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联网+”背景下河南博物院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设计研究
作者: 杨柳博物馆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展示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的重要窗口。河南博物院作为展现中华文明发展历程的重要参与者,近年来开发设计的文化创意产品频频“出圈”,受到了国内外友人的喜爱。现重点从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设计入手,剖析互联网时代河南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受到市场热捧的原因,提出将精准定位用户画像、传承弘扬传统文化、体验设计趣味互动、创意引领实用至上、科技赋能IP结合开展创新设计策略应用于河南博物馆的开发与设计,为河南博物院文化创意产品在“互联网+”时代大放异彩提供理论支撑,助力我国文化创意产品的发展。
当今时代,“互联网+”在全方位、多层次改变人们生产生活的同时,也日益扩充和重构了人们了解遗产与文化的方式。河南博物院把握时代脉搏,设计出一系列文化创意产品。艺术形态层出不穷,与河南悠久的文化遗产深度融合,演绎出一道道“鲜美”的文化盛宴。本文尝试探究“互联网+”背景下河南博物院的文化创意产品如何借助河南丰富的文化遗产,在创意产业发展中叠加、融合创意设计,并推出大众喜爱的文化创意产品,以期为我国文化创意产业提出有价值的建议。
河南博物院近年来的文创发展
河南博物院的资源赋能
“泱泱华夏,择中建都”,河南地处中原腹地,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先民繁衍生息于此,它是华夏民族成长的摇篮,对中华民族的发展进程产生了无与伦比的影响,领导并促进了中华文明的发展与进步。河南也是华夏文化的地理中心,集中了黄河文明的历史遗存、文化景观。“伸手一摸是春秋文化,两脚一踩是秦砖汉瓦”形象地说明了河南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名都在此相望,文化在此厚积,数不完的先贤诞生于斯,成长于斯,造就了中原大地广纳百川、辐射四海的文化特质[1]。
在这片沉甸甸的大地上,河南文博事业同样发展得如火如荼。河南博物院始建于1927年,是国内成立较早的博物馆之一。河南博物院坐拥中原文化、黄河文化,是华夏文脉之窗,拥有九大镇馆之宝:贾湖骨笛、妇好鸮尊、莲鹤方壶、云纹铜禁、杜岭方鼎、武则天金简、玉柄铁剑、汝窑天蓝釉刻花鹅颈瓶、四神云气图壁画。河南博物院作为一座见证中华文明发展足迹的文化艺术宝库,展现了中国的发展历史。
河南博物院文化创意产品的设计
河南博物院在文化创意产品上探索新视角,展现新技术,推出新文化创意产品,在文旅融合发展中名列前茅。河南博物院把握新时代“把博物馆带回家”的公众需求,实现了“大文创”的高起点和跨越式发展,以及文化创意产品浪潮线上与线下齐发力。近年来,河南博物院文化创意产品与时俱进,守正创新,在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上下了一番苦功,不断推陈出新,大放异彩。
河南博物院文创产品三年实现弯道超车:2019年原创文创产品仅有102款,文创产品店铺营业面积只有18平方米;2020年文创产品增加到720余款,文创产品经营面积扩展到1000多平方米,并开通了1家线上官方淘宝店铺;2021年文创产品猛增到1531款,新增规划设计文创产品经营面积达到1500余平方米。近几年,河南博物院打造了火爆出圈的以体验为主的“考古盲盒”“古钱币”巧克力、“唐宫夜宴版仕女乐队”系列盲盒等文创产品品牌和文化创意产品设计大赛、“博物雅堂”“文化地摊”等系列文创活动品牌。玩得转、吃得饱、喝得好、用得上的河南博物院文化创意产品,正全方位、快节奏地进入人们的美好生活,它在促进新时代社会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美好生活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互联网+”背景下河南博物院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研究特征
精准定位用户画像
河南博物馆文创的成功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精准定位用户画像。如今,以95后、00后为代表的Z世代人群已成为河南博物院文化消费、文化共享的主力军。
用户思维是互联网思维的核心。Z世代人群的特点是愿意为自己的兴趣付费,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认同感。他们多数是因兴趣爱好一致而形成的社会群体,大多喜欢有趣俏皮的形象;他们更关注“趣缘”带来的认同,而这种认同并不以商品价格的高低为准,而是以获得各自“圈层”承认的普遍审美为准[2]。
河南博物院契合了当下Z世代消费群体的消费观念,其推出的“云纹铜禁·小醉猫冰箱贴”、玉佩棒棒糖,深受年轻人的喜爱。“云纹铜禁·小醉猫”冰箱贴保留了河南博物院九大镇馆之宝之一云纹铜禁的青铜器形象,体现了庄重瑰丽、神秘浪漫的气质,另有一只醉醺醺的黑白相间的醉猫手握酒瓶,趴卧其上,呆萌的形象似乎是在提醒大家“美酒虽好,切莫贪杯”。鉴于年轻人对创意满满的文化创意产品的喜爱,河南博物院重点针对这一群体的需求精心研发各类文化创意产品。总而言之,推动河南博物院文物“活化”与“破圈”,引领文化消费,实现文化传承,意义重大而深远。
体验设计趣味互动
文物是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有“凝固的历史”之美誉。从迷你版的文物主题纪念品,到各式各样文物形状的巧克力、冰激淋,文化创意产品盛行。现如今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出现了同质化比较严重的现象。在此背景下,文化创意产品如何脱颖而出,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成为一个问题。对此,河南博物院文创团队积极思索,致力于利用丰富的馆藏文物资源设计出满足消费者喜好的、有趣的文化创意产品。
“互联网+”背景下,互动体验成为判断文创作品优劣的重要依据。为此,河南博物院的文化创意产品拓宽了文化创意维度,增加了体验设计,深入挖掘文物背后的深刻内涵与文物中的故事内容,并将其传达给广大群众。体验设计是指将消费者参与融入文创设计,在设计时以消费者的趣味体验为要点,让消费者在使用文化创意产品时产生美的体验。设计师李永铨在《消费森林·品牌再生》一书中说:“人们在购买产品时,事实上是在产品中寻找感觉、身份和故事,人们实际上是在购买情感和价值认同。”在“互联网+”背景下诞生的文化创意产品,在满足消费者基本物质需求的同时,还必须讲究趣味互动与情感认同的双重体验。
近年来,河南博物院创作并发布了“失传的宝物”“文物修复大师”考古盲盒等一系列文创产品。“失传的宝物”“文物修复大师”与时下非常流行的“盲盒”方式相结合,与市面上常规的盲盒设计不同。不同之处在于一般盲盒拆盒开启后即为失效。“失传的宝物”系列考古盲盒文化创意产品,为了模拟真实的考古感受,无处不彰显考古专业性。盲盒里用来包裹“文物”的泥土也充满文化气息,产品包括考古钻探神器洛阳铲(微缩版)、专用小刷子等工具,让体验者可以使用迷你版“洛阳铲”体验考古过程,化身“文物专家”,通过对“泥土”的分析与判断,刨去厚土,定位“宝物”所在地。其考古盲盒中的“宝物”(文物微缩仿制模型)涉及十二生肖兽首印章、大将军虎符、武则天金简及杜岭方鼎等。其能让体验者在找“文物”的过程中感受到惊喜、代入与满足,激发青年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兴奋点,使其在这一体验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学习到器物的材料、工艺、形态等各种文物知识,提高其文化素养。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博物馆凝聚了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是承载民族历史记忆和感情、传达民族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其存在使民族文化得以代代相传,是中华儿女从过去到未来的精神纽带。而如何将潜藏于其后的文化优势发挥到极致,研发设计具有丰富民族性、时代性和审美价值的,具有深刻文化内涵,能够普惠社会公众并能较好地履行传承文化责任的文化创意产品,是现阶段值得博物馆文创衍生产品设计相关人员深刻思考的重要问题[3]。
文化创意产品与传统文化的结合既为文化创意产业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又让传统文化以一种全新的姿态展现给世人。河南博物馆融“传统”与“新潮”于一炉,让厚重的历史看起来新奇有趣。比如河南博物院文化创意系列产品“散落的宝物”和“传拓盲盒”。“散落的宝物”系列文化创意产品分为玉器类、陶瓷类、青铜器类、壁画类,对文物艺术藏品形象按比例缩小进行模仿制作,深度还原文物细节,通过挖、粘、补、描等修复流程,探索历史的本源。“传拓盲盒”系列文化创意产品的设计提取了周口市博物馆的“百忍图赞”石碑元素,抓住碑帖的特点进行再创作,再将纸张紧覆在缩小复刻的“百忍图赞”文化创意产品上,用墨扑印,拓印出文字和图案,这种起源于东汉的技法,叫做传拓。文物作为承载文明的信息载体,金石传拓文化创意产品的设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体验中赋予了文物新的艺术表现力,对于文物保护具有重要意义。不仅如此,不少网友还实地“打卡”周口市博物馆,只为亲眼看看“百忍图赞”石碑。利用文化创意产品作为传播载体吸引爱好者到文物所在地“打卡”,可以使考古和文物不再是“神秘的仰望”,同时使文物回归“鲜活”。
创意引领,实用至上
河南博物院凭借新颖的“考古体验”在互联网多次走红,其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着力于“创”的方面。河南博物院的文化创意产品将文化和创意相结合,对文化元素进行个性化演绎,去寻找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契合点,设计出符合当代消费者需要和喜好的文化创意产品,迎合了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需要。
同时,河南博物院文化创意产品也非常重视实用性[4]。文化创意产品的基础是日常生活用品。文化创意产品要想走进人们的生活,实用性非常重要。“饕餮乳钉纹四方杯”文化创意产品的设计灵感源自河南博物院九大镇馆之宝之一的“杜岭方鼎”。文化创意产品四方杯的造型是基于杜岭方鼎的形制进行的再创造,造型更加现代化。在局部设计中,既保留了乳钉纹的特点,又在局部区域进行了适度的减法设计。对称倒三角的排列更体现了韵律感和节奏感,并且起到了很好的防滑作用。对于纹路上最为传神的双目采用描金的设计手法,晶莹剔透的玻璃材质传递了饕餮神兽独特的神秘感。文化创意产品“纸是有点难”的表面采用天然环保水性油墨来印制每件器物的照片及相关历史知识,并列举了一道道考查器物知识的精选题目让用户“答题”,“除了上厕所还能学历史”,把创意和实用相互结合的设计发挥得淋漓尽致。
IP结合科技赋能
一群“唐朝胖妞儿”在博物馆“复活”,用婀娜的身姿,将观众带入大唐盛世梦中。唐宫夜宴IP文化的兴起,不仅使节目中的文物原型绘彩陶伎乐女俑声名鹊起,河南博物院更是因其“美”登上了热搜。紧接着的《元宵奇妙夜》也是在河南博物院实景拍摄而成,演员们化身“博物馆在逃文物”,用“5G+AR”这样的“黑科技”,使河南博物院一个个国宝级文物浮出水面。引领观众跨越岁月,欣赏大唐文化的瑰丽,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技术给优秀传统文化呈现方式赋能,不断构建特色文化IP,增强其在互联网中的优势。
河南博物院文化创意产品致力于科技赋能,其也是重要的数字化举措之一。河南博物院倾力科技赋能,把几件馆藏文物“搬”到App“地下室”。用户可以通过App变身为数字化的“考古官”,在仿真的考古现场,借助各类考古器具沉浸其中,进行寻宝。与此同时,河南博物院文创还不断更新考古盲盒等产品,演绎激发公众兴趣的“线上穿越大戏”。
同时,河南博物院在某支付软件中推出了全国首个AR“弹幕”服务,观众可以在鉴赏文物的同时用“弹幕”的方式发表精彩评论,与其他打卡者隔空交流。河南博物院充分运用创意科技等手段,加大对数字化服务的提供,利用优秀文化资源,将其中蕴含的价值内容与数字技术进行有机结合,使之得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同时使文化创意产品的作用实现了线上与线下的融通,共同增强了文化传播效应。
在“互联网+”语境下,文化创意产品设计是互联网和优秀传统文化深度结合的结果。文化创意产品不仅满足了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还促进了我国文化产业的良性发展。河南博物院文化创意产品以其优秀的传统文化特色为基础,准确定位用户群体,将妙趣横生的趣味互动融入产品设计,在注重设计创意的同时兼顾实用价值,将国风之美与技术深度结合,频频打造文化IP热点,勾起藏在年轻一代骨血中最深的家国情怀。河南博物院的文化创意产品闪亮出圈,获得了国内人民的关注和喜爱。而梳理河南博物院文化创意开发设计的特征,对于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赵爽.“一带一路”背景下博物馆艺术衍生品的品牌化研究[D].郑州:华北水利水电大学,2021.
[2]邢航.盲盒青年迷群的身份认同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21.
[3]葛佳琪,于炜,王婷.故宫文创产品设计解析及借鉴意义研究[J].设计,2018(05):103-105.
[4]焦斌.格式塔心理学在河南博物院文化创意产品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设计,2021,34(16):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