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与重塑:文旅融合背景下开封黄河文化特色发展研究

作者: 郑夏楠

黄河文化是中华文化之根,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封位于黄河之滨,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蕴含着得天独厚的黄河文化资源,在黄河文化中具有独特的地位。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指出:“要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守好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力量。”在此背景下,开封抢抓机遇,发挥优势,全力做好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和弘扬这篇大文章,为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添砖加瓦。

开封黄河文化传播的机遇与挑战

开封段黄河文化传播面临的挑战

开封人文旅游资源丰富,拥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但自然景观资源匮乏。深入挖掘开封黄河文旅资源有利于增强其文旅综合实力,实现开封文旅产业的协同发展。对开封黄河文旅资源实地调研发现,目前开封段黄河文化的传播仍存在诸多挑战,黄河文化传播力度与文旅融合深度仍有待进一步提升。

1.黄河文化的内涵和精神特质挖掘不够

目前,关于黄河文化的系统性研究不多,还需要进一步挖掘和弘扬黄河文化的内涵和时代价值。此外,对黄河文化的认识还停留在区域性文化层面,许多研究仅是对开封物质遗存进行了梳理,缺乏面向世界讲好开封故事和黄河故事,弘扬黄河文化的手段、载体和平台。

2.黄河文化遗产保护系统性不足,碎片化现象突出

开封以宋文化为主题,缺乏对黄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性、系统性规划和发掘研究,没有形成系统的整理和保护体系,碎片化、抢救性保护问题较为突出,如开封城墙、明周王府官署遗址等。

3.黄河文化传播力度不强,缺乏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开封拥有“城摞城”和“地上悬河”等多处世界级黄河奇观,但缺乏对黄河文化相关景点的系统规划,且宣传力度不强,资源转化能力不足,以黄河文化为主题的文艺创作、创意开发、产业化运作相对滞后,缺乏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开封段黄河文化传播的发展机遇

1.国家战略机遇

为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护、传承和弘扬黄河文化的重要论述精神,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建设黄河国家文化公园,为推动黄河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提供了战略指引。黄河地跨九个省市,是在东西方向上落实国家重大战略的贯穿线,做好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工作,是推进开封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和弘扬以及文旅融合发展的重要契机。

2.河南省内优先发展机遇

随着新的国家战略规划出台,省与省之间、城市与城市之间千帆竞发的竞争态势愈发明显。2020年,《2020年河南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工作要点》印发,提出要抓实抓细抓落地,把握沿黄地区生态特色与资源禀赋,引领沿黄生态文明建设,在黄河全流域率先树立河南标杆。同时,河南省一直在加快郑汴洛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围绕黄河做文章,为开封黄河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提供了强有力的发展依据。

3.郑汴同城发展机遇

郑汴同城发展为开封的城市建设和开封段黄河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弘扬带来了重大机遇。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一是建立区域复合经济中心城市体系,实现郑开规划统筹。二是消除制度屏障,实现公共服务资源同享。三是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化市场体系,实现郑开市场同体。四是共创开放、互利的科教发展环境,实现科教同兴。五是优势互补,依托区位优势实现郑开旅游同线贯通。六是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为契机,实现环境同治。这为开封加速实现经济转型、完善社会治理、改善民生福祉等提供了优质发展“土壤”。

文旅融合,黄河精神的传承与延续

九曲黄河汹涌奔腾,造就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家国情怀和以民为本的文化精髓,是中华民族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根基。文旅融合进程的深入推进为黄河精神的诠释和弘扬注入了新鲜血液。

自强不息

开封是承受黄河之伤最为惨烈的城市,有记载以来,黄河开封段决口338次。从汉唐至今,开封已被黄河淹没过七次,成为历代执政者治理黄河的要塞。对此,开封人民始终坚持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不断在原址上重建美好家园,不断在磨难中梳理治河经验,不断在探索中建设水城相依的家园故土。八朝古都奇特的“城摞城”、不变的中轴线,无不体现着开封人民自强不息的精神本质。与之相关的黄河悬河摞城展示馆项目、州桥及古汴河遗址、古城墙文化带等则承载着开封人民自强不息的精神,构筑起文旅深度融合的文化表达新格局。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带领兰考人民治理“三害”,在人民心中树起了一座丰碑,是舍己为公与治河精神的集中体现,更是新时代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奋发图强的民族精神的完美诠释。

以民为本

民本思想是儒家传统精髓,更是仁政的根基。农业宗法社会的正常运转依赖以农民为主体的民众的安居乐业,“民为邦本”“重民本”思想是农业宗法社会的必然产物。民本思想贯穿开封历史文化发展的始终,特别是在北宋政治思想文化中占据主导地位。宋仁宗、宋钦宗秉持“民惟邦本”“强化民本”的治国理念,范仲淹、司马光、张载、欧阳修、程颐、程颢等人继承儒家民本思想,长期以来,以民为本已经淬炼成开封黄河文化的精神内核,不仅为王朝建都城于开封、执政者治国安邦提供理论依据,还在当代党和国家治理黄河、关注民生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今,开封以乡村文旅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以乡村振兴战略为政策引领,从多方面助力市域内朱仙古镇、大美西姜寨、凤凰古城陈留镇、民俗余店文化村、郦氏故里高阳镇、洧川古镇、桃园春色张市镇、汴北水镇水稻乡、乐器之乡堌阳镇、梦里张庄等特色文旅产业建设。

开放包容的气度

开封始终以开放包容的胸怀,吸纳四方之文化,迎接五湖之来客。北宋时期,东京汴梁城便展现出开放之势,“四水贯都”带来便利的交通与频繁的经贸往来,由政治军事中心逐步形成集政治、商业、军事、文化一体的多元中心。“八方争凑,万国咸通”,北宋时期的开封形成了文化交流和文明互鉴的生动局面。如今,开封主动对接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发达地区,与国内外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缔结国际友好城市,建设河南自贸区开封片区,不断探索开放交流的新途径。开封保持开放包容的精神气度,彰显了中华儿女的伟岸胸襟。

开拓创新的理念

自古以来,开封人民始终秉持开拓创新的理念,在农耕文明、商业文明、天文历法、冶铸陶瓷、建筑纺织等各个领域创造出累累硕果。“四大发明”中的指南针、造纸术、火药三大技术均发端于此,《清明上河图》《东京梦华录》、二程理学在艺术、思想领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如今,开封人民始终坚持创新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理念,创新进取已成为开封实现文化复兴、跨越式发展的精髓和源泉。

多措并举,挖掘黄河文化时代价值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两者相辅相成,互为表里。着力推动文旅深度融合,讲好“黄河故事”是考验地方政府执政水平与统筹能力的重要一环,也是推动乡村振兴、文化振兴的时代课题。围绕黄河文化在开封的特色传播,通过对目前开封黄河文化传播渠道、影响力的多方位评估,针对提升黄河文化传播力和影响力提出如下建议。

让黄河文化深入生活

1.突出顶层设计,将黄河文化融入城乡发展建设

提升城乡规划和建筑设计中的黄河文化含量,把更多美术元素、艺术元素应用到城乡规划建设中,增强城乡审美韵味、文化品位,服务高品质生活。设计一批有影响力的公共艺术作品和地标建筑,以城市雕塑、建筑为载体表现黄河文化。在城乡街道、社区、广场、公园、公交车站等场所,设置黄河文化宣传墙、宣传栏、电子屏等,对黄河文化相关内容进行宣传。鼓励城乡消费场所增加黄河文化元素,推动黄河文化融入城乡生活。

2.基层渗透,组织丰富文体活动

霍夫兰德的信息理论指出,最好的宣传方法就是让受信者参与到信息传播活动中。对此,可以围绕黄河文化广泛开展摄影比赛、歌唱比赛、征文比赛、知识竞赛、文艺表演比赛等文化活动。鼓励文化馆(站)、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充分利用资源、设施、空间、人才等方面的优势,举办黄河文化展、学术交流、公共教育等活动;鼓励社会大众自发参与水系治理活动,举行周期性“民间河长”征集活动;鼓励支持新闻媒体设立黄河文化专栏、专题,加强主流媒体对黄河文化的传播力度。

3.横向延伸,推动黄河文化跨界融合发展

促进黄河文化与教育、科研、城建、体育、卫生等领域深度融合,开发黄河文化研学旅行、黄河养生、黄河民宿、黄河休闲街区、黄河特色小镇、沿黄自行车越野赛等特色产品,构建主客共享新空间,推动黄河文化以多元的形式融入休闲生活。

加快黄河文化数字化创新发展

数字技术的不断革新与广泛运用为黄河文化的传承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以新发展理念统领开封黄河文化建设与发展,充分利用智媒技术,拓展黄河文化传播途径,挖掘黄河文化时代价值,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1.提高黄河文化数字化发展水平

融媒体是一种全新的传播理念和传播模式,它是将传统媒体、新媒体、互联网技术、数字技术等进行全面整合、优势互补,实现“资源通融、内容兼融、宣传互融、利益共融”,从而使其功能、手段、价值得到最大提升的一种传播模式。通过对“互联网+黄河文化”模式的实践探索,依托微信、微博、短视频等社会化平台,打造全媒体传播矩阵,实现与在线新经济的有机结合。发展沉浸式业态,通过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全息互动投影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黄河文化活化工程,提升黄河文化传播效果。

2.加快黄河智慧旅游建设

由地方政府文广新局牵头,建设集市场管理、产业监测、指挥调度等功能为一体的智慧监管平台,为黄河文化相关景区旅游线路提供网上预约、实名购票、语音导览、智能机器人导引查询等线上智能化配套服务,打造钻石级智慧景区。

推动黄河文化“走出去”

1.扩大黄河文化国际传播途径

加强黄河文化国际传播,充分运用黄河文化资源,讲好中国故事,实现文化输出。围绕河南自贸区开封片区文化产业国际化的特色功能定位,积极构建“国际文化贸易和人文旅游合作平台”,充分发挥自贸区制度改革优势,对标国际,以黄河文化为切入点,探索“文化+科技”“文化+金融”新模式,增进国际交流与合作。依托河南大学建设黄河国际文化交流中心,构建集黄河国际文化戏曲交流中心、黄河国际中医药学术与实践交流中心、黄河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研究中心、黄河文化国际论坛等的综合性文化交流平台,打造黄河国际文化论坛永久会址,以黄河文化为支点加强与国际间的学术交流,提升河南黄河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加强与不同国家和地区主流媒体的交流协作,做好文化创意和推广工作,借助国际传播平台加强对黄河文化的国际宣传。

2.打造黄河文化国际品牌

加强与沿黄地区的联动协作,建设黄河文化主地标城市,形成国际黄河文化旅游带上的重要支点。扎实推进国家文化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建设,积极培育数字动漫文旅产业集群,继续办好“金犀奖·国际动漫节”,逐渐扩大其国际影响力。建设国际化研学旅行营地,打造独具特色的黄河文化研学旅行产品,积极参加国际旅游推介会,与国外旅行社及学校建立合作机制,使研学旅行成为黄河文化“走出去”的一张重要名片。

黄河的多次变迁缔造了开封坚韧、顽强、敢想敢拼的人文精神。2021年,河南省被确定为黄河国家文化公园重点建设区,为河南全省文旅发展带来了重大战略机遇。开封作为沿黄“三点一线”城市之一,应抢抓机遇,深入挖掘黄河文化的时代价值和深刻内涵,增强地方经济发展实力,构建文旅之间“互补、互摄、互进”的黄河文化大循环格局,传承中华文明的核心特质。“霜落秋声起汴河,西风袅袅白苹波”“隋堤迢递柳成林,一望青青秀色深”,昔日的“汴京八景”闻名遐迩,今日的开封按照“流域联动,全域发展”和“城河互动,区域协同”的发展思路,着力构筑有特色、有底蕴、有活力的黄河文化传播体系,为新时代“讲好黄河故事”和“传播好黄河声音”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刘明.融媒体视阈下黄河水文化传播策略研究[J].新闻爱好者,2020(06):59-61.

[2]杨凡.文旅融合环境下河南黄河文化传播策略研究[J].新闻爱好者,2021(04):70-72.

[3]王国生.大力弘扬黄河文化为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凝聚精神力量[EB/OL].(2020-01-15)[2022-07-25].http://cpc.people.com.cn/n1/2020/0115/c64102-31549618.html.

[4]江凌.切实扛起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历史责任[EB/OL].(2019-12-08)[2022-07-25].https://www.henandaily.cn/content/2019/1206/200916.html.

[5]冯天瑜,杨华,任放.中国文化史(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