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野下的湖南江永女书保护和传承

作者: 卢玥瑶 郑泽华 钟雯静 杨丽

2021年7月上旬,调研团队横跨三省,奔赴湖南省永州市江永县进行实地考察。15天内,通过问卷调查、个体访谈、田野调查、收集资料等形式,采访江永女书传人、村民市民、政府官员、学校师生等,获得大量详实数据,为开展湖南江永女书保护和传承工作奠定了基础。以调研数据为基础,结合访谈内容,探讨与分析湖南江永女书在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传承与发展现状,推动女书从原生态转向创新化、从小众局面走向大众视野,在现代发展的大背景下寻求构建女书产业的契合点。

女书文化传承现状

女书概况

江永女书是世界上现存的唯一女性专用文字,流传于湖南省永州市江永县潇水流域。江永女书字形奇特,具有极高的学术和文化价值,被誉为“中华瑰宝,世界一绝”,于2006年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6年,女书的397个字符纳入了国际编码系统,标志着女书成为世界语言,这对女书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女书文字的推广与应用,都具有标志性意义。

调研情况

本次调研队伍深入走访了江永女书核心流传区域:上江圩镇的浦尾村、夏湾村、桐口村、荆田村、铜山岭河渊村。并在县城的江永一中、电商街、永明东路等地发放调查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300份,回收率100%。问卷调查覆盖的区域较广。其中江永一中调查问卷的发放对象是在校师生,共填写33份;电商街以及永明东路路段的调查问卷发放对象是在江永县城生活以及工作的居民,共填写92份,总计125份。在乡村发放的调查问卷中浦尾村共填写29份,夏湾村共填写35份,桐口村共填写36份,荆田村共填写23份,河渊村共填写52份,总计175份。

数据显示,问卷填写对象的年龄段分布较均匀,主要集中在18岁及18岁以下和31—50岁之间。由于村中在外的青壮年较多,所以在调查问卷填写对象中出现了年龄断层的情况,而且女性比例明显高于男性,性别比例为男性37%,女性63%。填写对象主要以在校学生及在村务农的农民为主,也涵盖了少数政府工作人员,职业分布范围较广。问卷调查涉及不同年龄、性别与职业身份的人,从不同的渠道获取不同人们对女书的了解情况,其结果的可信度较高。

调研基础数据分析

江永本地居民对女书文化、风俗习惯等认知不足

受访者对女书文化的认知不够深入,了解程度的分化情况较严重。88.67%的本地居民认识女书文字的基本形态;26%的人能够认出简单的女书数字;77.67%的人知道女书是世界上唯一一种女性使用的文字;至于读写,95%的受访者都表示不会。只有约30%的受调查者对女书工作者(如胡欣、胡美月、蒲丽娟等)较为了解。随着婚嫁习俗逐渐汉化,江永地区年轻一代对女书独特的婚嫁习俗了解少。由于接受调查的中老年人比重较大,有56.67%的人知道坐歌堂,有20.33%的人对三朝书有了解,24.57%的填写者对拜老同风俗有所了解,有38.67%的人了解和接触过女红造字这一传统习俗。

女书传承保护方式及媒介缺乏创新

调查显示,50.67%的人接触过女书的书法;20.33%的人接触过女书的书画作品;28.33%的人接触过有女书字符的女红;58.67%的人都听过女歌。61%的人是从身边人群了解女书的;47.33%的人是从当地政府部门、旅游景点的介绍中了解的;33%的人是借助报纸、网络等媒介了解的;30.33%的人是通过书籍等文献资料了解女书文化的;30%的人主要是通过学校等教育机构了解的。据调查,当地部分学校有部分课程以女书乡土教材授课,师生从学校等教育场所学习女书的占比明显高于其他渠道和媒介。

女书文化发展现状与关注度不匹配

69.97%的人认为女书提高了当地的文化知名度;46.33%的人认为女书丰富了当地的公共文化资源;83.67%的人认为传承女书能推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16.33%的人认为传承女书对乡村振兴没有帮助;33%的人认为女书的发展前景好,女书的保护与传承状况较之前有所改善。在当地政府的努力下,女书已成为江永的一张名片,但48%的人仍认为女书的传承以及发展还有改进空间;另外11.67%的人认为女书的发展前景不太理想;7.33%的人表示不了解女书目前的发展状况。关于关注度,74.33%的被调查者选择会尽力去关注它的保护与传承状况,因为其作为江永独有的文化瑰宝,意义重大;19.67%的人认为会视其传播形式是否具有足够的吸引力而定;6%的人表示对女书不感兴趣。从整体看,女书文化的发展现状和关注度不匹配。

江永女书的传承与发展面临的困难

女书传承人危机

第一代女书传人离世意味着当地妇女用女书进行交流的传统已经消失。第二代女书传人主要是已故第一代女书传人的后代,能完整、精准掌握女书的也不多。据调查,目前依旧能够熟练掌握女书,完全传承女书的只有7人,能传承女书当中的一部分内容的共有11人。第三代女书传人的后辈包括孙女们,基本上已经不会使用女书,能地道吟诵和书写的则更少。随着女书发展的时代背景消失,当地居民无法建立起对女书文化的认同感,导致女书文化断层。且政府给予现有女书传人和女书文化工作者的待遇较低,无法留住人才。

女书原生资料危机

基于“母传女、老传少”的传承方式和“人死书焚”的习俗,女书传人去世后,其生前所用的女书作品都会随之焚毁或埋掉,且女书作品基本上都是纸质物和纺织品,不易保存,只有少数女书作品流传下来。随着女书作品的发现,国内外众多研究者来到江永,带走了大批较早的女书原件,导致女书遗物散失严重,所以,女书的原始研究资料十分有限。

女书方言传承危机

女书是记录当地土话的表音文字,而当地在校师生日常多使用普通话进行交流对话,使用“土话”交流者日少,导致女书流传所依赖的语言载体逐渐消失。同时,当地的年轻人受现代思潮影响,对于女书这样一种表达内心隐秘的工具并无多大的兴趣,即使学写,一部分人也因为商业利益的驱使,不会原生态地继承。

宣传力度不足

目前,当地已有部分企业和个人开发女书主题文化旅游产品,但在江永女书微信公众号、网站等新媒体宣传平台的日常运营及活动策划上缺乏系统的规划,宣传推广工作仅依托个人社交圈,网络化宣传及标准化监督匮乏,造成江永女书宣传不规范、社会关注度不够等问题。

女书产品缺乏深度

女书品牌优势不明显,产品缺乏创新性,竞争力不强。在女书文化及相关创意产品的开发上,虽然江永女书园官方商店目前已开发以折扇、字画、明信片为主的系列文创产品,但这些产品大多是对女书字体外观的简单运用,缺乏对女书文化内涵的深入挖掘。

政府规划乏力

江永市作为财政收入有限的农业县,对女书文化的扶持力度偏弱,工作权责模糊,管理机制体制不够健全。政府缺乏对女书文化资源的保护与传承的长远规划。

建言:乡村振兴视野下的女书文化传承和保护

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提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规划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也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基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也提出,优秀传统文化在开展公民素质教育、提升乡土文化内涵、发展文化旅游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和作用。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乡土特色文化的支撑,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更要抢抓乡村振兴战略机遇。在乡村振兴视野下,推动女书文化传承发展,完善女书产业结构,将女书的原生态与创新性相结合,创造出大量乡村创业就业机会,推动乡村人才回流和人才培养,是非常值得探讨和实践的一个课题。

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政府方面,深入研究乡村振兴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策略,加大对女书文化保护与传承力度,充分利用女书文化资源,打造世界级女书文化产业,将女书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效益,实现文化与经济的互相促进。建立健全人才培养和人才引进机制,致力于女书研究人才引进、本地女书文化人才培养等,以产业人才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一要开展校地合作、校企合作。如鼓励职业院校开设与女书文化产业有关的专业并开展实地调研,实现产教研融合发展。二要编写女书文化的乡土教材进课堂,并依托公众号、抖音等新媒体,打造“线上+线下”女书课堂模式,扩大受众面,吸引各界人士了解、学习女书。三要公开招募,提高待遇,吸引各方人才,以人才促发展,以发展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形成良性循环,从根本上解决女书和女书文化传承问题。

加大投入,做好基础设施建设

建设好浦尾村的女书博物馆和女书数字博物馆,拓宽女书交流与沟通的渠道,便于专家学者、社会各界获取女书相关信息,有利于对女书及女书文化进行可持续的研究和开发。聘请顶级专家学者,做好女书之乡的城乡规划,完善交通、食宿、网络等基础设施,深度开发世界独一无二的人类文化遗产,精耕细作,打造独具魅力的女书文化之旅,建设世界级、开放型的女书及女性文化研究中心、女性主题论坛基地。

保护生态环境,建设人文环境

以建立原生态保护区为手段,复原女书文化的生态环境。将女书流行的区域规划为女书文化的原生态保护区,并按照“修旧如旧、翻新如旧”的原则对具有典型湘南民居风格的浦尾村进行保护和修复,拟“复原一个女书生态村落”,重点修复区域中的宗祠、庙宇、戏台、门楼、女书传人高银先故居等。以建设新农村为契机,改善女书文化的人文环境。在女书流传地的新农村建设中不要生搬硬套城镇建设做法,更不要忽视女书及女书文化流传地的传统习惯和风土人情,要通过复兴与之相关的民间节日展现女书文化“唯我独有、神秘奇特、纤细美丽、内涵丰富”的地域、女性文化特色。建立女书文化产业园,发挥集聚效应,将多种经济形式有机结合,形成产业规模。在女书文化产业园中,可以把生产、消费型产业与文博产业结合,形成产业链,提供生产性、服务性和功能性产品,为村民提供更多的致富机会,共享发展成果。

政府和民间合力,推动女书的良性传承与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应该坚持民间事民间办的原则。”对女书文化的保护要尽快形成以女书传承人和民众自组织为主体、政府力量为主导、专家学者为主脑的“三主”局面。当务之急就是支持和鼓励官方已命名的女书传人主动成立或参与女书及女书文化的各种民间组织,从而形成各方力量共同参与、良性互动的可持续传承局面。

以女书带动乡村振兴,以乡村振兴促进女书的保护与传承

持续打磨女书品牌,开发产业之路。品牌专利是女书“走出去”的一个重要保障,要用全球化视野和市场化理念加大女书品牌保护力度,让女书通过品牌的名称、符号的设计,将文化内核全方位地传递给民众和目标消费群。现江永县政府已申请“永明女书”专利,采取多方措施,整合社会资源,官民协力,发挥女书在乡村振兴和乡村建设中的巨大作用。宣传女书品牌,让女书从小众文化进入大众视野,开拓更多迎合大众审美的展现形式,利用新媒体的功能,让女书品牌宣传进入区域常态化阶段。一是利用女书的独特性和地域性,吸引文艺工作者前来江永采风创作,扩大女书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二是从区域出发,组织文化实践活动,增强本地居民的文化认同感与参与感。三是利用新媒体推广活动深入影响年轻人生活,让他们主动走近并感受女书与现代技术的结合。

打造女书精品旅游线路,拓宽产业开发之路

女书的产业开发要有深度的文化策划和创意,使其能以多种方式、多种形态存在于生活中。以江永的“三千文化(千古之谜女书、千年古村上甘棠、千家峒瑶族故地)”为基点,打造一条女书生态文化体验黄金线,形成一个与周边城市相结合的生态旅游圈。增加文化发展的内吸力和外推力,提升特色女书旅游项目的品牌价值,以女书文旅事业带来经济活力。

本文通过结合实地考察、问卷调查及人物采访的调研信息,深刻挖掘江永女书传承与发展在全国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面临的困难,同时,以探讨女书的原真性为基础,总结女书发展式微的原因,并以此为建言献策的主要依据,从基础设施建设到生态环境再到乡村振兴视野下,做好高起点的女书保护和传承规划,打造女书文化品牌,以品牌战略促进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让古老而时尚的女书和女书文化在乡村振兴中发挥作用,并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焕发生命活力,让这朵开在乡野的文化奇葩绽放夺目光彩!

参考文献

[1]于皓.以湖南江永女书文化助推乡村振兴[N].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08-11(05).

[2]祝翔.数字化时代中国女书的保护与传承[J].当代传播,2014(04):87-89.

[3]贺夏蓉.文化生态视野下的女书及女书文化保护模式探析[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30(02):70-74.

[4]罗利群,黄敏.乡村振兴背景下女书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研究[J].当代职业教育,2020(02):79-84.

[5]陈晓,熊雅伦.新媒体背景下江永女书传承及发展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19,10(11):15-16.

[6]乐伶俐.女书与女性教育[J].湖南社会科学,2006(05):20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