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油,小马

作者: 邓淇

加油,小马0

我和杨姐算是“难兄难弟”,都失业在家多年。我们曾经做过同事,一起开过小公司挣过钱,又因行业没落一起失业,三天两头聚在一起,商量如何东山再起。一开始我们不甘心,还想干回老本行,后来又尝试转战自媒体,最后各自投简历面试求职。总之,我们主意很多,却没能干成一件事。

接连的挫败,让我开始怀疑人生,渐渐懒得折腾,整天沉迷于看短视频。当我看到网上抱怨市场环境的视频,如同找到了知音,疯狂点赞转发,内心开始埋怨命运。我的情绪日渐低落,联想到这两年一事无成,感觉自己成废人。本以为自己真没救了,但回了一趟老家,却意外改变了想法。

去年国庆节假期,我和老公回老家探亲。我一进家门就看见原来身材圆润的婆婆瘦了不少。我好奇地问其缘由,只见婆婆嘿嘿一笑,说自己找了一份活儿干。原来,她在一家做烧鸡的食品加工厂当临时工,一百块钱一天,已经干了小半年。之后的几天,我陆续了解到婆婆上班的细节:烧鸡厂在隔壁县,她上班,需要早上五点半赶班车,车程九十分钟。中午工厂管饭。每天工作十个小时,上班需要在工厂里穿着工作服、戴口罩。婆婆的工作是管理配料,并将配料倒进煮锅里搅拌。

说实话,我有些吃惊。婆婆以前是村里的代课教师,教低年级的语文,工作比较清闲。走在街上邻居们都叫她张老师,在村里还算是个体面人。她退休后,本可以跳跳舞、旅旅游,没想到她却闲不住,三天两头找活儿干。折腾好长一段时间后,她终于找到这个这么累的工作,她居然还能坚持下来。

老公得知后,有些心疼,想让婆婆辞职,说挣不了几个钱,别把身体累坏了。谁知婆婆不同意,说自己闲着也没事,况且身体还硬朗,能干就多干点,实在累就请假歇两天。说罢,她还提起上个月因为满勤,厂长奖励她三百元钱。她兴致勃勃地告诉我们,厂里十多个人,只有两个人拿到满勤奖。看着婆婆笑呵呵有些骄傲的样子,我不禁沉思起来。

如果这事发生在前几年,我肯定会跟老公一样劝说婆婆辞职。而现在的我,却生出一股羡慕和敬佩之情。在敬佩婆婆之余,我也深感惭愧。年近六旬的婆婆还在上班,为什么三十五岁的我,却找不到工作?现在的生存环境,真的这么糟糕吗?

假期结束后,我和杨姐又聚在一起商讨未来。我提议去夜市摆摊,杨姐兴致不高,开始数落摆摊的坏处:不仅摊位费贵,而且还不知道卖什么产品,另外,夜市收摊太晚,回家不方便。后来,杨姐提议一起去做家政。我又没兴趣,觉得自己体力不行,做事马虎。我们聊了三小时,提了无数种可能,无一例外,都没有达成共识。我们掰了掰手指头,发现自己什么都干不了,只得瘫在沙发上,怀念当初在公司上班的时光。

突然,我想起了我婆婆。于是,我坐起来,看着刷短视频的杨姐,心里似乎有了答案:这也不能干,那也不能干,活该找不到工作。是啊,我和杨姐每次都停留在头脑风暴环节,从不付诸行动。以前的行业回不去,新的行业又不敢涉足;以前习惯了挣快钱,不愿意踏实挣辛苦钱。这是典型的大钱挣不到,小钱看不上,眼高手低。

想到这里,我顿时羞愧难当。我平时自诩爱看书,能一套又一套地讲大道理,其实不过是志大才疏而已。我不仅轻信网上各种言论,还从焦虑中滋生出一种宽慰:把自己的窘迫,一股脑归因在外部环境上。可事实上,身在农村的婆婆虽已年过六旬,却还能找到工作,甚至还被好几家厂争抢。我年纪轻轻,身在大城市却找不到工作,真是无地自容。

正好此时,我接到一位期刊编辑的约稿:找我写一篇关于中年再就业“三件套”的文章。简单介绍一下中年再就业“三件套”:铁人三项——外卖、快递、网约车;吉祥三宝——保安、保洁、保姆;创业三部曲——开店、摆摊、自媒体。我在收集资料过程中,惊奇地发现:这九种工作虽然各有各的难处,但其中不乏转型成功的佼佼者;相关平台招聘需求大,种类多,居然还能挑出几个我能做的工作。顿时,我那种末日心态被打消。眼前的出路似乎也变得多起来了。

我想,造成如今的局面有很大部分原因是自我认知局限。我曾经以为上班打卡才是挣钱的唯一途径。可在了解各行各业的信息后,我发现原来自己可以做的事情有很多。这么久以来的消极观念,皆因我困顿于狭隘的认知中。想要提升自己的认知,不仅要多看书、利用好网络信息、结交良师益友,而且得多了解社会。

有一个词叫“信息茧房”,是指人们会习惯性地被自己的兴趣所引导,从而将自己的生活桎梏于像蚕茧一样的“茧房”中的现象。其实,在现实社交中,我们也会被自己的“朋友圈”影响,一叶障目,看不到更广阔的世界。我周围的朋友、熟人,几乎都来自同一行业,资源和信息总是围绕着同一领域转。久而久之,自己的世界就越来越小。想要走出当下的困局,第一步就要走出以前的圈子,多接触新的人,获取新的信息。

我感觉自己就像童话故事《小马过河》里的小马,自己不敢尝试着过河,总是问别人意见。老牛和松鼠对于河的深浅体验是不一样的。它们的话只能作为参考,不能全信。回头想想,在重新择业这件事上,我不应该找杨姐商量。因为她的生活态度是消极的,所以难免会给我泼冷水。事实上,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人能替我们过日子。人生的路是自己走出来的,亲测才有效,就像鞋子只有自己上脚才知道合不合适。

其实,世界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好,也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糟糕。与其整天自己瞎琢磨,被焦虑和不甘所围困,还不如主动走出去寻找机会。一个拥有清零心态的人,所到之处都是生机。

反省过后的我,似乎幡然醒悟:我再也不要纸上谈兵,也不去听别人的片面之词了。我决定抛弃以前的思维习惯,用一个毕业生的心态,去重新学习,重新审视生活。第一,沉下心,学一门手艺;第二,减少物欲,回归简单生活;第三,保留以前的技能,结合当下的用人需求,干出自己的特色;第四,行动起来,多尝试,最好低成本转行。

人生的每一条路,都是自己摸索出来的。有的人喜欢踩着别人的脚印;有的人则喜欢披荆斩棘开辟新的道路。没有哪条路是绝对正确的。人生总有数不尽的岔路口,再高瞻远瞩的前辈,也无法事事给你指导。自己的人生道路,最终还得靠自己一路摸索前行。

其实,我们每个人的一生,都像是行走在一条黑漆漆的、漫长的隧道中。我们每个人都是被远方那束忽隐忽现的“希望之光”牵引着摸索前行。待自己走出洞口后,向前看是海阔天空;往回看,则都是不可思议。勇者,敢于尝试,追逐希望;弱者,则止步不前,困顿于得失。那些能快速摆脱困境的人,不是有什么秘诀,而是能及时调整自己的思路,探索新的人生前进方向。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终将像那匹独自过河的小马一样,在充满未知的河流中,蹚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编辑|饶春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