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鼓励入园与自然过渡:瑞士学前两年义务教育的实践特点与启示
作者: 杨彦捷 李林曦【摘要】为了更好地帮助儿童尽早开始接受正规的学前教育,自21世纪初,瑞士各州政府将4~6岁儿童的教育纳入义务教育范畴,学前两年的教育成为早期家庭教育与后期小学教育之间的过渡阶段。在充分发挥学前教育阶段的双向衔接功能方面,瑞士各州政府采取了制定一体化的儿童发展目标和课程体系、设计灵活的模块化教学时间和形式、提供多方协作的儿童入园支持等策略,并提供了相应的政策支持,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其中,多主体双向互动的幼小衔接机制、灵活弹性的教学时间和交替式教学形式等经验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索和思考。
【关键词】瑞士;学前教育;弹性时间;入学准备
【中图分类号】G6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17(2022)05-0019-06
【作者简介】杨彦捷(1986-),女,云南昆明人,云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教育学博士;李林曦(1988-),女,云南大理人,云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讲师,硕士。
一、问题缘起
自21世纪初,瑞士联邦政府不断强化对国民教育事业发展的关注,国家一方面增加对教育的投入和支持,到2016年,其公共财政教育支出占公共财政比例达14.9%[1];另一方面,在传承卢梭、裴斯泰洛齐和福禄贝尔等本土教育家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基础上,持续完善尊重学生个性发展、以人为本的职业教育体系和教育分流制度[2]。与此同时,在联邦州立教育委员会(EDK)的协调下,各州也开始了将4~6岁儿童的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体系的尝试,力图由此提升本国公立学前教育的普及率,为儿童和家庭提供普惠、优质的教育服务。
以苏黎世州为例,2005年,州政府颁布的《小学教育法》(Volksschulgesetz)规定,从2006年起,学前两年纳入义务教育,而原来归属社区管理的幼儿园教师也从2008年起由各州聘任[3]。所以,学前两年的教育基本都由政府负责,每个儿童可以根据家庭住址所属学区,就近进入附设在小学中的幼儿园(2年或1年制)接受学前教育,之后,儿童可以直接升入对应的小学,继续接受义务教育。
这样,学前两年的幼儿园教育在瑞士的整体学制中被纳入“初等教育阶段”之中(见图1),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4](ISCED),属于“小学前教育阶段”(Pre-primary education)(pp.64)。

在发展的过程中,学前两年的义务教育面临着双向的自然衔接与过渡问题。
其一,瑞士的传统育儿观认为,学前儿童应主要由母亲教育,如对瑞士的教育影响深远的教育家福禄贝尔就认为母亲的手中掌握着国家和国民的命运[5],并率先对母亲进行专业培训,要求教师像专业化的母亲一样来照顾和教育儿童。所以,大部分家庭选择由母亲陪伴0~4岁的儿童成长。同时,2008年以来,为了平衡母亲工作的需求、鼓励生育,瑞士联邦政府开始统一管理0~4岁儿童的早期教育,为家庭提供以需求为基础的、质量导向的多元化托育服务[6]。那么,如何鼓励尽可能多的家庭适时送孩子入园接受正规教育、统一早期托育和学前教育的要求,是幼儿园教育面临的首要挑战。
其二,瑞士传统的幼儿园教育强调“教育、培养、照顾”(Bildung,Erziehung und Betreuung)三个要素,其教育理念和实践的开展也更偏重照顾和培养,但在被纳入义务教育后,这种理念需要发生转变,才能满足支持儿童持续发展的目标。所以,纳入义务教育阶段后,幼儿园的课程如何与小学衔接、教师如何与小学教师合作才能保证儿童知识学习的连续性,是幼儿园教育面临的另一个挑战。
面对承上启下的双重挑战,瑞士各州政府从教育目标与课程设计、教育时间安排、入学准备支持等方面入手,发布了一系列教育计划,要求幼儿园教育(5~6岁)实现与早期教育(0~4岁)衔接,同时与小学低年级教育融合的目标。
二、学前教育阶段的双向衔接与过渡策略
(一)制定一体化的儿童发展目标与课程体系
瑞士联邦政府通过设定连贯的早期教育、学前两年义务教育、小学教育培养目标,提供各州协调统一的课程大纲等方式,建立整体的教育体系,以发挥学前两年义务教育的衔接功能。
1. 儿童早期发展目标:培养有准备的合格学习者
为了规范0~4岁儿童的早期教育,统一儿童发展的培养标准,同时,也为了让儿童在进入幼儿园接受义务教育时更好地适应学习,瑞士联邦政府提出,早期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支持儿童身心全面发展、学会学习,并为持续的学习做好准备。2015年,玛丽·梅尔霍非儿童研究所(Marie Meierhofer Institut für das Kind)、瑞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委员会(Schweizerischen UNESCO-Kommission)、瑞士儿童保育网络(Netzwerks Kinderbetreuung Schweiz)三方共同发表了《瑞士早期儿童教育、照料与教养指南》[7](Orientierungsrahmen f ür Frühkindliche Bildung, Betreuung und Erziehung in der Schweiz),明确要求家庭和早期教育机构应支持0~4岁儿童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发展。
身体与心理健康:只有感觉良好的儿童才能充满好奇心和主动性。
交流:儿童通过与他人交流而形成关于自己和世界的各种认识。
归属与参与感:每个儿童从出生起就希望获得被接纳感和参与感。
力量感与胜任感:儿童感受到他人的反应和自己的行为作用,这会影响其自我形象的构建。
接纳和包容多样性:每个儿童都需要在社会中有一席之地。
整体性与适宜性:年幼儿童受自己兴趣和原有经验引导,用感官学习。
这六个方面分别与儿童的学习品质、学习方法、学习环境、学习效能相关,是不同类型托育机构设计课程、开展保教活动的依据。
在此基础上,各州分别对0~4岁早期教育的理念和实践提供指南,如苏黎世州教育局在2007~2011年颁布“早期支持”(Frühen F rderung)[8]计划,要求儿童照料者和教育者建构适宜的教育理念,包括“教育需要联系、游戏即学习、早期支持强化儿童的独立人格、早期支持是整体的、早期支持应是个别化的、早期支持唤醒兴趣和热情”[9]等。
早期阶段重视儿童学习能力、学习兴趣培养的目标,在后续的学前阶段和小学阶段得到了很好的延续,并且体现在各州协调一致的课程大纲之中。
2. 儿童发展的课程支持:以能力为导向
从2006年到2014年,在瑞士的26个州中,有21个州联合开发并使用了统一的课程大纲[10],按学段逐层递进地安排课程内容(见图2,下页),形成了具有连续性和一致性的课程教学方案。21州的课程大纲体现出了以能力为导向的特点,其课程目标也体现了对儿童作为“学习者”的各项能力的重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儿童的个人技能:自我反思能力、自我管理能力、主动性。
儿童的社会技能:合作能力、解决冲突能力、接纳多样性的能力。
儿童的方法类技能:语言能力、信息运用能力、解决问题能力[11]。
其中,儿童的个人技能包括学习的能力,即学习知识、理解周围环境、游戏探究和发展学习动机的能力,这与0~4岁早期阶段教育目标中对儿童整体性和适宜性学习的强调相一致。儿童的社会技能包括价值观和社会规范的建立,如关怀和尊重他人、照顾动植物以及归属感的建立,同样也和早期阶段对儿童交流、归属感和参与感的重视相联系。可见,早期阶段的教育目标在学前阶段、小学阶段得到了很好的延续。
在能力导向的目标引领下,课程大纲要求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的教师通过教与学、任务与设置、反思与评价三个主要环节完成教学,各学科内容围绕上述三项能力的培养来进行设计。其中,幼儿园的课程内容与小学一、二年级相同,包括德语、数学、自然/人类/社会、文化/道德、音乐、体育,此外还有多媒体与电脑、可持续发展教育等课程。依据4~6岁儿童的学习特点,幼儿园教授的学科知识相对小学而言比较粗浅,并且以游戏化的方式组织教育教学活动,但课程知识体系保持一致,由此确保儿童学习的系统性和连贯性。
相较而言,早期阶段的教育指南和学前两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大纲中,都体现出对儿童游戏的重视,强调教育者要引导儿童以游戏的方式通过多感官的探究和体验进行学习,这一点在进入小学后逐渐弱化。
(二)设计灵活的模块化教学时间与形式
在学前两年教育纳入义务教育阶段后,师资的问题和家庭入园意愿的问题同时出现了,为了保证幼儿园在现有师资条件下仍然能够提供高质量的教学,同时,为了鼓励更多适龄儿童(4岁)的家庭按时送孩子入园,瑞士各州开始调整原本固定的教育时间和形式,为家庭提供了更多、更灵活的入园选择。
1. “搭积木”式的模块化教学时间设计
2006年,联邦州立教育委员会(EDK)在通过追踪研究对比效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开展全面的“模块化教学时间安排”(Blockzeiten, Block Hours/Block Schedule)的建议,即规定儿童每周在幼儿园接受教育的总时间后,将一天的教学时间分成几个大的模块,分别对不同年龄的儿童进行分组教学或集体教学。这样,确保每一名儿童拥有充足的在园学习时间,实现小班额、高质量教学[12]。
具体而言,儿童进入幼儿园后的第一年,每周有5个上午(至少3.5小时/上午)的免费保教时间,在此基础上,从幼儿园第二年起增加保教时间,如苏黎世州公立幼儿园的孩子从第二年起每周能够获得5个上午和2个下午(1.5小时/下午)的免费教育。不同年龄的儿童按照时间表上的安排到幼儿园接受教育。

各州、各学区通过混龄、上下午交替、提供课后模块等方式,像搭积木一样灵活地组合不同的教学时间。如图3所示,索罗图恩州4~5岁儿童(5岁组)每周一上午、周二(上午或下午,可选择)、周三上午、周四(上午或下午,可选择)、周五上午在幼儿园接受教育。5~6岁儿童(6岁组)在此基础上增加每周一下午、周五下午的教育时间。
这样,家长可以根据实际需求以及教育理念,选择在不同的时段送儿童入园接受正规的学前教育;儿童也可以从接受家庭或早期教育机构非正式教育的状态逐渐过渡到接受义务教育的状态。家庭和儿童可以有充足的时间来适应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节奏,为后续的学习做好准备。
2. 穿插开展的交替式教学——集体活动设计
模块化教学时间设计的主要目的在于延长儿童在幼儿园接受正规学前教育的时间,相应的,为了充分发挥儿童在园时间的作用,瑞士各州采用了与模块化教学时间设计相匹配的“交替式教学——集体活动”形式,即将交替式教学(分组轮流教学)和集体活动组合在一起,在不同的时间模块采用其中一种教学形式,保证儿童的学习效率。
其中,在交替式教学环节,教师组织分组学习活动,引导儿童学习新的知识;儿童通过榜样学习、模仿,逐步掌握操作材料的方法和知识。在集体教学环节,儿童选择独立或和同伴合作进行自由操作,更深入地学习、练习在交替式教学中掌握的基础知识。例如,当一半的儿童在园活动时,教师开展交替式教学,向儿童呈现新材料、新知识经验,引导儿童操作和探索;当所有儿童都在园时,教师根据需要开展交替式教学和集体活动,为儿童提供巩固知识经验的自由空间,并引导儿童在操作中发现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