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预防性保护在博物馆中的应用策略

作者: 刘小庆

文物预防性保护在博物馆中的应用策略0

博物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不仅具备面向群众进行美育、德育的功能,而且也要肩负起保护文物的重要职责,因此文物的预防性保护工作成为博物馆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预防性保护能够有效延缓文物老化速度,降低文物损伤概率,实现文物价值的最大化发挥。基于此,现将结合笔者工作经验,对博物馆的文物预防性保护应用策略进行分析,希望实现对文物的全面保护,夯实博物馆育人基础。

博物馆文物在历史、艺术、人文等层面有一定的价值体现,属于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尤为珍稀。因此,文物的保护工作向来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原则,旨在严控文物保护中的影响因素,确保文物长期保存。然而,当前的博物馆文物保护工作还存在诸多不足,所以有必要将保护工作前置,从过去的事后抢救性保护转变为事前预防性保护,关注影响文物的各类外在因素,通过有效预防因素影响,延长文物寿命,这对于博物馆文物长久保存来讲,有着显著的现实意义。

博物馆文物预防性保护的不足

展柜不够安全

许多基层博物馆的展柜使用多年,在文物的保护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大多数展柜的材质为单层钢化玻璃,不仅有反光、倒影,而且气密性较差,导致人们在欣赏文物时难以看清文物的细节,使文物的展览效果大打折扣,影响人们的参展体验。另外,单层钢化玻璃还存在自爆的可能性,不仅无法有效保护文物,甚至还可能影响参展人的生命安全。

库房环境较差

许多基层博物馆在前期设计时并没有重点考虑库房环境对文物保存的重要影响,而是将更多精力放在了文物陈列展览的空间规划上,导致文物保存库房面积不够。同时随着博物馆的发展,馆藏文物数量逐渐增多,不同类型的文物需要分类存储,部分文物必须拥有独立存放空间,因此库房环境逐渐无法适应与日俱增的文物保护要求,导致存放不达标,不利于文物保护。此外,许多库房门的强度较低,安保措施不足,导致文物保护严重缺乏安全性。所以,这一问题需要得到博物馆的重视,改善库房环境才能提高文物预防性保护工作实效。

基础设施不健全

博物馆文物预防性保护的基础设施不健全,主要可从两方面探析:其一,微环境。许多博物馆的文物展柜大部分是统一规格的大型展柜,展柜内部并未配备独立运行的自动化调湿设备,所以当环境因素变化明显时,文物就容易遭到损坏,导致文物的受损概率提升。另外,博物馆内部的空气污染问题也会给文物保护带来不小的困扰,不利于文物的长久保存。其二,小环境。大部分博物馆内的中央空调都是间断启动,多数在闭馆期间会为了节能而关闭,所以难以保证馆内温度恒定,而环境温度的变化也会影响文物保护效果。上述基础设施不健全的问题,在许多基层博物馆均有不同程度的表现,需要重点解决。

博物馆文物预防性保护应用策略

配备文物保存专用设施

文物保存专用设施主要包括储藏柜架和储藏囊匣,需要根据库房实际情况进行合理配置。

1.储藏柜架

文物储藏柜架有着不同的功能和种类,需要根据文物实际情况进行选择。比如,在储藏陶器、瓷器以及具有良好稳定性的金属类文物时,可选用多功能文物储藏柜,根据文物大小自由调节层板,以保证内部空间充足;在储藏对湿度表现敏感的金属类文物时,可选用恒湿储藏柜;在储藏对湿度表现敏感的纸质文物、丝质文物时,可选用恒温恒湿储藏柜(如图1);在储藏较大型石质文物时,可选用重型横梁式储藏柜。

2.储藏囊匣

选用密封式储藏囊匣能够减少文物接触外部环境的机会,有效延缓文物的老化速度。即便库房大空间的温湿度有变化,但是在小空间囊匣内的文物基本不会受影响,且能抑制霉菌与微生物的滋生,避免文物受到空气污染物带来的损害。作为文物预防性保护的重要手段,目前常用的储藏囊匣有如下两种:

一种是无酸纸囊匣。作为文物包装的专用纸,无酸纸主要由纯净纸浆制成,其成分剔除了普通纸浆中的木质素、硫黄等,保证酸碱值在7以上,呈中性。同时,无酸纸囊匣在结构设计时摒弃了粘胶剂,并根据文物大小量身制作出同等规格的无酸纸囊匣,让文物能够处在完全无酸的环境中,有效优化了文物保存的小空间环境(如图2)。

另一种是碳纤维囊匣。碳纤维材料质量虽轻,但强度极高,借助计算机软件对其进行设计以及使用模压工艺,使碳纤维布一次成型,不仅不会增加囊匣重量,而且能显著提升囊匣本身的坚硬度,保障文物的安全。同样,碳纤维囊匣内部可铺设无酸纸来保证内部空间环境的无酸性,比如内衬可采用柔软、不易变形且无污染的无酸棉纸,结合文物形态量身定制,从而有效降低震动、冲击等外力对文物造成的伤害,也能缓解温湿度以及其他因素给文物带来的负面影响,是一种高效的文物预防性保护载体。

3.展柜系统

博物馆展厅有着空间大、人群聚集的特点,因此易潜藏对文物有害的因素,而展柜作为保护措施,应当拥有完善的系统,以低氧、恒温、气密为标准,才能保护好展厅文物。该系统的构成部分有气密展柜、制氮系统、湿控设备及其他相关装置,使用过程中可将不同类型文物放入编号不同的展柜中,通过系统控制不同展柜的湿度、氧含量等指标,同时该系统能根据气密展柜内部氧含量、湿度等数值对内部环境自动进行调节,确保文物所处环境始终处在设定的合理范围内。此外,该系统还具备故障自动诊断、远程监控的功能,连接网络便能随时随地知晓设备的运行状况。

4.照明系统

文物在展览时除了要控制好温湿度以外,还要格外关注照度因素。依据我国出台的《博物馆照明设计规范GBT23863-2009》针对文物陈列的照度规定,展柜照明系统需要全面升级为LED冷光源,这一光源不含紫外线与红外线,在调节光照时不会出现频闪,适用于文物展示,在使用时采取顶部照明的方式。灯光配置需要根据文物的类型进行针对性设计,调整好光照强度、年曝光量等参数。比如书画文物、纺织品、彩绘陶器等文物,建议照度值不得高于50Lx,年曝光量要控制在50000Lx·h/a。做好照度控制,不仅能呈现文物的最佳展示效果,还能对文物的预防性保护起到积极作用。

5.电子显示屏

博物馆肩负着向群众呈现历史、传承历史文化的重任,在馆内展厅增加电子显示屏,与相关系统搭配,一方面能够推进博物馆数字化建设进程,为观众带来更全面、准确的文物信息,另一方面能够避免参展者与文物的接触过近,不失为一种文物预防性保护的有效手段。

合理管控库房储存环境

1.全面监测文物储存环境

通过配置监测终端设备,对文物储存环境展开全面监测,监测指标为温度、湿度、有机挥发物、光照度、紫外线等。同时还要构建存储与分析监测数据的环境监测平台,实现风险的提前预知与报警。此外,为了保证环境调控得到更多数据支持,还可配备离线监测设备和离线监测分析系统,比如以人工方式使用高精度手持监测仪,对文物储存现场化解进行监测,保存环境数据,实现对库房、展厅环境的实时感知。

2.合理调控文物储存环境

其一,合理调控温湿度。根据文物保存环境的要求,对环境中的温度、湿度进行合理控制是典型的文物预防性保护手段,其能够有效延长文物寿命。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文物预防性保护的温湿度调控中,可采用智能化控制系统、集成传感器终端、功能交互界面等设备,实现温湿度的自动化调节。

其二,合理调控光辐射。部分文物对光线敏感性高,所以在展览和保存时要控制好光辐射,尽量缩短对文物的光照时间,或利用红外线感光系统对文物受到的光辐射情况进行监测,实现光线调整自动化与实时化。比如利用自动调控系统,在人靠近文物时及时感应并增强光线,方便欣赏;在人走开后自动降低光线,起到保护文物的作用。另外,灯具要尽量选用光纤灯、冷光灯等光辐射较小的设备。

其三,合理管控有害生物。对文物的预防性保护同样要重视日常的清洁卫生,保证库房、展柜、囊匣的整洁度,抑制害虫、细菌的滋生。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博物馆展厅之间应增设过渡空间,在其中设置风屏,对游客携带的细菌或空气中存在的污染物进行处理。同时,对于书画、木器、毛皮等文物,实施针对化管理,要求工作人员定期检查文物表面,一旦发现异常要第一时间应对,避免有害生物滋生。

其四,合理预防空气污染。空气污染同样会影响文物的保存效果,因此要做好对空气污染的预防性保护。首先,分析文物保存环境的空气流通情况,尽量保证保存空间的密封性,避免外界空气与文物产生化学反应;其次,要在文物保存空间通风口处增设空气过滤装置,以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

3.加强保护基础设施建设

博物馆文物的预防性保护还需要重视基础设施的建设工作。基础设施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预防性保护的实效性,所以博物馆与相关部门应当提高认识,通过一系列举措加强保护基础设施建设,保障文物预防性保护工作能够有序推进。

具体来讲,加强博物馆文物预防性保护基础设施建设需要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博物馆需要完善对文物预防性保护的规章制度条例,借助移动新媒体平台大范围开展文物保护的宣传教育,全面提高群众的文物保护意识。同时,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也要明确工作细则,主动对博物馆文物实施保护。并且博物馆也要制定相关考核标准,明确工作人员的保护职责,确保预防性保护工作实效有所提升。其次,博物馆还应主动争取政府部门的经费支持,以保障文物预防性保护工作能够有序推进。比如,将拨放的经费用在库房建设方面,促进库房环境达到文物保存的最佳要求,从而提高文物保护实效,实现文物的长久保存。最后,博物馆还应重视对数字化技术手段的应用,注重该方面的设施建设,比如可应用物联网技术配备各类感应器,实现环境自动化监测与调控,促进文物保护的高效管理,做好对文物的全方位保护。

综上所述,对文物的预防性保护意味着博物馆需要在常规保护工作的基础上,全面优化保护技术手段,丰富预防性保护产品,为文物提供更稳定的保存环境。

面对目前博物馆文物保护工作中面临的展柜不够安全、库房环境较差、基础设施不健全等方面的不足,文章提出通过配备文物保存专用设施、合理管控库房储存环境、加强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等策略提高预防性保护工作实效,同时也提出要加强博物馆工作人员对文物的预防性保护意识,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全面强化博物馆文物保护能力,夯实文物育人的功能基础。

参考文献

[1]李林璘.博物馆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的探索与实践——以齐文化博物馆预防性保护项目一期为例[J].中国民族博览,2022(03):192-194.

[2]马笑然,李桐.革命类博物馆、纪念馆文物预防保护建设与服务方案设计[J].仪器仪表标准化与计量,2022(02):5-8.

[3]孟祥鹏.文物预防性保护在博物馆中的应用策略[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2(06):42-44.

[4]赵苗樵.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的重要性探究[J].福建文博,2021(04):93-96.

[5]彭仕霖,赵婉琳,方毅芳.我国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装备发展研究[J].仪器仪表标准化与计量,2021(06):19-21+25.

[6]冯伟,张乾,田飞鹏,等.面向预防性保护的文物本体智能原位监测系统[J].中国科学:信息科学,2021,51(12):2102-2118.

[7]刘彦琪,曹宏,王伟华,等.基于环保与预防性保护理念的博物馆文物展具与装具设计[J].博物馆管理,2021(04):84-93.

[8]盛经纬.“预防性保护”理念下文物保存环境实践与研究——以金华市博物馆为例[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2(03):4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