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赓续山西民间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命
作者: 李晓霞
山西民间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劳动人民长期以来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而形成的,是可以满足人们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的艺术作品,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这些优秀的民间美术作品不但见证了山西历史的发展进程,同时也是不同历史时期劳动人民思想和智慧的结晶,对艺术作品的挖掘和研究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为了更好地对其进行保护,现对山西民间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内容、艺术特征、传承与发展现状进行研究,并构建完善的非遗保护体系,以期实现山西民间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动态传承,激发全民族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山西省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地域文化特色鲜明,也是最重要的民间艺术宝库。山西省拥有完整的、全面的和系统的传统艺术,有着巨大的渗透力、辐射力和包容度,一直以来都被誉为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源地。这些优秀的民间文化艺术资源不但是祖先留给山西人民的珍贵财富,同时也是全国人民共有的宝藏,为研究我国历史文化、民族特色、政治经济等内容都提供了非常重要的资料。在这些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山西民间美术是最具代表性的一种。作为一种古老而又与时俱进的艺术表现形式,山西民间美术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其特殊性不是通过文字或语言表现出来的,而是通过具象化的形象来体现的。民间美术在山西文化的传播语境中无处不在,不论是过去、当下还是未来,社会文化的传播都离不开美术,因此我们必须对山西民间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传承和创新发展,从而更好地打破传统和现代之间的壁垒,全方位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
山西民间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内容
山西省有着长达三千年的历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摇篮。自古以来,山西省以晋商经济作为支撑,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了具有浓郁本土气息的民间美术形式。山西民间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当地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中不断创造出来,兼具装饰外部环境和丰富内心世界等多重作用,早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山西民间美术展示了不同时期人们的生活状态和价值追求,并在不同的地理区域中表现出细微的差异,共同构成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最具代表性的山西民间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包括三种。第一种是孝义皮影。山西省是我国皮影戏文化的主要发源地,其中孝义皮影则是风格最为鲜明的代表流派,并于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民间一直流传着“无孝不成戏”的说法,足以体现孝义皮影重要的文化价值。皮影戏也叫作“灯戏”或“影戏”,是艺人们用特定的刀具将牛皮或羊皮制成各种各样的人物形象或具体场景。观众透过幕布来欣赏人偶的影子,由皮影艺人操作人偶,并搭配戏剧唱词进行表演。皮影戏是劳动人民在了解光影特征之后,充分借助光影效果而创造出来的艺术形式,它的表现特点与地域民俗密切相关。山西孝义民风淳朴,崇尚简约,但地处山区,交通不便,因此在设计皮影造型时大都以当地百姓为原型,表现出额头大、蒜头鼻等特征,简单奔放,强劲有力;皮影场景也宏伟大气,展现出浓郁的地域风情,体现了皮影艺人精湛的技术和卓越的智慧。
第二是广灵剪纸。与其他地区的剪纸艺术不同,山西广灵的彩色剪纸国内少见,其使用阴刻的方式,表现出生动鲜活、色彩丰富的特征,在传统民间剪纸中独树一帜,是我国剪纸艺术的三大流派之一,审美价值和社会价值都非常高。传统意义上的剪纸大都使用剪刀制作,但广灵剪纸则需要艺人用剪刀和刻刀等工具共同完成,创作难度非常高。广灵剪纸主要分为单色剪纸和染色剪纸两种,在制作之前首先要确定剪纸图案,在创作过程中要选择染色效果好的白纸或单色彩纸,并在上面绘制原稿,最后进行剪刻和染色。常见的广灵剪纸体裁包括三种,一是日常生活类,主要表现农民们在田间地头辛勤劳作的场景,表达了人们盼望丰收的美好心愿;二是婚嫁类,主要包括双喜字、鸳鸯、喜鹊等吉祥意象,蕴含了人们婚嫁时的喜悦之情和人们对新人的美好祝愿;三是装饰类,这类剪纸大都被当作礼物,人们通常选取寿桃、祥云、花鸟等图案来表达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第三是平阳木版年画。平阳木版年画是春节时张贴在窗外或房内的装饰用画,具有辟邪祈福之意。其创作者大都是朴实无华的农民,他们在务农期间利用闲暇时间选用随处可见的简易材料进行创作,给人带来直观的视觉体验,其也深刻展现了劳动人民的生活情趣和创作能力。平阳木版年画大都选择人物形象、神话故事等题材,表达吉祥、欢乐、祈福等寓意,并常常被作为节庆假日的装饰。平阳木版年画使用了绘画、印刷和雕刻等多种技术,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其表现形式深受黄土高坡文化的影响,豪放大气,有着极强的黄河流域艺术风格。
山西民间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之路
新时期以来,山西民间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迎来更多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一方面,在全球化发展的过程中,我国现代化的进程也在逐渐加快,作为传统民族文化组成部分的山西民间美术也受到了一系列新兴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冲击。众所周知,山西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最主要的创作方式为手工制作,因此制作出的产品大多简单纯朴,其产品不符合现代社会的需求。山西民间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未进行创新,导致其衍生产品的竞争力不断下降,生存环境被急剧挤压。此外,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对传统手工艺品的制作和推广失去兴趣,导致深深根植于乡土的山西民间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吸引力不断下降。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持续推进,山西民间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另一方面,山西民间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一直以来都是通过血脉传承或师徒之间的传授进行传承的,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和排他性。尽管这样的传承方式已经存在了很多年,但现代社会中伴随着人们生活环境的变化和文化理念的更新,越来越多的山西年轻人对传统民间美术失去了学习的热情,这一艺术形式的传承开始出现断层。同时山西本地也尚未形成自上而下的、科学合理的民间美术教育体系,整个社会层面缺乏对当地传统艺术的保护和创新意识,一时间难以唤醒大众对这种传统文化的热爱。
因此,我们需要大力探索山西民间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方式,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优秀的山西传统文化。从整个社会层面来看,需要充分发挥非遗传承人的力量。由于民间美术有着极强的专业性,所以一种美术类别中往往包含了多个互相交叉的学科领域,这就需要相关领域的多位专家亲自针对不同的创作技巧和创作项目进行仔细选择、鉴定和甄别,便于更好地开展后续的整理、学习和研究工作。因此,组建非遗传承人工作室将会成为传承非遗的必要手段,需要充分发挥行业专家在相关领域中的影响力,从而更好地引导全社会形成对山西民间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意识。除此之外,非遗传承人工作室还需要在国家政策的积极引导下,根据具体的民间美术内容和技巧选择有针对性的传承方法,并充分利用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资源搭建美术产品研发生产平台,不断推动民间美术传承和发展工作的顺利开展。
从学校教育的层面来看,我们需要充分重视教育在传承民间美术中的作用,实现山西民间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教育全覆盖。这里所说的“全覆盖”不但包括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全年龄段覆盖,还包括从职业院校到高等院校的教育层次全覆盖,并根据不同的教育时期选择不同的教育方式。例如在中小学阶段重点培养学生们对山西传统文化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将民间美术融入美术课堂中,引导学生形成感知和鉴赏美术作品的能力;在职业教育阶段则将教学重点放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上,从各个层面培养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美术人才,并借助这种方式突破传统意义上血脉继承制的束缚,为传承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输送大量人才;而在高等教育阶段则要根据当地民间美术的具体发展情况来搭建相应的专业平台和进行学科教育建设,不但要在产品生产、创意构建等方面强化学生的创新能力,更要在山西民间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方面培养专业型、复合型的高端人才,真正将传承和保护落到实处。
山西民间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发展
在充分传承山西民间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性发展是这一艺术形式的必然选择,对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是促进民间美术作品商品化。当今是市场经济时代,艺术品不断走出庙堂,走向市场符合社会发展规律,所以民间美术作品作为地方特色商品积极融入市场也是必然趋势。尤其是在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更加富足,精神需求更加丰富的今天,民间美术产品的市场潜力非常大。山西省有关部门可以充分利用本省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市场优势,主动将民间美术产品的开发纳入旅游产业的总体规划中,在相关旅游景区开发民间美术产品市场。这不但能够实现旅游产业和民间美术产业的共赢,同时也能够进一步促进民间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发展。
第二打造山西特色文化品牌。美术又被称为造型艺术,而视觉文化在美术作品的形象塑造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更好地促进山西民间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打造具有强烈山西地域特色的文化亮点,当地相关部门坚持深化改革,充分发挥了山西地域文化中民间美术的优势,开展了一系列宣传活动。尤其是借助“华夏文明看山西”“平遥美术大赛”等具有浓郁山西风情的活动来打造山西文化品牌,进一步展现山西民间美术的魅力。同时在具体的文化活动中尽可能地发挥政府的主导优势,充分整合当地社会资源,将能够代表山西特色的经典项目集结起来,形成规模化;在内容上则通过山西民俗形象的视觉优势充分展现出山西的精神面貌。通过这样的传播活动,推动了山西民间美术走出山西、走向全国,甚至走向世界,树立了“文化山西”的形象,打造出具有山西特色的文化品牌。
第三是要坚持科学的拿来主义。在促进山西民间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外传播的过程中,面对政治多极化、市场多样化和文化多元化的全球格局时,我们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在积极的对外沟通和交流中促进山西民间美术的进步和发展。而在对外介绍山西民间美术时要避免千篇一律、自说自话,充分考虑不同民族、不同受众的接受度,根据各个地区人民对民间美术的切实需求,推出更加具有针对性的山西民间美术经典作品。同时还要充分发挥山西地区作为文化大省的特殊优势,通过积极举办和参加国际性文化交流活动,不断加强自身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等一系列重要组织之间的联系,尽可能地拓宽山西地区对外交流的空间。
民间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传统文化的艺术精华,不但需要相关主体进行传承,还要在整个社会,乃至全球范围内形成传承和保护民间美术的共识,通过建构长效机制来推动其实现创新性发展。山西省作为我国重要的文化大省,需要以自身高度的文化自觉和自信起到引领性、建设性和全局性的作用。只有通过全面、系统、整体地构建传承和发展空间,形成相应的创新建设链条,才能够帮助山西省提升其民间艺术的话语权,从而更好地推动山西民间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山西省回国留学人员科研资助项目“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河津吕氏玻璃艺术的价值研究”(项目编号:2017-110)。
(作者单位:运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