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前启后,继承与发展东北秧歌“双扇舞”

作者: 李诺

中国民间舞的传承与发展呈现出各民族共同发展的大好前景。东北秧歌是中国民间舞体系当中最具区域代表性的舞蹈艺术表现形式。在传承和发展东北民间舞的过程中,通过几代人对东北文化的潜心探究,逐渐掌握了民间文化和民俗特点并对其进行了整理和规划,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东北秧歌教学体系。东北秧歌主要流传于中国东北三省的黑吉辽地区,由于受人文环境、历史背景、地理生态等因素的影响,东北不同地区逐渐形成了拥有同一属性而又有不同呈现状态的东北秧歌。现以东北秧歌“双扇”的研究与创作为题,将具有代表性的辽宁地区东北秧歌作为研究主体,以濒临失传的东北秧歌“双扇”表演为研究方向,通过走访传承人并对文献资料进行全面考究,对“双扇”的研究与创作做了进一步阐述和分析。拓新性地推出了七组双扇舞系列舞蹈动作,这些舞蹈动作中还融合了其他舞种元素。

东北秧歌发展路径回顾

回眸东北秧歌

在世界舞蹈艺术范畴中,世界各民族在舞蹈文化建设的逶迤行程中一直都各展其能,各擅所长。中华文明有着五千多年的发展历史,作为一个多民族的文化大国,中华民族始终以独有的文化创造和艺术创新充实和丰富着舞蹈文化。东北秧歌舞蹈(双扇舞)便是中华舞蹈艺术门类中的一种重要舞蹈形式。

东北三省位于中国北方高纬度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塑造了北方人豪爽和诙谐的性格。东北秧歌作为能够体现当地人民特性的艺术表现形式,历经三百多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审美意蕴和浓厚的风格属性。艺术的包容性促进了东北秧歌的快速生长。东北三省作为大杂居小聚居的代表性地区,除汉族以外,还有朝鲜族、蒙古族、满族、鄂温克族、回族等十几个少数民族聚居。同时,闯关东时期中原地区人民的大量涌入,将中原特有的艺术形式及生活方式带入了东北,其历史发展的独特性使东北秧歌呈现出包容发展的特性。

生长的差异性

任何艺术式样从萌芽成长到发展普及,总是有着特定的地域、族群、经济和文化特征。明末清初,山海关以外的广袤东北大地被称为“关外”。这片辽阔无际的沃野曾经是拓跋、鲜卑等游牧民族与中原先进农耕文明文化交集融汇的命运舞台,也是金、辽、蒙等称王称霸、号令天下之滥觞。衍生于此地的舞蹈形态“东北秧歌”及所包容的“双扇舞”就自然地挟带着区别于江南水乡或者中原农耕文化的特有舞蹈文化属性。

从流传区域看,东北秧歌主要在东北地区。虽然其在艺术的发展上呈现出共同进步的总体趋势,但由于受到地方文化差异以及生产生活方式的地方特色的影响,使得各地区的东北秧歌样式体现为同质性中包含着异质性的特征。

美的多样性

东北三省是东北秧歌的起源、兴盛和传承之地。虽然在总体上称为“东北秧歌”,但在几百年的发展中形成了许多流派,这些流派都带有浓郁的地域风格和区域性特征。每个流派都有自己的拿手绝活和特色技艺,涌现出了很多著名的艺人,创作出了各具特色的东北秧歌。

东北秧歌双扇舞的研发及拓新

由于大专院校具有艺术水准高、科研能力强,专业人才多等优势,各地区艺术工作者在研究和创作东北秧歌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依据教学体系划分东北秧歌风格的习惯。目前东北秧歌三大教学体系分别指的是,黑龙江地区乔梁老师东北秧歌教学课程;吉林地区王小燕老东北秧歌教学课程;辽宁地区李瑞林、战肃容老师的东北秧歌教学课程。东北秧歌教学体系的建立,为东北秧歌基础教学提供了宝贵的教学实践理论依据,为新一代舞蹈艺术工作树立了前进方向的标杆,为实现民族民间舞蹈的多样性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

文献纵观与提炼

李瑞林、战肃容编著的《东北大秧歌》一书明确提出:“许多舞蹈的道具同服饰一样,均能代表一个民族的舞蹈特征,即一看其道具便可知道是哪个民族的舞蹈。而扇子、手绢则是汉族具有典型意义的秧歌道具。”显然,双扇舞也符合这样的认知观念。

虽然双扇舞的研究是依托专业艺术院校开展的,但在研究中也特别注重传统风格、地域色彩和审美情趣等方面的和谐统一。如张晓梅教授的《“民族风格”与“个性创作”的当代结合》一文中讲:“中国民族民间舞已不是原始意义上的民族民间舞,因为她已同原生态的民俗舞蹈大相径庭,因为‘原生态’的东西在形式上已很难满足当今社会的审美需求了。‘学院派’民族民间舞建立了自己独立的学科体系,对纯民间的风格、动态提炼加工,举一反三,‘重构’出一种具有典范意义的‘宏观民间舞’。”双扇舞对于体现东北地区的人文情怀有着积极意义。2015年万素老师的《舞蹈艺术与人文关怀》一文认为:“舞蹈艺术即是人文的一种现象和状态。是人类文化活动中先进的、科学的、优秀的、健康的部分,那么,舞蹈艺术便是最具人‘身心’至情感的活动,让人活得真实。”

双扇的表现方式在全国很多地区都可以见到,但是,立足于学院派的东北秧歌双扇舞更应该向着民族舞的方向发展。2016年黄奕华教授的文章《中国民族民间舞学科建设之我思》中提到:“吕艺生教授将艺术化、舞台化了的学院派民间舞与广场民间舞各自的美学特征作了明确区分,并阐述了两者之间‘源流’的递进关系。潘志涛教授提出‘民俗民间—民族典范’的概念,为学院派民间舞所提炼与凝聚的民族状态,及其艺术形式经过若干年的传承后的典范作用作了正名。学科的内涵从‘民间’向‘民族’拓展。”这样志存高远的大舞蹈观,对双扇舞的研究也具有参考价值。

由于与双扇舞相关的资料文献较少,所以研究中还大量分析和借鉴了以往的舞台表演作品。比如,笔者曾经对王英丽老师的作品进行研究。她是国内为数不多的,专门进行过东北秧歌双扇研究的学者之一。她曾在20世纪50年代创作出双扇群舞《百花争艳》、大型系列舞蹈《东北风情》中的舞段《扇中扇》、双扇独舞《春》、双扇独舞《家乡美》等双扇舞舞蹈作品。为我国开展东北秧歌双扇舞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动态资料。

研究方法与路径

艺术的研究方法和路径都极富个性色彩,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本文在课题研发时的研究方法主要为归纳法、转换法、派生和拓新法,路径主要使用了三条教学路径。

1.归纳法

主要侧重于资料汇集、实地采风和师承面授等几个方面。资料汇集方面,整理收集了近年来有关双扇舞的演出影像、大赛视频和动作图片等,为研究积累了丰富的材料;实地采风方面,直接到各种东北秧歌的演出中向优秀的同行们当面请教相关的艺术问题,开拓自己的艺术视野,提升了自身的审美高度。

2.转换法

通过将现有的双扇舞技能技法进行完善,使其民族风格更加浓郁、艺术色彩更加鲜明。同时融入舞蹈学科中其他舞种的优点,提升其艺术品位。

3.派生和拓新法

二者是从形式到目的的关系,是一个方法的两个阶段。研究中的派生是指在传承原有东北秧歌双扇的基础上深入发掘其可能性和再生性,而不是对传统动作进行简单延伸或叠加。派生是基础,而拓新是目的。双扇舞新的舞姿舞态、新的表演风格、新的编导创意和新的审美意蕴等,都是开拓创新(简称“拓新”)的结果。

4.三个教学路径

双扇舞课题研究中,经由派生和拓新所产生的七组动作,不是单纯地由艺术理论演变而来的,而是由具体和系统的舞蹈动作构建而成的。我们需要通过科学的教学路径将派生和拓新后的舞蹈动作贯彻于课堂教学和舞台表演中。所以采用了国际上通行的三个教学路径——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和因材施教。

研究现状与成果

拓新必须建立在传承的基础上。比如,以往东北秧歌中用双手持两个扇子时,笼统地将其称为“双扇”。“双扇”似乎被简单地当成某种“扇花”形式看待。“双扇舞”虽然只是多了一个字,但在学术意义上有着极大的差别。本文中的“双扇舞”是学科性的集合概念用语,指的是以双扇为核心的一系列舞蹈式样、相关的艺术理论、有针对性的教学实践活动和围绕双扇展开的舞蹈编导和舞台表演等。双扇舞拓新是通过对现有双扇的种种样式、倾向和作品的提炼以及在艺术上对其进行扬弃之后,又经过派生、转换或再造等种种艺术尝试而推出的新的舞蹈艺术成果。其拓新成果在课堂教学、舞台表演和编导实践等环节中反复地检验和证明。同时,为了提高新的双扇舞艺术成果的可区别性、可辨识性和保持相对的艺术独立性,所有的拓新研发活动都是在东北秧歌舞蹈艺术标准的约束下开展的。

双扇舞教学实践的思忖

包含着特殊性

所谓“特殊性”是相较于舞蹈艺术门类中其他艺术学科而言的。譬如,双扇舞的表演不但要求其具有较为深厚的基本功,也对舞姿构成的技能复杂度和情感外显多样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这一点上,相较于中国古典舞水袖舞和器械类双剑舞等舞种(二者都强调双手做出舞姿舞态),双扇舞所秉持的艺术理念(例如,浪、哏、俏)是极具自身特色的,是深受民风民俗浸透的,并以此区别于其他舞种。

简言之,“双扇”在一些民族的舞蹈中也有所表现。如朝鲜族的扇子舞,哈尼族的棕扇舞也都有双手持扇的舞姿舞态,但是其所依据的情感原点和所展现的风格样式与东北秧歌双扇舞迥然不同,而且他们在肢体的动律表现上也较为简单、直白。相形之下,东北秧歌双扇舞的价值比、可塑性和可拓展的艺术空间都更为广阔。东北秧歌“双扇”既要注重对其的挖掘与保护,还要彰显其艺术特殊性,以促进东北秧歌体系中各舞种与双扇舞的协同发展。这样做有利于在双扇舞教学的实践活动中有针对性地把握双扇舞的特殊性。

教学实践建议

传统的东北秧歌训练课程多以手绢为主,忽略了对扇子的运用。而东北秧歌双扇舞的教学则是以拓新的双扇舞七组系列动作为课程的核心内容,并以此开展双手持扇的课堂教学。

1.从教育者的角度出发

首先,在训练前应该分析相关的宝贵资料,并对其进行系统的整理;其次,结合东北秧歌手绢花的运用技巧,从手绢的舞动中探索扇子的变化,例如“转扇(平转扇、立转扇)、抛扇、挥扇、交替扇等”双扇技术技巧,使扇子在手中更加灵活多变,让学员在课堂中收获更多技巧;再次,通过传统东北秧歌的基本动律,探究适合双扇运动的组合形式;最后,对20世纪创作的经典双扇剧目进行细致的整体复排,这不仅是对历史的再现,同时也是通过再次学习传承经典艺术。

2.课堂建设

在单一训练组合的基础上,将舞蹈短句、舞段纳入课堂训练当中。尤其是可以将七组创新的双扇舞舞蹈动作列为教学训练的核心主体,并以此设定课时、课堂进度和考核目标。以双扇独特的审美意蕴加深学员对东北秧歌“哏,浪,俏”的综合理解,在保持原有形态的基础上尽可能地发挥扇子的作用,以扇为舞,以扇传情。例如,整理编创“双扇步伐训练组合、双扇手臂组合、双扇划圆组合、双扇跳跃组合”等,通过双扇的基本训练组合,提升学员的审美思维,同时将东北秧歌的动律和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3.道具的选用

东北秧歌双扇以双手持扇为特点,所选取的扇子应为绸布类带穗双面折扇,同时根据训练组合的不同类型,将大扇子运用到其中,这样可以放大肢体动作,使舞蹈更具地方特色。

4.训练价值

在教学活动中,双扇舞七组动作可以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在实践中发现,用双手持扇进行组合训练可以很好地激励学生主动提升其基本功,同时还直接提升了学生在其他舞种方面的艺术素质。就学生舞蹈综合能力的快速培养而言,将“双扇舞”引入东北秧歌教学体系中有着极大的训练价值和积极意义。

东北秧歌是中国民间舞蹈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多年来围绕东北秧歌出现了诸多理论文章、经典剧目和专业书籍。如2004年沈阳音乐学院的李瑞林、战肃容两位老师编著的《东北大秧歌》。东北秧歌舞蹈艺术的蓬勃发展为东北秧歌双扇舞的研究提供了理论来源并打下了坚实的学术基础。

东北秧歌双扇舞的研究首先立足于对传统“双扇”的挖掘和传承,并在充分掌握前人艺术成就的基础上对系统化构建东北秧歌“双扇舞”展开了拓新性学术研发活动。作为拓新成果,东北秧歌双扇舞初步推出了七组系列化舞蹈动作。在七组动作逐渐发展为成熟的舞蹈艺术动作的过程中,吸纳了其他相关舞蹈学科中有价值的成分,兼顾了当代舞蹈审美的新趣味,并提出“大气”的双扇舞审美新理念。经过几年的发展,东北秧歌双扇舞经历了课堂教学和舞台实践的修正、检验与扬弃,得到了创新性发展。

沈阳音乐学院科研项目“东北秧歌‘双扇舞’的继承与发展研究”(项目编号:2020WLY01)。

(作者单位:沈阳音乐学院舞蹈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