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发现的考古材料浅谈古干国与邗城

作者: 张富泉

里下河平原因其地理区位特点,或曾为古干人迁徙之地。该地域内新发现的几处战国前遗址普遍在早期体现出与岳石文化、湖熟文化有较为密切的关系,到西周、春秋时期则更多地表现出宁镇地区青铜文化、吴文化的特征。这些材料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干人曾立国于此的猜测。现以此为切入点,尝试探讨古干国与春秋吴之邗城的关系。

关于古干国的记载鲜见于史,相关材料散于各处,对其地望的猜测及其与邗城的关系更是众说纷纭。随着里下河平原地区考古工作的深入开展,一批早期遗址陆续被发现。这些遗址与古干国及春秋吴之邗城之间的关系也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

干人的来源与迁徙

干起源的历史背景

新石器时代后期,随着各种文化的交往日益密切,各种文化力量开始逐鹿中原。主体是黄河上游的仰韶文化,山东一带的龙山文化,还有长三角地区的良渚文化。这个时期出现了石器时代以来一次空前的民族大融合,形式上以部落战争为主。自此,国家的雏形开始慢慢形成,石器时代宣告尾声,青铜时代随之到来。彼时中原的青铜文化越来越强大,东部的岳石文化也不甘示弱,这一时期黄河流域的文化交往极为活跃。然而同一时期良渚文化的突然衰落,导致长三角地区在向国家的过渡中明显滞后,广阔的南方地区文化力量相对薄弱。到了夏王朝时期,迫于夏的压力,许多部落开始不断南移,特别是山东地区的东夷族部落。反映在考古学文化上就是,这一时期江淮地区大量遗址中频频发现岳石文化因素,如灌云大伊山、高邮周邶墩等。而很多东夷古方国也在这一时期开始走向衰落和灭亡,比如古鬲国、古寒国等。这些古国被灭后,余部开始南移,南移后与当地的土著文化相融合,形成了新的文化力量,这些南移力量的形成到商周时期更为明显。干就是在这样的历史环境中逐渐形成的。

干与寒、邗、赣、干越的关系

干与寒通。《尔雅·释言》:“干,扞也。”《释名·释天》:“寒,捍也。捍,格也。”寒即干。“寒”这个部落出现得很早,史籍《世本》中有黄帝之臣“寒哀作御”。史籍《路史》中也记载:黄帝的儿子青阳娶了寒哀的女儿,生少皋。寒浞是寒哀裔孙,寒部落后来的首领。《后汉书·郡国志》记载:“寒亭,古寒国,浞封于此。”寒亭在今山东潍坊,也就是寒部落的所在地。夏王朝时期,寒浞在此建国,即古寒国。西汉王莽后来改古国为亭,始称寒亭。寒国被夏灭后,族人向外迁徙。于是在江淮地区有很多关于寒人迁徙的痕迹,如徐州东南的寒山,因寒人迁于此而得名。

邗字或省作干。《说文·邑部》:“邗,国也,今属临淮。从邑,干声。一曰邗本属吴。”由此可认为邗就是干,邗国也可作干国。

赣与干音相通,寒山其东之赣榆,江西赣江、赣州等处皆因干人曾居于此或迁徙而得名,是干人南迁的佐证。

干越是由干人南迁后和部分越人结合而成。干人为吴国所灭后一分为二,一支迁到江苏南部,融入吴人;一支南迁皖南及江西,与越人结合成为干越;另有一些干人,为逃避吴、越的统治,迁居于鄱阳湖区和赣水流域,成为赣人,以区别于干越人。

古干国地望

关于古干国地望有四种认识:

第一种在西汉临淮之地。邗字或省作干。《说文·邑部》:“邗,国也,今属临淮。从邑,干声。一曰邗本属吴。”由此可认为邗就是干,邗国也可作干国。段玉裁注云:“许云今属临淮者,许意邗国地当在前汉临淮郡,不在广陵也。”

依此说,古干国地望当在今洪泽湖北岸一带。

第二种在汉广陵郡江都一带,即今扬州市一带。此种认识也是基于干、邗相同的观点。认为古邗城地望即古干国所在。此说多依据《左传》和《水经注》中关于邗城和邗沟的修建时间和所在地望的相关记载推断而出。《左传》哀公九年(周敬王三十四年,公元前486年)载:“秋,吴城邗,沟通江淮”,杜预注曰:“于邗江筑城穿沟,东北通射阳湖,西北至末口入淮,通粮道也。”

第三种在越地余干,即今江西省余干县一带。《汉书·货殖传》孟康注云“干越为越之别名也”;《太平御览·州郡部》十六引韦昭注云“干越,今余干县,越之别名也”;《越绝书》言姑苏县娄门外有“马安溪上干城者,越干王之城也,去县七十里”等。近人陈梦家先生认为“干越”为越族之一,《越绝书》干王即《管子》的干国,亦为越族,并以为“吴都本干城”,而“姑苏县西北五十里至八十里间,其地为越无余及干王所都,干遂、干溪皆在其地”。

第四种在卫国干城,今河南濮阳。《诗经·邶风·泉水》中有“出宿于干,饮饯于言”。《后汉书·郡国志》:“卫公国。本观故国,姚姓,光武更名。有河牧城。有竿城。”竿城盖干城之讹。

通过对以上材料的梳理,我们隐约可以得到关于干人源流和迁徙的些许猜测:古干国或源于古寒国,夏时期因某些原因国灭人亡,一部分南迁后立国于临淮,后与吴争战,约在西周末或春秋初为吴所灭,其后余部或有南迁。

里下河平原地区战国以前的遗址

干人由北而来,跨淮入江,一路迁徙,留下层层迷雾。干国不见经传,在先秦文献中仅见于《管子·小问》:“桓公使管仲求宁戚,宁戚应之曰:‘浩浩乎。’管仲不知,至中食而虑之。婢子曰:‘公何虑?’管仲曰:‘非婢子之所知也。’婢子曰:‘公其毋少少,毋贱贱。昔者吴、干战,未龀不得入军门。国子擿其齿,遂入,为干国多。’”据此可知,干与吴是两个国家,干或为国所灭,灭亡的时间当在管子(约公元前723或公元前716~前645年)之前。因此我们要想在历史遗存中探寻有关古干国的些许证据,就必须着力于对西周、春秋时期江淮平原地区相关遗存的梳理。

战国以前,长江下游(今江苏境内)或存东、中、西三条线路作为沟通南北的通道。经由淮河作为横向纽带,再由泗、沂、沭水连接。北与海岱文化圈齐鲁文明区相连接,西与淮河中游文化圈以及中原文明相沟通。其中与邗城关系最为密切的是中线通道,即里下河平原地区。此处经正式考古发掘的战国前遗址有兴化戴家舍南荡遗址、高邮龙奔周邶墩遗址、泰州姜堰天目山城址以及宝应双琚南荒子遗址。

兴化戴家舍南荡遗址,位于兴化市林湖乡戴家舍村南。四面环水,海拔高度仅0.4—0.6米,冬春露出水面,夏秋没于水下,为终年生长芦苇的湖荡沼泽地,文化堆积呈零散的片状。遗物主要为陶器,以夹砂灰陶、夹砂黑陶和泥质灰陶、泥质黑陶为主,陶器器型有鼎、甗、鬶、罐、瓮、盆、壶、豆、杯、钵、碗等,陶器纹饰以绳纹为主,另有少量弦纹、篮纹和方格纹等。根据陶器器型、纹饰看,南荡文化遗存呈龙山时代晚期特征,考虑到文化迁徙的因素,南荡文化遗存也有可能进入夏纪年。南荡遗址所处地区地势低洼,受海平面影响较大,不宜长久居住,遗址呈浅薄的文化层小片零星分布,说明其在形成过程中不断挪移,因此南荡遗存不是里下河地区土生土长的,而是一种文化迁徙过程中的临时性遗址。

高邮周邶墩遗址,位于高邮市东南龙奔乡周邶墩村南,遗址近似方形,四周环水,面积近1500平方米,原高7—10米。通过发掘认定此处存在三类文化遗存:第一类文化遗存与兴化南荡文化遗存的文化面貌基本一致,文化性质相同,属龙山文化王油坊类型,年代较南荡遗存稍晚;第二类文化遗存与岳石文化尹家城类型、宁镇地区点将台文化相近,年代介于二者之间;第三类文化遗存中素面鬲、甗及印文陶的纹饰特征,均与宁镇地区西周至春秋时期的青铜文化一致。发现有此类型文化遗存的遗址在江淮中部有仪征甘草山、江浦蒋城子、盱眙六郎墩等,在江淮东部有姜堰单塘河、姜堰天目山、高邮唐王墩,其最北可达阜宁北沙。其文化性质为宁镇地区青铜文化在江淮地区的外延,年代为西周晚期至春秋中期,表明在这一时期南方文化向北扩展。

姜堰天目山城址,位于姜堰市城区北部,新通扬河南侧,地势较高,四面环水,形似一座小岛。在此发现的文化遗存分为三期,早中期具有江淮地区周代文化的一些共性,如绳纹鬲、深盘粗把豆、绳纹罐等,同时又具有宁镇地区常见的素而两、绳纹盆以及各种印纹纹样。到了第三期两周之交,南方势力的日益强大和文化的进一步扩张导致宁镇青铜文化因素增加。

宝应双琚南荒子遗址,位于宝应县东南夏集镇,地处宝应县东南角,东北接兴化,东南靠高邮临泽镇,处于京杭大运河里运河段以东的湖泊沼泽地带。此处河道遍布,沟通周边广洋湖、射阳湖、高邮湖、洪泽湖、长江等重要水体和水道,自古水路交通发达。遗址中部地理坐标为北纬33°05'10″,东经119°37'48″,海拔2至4米。遗址面积约5万平方米,是一处平面呈不规则方形的台地,四面环水,南北最长260米,东西最宽240米。通过考古勘探和试掘发现,遗址中西部区域地势明显较高,文化层堆积较厚,一般文化堆积2.15米,少数厚度达2.7米。遗址中心区域以外的边缘区域,文化层相对较薄,地表以下1.65米左右即生土。出土遗物以陶器为主,陶质有夹砂红褐陶、泥质灰陶、泥质黑陶、几何印纹硬陶和少量原始瓷器、角器。几何印纹纹样有席纹、方格纹、填线方格纹、组合印纹等。从器物群组及器型特征等方面看,宝应双琚南荒子遗址第3层、第4层的时代上限与姜堰天目山城址相当,下限与溧阳庙山土墩墓相当,应属西周到春秋时期。

通过对战国以前里下河地区几处遗址的梳理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首先,该地区因地势较低,湖荡沼泽众多,加之河网交织,纵横相接,天然具有南、北文化交流沟通的地理优势。左右较之,此条路线通达南北,不仅路程最短,且安全高效。较长时间的南北沟通和交流也为日后此地运河开凿路线的选择等打下了基础。但同时也因地势太低,居住地受海平面变化等环境因素影响大,因而造成各遗址均出现迁徙的现象。这些地理区位因素使此处易成为南北文化交流和迁徙的通道。如果前文关于古干人迁徙的猜测成立,那么里下河平原的通道极有可能就是当时古干人向南迁徙的主要通道。

其次,几处遗址普遍在早期呈现出与岳石文化、湖熟文化较为密切的联系,到西周、春秋时期则更多地表现出宁镇青铜文化、吴文化的特征。学者研究认为岳石文化的创造者属东夷集团,早期湖熟文化创造者是南淮夷集团。或可以说明此处曾经是东夷、淮夷的势力范围,是东夷人南迁的主要路线、南淮夷北上的重要通道。它是距今4000年左右向江南扩展的一股势力,但到达江南以后,逐渐消融在本土文化之中,只是存在于一定时期内。而原有的本地青铜文化逐渐发展演变成为本地主流的吴文化,吴国的崛起即是在传承和吸纳这种文化中壮大的。这似乎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之前关于古干国源于东夷后南迁至江淮,后又因故南迁江南并逐渐融合的猜测。

最后,从宝应双琚南荒子遗址的情况可以推断,吴国人在早于邗沟开凿的年代就已进入该处并已在此处生活了一段时间。这印证了“吴干战”在管子之前的说法,也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古干人曾在此立国的猜测。

古干国与邗城

关于春秋吴之邗城的地望有三种认识:其一,在西汉临淮之地;其二,在越地余干,即今江西省余干县一带;其三,在汉广陵郡江都一带,即今江苏省扬州市一带。其中关于邗城在扬州的说法又可细分为5种意见:第一种认为邗城城址范围东起象鼻桥,西至观音山,南起梁家楼,北迄尹家桥。吴邗城、楚广陵城、西汉吴王刘都城应处于同一地理位置。第二种认为文献记载邗城与邗沟并提,说明邗城尾闾之上,今蜀岗古城址东部构筑年代早于西部,吴邗城、楚广陵城应在汉广陵城的某一区域。第三种认为蜀岗古城址的东南隅,地形地貌较特殊,是四面环壕的封闭单元,推测该范围与春秋时期吴之邗城地望相关。第四种认为春秋邗城、战国广陵城不在同一位置,邗城应在邗沟故道之北的蜀岗上,今位于沈家山,并以该处出土过的一些战国遗物为依据。由于春秋时期邗城存在时间短,后战国人入居反证此地可能是邗城位置。第五种认为邗与佐安读声近韵同,佐安城可能为邗城的同名异译,认为邗城不在扬州,而在仪征胥浦佐安,邗国故城可能在春秋佐安城城址之下。从邗沟和邗城的关系、蜀岗古城范围内不同历史时期城址的沿革、考古勘探和发掘结果等几方面的情况来看,目前证据比较充分的认识是位于扬州蜀岗古城的东南隅。其性质是吴王夫差为北上称霸而修筑的扼守邗沟入江之处的一座军事性城堡,其规模或较小。

承前文分析,古干国的建立或早于春秋吴之邗城。古干人南迁至里下河平原后,或在此建国并经略,后经吴干之战,为吴人所灭,余部或继续南迁。

古干国早于吴在里下河平原地区进行经营。吴人战胜后在此地继续经营并修筑邗沟,后为扼守邗沟与长江相交的军事要地而筑邗城。邗城得名于干,但由于此地目前没有与古干国相匹配的文化内涵被发现,所以古干国是否早于吴人在此筑城一时还得不到更多的支持。

古干国的疆域可能覆盖整个里下河平原地区,但目前在该区域发现的诸多战国前的遗存,并不能够证明他们与古干国直接相关。这些遗存早期体现出与岳石文化、湖熟文化较为密切的关系,到西周、春秋时期则更多地表现出宁镇青铜文化、吴文化的特征。古干国曾居于此的猜测要想得到更多的支持可能还要依赖后续更多证据的发现。

参考文献

[1]邹厚本.江苏考古五十年[M].南京:南京出版社,2000.

[2]郭沫若.奴隶制时代[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3]何光岳.干越的来源和迁徙[J].江西社会科学,1986(01):130-135.

[4]中国百越史民族研究会.百越史研究[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7.

[5]邹厚本.扬州春秋邗城相关问题的探讨[C]//中国考古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南京博物院,等.扬州城考古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

[6]汪勃.扬州蜀岗最早城址——春秋吴邗城之探寻[G]//扬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扬州考古发现与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20:6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