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见

作者: 刘雨暄

编者按:深圳大学叙事医学实践团是基于深圳大学医学人文中心“温暖的医学”课程框架成立的公益性学生社团。社团在遵循“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基础上,帮助医学生走出课堂,在与患者相处的过程中走近患者、理解患者,学会建立信任和谐的医患关系。本专题将展示社团学生在“生·老·病·死”全生命周期社会实践中的动人故事。他们秉持医者仁心,用自己的所学、所感,力所能及地回应患者疾苦,和患者一同体验医学疗愈的温度,感受医学人文关怀所蕴含的力量。

听见0

这世上总有生命像枯枝飘落在地,你听见的,是沙沙作响的声音;也总有生命破土而出,汲取养分,你难以听见的,是血肉生长的声音。

此次“温暖的医学”实践主题是“生”,我们要采访的对象是27岁的杜姐姐。我们一走进产房,就见她靠在病床上,脸色有些苍白。她的两只手从被子里伸出,轻轻搭在腿上。我们围坐在杜姐姐身边,与她攀谈起来。

“姐姐怀孕的时候有什么孕反应吗?”

“我还好啦。”杜姐姐笑了笑,语气轻快,“孕反应不严重,到后面几个星期才会有胎动。之前有一次开会中途,他一直踢我,我的腰特别痒,但是当时又不能挠。”一提起孩子,杜姐姐的脸上漾起笑容。她的幸福感染了我们,大家都笑了起来。

谈起怀孕的过程,杜姐姐说,从备孕到产检都比较顺利。“不过,生的时候很痛。你们别看我现在看起来状态不错,其实我一直在冒冷汗。”我仔细一看,果然,杜姐姐的额头上渗出了一层细密的汗珠。

“姐姐在生产结束后的第一想法是什么呢?”我问。

“就和想排便一样。”

我们都被杜姐姐的形容惊得睁大了眼睛,杜姐姐却笑着对我们点头,“对,在肚子里的家伙终于落地了,长吁了一口气的感觉。”大家面面相觑,随即爆发出一阵笑声。

杜姐姐的回答有些出乎我的意料。我本以为她会说生产结束后的第一感受是激动、幸福,却没想到是这样的形容。可转念一想,这真的是玩笑吗?

面对生产这件大事,我们总是歌颂母亲的伟大、母爱的无私,理所应当地认为小孩出生的那一刻,应当是母亲对孩子爱的表达。

可是,生产从来就不是一刻,而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

从备孕到孩子出生,这漫长的时间里,杜姐姐一定无数次想象第一次见到宝宝时的场景。她可能想象过宝宝的模样、宝宝皮肤的柔软,甚至在心里勾勒过未来美好生活的画面。可当她真正躺在产房的病床上时,面对分娩的剧痛,她咬紧牙关,在痛楚与疲惫中坚持着,直到宝宝的头终于露出。这一刻,激动、幸福、欣喜,无数种情感向她涌来,但最真实的反应,却是她如释重负般地深深松了一口气——那种从极限痛苦中解脱出来的轻松。

后来,我们又和杜姐姐聊了产后的安排,提到坐月子时吃的补品。杜姐姐说不能吃太补,不然发胖之后就瘦不下来了。她在怀孕之前没有减过肥,因为根本坚持不下来,怀孕后她也不知道肉长在哪里了,但就一直感觉自己胖了很多。

不仅是产后恢复,提到育儿问题时,她也表达了一丝焦虑:“有了小孩后的花销很大,除了每个月必不可少的奶粉、纸尿裤,还有之后的各种早教课程,也得提前考虑起来。”说到关于以后带小孩的事,杜姐姐更是有些犯愁:“只有一个人上班赚钱肯定也是不行的,其他的以后再说吧。”

从和杜姐姐的对话中,比起兴奋、幸福,我感受到更多的是初为人母的茫然、育儿的压力以及产后康复的焦虑。

“我一路向前,却无法到达目的地;仿佛我登上一列火车,从车窗能看到我之前一直走的那条路;火车与那条路平行行驶一段时间后加速,然后匀速地东开一段,又西开一段,开向满是陌生山丘的地方,将一切抛在脑后,任其消失在视野中。”这是英国女作家蕾切尔·卡斯克在《成为母亲:一名知识女性的自白》中的独白。“成为母亲”这一刻,她的情绪同样是复杂的——困惑,迷茫,甚至恐惧。她感到自己正在逐渐偏离人生航向,而过往的所有生命经验好像都没办法用在母亲这个角色上。

无所不能的人类,以极其脆弱的姿态降生于世,在生命的初期,吃、喝、拉、撒,人没有一件事能够独立完成,只能依靠他人。而可以依靠的这个人,大多数情况下是母亲。这一天,是一个湿热的、脆弱的婴儿的诞生,也是一个新母亲的诞生。从此,除了女儿、妻子等身份以外,她又拥有了“母亲”的身份。

产房外,人人都能听见婴儿响亮的啼哭,便知道这是“生”;可在产房内,又有谁能听见一个孕妇分娩时的哭泣与呐喊?

或许只有产房内的医务工作者。

母亲常被视为无私奉献的象征,但是,她们在孕育生命时面对的风险与生产时展现的勇气,也理应得到更多关注。我们需要听见更多来自母亲的声音,推动职场中母亲与父亲享有平等的地位与待遇,共同分担抚养孩子的责任,让家庭与社会更加平衡与和谐。

而从医学的角度,我们不应当只重视生产这个过程,产前产后同样重要。孕期呕吐、水肿、腰疼,产后妊娠纹、漏尿、抑郁等一系列问题,都是孕妈妈们切身的痛苦。尤其是漏尿这类问题,不仅苦于疾病本身,更苦于尊严。这些十分普遍的问题,却往往被忽视,并深刻影响着母亲们的生活质量。

面对母亲们产前、产中、产后所承受的蜕变,如何有效解决难题,怎样让母亲们在这一特殊时期更有尊严地度过,又该如何助力她们顺利回归往昔生活状态,都是医务工作者们需要深思的问题。作为医学生,我们应该把这份责任感看作一颗充满生命力的种子,让它在我们的心底生根发芽,让它有朝一日长成参天大树。到那时,随着阅历的日益丰富、视野的不断拓宽、学识的逐步完备,我们手中握住的,将不只是治病救人的专业技能,更是抚慰人心的温暖力量。

责任编辑:贾倩颖

上一篇: 行走的乐队
下一篇: 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