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回味是故乡
作者: 胡海明对我国台湾省的台北市我是不陌 生的,先后去过 2 次,但每次去均受时 间限制,都是匆匆而来又匆匆而去,总 有意犹未尽之感。闭上眼睛回忆,那些 耳熟能详、非去不可的知名景点一一浮 现:台北市孔庙、西门红楼、直插云霄 的 101 大 楼,还 有碧瓦黄 墙、肃穆庄 重,展示了很多中华民族文明瑰宝的台 北故宫博物院……而最令我心驰神往、 流连忘返的则是那里荟集了全世界各地 独具风味的美食小吃。我常自嘲,每次 去台湾旅游,各地的美食小吃常常令我 魂不守舍、垂涎欲滴……
之所以一次次去宝岛台湾,关键 还是那边有人。而我提及的“那个人” 就是早年随台湾时装界的领军人物嫁 到台湾的老邻居娟姐。前些时候,娟姐 发微信告诉我,她已随“子承父业”、在时装设计界声名鹊起的儿子从台东 搬到了台北,末了,她问我:“小弟, 何时来?”
台 北的 20 多处著名景点,我已两 次到此一游,但最让我流连忘返的,还 是台北的美食小吃,尤其是遍布台北的 6 处观光夜市,既能让我品尝到世界各 地别具风情的美食,又能体验到食材纯正的台湾小吃。徜徉在霓虹闪烁、布幌 飘逸的夜市中,空气中弥漫着诱人的香 气,摊档前的美食常令我的味蕾“狂欢 不断”,也让我深刻领略了烟火气的真 谛!忆及此,我不假思索,给娟姐发了 一个“OK”的表情。
在台北的那几天,娟姐带我品尝 了许多红遍国内外的美食:如精致可口 的小笼包,弹牙带劲的牛肉面,细火慢 熬的卤肉饭,以及有“罪恶美食之首”
称号的鸡排与盐酥鸡等台北经典著名 小吃,而最令我食指大动、大快朵颐的
莫过于台北的观光夜市里的美食,这 些美食宛如精致诗篇,每一口都是对 味蕾的奢华礼赞。同时,我也觉得台北 的美景犹如绝美画卷,每一瞥皆是对 心灵的温柔慰藉。
那一天晚上,我们在南机场夜市 用完晚餐,娟姐邀请我们去看看距台 北 101 大楼只有一步之遥的最古老的眷 村——四四南村,晚上去尝尝地道的、 素有“什么便宜就做什么”之说的“眷 村菜”。
眷村我虽没去过,但听说过。据说 在 1949 年前后,大陆各地国民党军人 及眷属跨海抵台,为解决人员住房需求,陆续建起眷村。保留着大陆各地风 土人情的这些村落,逐渐发展出独特 的眷村文化。据统计,全台湾曾经有过 800 多处眷村。而这个眷村之所以叫 “四四南村”,是因“四四兵工厂”而 得名。如今的“四四南村”因为 20 世 纪 80 年代城市更新需要,住在此地的 原住民早已迁居别处,仅保留了一部分 破旧的民居作为展示馆,再现当年的生 活场景。
参观完“四四南村”后,娟姐又驱 车带我们去台北市北郊的北投中心新 村,这也是台北现存规模最大的眷村建 筑群落。娟姐告诉我们,她的公公和先 生以前就生活在这里,直到 2016 年, 最后一批 70 多户居民才陆续迁离。北 投中心新村是一所军医院眷村,也曾 是台湾唯一拥有“温泉公共浴室”的眷 村。尽管如今人去楼空,但那里正在举 办的眷村历史变迁展览,真实彰显了当 年眷村居民特有的人文情怀。展示的老 式缝纫机、四方形的麻将桌以及其他 陈设,仿佛令我们又穿越到那个旧日 时空。
娟姐告诉我们,由于眷村的军人来 自全国各地,因此带有各地特色的美食
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台湾民调 机构曾经对各地眷村美食进行过一次调 查有 10 种美食成为网红,分别是:合 菜戴帽、打卤面、腌笃鲜、回锅肉、老 皮嫩肉、雪菜百叶毛豆、砂锅鱼头、韭 菜合子、面疙瘩、咸肉菜饭。事实上, 在曾经的物资匮乏的年代,一日三餐 勉强吃饱便是最大的奢望,于是,到什 么山砍什么柴,有什么食材做什么菜, 吃得饱、吃多也不会腻,便成为“眷村 菜”的主基调。
那天晚上,娟姐带我们去了台北 市松山区敦化北路 155 巷 14 号“二空 眷村小馆”品尝地道的“眷村菜”。这 家隐藏于社区中的小饭馆专做“眷村 菜”,且在台北专营“眷村菜”的饭馆 中颇有名气。饭馆门面并不大,墙体左 侧张贴着招牌菜的广告。走进店内,四 周墙壁上满是客人的留言和签名。我看 见墙壁上悬挂着飞行员的作战服以及 一些金属小飞机模型,再联想到店名, 猜测这里与空军有渊源。我的猜测得 到娟姐的佐证。
店老板 50 多岁,待人和气。他告 诉我,其祖父当年是空军地勤,在部队 时就是掌勺的,退伍后为了贴补家用, 便和妻子在眷村开了家小饭馆。因为是 上海市宝山区人,所以他做的菜饭在眷 村颇有知名度。20 世纪 80 年代,他们 从眷村搬走,祖父便盘下一处门面,继 续发挥自己的厨艺。
饭馆内饰极为简朴,店堂内放有 六七张可供七八个人用餐的圆桌。菜单 封面上写着的一句“能让您感动的滋味 何处寻觅——二空眷村小馆”,充满年 代感。菜单上没有山珍海味,而是罗列 着近百道曾在眷村风靡的家常美味。老 板笑道,这些小菜虽不登大雅之堂,但 却是那个年代的集体回忆……
那天,老板为我们推荐了几道饭馆 点击率较高的招牌菜,有醋熘高丽菜、
眷村豆腐、苍蝇豆,而最让老板引以为 傲的是狮子头和砂锅鱼头。娟姐悄悄
告诉我,为了让我们吃到这两道菜,她 提前两天就预订了……狮子头都是厨 师亲手做的,每只有半个拳头大小。烹 制过程中再佐以大白菜和粉丝,文火慢 炖。盖子掀开,砂锅中的狮子头在沸腾 的汤汁中翻滚,诱人的香气扑面而来, “击中”了每个人的味蕾。搛一块放在 嘴里,肉质细腻、松润、清鲜味美,这 让我想起中国当代文学家汪曾祺在《肉 食者不鄙》一文中对优质狮子头的点 评——松而不散,入口即化,而这种境 界似乎只有南方的狮子头才能达到。点 心则是具有上海特色的菜饭。端上来的 菜饭颗粒饱满,油润透亮。服务员告诉 我们,菜饭都是用柴火烧煮的,香气浓 郁,口感醇厚,可谓“柴火炊烟升,滋 味透人心”,而酥脆的锅巴更是赢得满 堂喝彩。
眷村菜虽然排不上这个帮那个系, 但它绝对算得上“海纳百川”。眷村菜 取长补短,既融合各地富有特色的美 食,又在菜肴制作的口味上吸收了闽 南、粤港及台湾原住民的菜肴烹饪精华 之处,让全国各地的传统美食在传承的 基础上加以创新,形成了你中有我、我 中有你且自成一派的“眷村美食” 。 老板感慨地说道:“眷村菜的故事 就像制作佛跳墙,将各大菜系的精华融 于一炉,不同的是有着大时代的背景, 夹杂着浓浓的乡愁,如果要选出台湾的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我看来,带有乡愁 情结的眷村菜,应该是当之无愧的。”
早年来台湾的老兵已相继驾鹤西 去,但老兵们创制的、饱含浓郁乡情的 “眷村菜”却并没有因老兵的离去而消 失,而是在“眷二代”“眷三代”的不 懈努力下,这些美味得以传承,成为不 同族群的共同记忆。店内墙上的四句 诗——“一锅炖煮旧时光,南北风味共 一堂。眷村菜里藏故事,舌尖回味是故 乡”,更是道出了背井离乡的惆怅与对 故土的深深眷恋。
“不忘记眷村的文化及生活态度, 才是让眷村口味持续流传的关键。”老 板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