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点秋心万树丹
作者: 苏炜/编选小引:从《马桥词典》到“耶鲁词典”
我任教耶鲁中文项目已近三十年。“中国当代小说选读”和“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读”是我一直教授的两门高级中文课。“中国当代小说选读”的课本是我自己编的,主要选的是苏童、余华、史铁生、刘恒、莫言、王安忆、韩少功、王朔及朱天文的著名作品选段。其中韩少功的《马桥词典》入选,曾引起一些教学同行的异议,曰:《马桥词典》借湖南马桥方言来探讨风土文化,地区方言其实不适合用作汉语教学的“语料”。殊不知,每个学期的中文教学走到《马桥词典》这一课,在课堂上都会呈现出一种热烈参与而异彩纷呈的场景。因为《马桥词典》独特地从方言语词拓展成文化根源追溯及其趣闻故事,使得耶鲁学生们“脑洞大开”。每个学期末学生完成最后一篇作文,在双语甚至多语的比较中,学生开阔的思路和精准的中文表述往往绽放出奇思奇彩,让我叹为观止。我常常这样向学生感慨:阅读你们的作文,你们成了我的老师。他们几乎每一篇作文都令我眼界大开,增智获益匪浅,所以总是深有期待。
下面编选的,就是刚刚结束的2024年秋季学期耶鲁学生读《马桥词典》后上交的作文精选。文章作者各有不同的华、洋背景,但都达到了中文表述的高超水平。(各篇基本上保持了学生作文的原貌,我主要作了错别字和标点符号上的修订。)或许,这也可以视为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的某种亮丽结晶吧。需要说明的一点是,耶鲁的中文课其实就是国内大学的“公共外语课”。选修这门课的学生大多为本科生,也有研究生。他们大多各有自己的专业(以中文——“东亚研究”为专业的反而是少数),选修中文,只是他们在耶鲁的“通识教育”中一个自主的和兴趣的选择而已。文题,其实源自我多年前为中文教学有感而发的一首习作《秋心》:“醉紫沉红画重山,天风海雨入斑斓。几番浓淡几分墨,一点秋心万树丹。”
苏炜写于2024年12月11日期终考监考时
“背景”——如何超越中英时空?
游来吉(Malachai York)
学习中文,让我的英文变得更厉害了。有一件事常常让我感到惊讶:那就是一个单词可以有这么多不同意思。学习中文帮我看见词语“背后”的这些不同概念与想法。几年前我开始对“background”这个英文单词感到很好奇。“background”最常见的,指的是照片或画作中的主要物体背后的区域场景。这就是“background”最直接的定义。它把“back”跟“ground”这两个词连在一起,只要你认识“back”跟“ground”这两个词,你就能知道它描述的是什么。
用现代语言来说,“background”也指的是计算机荧幕上的图片,例如“computer background”。然而“background”这个词还成了一个用来表示非物质的概念。“background”也指的是人物或事件的历史情况或现实情况,比如“personal background”(个人背景)。这个概念,其实对中文和英文都是如此:中文里也会说“背景介绍”还有“画画的背景”。
我认为这点非常有趣:这两门不同语言的词,都基于一个非常相似的理念。但是我认为最有趣的点,是这两门语言中“back”和“背”这个词的使用。在两门语言中,“back”和”背”都指我们的物理背部。为什么这两种语言都会有物理背部处于“后面”的概念呢?直到今天,我还不知道“背景”和“background”这个词,是否是分开发展的,还是某一门语言的概念常常是借鉴自另一门语言的。很多时候在我学习中文的过程中,我开始思考英文的用语以及语言中突显出来的概念。
在英文中,“back”有更多的意思。除了描述一个事物的位置——在后面,它也可以是一个动词,比方说“They called me back”、“Don’t hold me back”或“I want you back”。“They called me back” 的意思是“他回拨了我的电话”。“Don’t hold me back”可以翻成“别阻止我”。“I want you back”的意思是“我想要再拥有你”,但是也可以翻译成 “我要你回来”。在这些英语语境下,中文的“背”字,没有一个完全相似的用法,同样不能用“背”甚至不能用“后面”来代替“back”。
英文“back”,一般都描述一个东西回到它之前的模样或之前的位置。但在第二句话(“别阻止我”),“back”的用法又不一样。虽然“back”在这些句子里意思很不一样,它还都带一点“后面”的含义。像我在上面说的,过去的都带一种在后面的含义(“个人背景”的“背”指向过去),而且语词没点明的“未来”,就在词语隐指的前面——所谓“有‘后’必有‘前’”。为什么?我能想到一些简单的、直接的解释,但我不能确定。毕竟,虽然使用“背景”的我们,其实是“站向未来”,但这个“未来”我们却永远看不到它,语词“背景”一直看到的,是背后的、过去的。但是,也许如果未来在我们前方,那将支持社会的发展,以及个人对未来的希望与想象。这种空间和时间的观念,重视“背后”而追逐“前面-未来”,似乎非常“资本主义化”呢。
然而,并非所有文化,都如我们所理解的那样从“前”“后”看待时间和空间。在澳大利亚的Pormpuraaw土著社区的Kuuk Thaayorre语言中,他们并没有个人的左右、前后感觉。相反,他们使用东、北、西、南来指代方向。同样,时间也不像我们习惯的那样,相对于身体的未来和过去——未来在“前”,过去在“后”——他们却是用从“东”到“西”来映射时间和空间的。也许他们的时间与太阳的升起和落下有关。
看到不同社群以不同方式来理解时间与空间,是很有趣的。这引发了一个问题:语言,如何塑造我们的现实?
“锁 定”
刘家武(Nick Liu)
俚语总是像春天的藤蔓一样,在大学生的文化中迅速蔓延。扎根于宿舍、图书馆和深夜聊天。当今的热词“锁定”(lock in),便是如此。
从表面上看,这个词是说对专注的召唤。但像所有好的表达一样,它是多层次的。“我得锁定一下(I need to lock in)”, “我现在超级锁定(I’m so locked right now)”, “我在图书馆坐了三个小时,但就是没法进入锁定状态(I spent three hours in the library,but just couldn’t lock in)。”每种用法都揭示了它不同的含义,而其灵活性则证明了它的持久生命力。在耶鲁大学,专注是一种资本,“锁定”已然成为一种口头禅,一种生活方式,有时还是一种绝望的呐喊。
从本质上讲,“锁定”( lock in)指的是对全身心投入的关注。这是学生在图书馆里拼命写作业的奉献,是篮球运动员打赢加时赛的秘诀,也是玩家在竞技游戏的最后几秒决胜时的状态。它让一个社交焦虑缠身的学生变成舞会里的焦点。在耶鲁这样的地方,“锁定”是一种生存机制。
就拿写论文来说吧。我和我的朋友们都是世界级的拖延症患者。大一时,我们心照不宣的规则是,任何论文都是在截止日前的晚上开始写。大概凌晨两点,我会收到朋友发来的短信,只有一个词:“Lock?(锁了吗?)”“锁”就是一个二元决定:停止浪费时间。十分钟之内,我们就会出现在图书馆里,睡眼惺忪却斗志昂扬。几个小时过去了,除了键盘敲击声和偶尔的低声咒骂,整个环境一片寂静。太阳升起时,我们按下“提交”键,在胜利与疲惫中瘫倒。对于我们来说,“锁定”不仅是专注,更是学术压力下锤炼出来的友情。
然而,“锁定”不仅仅是为了生存,它还是一种钦佩的表达。称某人“锁定”是对其投入程度和能力的认可。这是对室友花八个小时准备咨询面试案例的点头致意,也是对朋友完美弹钢琴独奏曲的敬佩。
当然,这种钦佩也有阴暗面。“锁定”这个词已经被吸收到大学生活中无处不在的“职业化狂热”之中。那些永远处于“锁定”状态的人,有时看起来像机器,更多的是一份Linked In(个人简介)而不是一个真实的人。他们确实很出色,但也显得过于僵硬,为了职业关系而牺牲真正的友谊。但与此同时,也有另一类“锁定”者:梦想家。“他在音乐事业上锁定了(He’s locked on his music career)。”或者,“她试图在这个创业项目上锁定(She’s trying to lock on this entrepreneurship thing)。” 对于他们来说,“锁定”是一种反叛行为,是对常规路径的一种赌注,认为他们的愿景比安全网更有价值。
“锁定” , 还是一种对彼此承诺的表达——不是对自己,而是对他人。在朋友之间,这是一种团结的暗语。一群人计划周末旅行,但一个人犹豫了,因为工作太多,或者没睡好,或者任何其他理由。鼓励的声音迅速响起: “你必须锁定(You need to lock in)。” 最终,他会妥协,加入旅行,而这段旅行也会成为他们重要的回忆。在刚开始的恋爱关系中,“锁定”则是意图的最终信号。“我需要他锁定(I need him to lock in)”, 意思是:我需要他认真对待我。社交意义上的“锁定”,是对那些重要之人的一种到场承诺。
有时,“锁定”也意味着一种委托,一种安静的依赖行为。“兄弟,我需要你为我锁定一下(Bro, I need you to lock in for me)。” 有人会这样说,把求助火炬递给对方。这是一种带着共同语境的求助方式,隐藏在日常语言中的请求。在这些时刻,“锁定”也像是一种承诺:我会专注,因为你需要我这么做。
在最高层面,“锁定”是一种对目标的近乎宗教般的承诺,甚至是一种顿悟。孔子,尽管一生在政治上未见成功,为什么却坚持自己的理想?那是“锁定”。老子,怎么可以隐居社会之外而写下《道德经》?那是“锁定”。佛陀,怎样坐在菩提树下冥思直至超越苦难?也许,他是历史上最“锁定”的人。
“锁定”,是一种对值得奋斗的未来的信念,拒绝让分心稀释你的雄心壮志的一种态度。当有人告诉你“锁定”的时候,他们是在提醒你一些简单但深刻的事情,犹如是把你带到王国维的第三境界(“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你已经拥有了成功所需的一切,而现在,你只需用它去实现你的追求和梦想。
“Cooked”
——我的“厨房词典”
吕亮丹(Daniel Lv)
在中文里,英文“cooked”的书面翻译是“被煮熟”,是指食物经过加热处理,达到可以食用的状态。这个词的使用本来是描述食物的处理过程的。然而,随着语言的发展,“被煮熟”一词逐渐从字面意义扩展到了更多的比喻意义,尤其是在英语中,“cooked”一词有丰富多彩的语境和表达方式。“cooked”这个热词,是最近一到两年才开始广泛使用的。在中文里,“煮熟”只会被使用在跟食物和吃饭有关的情况里。但是,在英文里,“cooked”这个词不仅仅限制于食物的煮熟。
第一个最常用的说法是“I’m cooked”。如今,“I’m cooked”这个短语通常在非正式的语境中使用,意味着某人处于一个困难、绝望或注定失败的境地。它通常表示一个人已经到了无法挽回的地步,或者正面临着重大麻烦或失败。它也可以暗示某人身体上感到疲惫或被压倒,仿佛他们已经被“煮熟”一样,表示极度的绝望。
例如:如果一个学生今天有一个期末考试而他还没有开始复习,或者那个学生有太多功课没时间做完的话,他通常会说“I’m cooked”或者“I’m so cooked”,表示他真的没有办法了,只能接受负面的后果。如果某人被工作或压力压得喘不过气来,他们可能会说“I’m cooked”,意思是他们在精神和身体上都已经筋疲力尽。如果一个人陷入了一个困难或危险的境地,他们可能会说“I’m cooked”,表示没有办法逃脱或解决问题。
这个短语已经从字面上描述烹饪食物的意义,发展成了这样一种比喻用法,借用了食物被“煮熟”后完成的形象概念。中文没有类似的词语。跟“I’m cooked”最相似的词是“考”——“烤”。我的妈妈以前经常在我考完试以后问我有没有被“烤焦”,因为“考”跟“烤”是同音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