一制度在不同朝代的特点,并对这一制度的发展趋势以及最终结果作出客观的评价。
在古代,国家的发展离不开政府官员的辅助,官员的个人行为直接影响着职能部门人员的工作效率和工作效果。因此,自中国古代起就构建了官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对国家和社会的治理工作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我国古代官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制度经历了多个阶段的演变,这些变化反映了中国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的演变。中国古代官员任职期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对中国古代官员队伍的迅速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不同朝代的审计制度有很大的差异,也会受到当时政治、社会和经济背景的影响。中国古代官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逐渐发展,反映了中国古代政府对官员行为的监督和管理不断加强。这些制度的变化也反映了中国政治体制和社会经济结构的演变。但是随着中国封建专制日益腐败,官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制度也随之走向了衰落。现用历史观、历史观、唯物论等方法对我国公务员考试体系进行反思,审视其演进过程,并对其利弊进行评析,以期为我国当前公务员考试体系的建设与完善提供有益的启示。
中国古代官员审计制度的建立
在夏商周时期,封建制度逐渐确立,国家的治理主要依赖官员履行其职责。中国古代官员审计制度始于夏商西周时期。根据史书记载,早在夏朝就建立起了财政方面的相关部门,并开展了相应的财政活动,因此对官员的审计监督也随之出现,以确保封建统治的正常运行。《史记》中关于“乌程”史料的记载就是早期官员审计制度在政府治理中的体现。西周时期,更加复杂的官僚机构随之建立,各种不同的财务支出不断增加,随之建立起一套与之前相比更加全面、完善的审计系统。据《周礼》记载,这一时期审计监督职责与财产财务出纳、书籍备案等职责并不相容,而是各司其职,设立有各自的组织。这基本上显示了审计监督的标准和约束作用。这一系列的相关举措也被后人奉为圭臬。
中国古代官员审计制度的变化
中国古代官员审计制度的建立
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一直到魏晋时期,上计制成为中央政府对各级政府官员实行监察考核的主要制度。可以说,在此期间,中国古代官吏的稽核体系已有了相当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该制度已经开始出现,当时的官吏和当地官员都必须在木牌上填写户口、开垦土地、租税等开支的预算。岁末之时,所有的官员都要入京,向君主报告供职期间一年的各种收益。在此期间君主会对照相关材料,对各级官员在任职期间取得的成绩进行评价,并依据考核结果对官员进行调动、任免和惩处。随着封建中央集权国家的建立,汉朝的《上计律》将上计作为一种固定的制度来对官员进行考核。同时,三种基本方法——审计方法、查看方法和对比分析方法在《上计律》中被固定下来。从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上计制的实施也是古代皇权增强的一种体现。随着封建社会经济的发展,古代官员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受到了重视。为了巩固皇权,封建社会的执政人员通常会亲自组织审计,从而形成一种较为完善的评价体系。上计制不仅可以加强对官员的监督,还能加强中央政府的财政控制权,对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和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同时,上计制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弊端。由于整个审计制度都比较形式化,因此徇私舞弊、贪污受贿失职者并没有受到惩处。南宋后期,封建割据日益严重,朝廷衰弱,绝大多数地区官员不再接受审计,历史文献中关于审计的描述也非常罕见。之后,随着官员考试制度和三省六部制的建立,上计制也逐渐走向了衰落。
总的来说,上计制是古代官员审计制度的一种早期形式,它强调官员财务的透明度和政府的监督作用。上计制的建立反映了官员审计制度对维护政府廉洁和古代经济社会稳定的重要性,为日后官员经济审计制度的不断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南北朝以后审计职责的分离与职业审计制度的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出现了职业审计制度,我国古代官员审计制度的职能发生了分离与演化。随着西汉官制向隋朝三省六部制转变,官员审计制度也发生了一系列转变。一是开始执掌法纪、相关法律法规、查验等事宜,开创了中国外界职业审计制度的先例。二是御史台监管制度日趋成熟。在这段时间,御史台作为兼部审计组织,成为君主掌控主要控制权的独立机构,审计相关的法律法规也有了一定发展。
官员审计制度在法律法规层面上的规定对审计部门的权利进行了分离,使与官员审计制度有关的法律规定能更多地以固定的法律条款的形式体现在审计相关的制度当中。另外,法律法规加大了对审计职责官员违法违纪处罚的力度。如刘毅说:“既然敢抓野兽,就能杀鼠,何损于犬!”这表明在我国古代,监察官如同朝中抓兽之犬,但可能遭到身后老鼠的暗害。因而,即便是影响力和审计监察权力比较大的御史台,其审计职责的实施也在封建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之下受到了一定的限制,无法完全发挥其职能。
隋唐后中国古代官员审计制度的发展
在隋唐五代时期以及宋朝,中国古代官员的审计制度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此时还有内部职业审计组织,如北宋三部下属的三部勾院和都磨勘司。南宋时期出现了第一个以“审计”命名的审计组织,名为审计司。这一时期的政府总结了春秋战国以来历代的法律,并在官方审计制度层面制定了更加完善的法律规定,要求审查、重新审查和审计;不仅有后审计,还有重要建设项目费用的预审计。
在此基础上,为了更好地对比,精确地评估官员的政绩,在审计的基本方法上逐步引入了“十分之一”“预算指标”等计算方式,制定了与审计有关的法规,包括“勾账式”“磨勘法”“三司账法”等。同时在此基础上,监察部门形成了独立、完备的行政组织,并与专职稽查机关合作,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行政体系并相互补充,其对人员的免职和重大案件的清查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同时也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审计人员权力过大,负担过重;二是五代至宋以后,由于官场的日渐腐朽,这一风气对稽查工作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因此当时的审计考核系统不但不是一个强有力的反贪工具,反而令贪腐更加严重。
封建统治后期中国古代官员审计制度的衰落
在宋元以后一直到明清时期,封建君主专制得到了进一步加强,职业审计部门被撤销。科道官兼职承担财政部门审计人员,同时与官员一起上书。审计权被列入科举监管制度,使唐宋时期的职业审计制度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进而导致审计制度衰落,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使官员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处处受制于中央权力。明朝中后期,由于皇帝软弱无能,审查制度也只剩下了虚名。审计管控体系中的利制衡机制出现问题,也暴露了封建统治下审计制度的弊病。与此同时,封建专制的加强也使封建社会的法律变得更加随意。明清延续了宋代的“引例破法”,广泛使用“对比法”,使得没有形成规范的法律法规破坏了审计法规的制度性。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明代以来中国封建社会封闭、自力更生的小农经济已经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
由此可知,中国古代官员审计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封建统治,但封建统治的高度集权最终压缩了古代官员审计制度的生存空间,导致其最终走向衰落。这不是制度本身的悲哀,而是封建社会的必然趋势。
古代官员审计制度的思考及启发
思考
中国古代官员审计制度的诞生、发展和衰落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周期,因此笔者产生了以下一些对中国古代官员审计制度相关的思考。
廉政和道德观念的重要性。古代中国官员审计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反映了社会对廉政和道德观念的高度重视,这些制度强调了官员的财务透明度和廉洁的重要性。这一思考也对现代社会提出了如何培养和弘扬廉政和道德观念,以应对腐败的重要问题。
政府监督的重要性。中国官员审计制度引发了对政府权力监督的思考。这些制度强调了对官员监督的重要性,但是封建君主专制的高度集中导致审计制度不能完全发挥职能,造成政府对官员监管的无力。
制度演进与适应性。中国古代官员审计制度的演进表明,政府管理制度需要不断适应社会和政治变化。不同朝代的审计制度根据当时的社会现状进行了调整和改进。这一思考提醒我们,现代政府管理制度也需要保持灵活性,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
公众参与与透明度。古代审计制度中的一些元素,如报告的公开和公众的参与,也引发了当今对政府透明度和公众参与的思考。事实上,中国古代各朝政府对审计结果的公开一定程度上对官员的经济责任起到了监督和警示的作用。
反腐败的全球性挑战。中国古代官员审计制度的发展和经验可以为其他国家提供有益的经验,尤其是在反腐败方面。反腐败是一个全球性的挑战,各国可以从中国古代的管理中汲取经验,建立更加有效的反腐败机制。
启发
另外,通过中国古代官员审计制度的历史演变,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启发。
1.封建专制下官员经济责任审计制度难以发展
在古代,为了维护政权,最高领袖多年来非常重视治官。“官员,民之本,纲者也,故圣贤不治民。”加强对官员的监督是治官的重要手段。正因如此,中国古代官员审计制度才能成为文武官制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由于君主权力的不断集中和强化,审计部门的职能逐渐淡化,权力也不断削弱,导致古代官员审计制度有名无实,最终走向衰落。
2.官员审计随着社会发展而改变
两千多年来,中国古代官员审计制度的演变与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是一致的。从中国历史进程中我们不难发现,随着审计制度的不断演变,审计机构的废分与合并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另外,不同的时期的经济发展也会影响官员审计制度的发展。在封建社会专制的政治制度下,各类审计机构的审计权由君主授予,中国的审计组织成为君主封建统治的有力工具,而不是具有实际权力的监督机构。中国古代官员审计的意识还没有完全形成,审计机构也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只有进入现代社会,在现代审计制度不断完善、发展的背景下,中国的官员审计制度才真正进入了划时代的发展阶段。
3.审计过程要定期、全面
在我国古代,官员审计制度基本上是按时审计的,以一年为期限。唐宋时期,发展出了按时审计与经常性审计结合的制度,以防患于未然。在任职期间产生的问题,一定要在任职期处理。因此,当下国家公务员任期保密责任审计应逐渐从辞职后的一次性审计评价转变成按时审计监管,即从业后审计转变成保护性、分区规划、总结的全流程审计监管。
4.古代官员审计制度的探索
中国封建社会还有许多方面对官员的审计制度造成了影响,如官员纪律、职业资格考试、长期性实行等,最终导致官员审计丧失监管与功效,逐渐形式化。事实上,中国古代官员经济责任审查制度不缺乏改革创新,但实施新的措施需要上层的支持,而封建专制体制决定了审计部门无法完全发挥其职能,这也导致很多审计制度的改进措施得不到重视。所以,当今对政府官员的监督工作应该坚持采用现代化的科学管理办法,这样才能促使社会向好的方向发展。
中国古代官员的稽查体系虽然在整顿官场腐败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却并非“灵丹妙药”。比如清朝的稽查体系,虽然以稽查为主,但是其在掌管财务的同时也要监督财务,存在着很大的缺陷,原因在于:“凡有权之人皆有权,此乃千百年来一条难成的教训。要想不让人误入歧途,就要以权制权。”总的来说,中国古代官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制度的嬗变反映了中国政治、社会和经济的演进。中国历代制度的发展和变化都旨在维护统治的稳定和官员的廉洁。然而,这些制度在实际操作中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漏洞。要想全面理解这一嬗变,就要考虑历史、文化和政治等各种复杂的因素。所以,在当代社会,要想确保审核的公正性、客观性和精确性,还需要借鉴古代的审核体系,构建一套完整、系统的监管和约束体系,用来监督审核机构和审核人员,从而使审计核查体系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