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祖荫福泽:诺邓村多样信仰文化
作者: 王宋玲位于云南省大理州云龙县的诺邓村被誉为“千年古村”,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其中包含着丰富的信仰文化。诺邓古村长期存在的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文化传统以及多样的民族民间信仰为其自身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文化基底,也推动着诺邓古村不断实现新的发展。现对诺邓古村的信仰文化进行归纳梳理,并探讨它们如何滋养村落生活并推动古村各方面的发展。
诺邓的信仰文化资源
封闭又开放的诺邓
诺邓古村最早可追溯到汉代,但在唐代南诏时期,“诺邓”一名才真正出现。樊绰《蛮书》中的“细诺邓井”便是诺邓之由来。自那时起,便开始沿用“诺邓”这一邑名。古往今来,诺邓村如今所在的县治——云龙县经历了部落经营、土官管理、流官理政……形成了文化多元、传统深厚的县域,但其仍以白族为主体民族。这一地区由于历史上中原汉族移民较多,且当时汉族移民与当地居民形成了交往、交流、交融之态,因此白族与汉族并无多大差异,他们也自称是与汉族最接近的少数民族。诺邓村是距离县城十千米以外的一个封闭的小山村,地处高山峡谷中,农业条件较差,不能种植水稻,粮食主要靠外部供应。虽然农业不发达,但诺邓的盐矿资源丰富,是滇西北地区最早的盐业经济重镇。历史上诺邓井盐是南诏大理国地方政权的重要战略物资,由专门的官员负责盐务管理,明朝时由中央直隶管辖并派官驻守征收盐税。诺邓人依靠马帮在茶马古道进行盐业交易与盐米买卖,并以此发家致富。因盐带动的商帮往来和移民迁徙也使汉族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在诺邓得以交汇、交融。因此盐为封闭的诺邓打开了一道大门,使其与外界政治、经济、文化相连,多元文化的积淀也为其新时代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动力。
信仰文化积淀深厚的诺邓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诺邓繁荣的盐业贸易孕育出了丰富的盐文化和多样的信仰文化,造就了诺邓坚实的文化基础。这些传统文化要素的存在是诺邓这样的传统村落得以形成、立足和延续的根本。
1.儒释道信仰
云南在唐代南诏时期就奉行“以儒治国,以佛治心”之法,重儒尚佛蔚然成风。明朝时期,统治者重视道教,道教又开始兴盛起来。一直以来,云南地区儒、释、道一体现象普遍,诺邓村也不例外。
明朝时期,中央在此设直隶中央的盐课提举司,并派黄孟通到此征收盐税,黄姓家族便在此生根。黄家是科举望族,落户诺邓后儒学之风盛行。村中以黄家为代表的重儒、崇儒人士颇多。清康熙年间至清末,诺邓共出“进士二人,举人五人,贡爷五十八人,秀才四百人”。这样偏僻的山村能取得如此显著的考学成绩,与当地人重儒的思想分不开。诺邓村的家庭教育中也普遍将耕读传家作为门风家训。如今,外界提起诺邓人都有“人人都会毛笔字”的印象。也正是这样突出的考学成就,让并非州县驻地的诺邓村获批修建了孔庙,前来拜访求取功名者络绎不绝。每年八月二十七举办的孔会更是整个县域的盛大节日。诺邓的儒家文化中还包括内涵丰富的孝道思想。“入则孝,出则悌”“生,事之以礼,死,祭之以礼”是人们生活与交往的重要原则。诺邓村尽管因移民较多产生了“九杨十八姓”的现象,但这里的人都重视家族发展,宗族观念浓厚,分别修建了黄家、杨家、徐家等家族宗祠,每年都举办盛大的祭祖活动。重孝道的诺邓人不论身份高低、距离远近,都会亲自到场祭拜。此外,逢人生死是村里的大事,村民们不论生疏,都会到场帮忙,即使双方关系不和也会履行到场帮忙的义务,孝道观念深入人心。
此外,在玉皇阁周边可以发现儒释道三类建筑的聚集,如玉皇阁下有弥勒殿,左有静室,右有关圣庙和孔庙。现如今,这些建筑都作为诺邓珍贵的历史建筑文物得以保存。这也形象地展现出历史上诺邓多元信仰文化和谐共处的局面。其中佛学思想自南诏大理国以来一直影响着大理地区。诺邓曾经也修建了众多寺庙,如古岭寺、香山寺、万寿宫等。诺邓还保留着许多与宗教有关的民俗节日及仪式,包括弥勒会、观音会、太子会等。明朝时期,随着盐业经济的蓬勃发展,道教从中原传入云龙并迅速发展。道观建筑遍布整个云龙县,法事活动频繁,洞经音乐十分兴盛。诺邓在明嘉靖年间修建了玉皇阁,每年逢玉皇会、南北斗会、城隍会等民俗节日时都会在此举办盛大的仪式。现在诺邓村里还保留着一个专门的道教小组,不仅承办村里的各类信仰活动,也常被邀请到周边村协助开展信仰活动。
2.本主崇拜
本主意为“本境土主”,是大理地区白族特有的民间信仰。在白族人心中,本主是与人们生活联系最紧密的信仰。不论是人生中类似婚丧嫁娶这样的重要活动,还是日常生活中的小事,都能看到本主的影子。这些本主并非不食人间烟火,而是有父母兄弟姐妹以及有血有肉有情感的神。他们产生于人们的现实生活需要,或可以为人们树立道德榜样,给人带来精神上的慰藉,或人们可以向他们祈求物质生活保障。因此本主的种类众多,有天、地、山、人、神等,这种人、神、物合一的信仰,造就了大理丰富多样、极具包容性的本主信仰文化。诺邓村也有自己的本主,俗称三崇老爷。关于三崇老爷的传说,民间一说是鸡足山神,一说是明朝大将军王骥。诺邓人在本主故事的建构上出现了人和神两种说法,可以看出本主信仰的开放性和包容性。
3.龙王信仰、灶神信仰、山神信仰
诺邓人都持有爱好自然、保护生态的观念,这一群体性观念的形成和维持与当地的生计——盐业分不开,在此观念影响下也形成了多样的民间信仰。灶神信仰、山神信仰和龙王信仰都是“盐神”信仰体系的组成部分,集中表达了诺邓人对盐业的重视和对自然生态的尊重与保护。诺邓龙王信仰的特别之处在于它并非普遍的清水龙王,而是卤水龙王,也称“应水龙王”,源于当地“青龙吐卤”的传说。相传古时诺邓有人放羊时看见羊总爱跑到河流的一出水口饮水,后来发现是盐水,由此发现了盐并渐渐形成了“青龙吐卤”的传说。卤水龙王在诺邓人的信仰中至关重要。村中在靠近盐井的地方修建了规模庞大的龙王庙,还有专门的戏台用来娱神,每年举办盛大的龙王会,村里的盐户都会到场。诺邓村也有负责降水、灌溉的清水龙王。诺邓村虽不以农业为主,但也种植少许庄稼,因此在农忙时节人们会向清水龙王祈求雨水。对清水龙王的祭祀没有祭祀卤水龙王时隆重,人们常常只是在河边或水沟旁奉上一些祭品进行祭祀。
盐户们取回卤水进行煮盐。而煮盐前,他们都会到村里修建的供有灶君的灶房进行祭拜,祈求灶君保佑盐丰。每年的灶神节,盐户们都要供上糯米饭,讨灶神欢心,以求灶神可以在玉皇大帝面前多说好话。“上天多做善,大地广盐工”的观念是诺邓人灶神信仰的核心。盐煮出后要进行售卖,生于高山峡谷的诺邓人自古就利用马帮运盐,通过茶马古道开展贸易活动,因此运输业对于诺邓也非常重要,山神信仰也由此诞生。诺邓人认为一山一神,对山保持敬畏,山神也会保佑过路人平安。商户在出发前都会向山神祈求出行平安,而诺邓人搭建的简易山神堂在马帮运输途中也随处可见。诺邓人的民间信仰几乎都与盐有关,在制盐与售盐的每一个环节都有信仰支持,从而形成了完整的盐神信仰体系。诺邓人十分珍惜盐矿资源,并以信仰严格规范自身行为,遵守定额取盐规则,也一直恪守禁伐森林的村规民约。
多元信仰文化的和谐共处
诺邓村自古以来便以开放包容的文化心态接纳了各种信仰文化。可贵的是,这些文化在诺邓能做到和谐共处,为诺邓发展提供良好的文化环境。玉皇阁建筑群中集中分布着儒释道建筑,充分体现了儒释道在空间上的合一。其中儒学积淀深厚,成为各信仰存在的底色和彼此和谐相处的基石。在实际生活中,儒学与社会秩序的制度性设计有紧密的联系,对人自身的行为和集体生活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诺邓村儒学思想深入人心,尤其是建学堂、设孔庙、祭孔仪式程序化等可以充分体现出儒学的影响,人们利用信仰的神圣性强化儒学思想对人们行为的规范作用。儒学文化也渗透到各种信仰之中,尤其是人们会将儒家伦理与各类信仰结合起来指导家庭生活及社会关系。诺邓村中非正式的道教协会中的成员也多有儒学背景,他们时常谈演的洞经乐也包括大量儒学经典内容。因此多元信仰文化实际上是可以和谐共处的。
诺邓与多样信仰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诺邓村厚重的文化底蕴成为诺邓旅游业发展的关键,但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当下乡村振兴活动如火如荼,乡村振兴不仅要依靠经济,文化也是其持续推动力。在诺邓村信仰文化资源丰富的条件下,依靠信仰力量滋养村落各方面是促进乡村发展的一大途径。
在政治上,各种信仰文化圈子以及带头人所具有的文化号召力对号召人们参与公共生活大有裨益。诺邓人注重传统,村中了解传统信仰、民俗节日以及仪式过程的耆老特别受人尊敬。如村里提调的人员和各种信仰的仪式专家,村民们在其带领下不仅可以回顾历史,也延续了文化,他们是村民们的“精神领袖”。而这些耆老多是有着儒学背景的文化人,他们懂得如何团结村民,如何使村落集体利益最大化。他们也会配合基层管理人员在现代政治生活中发挥积极作用。如今人们生活需求多样,人们参与政治生活的积极性下降,所以更需要基层管理组织与这些信仰组织之间加强沟通,促使公民充分表达诉求,主动参与政治生活,增强其对村落的认同感和责任感。
在经济上,诺邓人自古便以盐为介,在茶马古道上开展丰富的经贸活动,与周边族群进行频繁的交往互动,形成了诺邓多样的信仰文化和包容的文化心态。这一心态又反过来影响着其经济活动的开展,使他们更愿意接受经济上的新变化,为自身赢得更多的生存与发展机会。20世纪末,诺邓传统的盐业经济衰落;21世纪初,旅游业开始发展。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变迁,旅游业不仅催生了多种岗位,解决了当地很大一部分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同时也带动了村民自主创业。村民们开始学习开客栈、做电商、说汉话,家家户户都做起了生意。诺邓多样的信仰文化也是当地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一些民俗节日和仪式展演活动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体验。但市场经济也对传统道德观念和文化基础造成了侵蚀。笔者访问的一位村民说:“虽然家家户户都做火腿,但是质量参差不齐,好多人一年的火腿说成三年的卖给人家。”另一位仪式专家说:“如今,大家办会的心思多了,有的考虑收益和回报,有的考虑时间地点限制。很多人怕麻烦不愿组织和参与,都想着自己的事去了。”曾经几乎每个月都有的民俗节日和仪式如今减少了许多。仪式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诺邓的多元信仰及其仪式展演本身作为重要的旅游资源也是旅游经济发展的重头戏。
在文化上,诺邓多样的信仰文化是诺邓人重要的精神世界。诺邓人每个人都熟知并自豪于诺邓邑名、族别和产业越千年不变的“三不变”理念,其背后是诺邓人强烈的文化自信和对传统文化继承与维护的自觉。但面对年轻人出走,老年人留守的现状,信仰文化的维持和传承成为诺邓文化发展的一大难题。一些历史建筑尤其是寺庙面临着无人维修、逐渐衰败的景象。许多民俗节日和仪式活动面临着无人组织无人参与的窘境,传统文化正在慢慢消失。在众多仪式中担任重要角色的道教小组也面临着传承问题,其年老的成员在近两年陆续离世,虽然有年轻成员的加入,但人数较少,导致一些重要的仪式只能选择取消或简办。许多老人抱怨以前月月办会,相当热闹,现在都找不到“闲”的去处了。如此下去,年轻人和老年人都找不到精神归宿,诺邓的长期发展面临着困境。
在生态上,诺邓的盐神信仰体系中蕴含着中国传统信仰的核心观念“天、地、人合一”。正是这一思想让诺邓人坚持敬天、敬地、敬山、敬水,只有将万物看作和自己一样重要,并对其表示尊重与敬畏,才能获得自然的保佑。“万物有灵”实际表达了他们对自然的重视。也正是在这一信仰的作用下,诺邓人对山水道路有着自己的执念,人们走进诺邓就能看到家家户户花团锦簇,玉皇阁旁古木参天。旅游业发展至今,诺邓人宁愿选择人背马驮的运输货物方式,也不让水泥公路侵蚀原有的道路景观。但也存在人们为了个人利益不断加盖楼房、增修客栈的现象,这些行为破坏了诺邓的传统空间布局。盐业经济衰落以后,村民们一部分回归农业,有的人迫于生计开始肆意砍伐树木,对自然造成了破坏。万物有灵的自然观及山神信仰、灶神信仰、龙王信仰这类传统信仰与民俗习惯的复兴对于唤醒人们内心的尊重与保护意识有着积极作用。
在社会生活上,儒学涵养了各类信仰文化,使得各类信仰在小小的诺邓村实现了和谐共处。多样的信仰文化及相关仪式活动为村民们提供了很多生活互助和情感交流的机会,此外信仰的道德本质也使村民更能与人为善,行为更符合社会标准,这些对于强化村落公共生活凝聚力、提升公共道德、促进诺邓村乡风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多元信仰文化还促进了族际互动,尽管诺邓白族与周边民族有很大差异,但信仰的多样化使得村民们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十分融洽,有利于构建和谐的民族关系。
传统文化是诺邓的精神血脉,支撑着诺邓走过千年时光。正是因为这些深入诺邓人的思想行为中的传统文化以及他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才使得各类文化成为诺邓人心中牢固的精神信仰,并以宗教形式强化了这一文化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影响。而诺邓多元信仰的存在与和谐共处不仅为诺邓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也成为其发展的内在驱动力,激励着诺邓人民自强不息。对信仰文化进行复兴和重塑可以激励诺邓后人在新的时代实现其文化的再发展。
(作者单位:大理大学民族文化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