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废名全集》的特色
作者: 梅杰《废名全集》从酝酿开始,至出版问世,历经近十年之久,其间发生主编更换之事,可见出版界和学术界的决心之大,也因此拉高了读者的期望。从出版的角度看,一部全集的价值,不仅仅取决于作者,也取决于主编。放眼现代文学研究界,论研究文字之多、持续时间之久、校订版本之精,陈建军先生倾心力于废名研究之著,在中国怕找不出第二位。由陈建军先生担任《废名全集》主编,实至名归,保证了《废名全集》的权威性、独特性和准确性,能打造出值得信赖的版本。
早在二十多年前,吴小如、钱理群等人便呼吁《废名全集》或《冯文炳全集》的出版,并初步做了一些准备工作。围绕着《废名全集》的整理、出版与研究,现代文学界形成了一股不大不小的“废名热”,前期成果便是北京大学出版社版六卷本《废名集》(王风编)。然而,《废名集》远远不能满足读者的需求,这才有了武汉出版社的《废名全集》。然而,谈《废名全集》的特色,自然无法避开《废名集》。
先说《废名全集》之“全”。相较于2009年北京大学出版社王风版《废名集》,陈建军先生结合自身多年的搜集成果和学术界的发现,增补了不少作品。除了当年《废名集》漏收的两万多字废名研究杜诗手稿以外,《废名全集》收录了各种文体的新佚文。如长篇小说《桥》《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均有数章增补;又如散文卷中,收录了废名中学时代的作文《西铭民胞物与论》、1949年后创作的《殖民地的时期已经过去了》,这两篇都是过去学术界从未提及的;再如诗歌卷中,《小雀》《小猫》《算命的瞎子》《小孩》《夏日下乡途中所见》等,均是陈老师多年编订废名诗歌文本过程中的新发现。相较于《废名集》,《废名全集》增设了《书信 年谱》,收录了废名书信七十一通,这是不可多得的废名文字。其中一些文字,可谓吉光片羽,弥足珍贵。
次说《废名全集》之“真”。陈建军先生曾写过一篇《废名的“真”》。学术研究也贵在求真。汤一介说“真人”废名,那么废名的文字也应该求真。陈建军先生像古代文学专家研究庾信、李商隐等诗人一样,来对待废名研究。有些学者和编辑,在整理出版现当代作家的作品的时候,往往会按照今天的编校规范改字、改标点,但陈建军主编的《废名全集》绝对不允许这样干。陈建军先生编纂整理《废名全集》,是要让读者看到原汁原味的废名文字,如有改动,一定出注。这些注释,体现了《废名全集》之“真”。从编辑的角度看,可以说是这部书的灵魂。这样做,都是因为废名在文学史上立得住,值得这样下苦力来做。由于陈建军的深度介入,《废名全集》也具有了新的版本价值。千百年后,废名真的成了“古代文学家”,后世学者还会认可陈建军版《废名全集》的版本价值。
再说《废名年谱简编》的学术价值。2003年,陈建军先生出版《废名年谱》,二十年后,《废名年谱简编》与废名书信一同收入《废名全集》,作为最末一卷。《废名年谱简编》实际并非《废名年谱》的简编,而是重编、新编,具有重大学术价值。《废名年谱》出版以后,如今已一书难求;《废名年谱简编》一定能够满足学术界的需要。《废名年谱简编》体现了大量新的研究发现和线索,如1932年蒋光慈化名华西里批评废名的《桃园》,结合茅盾多次在文中不敢恭维废名之事,一定会引发读者关注左翼作家对废名的不同意见;又如新发现的翟永坤、王中儒、无聊斋主、茅盾、烈武、万柳、佛雏、王宗任、尚土、余子、王雅安等十多篇研究废名的文章,为研究者提供了重要线索。《废名年谱简编》对于推动《废名研究资料汇编》《废名评传》等书的出版无疑起到了重要作用。
武汉出版社出版的《废名全集》既是一套文学作品集,也是一套学术著作,文学价值与学术价值相得益彰,当能载入出版史册,也定能引发学术界更多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