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扶持政策能否优化普惠性民办园教师资源配置?
作者: 徐莹莹 王海英 闵慧祖 卢娅柠【摘要】教师是影响教育质量的第一要素,优化教师资源配置是提升普惠性民办园教育质量的关键。为考察扶持政策能否优化教师资源配置这一问题,本研究采集我国普惠性民办园、非普惠性民办园、公办园中32174名幼儿园教师的基本信息,分析三类幼儿园教师资源配置的差异。研究发现:普惠性民办园教师资源配置整体略优于非普惠性民办园,与公办园仍旧存在较大差异;扶持政策有助于优化普惠性民办园教师资源配置,但政策效果有待提升。为进一步优化普惠性民办园教师资源配置,本研究建议:更新政策理念,推动公办园与普惠性民办园教师一体化发展;优化政策工具,解决普惠性民办园教师资源配置中的关键问题;强化综合治理,改善普惠性民办园教师的生存土壤。
【关键词】普惠性民办园;扶持政策;教师资源配置
【中图分类号】G6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17(2022)05-0012-07
【作者简介】徐莹莹(1982-),女,山东济南人,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王海英(1971-),女,江苏高邮人,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闵慧祖(1997-),男,辽宁沈阳人,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卢娅柠(1997-),女,福建龙岩人,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
一、问题的提出
2010年,为推动学前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国家明确学前教育公益普惠的发展方向,并提出“普惠性民办园”这一概念。过去十多年,地方政府通过财政补贴、购买服务、减免租金等方式扶持普惠性民办园发展,扩大普惠性民办园的覆盖范围。然而,普惠性民办园数量的增长和规模的扩大并没有改变人民群众在幼儿园选择中的公办园偏向,扶持政策必须关注普惠性民办园教育质量的提升,推动普惠性民办园提供与公办园同等质量的普惠性学前教育服务。教师是影响教育质量的第一要素,优化教师资源配置是提升普惠性民办园教育质量的关键。2018年,课题组对全国1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923名民办园举办者的调查研究结果显示,50.8%的民办园举办者自愿加入普惠行列的首要原因是希望优化教师队伍[1]。那么,过去十多年的普惠性民办园扶持政策能否起到优化普惠性民办园教师资源配置的作用呢?本研究基于实证研究数据,分析扶持政策对优化普惠性民办园教师资源配置的成效,进而为完善普惠性民办园扶持政策提供建议。
二、研究设计
(一)混合研究设计
我国幼儿园按照办园主体的不同可以分为公办园和民办园,其中公办园是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举办,或事业单位、街道、村集体等利用财政经费或国有资产、集体资产举办的幼儿园,除公办园以外的幼儿园为民办园;按照是否提供普惠性学前教育服务可以分为普惠性幼儿园和非普惠性幼儿园,其中普惠性幼儿园包括公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园,普惠性民办园是接受政府扶持、执行收费政府指导价的非营利性民办园。根据上述两个分类标准,我国幼儿园分为三类,即公办园、普惠性民办园和非普惠性民办园。

基于研究问题和上述分类,本研究提出两个研究假设:假设一,由民办园转变为普惠性民办园后,园所的教师资源配置得到了优化。假设二,普惠性民办园教师资源配置的优化是政府扶持政策的结果。研究采用量化与质化研究相结合的混合研究方法验证研究假设是否成立。首先,通过横向比较验证普惠性民办园教师资源配置是否优化及优化程度。通过与同属民办园、但未接受政府扶持的非普惠性民办园对比,判断接受扶持政策后普惠性民办园教师资源配置是否得到优化;通过与同样提供普惠性服务、但办园主体性质不同的公办园对比,判断普惠性民办园教师资源配置的优化程度。这部分内容通过构建指标体系、采集教师信息、统计相关数据获得研究结果,验证研究假设一是否成立。其次,通过对普惠性民办园园长半结构化访谈,了解园所在被认定为普惠性民办园之后教师资源配置的变化及其与扶持政策之间的关联,验证研究假设二是否成立。
(二)教师资源配置评价指标体系
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是考察普惠性民办园教师资源配置是否优化的关键。本研究对国内权威期刊中教师资源配置的指标体系进行分析,构建了幼儿园教师资源配置评价的三级指标体系(见表1)。一级指标包括师资质量、队伍结构和教师待遇。师资质量可以衡量教师所具备的智力、能力、知识等要素及其水平[2],分为学历情况、持证情况、专业情况三个二级指标。队伍结构用以衡量教师群体在某些要素不同构成类型上的数量分布[3],分为年龄结构、职称结构两个二级指标。教师待遇能够预测教师队伍的稳定性[4],王善迈、董世华等在其研究中均将教师待遇作为教师队伍评估的重要指标[5][6]。本研究把工资水平、住房公积金和社会保险缴纳作为教师待遇的二级指标。三级指标是二级指标的具体化和数量化,共十二个条目。
(三)数据来源与处理
1. 量化研究数据来源及其处理
本研究自编《幼儿园教师资源配置调查问卷》,通过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学前教育行政干部发放,最终回收有效问卷32174份,问卷回收有效率为80.16%(抽样信息如表2所示),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Cronbach’s α)为0.85。本研究采用SPSS23.0对问卷数据进行描述统计和差异性检验。由于不同类型幼儿园的样本量差别较大,本研究在卡方检验和t检验的基础上计算效应量,以获得更为准确的差异性检验结果[7]。

2. 质化研究数据来源及其处理
本研究有目的地在江苏、上海、山东、河南、甘肃、贵州选择8位普惠性民办园园长进行电话访谈,通过半结构性访谈了解该园所的基本信息、园所接受的政府扶持情况;请园长结合自身的经历分析普惠性民办园教师资源配置是否受到扶持政策的影响。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普惠性民办园与非普惠性民办园教师资源配置的差异分析
1. 师资质量维度的差异分析
描述性统计结果显示,普惠性民办园教师的学历合格率、高学历教师占比、教师资格证持证率均高于非普惠性民办园;专业对口率低于非普惠性民办园。但差异性检验结果表明,两类幼儿园教师在学历合格率、专业对口率两个指标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值分别为0.07和0.36),高学历教师占比、教师资格证持有率两项指标存在显著性差异,但差异较小(r<0.1)[8]。(见表3)
2. 队伍结构维度的差异分析
普惠性民办园教师中30岁及以下教师占比低于非普惠性民办园教师,31~40岁、41岁及以上的教师占比均高于非普惠性民办园,非普惠性民办园教师年轻化倾向更为明显。但是,差异性检验结果表明,两类幼儿园教师在年龄结构上的差异较小(r<0.1)。普惠性民办园中有职称教师的占比和中高级职称教师占比均高于非普惠性民办园,但两类幼儿园有无职称教师占比差异较小(r<0.1),中高级职称占比的差异无实际意义。(见表3)
3. 教师待遇维度的差异分析
普惠性民办园教师和非普惠性民办园教师的公积金缴纳率分别为35.69%、22.73%,社会保险缴纳率分别为61.13%、42.33%,月工资水平分别为3126.54元、3000.43元;普惠性民办园在教师待遇维度下的三个指标值都高于非普惠性民办园。差异性检验结果表明,两类幼儿园在公积金缴纳率、社会保险缴纳率的差异接近中等水平(0.1 综上所述,普惠性民办园教师和非普惠性民办园教师在社会保险缴纳率和公积金缴纳率2个指标上的差异较为明显,在工资水平、高学历教师占比、教师资格证持有率、年龄结构、有无职称5个指标上的差异较小,在学历合格率、专业对口率和中高职称占比3个指标上的差异无实际意义。 (二)普惠性民办园与公办园教师资源配置的差异分析 1. 师资质量维度的差异分析 描述性统计结果显示,公办园教师的学历合格率、高学历教师占比、教师资格证持有率和专业对口率均高于普惠性民办园教师。差异性检验结果表明,两类幼儿园教师的学历合格率、专业对口率两个指标的差异较小(r<0.1),高学历教师占比、教师资格证持有率的差异接近中等水平(0.1 2. 队伍结构维度的差异分析 公办园教师中30岁及以下教师占比小于普惠性民办园,31~40岁、41岁及以上教师占比均高于普惠性民办园,普惠性民办园教师年轻化趋势更为明显。差异性检验结果表明,普惠性民办园教师和公办园教师在年龄结构上存在差异,但差异较小(r<0.1)。公办园教师中有职称教师的占比为65.00%,高于普惠性民办园教师且差异达到中等以上水平(0.3 3. 教师待遇维度的差异分析 公办园教师的公积金缴纳率高于普惠性民办园教师,差异达到中等以上水平(0.3 公办园教师资源配置在10项指标上的数值均高于普惠性民办园教师,其中公积金缴纳率和有职称教师占比2个指标上的差异达到中等以上水平,在教师资格证持有率、高学历教师占比、中高职称占比、社会保险缴纳率、工资水平5个指标上的差异为接近中等水平,年龄结构的差距较小,专业对口率和学历合格率的差异过小、无实际意义。 (三)扶持政策对普惠性民办园教师资源配置的影响 通过对全国不同地区普惠性民办园园长的访谈可以发现,地方政府出台的扶持政策的确有助于优化普惠性民办园教师资源配置。如贵州省某普惠性民办园园长所说:“认定为普惠性民办园以后,我们注册为‘民办非企业’单位,开始给教师缴纳保险。政府每学期给每个班5000元补贴,用于幼儿园大型设备和玩教具的购买。2019年开始,政府补贴经费可以用于教师缴纳保险。”地方政府不仅为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提供财政补贴经费,还将教师社会保险缴纳列入财政补贴经费的使用范围,这有利于提高普惠性民办园教师社会保险缴纳率。另外还有部分地区将教师资格证持证率、教师待遇保障等作为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年检的必备内容,通过每年一次的年度检查督促普惠性民办园提高相应指标。如山东省某普惠性民办园园长所说:“2018年开始政府给幼儿园发放生均补贴,每个孩子每年1000元。补贴经费必须用于老师交保险和购买教玩具上,教育局会审核。年检时会检查幼儿园的教师资格证情况。”总之,园长访谈证实,地方政府扶持政策通过明确规定财政资金用于教师待遇提升、教师资格检查等方式优化普惠性民办园教师资源配置。 四、讨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问卷结果显示,普惠性民办园的教师资源配置略优于非普惠性民办园,但是与公办幼儿园还存在一定的差异,这表明研究假设一成立;访谈结果证实,扶持政策有利于优化普惠性民办园教师资源配置,这表明研究假设二成立。本研究从三方面对研究结论做进一步阐释。 1. 普惠性民办园教师资源配置略优于非普惠性民办园,但与公办园存在较大差距 普惠性民办园从民办园队伍中分化出来以后,其教师资源配置的整体状况略优于非普惠性民办园,突出表现为教师的社会保险缴纳率和公积金缴纳率高于非普惠性民办园。但是,普惠性民办园的教师资源配置与共同提供普惠性学前教育服务的公办园存在较大差距,尤其是公积金缴纳率和有职称教师占比。对比两组效应量可以发现,普惠性民办园与公办园之间的差异远远大于普惠性民办园与非普惠性民办园之间的差异(见下图)。因此,如何优化普惠性民办园教师资源配置,缩减公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园教师资源配置的差异是当前政策实践需要关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