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度义“有点儿”的使用条件与多功能性

作者: 范晓蕾

[摘 要] 对于普通话里表示程度轻微义的“有点儿”对其后VP的搭配限制,有研究从乐观礼貌原则来解释,有研究认为这是源于“有点儿”编码了相异于另一状态的意义,还有研究主张该词的使用完全受制于VP的程度义。本文印证了以往文献的两个观察:该词有语用上的消极偏向,它在反预期语境中能搭配更多色彩的VP。不过,程度义的“有点儿”不是单一功能,这导致以往文献用任何单一的语法条件都难以自洽地解释该词的全部用法。

[中图分类号] H14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174(2025)01-0048-11

1. 引言

普通话的常用程度副词除“很”外,还有“挺、怪、老、太、比较、非常”等。这些程度副词不止是所表示的程度高低有差异,它们搭配的谓词性成分VP(包括形容词、状态词、动词短语)也往往有差异,如“怪、老、太”就对VP有很多要求(马真,1991;刘元满,1999),有的程度副词对句式、语境还有诸多限制,“挺”就是这样(李宇凤,2020)。可见,很多程度副词除程度义外还编码了其他语法义。

普通话里表程度轻微义的“有点儿”颇受关注,以往研究显示“有点儿VP”可能受到VP意义、事件类型、语境状况、认知原则等多种条件的制约。哪种语法条件是更根本的?“有点儿”还蕴含哪些意义?该词的用法特点是如何演变出来的?本文基于这些问题再次考察这个词。

2. 文献中“有点儿”的四种研究思路

2.1 单句观察:消极偏向的有与无

吕叔湘(1980/1999:631-632)指出程度义“有点儿”的典型用法是表达不如意的消极状况,即该词的使用有消极偏向。马真(1989)进一步谈到,“有点儿”在用于描述性质状态(即“静止性事件”)时不能搭配积极义成分,见(1a),该词只能在表达状态变化(即“变化性事件”)的格式“有点儿VP+了”中才能搭配积极义成分,见(1b)。我们认为(1b)的“了”是表示事件变化的句尾“了2”,因为它总在句末并能位于名词后。

(1)马真(1989)里“有点儿”的色彩偏向:

a. [无“了”]有点儿脏/(*干净) |有点儿逃避/(*接受)现实

b. [有“了”]有点儿脏/干净了|有点儿逃避/接受现实了

马氏的语料还显示,“有点儿+中性VP”的意义情况分两种:中性VP若是量度义的,见(2a),该格式就表示偏离要求,这实际上属于消极状况;中性VP若是变化义的,见(2b),该格式便没有色彩偏向。

(2)马真(1989)里“有点儿+中性VP”的语料:

a. [量度义VP]有点儿长/短|有点快/慢

b. [变化义VP]有点儿增加/减少(了) |有点儿上升/下降(了)

我们认为,(2b)这种“有点儿+变化义VP”跟(1b)的“有点儿VP+了2”式可归为同一种情况,前一格式加上“了2”后就是后一格式,这种句法变换不会引起格式义的变化,它们都是“有点儿”用于表达变化性事件。因此,马氏的现象观察可总结为:(一)“有点儿VP”若描述静止性事件,它便是表达消极状况,如(1a)(2a);(二)“有点儿VP”若描述变化性事件,它便没有固定的色彩偏向,如(1b)(2b)。

马真(1989)的结论代表了“有点儿”使用的典型条件,是本研究的基础。只是该文未解释“有点儿VP”为何在描述不同类型的事件时会有色彩限制上的差异。

2.2 认知语用解释:乐观礼貌原则

Boucher & Osgood(1969)通过心理实验提出“乐观假说”:人心理上总是看重追求积极的事情,尽量避开消极的事情。沈家煊(1999:185、188)基于这个假说来解释“有点儿”为何存在消极偏向,该书谈到“人总是倾向好的一面,令人如意的事情就希望往大里说,不如意的事情就要往小里说,这种说法固化的结果就是程度副词‘有点儿’只修饰贬义词”。该看法有道理,因为一个消极评价用上“有点儿”后会减弱批评的语气,这体现了乐观取向。不过,乐观原则是一个普遍的认知原则,它不针对某个语法形式,有很多语法形式的使用都会受该原则的影响,那么“有点儿”有何特殊之处?该词的准确意义又应如何刻画?这不是乐观原则能解答的。此原则也无法解释很多“有点儿+非消极VP”句为何成立的现象,见(4),而虚词研究的终极目标是所得结论能解释一个词的“全部”使用条件,不是大概地解释一个词的使用“倾向”即可。

朱庆祥(2020)用礼貌原则引发的委婉策略来解释“有点儿”为何有消极偏向。礼貌原则可看作乐观原则在交际中的一种体现,它们都属于语用认知原则,而朱氏从会话合作原则与礼貌原则的互动角度将“有点儿”的语用偏向解释得更充分了。但朱氏未能揭示“有点儿+非消极VP”成立的准确条件,该文只谈到,这种搭配式有时合法[见朱文的例(14-17)]是源于说话要遵守合作原则的“质/量”准则来客观表达程度低。人们的会话经常需要客观地指出某种积极属性程度偏低,普通话的相应表达通常要用其他的语法形式而排斥用“有点儿”,见(3),朱氏的方案不能解释这种具体现象。

(3)表示积极属性程度低的常见形式:

a. 这宿舍还算/(*有点儿)干净,只是没到卫生评优的标准。

b. 我这人,在大事上相对/(*有点儿)能看得开。

朱氏也未解释“有点儿+有度量标准的中性VP”为何只能解读为消极事件,例证见范晓蕾(2018a)例(24)的“有点儿咸”“有点儿大”,而人们也需要表达这种中性属性的程度偏低。朱氏的看法更无法解释为何“有点儿+变化义VP”式会摆脱色彩偏向,该文例(14a-b)(16c)的“有点儿+非消极VP”句正是表达变化性事件,它们都可补出句尾“了2”。

分析一个语法形式,着眼于泛化的语用认知原则的方案往往解释力有限,因为“原则”并非“规则”,虚词的语义分析又致力于发掘预测力足够强的规则。

2.3 语篇考察:相异于另一状态

后来研究发现,“有点儿+积极义VP”不止表达变化性事件,也能有条件地描述静止性事件。范晓蕾(2018a)指出,“有点儿+积极义VP”不能描述一个单独的事件,它限于并存语境、反预期语境、变化语境三种蕴含“相异的另一状态”的语境中,见(4)。

(4)范晓蕾(2018a)里“有点儿+积极义VP”的例证:

a. [并存语境]看着飘飘的初雪,她有点欣喜,也有点悲凉。(中国台湾“中研院”语料库)|电子媒介的形象都是那样:有点干净、轻薄、精致,而又显得有点冰冷。(林欣《虚拟世界中的真实幻像?》)

b. [反预期语境]黄秋生:(《人肉叉烧包》演完之后)被人看到就骂变态[预期:既然被人骂变态,通常不会高兴]。——鲁豫:真的啊?不过我觉得作为演员其实心里面应该是会有点高兴吧,这说明你演得很好。(凤凰卫视《鲁豫有约·男角》)

c. [变化语境]天已到了初秋季节,这天宋金刚输得腰里一文钱也没有啦,从宝局走出来,被凉风一吹,宋金刚的脑子有点清醒(了)。(冯不异、刘英男《中国传统相声大全》)

范氏为全面解释“有点儿”的使用状况提出:(一)该词除却表示程度小量外,还编码了相异于另一状态的意义,此意义的典型情况是反预期;(二)该词之所以能自由搭配消极义VP,是因为绝大多数的消极事件都相异于默认的正常期待,这天然地满足“相异于另一状态”的特点。该主张解释了“有点儿”为何偏向表述消极事件,又在描述变化性事件时丢失色彩偏向。

然而,郭锐(2022)指出语料中存在“有点儿+积极义VP”描述一个单独的静止性事件的用例,见(5)。这表明范晓蕾(2018a)的意义定位至少是不全面的。

(5)郭锐(2022)里“有点儿+积极义VP”描述单独的静止性事件的用例:

a. 我想,人其实害怕真实的东西。不然,我就不会大叫着从梦里醒来。是女人的手使我安静下来。我有点高兴,因为我至少有点可以害怕的东西了。(阿来《尘埃落定》)

b. 能写出这样的信的孩子,是可以培养成我们的很好的接班人的。这是我们祖国的希望。我是有点自豪 。(冰心《冰心全集》第六卷)

朱庆祥(2020)又指出“有点儿”可以搭配“果然、当然”等表达合预期意义的副词,见(6)。那么,“有点儿”与信息的反预期性到底有无联系,就要再做考量。

(6)朱庆祥(2020)里“有点儿”搭配合预期副词的用例:

a. 她对这孙女儿忽然产生浓厚的亲切感,她笑了笑说: “果然有点像我,这孩子很有趣,皮肤也很不错。”(岑凯伦《合家欢》)

b. 借伟大的哲学家(并且是德国人),来做小品随笔的开篇,当然有点大材小用,好比用高射炮来打蚊子。(钱钟书《释文盲》)

2.4 词义解释:形容词的程度性

郭锐(2022)主张,“有点儿+形容词”式能否成立只受制于形容词的程度量级类型。该观点有合理性,“有点儿”既然表示程度义,VP的程度性状况就是决定“有点儿VP”成立的前提条件。

郭氏没有关注“有点儿+非形容词VP(状态词或动词短语)”式(如“有点儿靠运气”),学界并未发现它的“有点儿”是另一种性质,修饰不同VP的“有点儿”默认要统一分析。3.1节将展示“有点儿+非形容词VP”同样呈现消极偏向,当中“有点儿”的使用限制该如何从VP程度量级的角度解释?这种分析角度的适用面还要考量。郭氏的结论似也无法解释同一个“有点儿+积极义形容词”短语的合法性为何会随语境而异,见范晓蕾(2018a)的例(17-18)(24),看来,仅着眼于形容词的意义来剖析“有点儿”的使用条件怕是不够。郭氏基于短语“*有点儿直/一样/相同”的不合法性来推导“有点儿”对形容词程度义的要求,但这些短语有合法的用例,见(7)和(15c-d),这表明郭氏的结论至少不全面。尽管我们未全面接受该报告的结论,但笔者赞同郭氏重视“VP程度性”的分析视角,文末将简述该视角的价值。

(7) 拿气候说吧,济南的夏天可以热死人,而青岛是有名的避暑所在;冬天,济南也比青岛冷。但是,两地的春秋颇有点相同 。(老舍《春风》)

总结起来,马真(1989)基于单句的观察为本课题奠定了基础,沈家煊(1999)采用语用认知原则解释了“有点儿”为何有消极偏向,范晓蕾(2018a)通过语篇考察致力于解释“有点儿”为何在描述不同类型的事件时有色彩限制的差异,朱庆祥(2020)和郭锐(2022)发掘到更多现象挑战了既有结论。这些研究各有优点,又都未能全面解释事实。下文致力于解答:为何以往文献用各种单一条件都难以自洽地解释该词的全部用法?

3. 重审“有点儿”的色彩偏向

3.1 文献语料:印证马真(1989)的观察

马真(1989)已证实,“有点儿+形容词/含程度义的动词”若描述静止性事件,便有消极偏向。范晓蕾(2018a)谈到,“有点儿”还能搭配其他语法性质的VP,当中不含变化义的VP,包括:①能力义VP;②认知义VP;③表身体状态的VP;④一部分述结式“VC了”;⑤缺乏程度性的VP;⑥状态词及习语;⑦一部分否定式“没VC”。事实上,“有点儿”搭配这七种VP时同样有消极偏向。

第一,范晓蕾(2018a)提及一些“有点儿+其他VP”有消极偏向。“有点儿”搭配的能力义VP一般是表示没能力的否定式,见(8a);该词搭配的表身体状态的VP一般指病痛状况,见(8b);该词搭配的述结式“VC了”都表示偏离标准,见(8c),而缺乏能力、身体病痛和偏离标准都属于消极状况。“有点儿”搭配的主谓短语也是表达消极状况,见(8d)。

(8)范晓蕾(2018a)的语料:

a. [否定能力的VP]有点儿说不明白|有点儿不能抬起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