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德州运河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作者: 李如玉经过1400多年的历史演变与发展,德州运河积累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对大运河德州段历史演变及文化遗产现状进行梳理,剖析德州运河文化遗产的价值所在,提出目前德州运河文化遗产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探析德州运河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路径。充分挖掘并合理利用运河文化遗产,使运河文化遗产发挥最大价值。
大运河德州段于隋唐时期开凿,唐宋时期进行疏浚,元朝进一步整修,直至明清时期畅通,此时依托漕运,德州运河的发展达到了巅峰。到了今天,大运河德州段主要承担行洪、输水和灌溉等功能。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古代运河,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之一。南运河德州段是大运河重要遗产河段,在201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学术界关于运河文化遗产的研究越来越多。经过千年的历史演进和发展,大运河德州段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为当地的人们留下了大量的文化财富,并在今天仍然影响着德州地区的社会生活。
大运河德州段的历史演变
德州,地处黄河下游冲积平原,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德州因运河而生、因运河而兴,有着“九达天衢”“神京门户”的称号。大运河德州段位于京杭大运河中部,全长127.8千米,由南运河德州段和卫运河德州段两部分组成,北起德城区第三店村,南至夏津县白庄村,由北向南依次流经德城、武城、夏津3个县市区。其中,南运河段45千米,卫运河段82.8千米。大运河德州段最早起始于隋大业四年(608)开凿的永济渠,《隋书·炀帝纪》中记载:“(大业)四年(608)春正月乙巳,诏发河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永济渠,引沁水,南达于河,北通涿郡。”田雯《长河志籍考》中记载:“卫河即汉屯氏河,隋大业中疏为永济渠。其源自河南辉县,合滏、洹、淇三水东流,至馆陶界与漳河合,至清渊与会通河合,北来,自武城县入州境,又北至桑园出境,东光、沧州、天津下,直沽入海。”民国《德县志·河渠》中记载:“面宽二十丈,底宽八丈,深二丈三尺。”永济渠的开凿使华北地区的经济文化紧密联系起来。唐初,德州是政府收税征粮的主要地区之一,因此朝廷在隋运河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运河交通网,保证永济渠的畅通,运河主要发挥漕运和军事的作用。
经过历朝历代对运河的疏浚与修缮,至元三十年(1293),京杭大运河全线畅通,全长1794千米。大运河的全线贯通使大运河德州段成为全国南北漕运沟通的大动脉,德州运河区域由此繁荣起来。明清时期,大运河的发展达到鼎盛,大运河德州段不仅成为南北水运的咽喉要地,更是漕粮转运和开展贸易的重地,德州也因此成为大运河重要的漕运码头。清中叶,由于海运的兴起以及运河逐渐淤塞,大运河德州段的漕运越发没落。清光绪年间德州运河漕运正式退出历史舞台。民国时期,运河淤塞愈发严重,对运河的管理日趋废弛,德州的运河贸易变得一蹶不振。1949年以后,国家拨款修建德州段沿河的港口与码头,直到20世纪70年代,漳河上游建成岳城水库,德州运河水源逐渐枯竭,从而彻底停航。
德州运河文化遗产的现状
德州运河文化遗产的种类
文化遗产从存在形态上分为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根据《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历史文物、历史建筑、人类文化遗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德州运河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包括:运河河道、提防及闸坝遗址,运河码头、漕仓及官署衙门,运河沿岸寺庙宫观及名胜古迹,运河钞关及运河商贸市镇。
运河河道、提防及闸坝遗址:南运河德州段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世界文化遗产。河道整体走向基本与隋朝永济渠一致。由于德州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存在南北落差,所以河道采取人工弯道以减小落差。南运河德州段河道曲折,有“九龙十八弯”之说。
运河码头、漕仓及官署衙门:明清时期大运河德州段漕运发达,运河沿岸码头林立,其中有德州上码头、北厂码头、西关码头,武城四女寺码头、甲马营码头、老城码头,夏津渡口驿码头、郑保屯码头等;大运河德州段有德州水次仓、四女寺水次仓、渡口驿水次仓等运河漕仓,其中德州水次仓是天下四大官仓之一;大运河德州段漕运署衙林立,包括河道管理衙门和漕运管理衙门。
运河沿岸寺庙宫观及名胜古迹:明清时期,由于德州运河地区盛行水神、漕神崇拜,再加上三大宗教的影响,故而运河沿岸有数量众多的寺庙宫观,如供奉“金龙四大王”谢绪的大王庙、供奉护仓神“萧王”的廒神庙;慈氏寺、永庆寺等佛寺;高真观等道教庙宇。
运河钞关及运河商贸市镇:明清时期,运河是沟通南北的重要商路,于明朝设置榷关征收商税,明宣德年间设立德州钞关。清朝初年又设立盐关,稽查私盐。明清时期是大运河德州段商贸发展的鼎盛时期,在此期间,店铺林立、街巷繁华。古州城内外有马市、花市、羊市等众多市场。同时兴起的还有武城运河古镇四女寺和甲马营,在当时四女寺庙会和甲马营庙会格外繁盛。
除了物质文化遗产外,德州运河还有许多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曲艺、舞蹈、戏剧、文学、民间艺术等;传统技艺有德州扒鸡制作技艺、德州黑陶烧制技艺、德州古埙制作技艺、武城古贝春酒酿技艺、武城旋饼等;传统音乐有武城运河船工号子、德州古琴艺术、武城架鼓、武城运河民谣、夏津民歌等;传统舞蹈有武城抬花杠、德州跑驴、德城高跷等;传统戏剧有夏津山东大鼓、夏津马堤吹腔、武城柳子戏等;传统美术有德州木刻刀笔书画、德城区建志剪纸、德州金丝彩贴等;传统体育有德州戊极大功力拳、德城区安家拳、夏津杜氏太极拳等;民间文学有四女寺的传说、姑嫂坟的传说。传统曲艺有德州相声、德州山东快书。
德州扒鸡起源于元末明初,由烧鸡演变而来,距今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德州扒鸡是由整只鸡扒制而成,从原料到成品需要经过11道严格的制作工序,其制作工艺是德州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武城船工运河号子属于从劳动生产活动中诞生的传统民间音乐,是2006年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之一。根据使用场合的不同分为夯号和船号两类。在打夯过程中唱夯号,在行船过程中唱船号。2017年,武城运河民谣与夏津民歌入选德州市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德州运河文化遗产的价值
运河遗产是一个庞大的遗产体系,需要充分挖掘其内容,才能最大化地展示其价值。德州运河物质文化遗产价值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遗产自身的文物价值,二是重要的社会价值。社会价值由遗产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衍生而来,指遗产对其所在国家、城市、地区在传统文化的延续、社会生活的进步和人文精神的塑造等方面所起的作用,它往往成为一个国家、城市、民族或者社区精神和文化的象征。河道遗产是众多物质文化遗产类型中非常重要的遗产类型,大运河德州段河道历史悠久,不仅河道本身有着值得研究的科技价值,还与众多水利枢纽、运河城镇等其他重要运河文化遗产存在联系,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现形式不同,包括表演艺术、语言、仪式、社会实践、节日活动、知识、传统手工艺和实践活动等多项内容,因此在价值实现方式上也存在较大的差别。研究和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可以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工作得到更高程度和更大范围的支持与认同。大运河德州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主要体现有文化价值、经济价值和教育价值。
德州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这片土地的历史文化积淀,也是德州地区地域文化的缩影,是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道德、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运河孕育了德州地区独特的传统文化,传统技艺、传统音乐、传统舞蹈等深刻影响着人民的日常生活,其不仅是德州人的共同文化记忆,还是德州运河文明的重要载体。不同的习俗文化因运河在这片地区交融交汇,产生了独具特色的运河民俗。虽然今天的大运河德州段已经断航,但是德州运河文化依然影响着当地人们的生产与生活。
经济价值主要是德州运河文化遗产带来的旅游开发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是经济活动的重要资源,这些非遗传统舞蹈、传统技艺等都是旅游业、文创产业的无形资产,能够带动包括餐饮业在内的各种相关产业的发展,对当地经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用德州运河文化吸引游客来参观学习,不仅能展现大运河德州段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色,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影响力,还可以获得经济效应。在保证非遗传承与利用的前提下,使其进入市场,通过市场运作获得一定的收益,从而推动非遗传承与利用工作有效开展,实现良性循环。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传统舞蹈、曲艺、诗词、文字等使人们在精神上获得满足,其在丰富人们精神世界的同时,也起到了文化教育的作用。德州市文旅局确定了德州红绿彩文化发展有限公司、齐河黑陶制作技艺传承基地等18家单位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实践基地;德城区建志剪纸艺术制作中心、德州市丝路艺术品有限公司等8家单位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在现代社会中,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是在文化保护的前提下,将文化教育工作落到实处,通过媒体宣传、教材教学、设立博物馆等多种形式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
德州运河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德州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德州运河文化的时代价值展现不够。德州运河虽然不再发挥历史上的漕运等功能,通航地位也不再重要,但是运河文化却扎根于这片古老的土地之上,其时代价值需要得到重视。山东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是德州运河文化发展、传播的优势所在。但是在德州运河文化的建设中,没有将运河文化和儒家文化充分结合起来。只有将儒家文化和运河文化相融合,德州运河文化的时代价值才能充分挖掘和体现出来。因此要加强运河文化的教育传承,赋予大运河文化新的涵义,使运河文化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
第二,协调机制有待加强。目前关于运河保护和利用的部门众多,例如文物、规划、旅游、水利、漳卫南局等多个部门,但是这些部门没有形成统一的组织领导体系,各个部门的工作侧重点不同,部门之间缺乏协调性,不能高效配合,从而导致一些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工作不能有效开展。因此需要加强各个部门之间的协调性,加强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协调机制。
第三,德州运河文化旅游开发水平有待提高。当前问题主要为德州运河文化旅游产品开发层次不高以及旅游产业链短等。德州运河文化旅游产品普遍存在缺乏独特性的问题,同时品牌建设与省内外先进城市的旅游产品开发相比还存在差距。另外,德州运河旅游产业相对单一,没有充分与文化、农业等产业进行融合互动。总体来说,德州运河文化旅游体系尚不完善,没有形成一个成熟完备的旅游体系,因此需要深挖德州运河文化,探索文旅融合发展新路径。
德州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路径
一方面,德州市要积极挖掘德州运河文化特质。德州市的德城区、武城县和夏津县是山东省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核心区,尊重古运河原始自然风貌,建设运河自然风貌展示区。德州市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挖掘德州运河“鲁风运河”的特质,打响“鲁风运河”品牌,是实现德州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重要途径。德州运河文化具有丰富的民俗内容和历史底蕴,发展潜力巨大。
另一方面,德州市要积极开发大运河旅游资源,实现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双赢”。目前,德州市大力发展建设运河文化景区,如董子园风景区、四女寺风景区、苏禄文化博物馆、运河文化广场等。德州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将实施文旅融合大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推进漕仓遗址、东盟国际文化产业园、九龙湾文旅园等重点片区,建设“一廊六片”大运河文化景观带。另外,建设大运河生态文明也是德州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路径之一。德州市打造南运河(德州段)文化保护传承利用项目——生态廊道项目南起东风路胜利桥、北至小庄省界处,项目建成后,南运河段45千米将成为贯通城市和郊区的生态廊道,通过实施河道生态空间保护和修复、岸线景观建设、水系治理改造、休闲体育公园建设、运河慢行步道打造等工程,实现德州运河生态文明建设。
参考文献
[1]梁国楹.德州运河文化变迁及其特点[J].德州学院学报,2020,36(05):56-60.
[2]梁晓琳.运河德州段文化公园建设思考[J].黑龙江科学,2020,11(16):158-159.
[3]郑民德.聊城运河文化遗产的保护[J].中国名城,2018(10):93-96.
[4]丛瑞雪.德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路径研究[J].新西部,2017(08):48-49.
[5]李德楠.无锡段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研究[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6(02):202-207.
[6]郑民德.明清德州运河文化与区域交通变迁[J].德州学院学报,2011,27(05):103-106.
[7]季桂起.运河及运河文化开发与德州城市发展[J].德州学院学报,2008(01):38-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