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古典舞发展之哲思
作者: 孟妍以传统文化为研究背景,以中国古典舞变奏为准绳,以中国古典舞变奏动因为牵引,观根植与传承,创新与呈现,终究会看到不同于以往的对于中国古典舞的诠释。中国古典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其荟萃了中国传统戏曲、杂技、武术、民间舞等艺术的动作元素,形成了“以意传神、动静合一、刚柔并济”的动势。多元艺术元素及传统文化的融合赋予了中国古典舞这一“有意味的形式”更多精神内涵,充分彰显了古典舞“心意合、意气合、气力合、力形合”,集心、气、意、力为一的魅力。现运用文献研究、观察、实证研究等多种研究方法并结合学界各种教学、研究经验,从中国古典舞的发源、传承、创新及中国古典舞发展的几个维度阐述古典舞与我国传统文化的辩证关系,力图更清晰地把握传统文化对中国古典舞创作和发展的价值,以期进一步提高中国古典舞的艺术魅力,并动态地将其延伸到当下中国古典舞的发展进程中,使其得到新的发展。
中国古典舞是我国舞蹈种类的一个分支,我国现代舞蹈教育中的中国古典舞学科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它起源于我国的传统舞蹈,同时结合了中国古代戏曲、武术、民间舞以及西方芭蕾舞等多种艺术的精髓。多元艺术的荟萃形成了中国古典舞“精、气、神、形”四维一体的审美追求。它一方面注重动作、线条等外在肢体的美感,另一方面强调舞蹈动作蕴含的精神与内涵。正如宗白华所言,中国的舞蹈本质是一个悟道的过程,其以生命活动为内涵,在追求这一内涵的过程中以达到自由、解放的境界,进而实现自身的终极意义超越。可以说中国古典舞在其长期的发展流变过程中承袭了我国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如《易经》中的“阴阳之说”、道家的“气韵之说”、儒家的“中和之说”等。这些文化被舞蹈家用肢体动作表达出来,形成“流动”的艺术,起到愉悦情感、陶冶身心的作用。可以说,中国古典舞蹈独特的韵味已使其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它所传递出的艺术感和美感在为观众带来审美享受的同时也进一步提升了整体国民的素质。纵观当下中国舞蹈艺术,中国古典舞已然成为我国最具代表性的舞蹈种类之一,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性符号。
范式与本源——根植传统文化下的中国古典舞变奏动因解读
易经——阴阳之道
中华传统文化中一个重要的结晶就是《易经》,《易经》又称作《易》《周易》。《易经》中记载了两性文化的世界观,其中关于变易不居、循环不止的卦象论述更是体现出我国古人朴素辩证的方法论。“阴阳”概念是《易经》中关于卦象论述的主要意义。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古人认为宇宙初期是一个混沌的整体,自盘古开天地以来,混沌初开,清阳之气上升成为天,浑浊之气下沉成为地。古人认为“阴阳”是构成天地万物的基本元素。男为阳,女为阴,阴阳协调,生命得以延续;日为阳,月为阴,日月得以运转。古人对身体的认识也体现了“阴阳”的观念,《素问》就写道“人生有形,不离阴阳”“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这种阴阳观念自然也对中国古典舞产生了影响。
中国古典舞中的子午相基本体态也体现着阴阳变化。例如,中国古典舞中的基本站姿“丁”字步,它区别于人们日常站姿的关键之处就在于“丁”字步严格遵守子午相的要求,左脚在前,脚尖对准8点,身体朝向2点,舞者头部朝向和他们的身体方位相互配合,呈现出层次分明、立体感极强的独特古典造型。中国古典舞体态讲究“两轴三面”的子午相,要求腰、颈两轴以及头、胸、腰三面相互错位,不能处于一个平面上,这样相互交错使得舞者上下身处在一种扭拧交缠的状态中,这样既矛盾又统一的舞蹈动作,形成了不同的美感。相对于局部的手臂动作而言,子午相是通过全身肢体动作的配合,将平面的太极图以立体的形式呈现出来。
道家——气韵之道
鲁迅曾经说过“中国文化之根在道教”。道教作为土生土长的中国宗教,其思想根植于老、庄思想。道家文化崇尚自由,追求精神的解放,他们推崇回归自然、超越世俗,以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这种境界在笔者看来是一种自我的超越,是与自然界万事万物共生共存的自由境界。从艺术角度来看,它并没有西方宗教的狂欢,而是对“天乐”理想的向往与追求。这种“天乐”理想是道家特有的精神特质,它源于传统却又不拘泥于传统,表现出极大的包容性和创造性。而道家的艺术品质被中国古典舞继承下来,这种超脱的审美意识、超越现实的精神追求在中国古典舞中常常通过对“仙家”“仙境”的追求与仰慕的形式表现出来,例如《霓裳羽衣舞》中的“羽化登仙”。
中国古典舞一向以传神为要旨,它强调“以形伟神、形神相依”。舞蹈中外在的“形”作为可视性的物质运动,是其存在的基础,是艺术家理念的外显。而神是生命之根,心灵之气。中国古典舞的独特魅力就在于其在追求形似的同时更强调精神、境界、气韵,对气韵精神的继承多源于道家。正如宗白华所言,中国古典舞也是生命自身悟道的节奏。它以生命活动为内涵,力图在追求这一内涵的过程中找到真正自由解放的状态,进而实现对终极意义的超越。在这一过程中,古典舞的魅力得到充分释放,这个过程亦是气韵之美呈现的过程。
儒家——中和之道
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旨在规范社会宗法秩序,以实现仁者爱人的道德境界,它崇“仁”尚“礼”,要求克己复礼。在古人眼中,“和”是万物之本,是世间最本质的状态。“中和”意味着融合之力、凝聚之力,是生存的力量、生命的依托。同时,“中和”亦意味着忍让、内敛,这也体现了中华民族长久以来奉行的低调内谦的品格。
在中国古典舞中,儒家的“中和”思想渗透在方方面面。从韵律上看,它不同于有固定强弱节奏的西洋音乐,中国古典舞节奏一般注重自由发挥,有一种特别的韵律感,达到一种出其不意、柳暗花明的效果。中国古典舞韵律中的变幻之美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和”思想的体现。从舞蹈着力方面看,“劲”的运用亦体现了“中和”思想。中国古典舞中的“劲”通过轻重缓急、长短快慢的对比,呈现出一种动中有静、快而不乱、慢而不断的节奏。这种张弛合一、收放自如、强弱结合、缓急并重的舞蹈姿态,展现出中国古典舞刚柔并济的融合之美,是对“中和”思想另一种体现。
接受与衍生——传承传统文化背景下的中国古典舞变奏动因分析
动心之美——神韵
在中国文艺评论界中,“神韵”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可以说,这个词准确地概括了中华民族文化特有的精神气质,而这一精神气质在中国古典舞中形成了独特的审美意境。“神韵”是中国古典舞身法训练中外势与内蕴的灵魂。“形未动,神先领,行已止,神不止”充分诠释了中国古典舞特有的“神韵”美。其是艺术之源,是中国古典舞蹈的灵魂,因为有“神”舞蹈才有了“生命与价值”。舞蹈动作之所以有生命力是由内在的“形,劲、意”支撑,当“形、劲、意”融会贯通,则进入到“无形者”的全新境界,将古典舞推向更高的层次。“劲”依托于“形”而存在,它是舞蹈动作得以流畅完美表现的基础,可以使舞蹈更加流畅而充满韧性。在中国古典舞中,有两种“劲”式,即寸劲和反衬劲。寸劲是在舞蹈中舞者形体、方位、角度准备就绪基础上的“画龙点睛”之力,其使肢体动作更富有生命力;反衬劲则用来渲染体态造型,特别是在谢幕时的造型,使其更富感染力。所谓“律”,一方面是指舞者在表演时所应遵循的舞蹈本身的规律,另一方面则是在平时训练时遵循的规律。在中国古典舞中,“反律”是其特有的韵律,它使舞者的动作千变万化、扑朔迷离,充满神秘性、韧性,它“欲左先右,欲前先后,逢冲必靠,逢开必合”,这种独特的韵律模式造就了中国古典舞独特的审美价值。
空间标识——身法
其一,“手”部是舞蹈中非常具有表现力的艺术媒介,其姿态、动作、形象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因素。特别是手腕、手掌、手臂几个部位,能够将舞者的情感及风格充分地表现出来,进而提升作品的节奏感与美感。手作为舞蹈肢体动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可以表达舞蹈风格外,还有造型功能。造型严谨在舞蹈中非常重要,教师在日常的舞蹈教学中应该注意训练学生手的基本动作。同时,对手臂的训练亦至关重要,特别是中国古典舞,风格独特。其手臂的姿态与动作应秉承点线贯穿的纵向训练标准,从局部到整体,进而通过手的形、神、意相统一表达舞蹈意韵。如果说舞蹈是心灵,那么手就是眼睛,通过这双“眼睛”来观赏舞蹈,能够发现中国古典舞的丰富、细腻,因而对“手”的训练极为重要。
其二,“眼”部是舞蹈言情的媒介。在中国古典舞中人物形象的塑造从未离开过眼神。中国艺术一向追求心神一体、内外相合的审美境界。因此,在古典舞教学中,对眼神的训练至关重要。首先,要帮助学生认清眼神在舞蹈表演中的地位,很多学生在平日的练习中过于追求形体技能的娴熟,而忽视了眼神的重要性,甚至认为眼神在舞蹈表演中是可有可无的存在。这种错误的理解导致学生很难表演出优秀的作品。中国古典舞一向讲求“形神兼备”。当学生只追求肢体技巧娴熟而忽略眼神时,一旦遇到需要眼神传情达意的高难度舞蹈时则很难表演出来。
其三,“步”又称为“步法”,即脚步移动的方法。中国古典舞在动作方面继承了许多武术、戏曲元素,其中在“步法”方面承袭了许多武术中的太极步法。太极中有一种描述“迈步如猫行,行步如临渊”,强调轻灵稳健、进退转换、虚实分明。教师在了解中国古典舞整体步法特性的同时,在实际教学中,还需要深入挖掘舞蹈本身的步法特性,例如“小碎步”“圆场步”等,除了挖掘这些借鉴于戏曲的步法与舞蹈表演的共性外,教师也要对不同的舞蹈作品进行差异性分析,使舞者在未来的表演中融会贯通。
其四,“身”。说起“身法”就不得不提到中国古典舞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圆”。其不仅在中华文化中有着特殊含义,在中国古典舞中更代表了“刚柔并济、内外合一”的舞蹈姿态,它是中国传统文化外化的体现,是中国古典舞的精髓。在中国古典舞的身法中,有一种旋转动作,指的是人体围绕一个定点或者一个轴心做圆周运动,是非常具有特色的舞蹈语言。这种旋转的动作体现了回归原点的“圆融”状态。中国古典舞的身体线条讲究行云流水、浑圆完整,明代曾以“转一字为众妙之门”来评价中国古典舞的身法技巧。除此之外,借鉴于传统武术中的翻身动作也体现出中国传统美学中“圆”的审美特征。翻身与身韵紧密联系,具有很强的韵律感,同时,在翻身的过程中空间运动形象鲜明,可以通过对不同节奏、速度的掌控表达不同的情绪,呈现出不同的效果,中国古典舞称此身法为“划圆的艺术”。可以说,提起中国古典舞的身法,人们最先想到的就是“圆”。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训练学生的旋转、翻身等动作时,更应该引导学生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圆融精神”,正确的思想认知可以提高肢体动作的准确性,所以在强调基本功训练的同时还要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文化与风格——创新传统文化下的中国古典舞变奏动因叙事
纵观中国艺术发展史,从其起源来看,诗、乐、舞、画之间有着悠久的同根同源关系。这种同源性使中国艺术形成了独特的美学观,即对“意境”的追求。“意”即是艺术家的主观情感,而“境”则是自然天地的大环境。当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时则创造出具有中国审美特点的想象空间——意境。“意境”之说最早出现在文学领域,特别是中国古典诗歌,最注重情感意境的营造。其中,唐代诗人王昌龄曾提出“缘境、取境”的理论;司空图进一步阐释了“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近代文学家王国维更是在其著作《人间词话》中提出了三种不同的意境。可见,意境的营造一直是我国文人所看重的至高境界,纵观历代为人称道的古典文学作品,无不充满意境想象,即使时隔千百年依然具有动人心魄的力量,令人回味无穷。中国古典舞深受古典文学意境观的影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中国古典舞剧目《春江花月夜》,它将中国古典舞中的动作语汇同古典诗歌中的“春、江、花、月、夜”的景色和意境融为一体,进而展示出中国古典舞的意境之美。
中国古典舞发展的哲思
舞蹈是美的艺术,中国古典舞更是具有独立审美价值的舞种。其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表达的是情感,展示的是艺术,蕴含的是文化。从发源、传承到创新,中国古典舞脱胎于中国传统艺术,因秉持着中庸和谐、太极阴阳的精神,形成了既有民族特色又具有鲜明特点的舞蹈体系,它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与大家气派。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国古典舞始终保持、弘扬着中华文化的特有风格,彰显出中国独特而又深厚的文化内涵。继承、发展中国古典舞蹈事业任重而道远,要从丰富的民族文化汲取养分。新时期,中国古典舞不论是编创还是教学都要正视文化内涵与技术渗透的辩证关系,在传承民族文化的同时丰富古典舞的肢体语言,力图将我国古典舞的艺术水平推向更高层次。在表现美、传承美、感受美的基础上,凸显中国古典舞的文化特征与表意,凝练出和谐的舞蹈境界、中庸的心理趋向、仁礼智信的社会契约和至善的人性仁心。
沈阳音乐学院科研项目“根植·传承·创新—传统文化视域下中国古典舞发展哲思”(项目编号:2020WLY02)。
(作者单位:沈阳音乐学院舞蹈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