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静脉炎的防与治
作者: 杜玲静脉炎,这一相对鲜为人知的疾病,实际上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并不少见。在那些需要长期接受静脉治疗的患者群体中,静脉炎往往是一个不期而至的困扰。静脉炎的典型症状包括疼痛和不适,若未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不仅可能影响治疗效果,还可能诱发一系列严重的并发症。今天,我们将深入探讨如何有效预防静脉炎的发生,并介绍静脉炎的有效护理方法。
静脉炎,这位“不速之客”
静脉炎指的是静脉管道发生的炎症病变,特别是在需要长期接受静脉给药的患者群体中,这种现象常常发生。局部皮肤出现红肿、疼痛,甚至伴随发热,是静脉炎的典型表现。身体表现出的这些迹象,是内部静脉环境发生问题的“紧急指示”。
静脉炎会产生以下危害:
疼痛和不适 局部疼痛、红肿以及发热,是静脉炎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患者所经历的痛苦,有可能对他们的日常生活状态带来显著的负面影响,导致显著的身体不适感。
局部并发症 静脉炎若未得到及时控制,可能会引发多种局部并发症,诸如血肿、皮肤感染或溃疡,严重时甚至可能恶化成为脓肿。
深静脉血栓形成 静脉炎可能导致血液在静脉中流动不畅,从而增加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深静脉血栓一旦脱落,可能会触发一种致命的严重后果——肺栓塞。
转移性炎症 静脉炎在某些条件下,可能因细菌或真菌感染,引发全身性感染,甚至进展为致命的败血症。
长期并发症 部分患者在经历静脉炎后,静脉功能可能受损,进而产生如静脉曲张等慢性病症,这会对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影响。
预防静脉炎,关注以下四方面
选择合适的静脉通路 在执行静脉输液过程中,选择恰当的血管通道至关重要。这是预防静脉炎症的根本措施。在采血或输液过程中,建议挑选管径较粗且显著的血管,如肘部中央的静脉,即贵要静脉。静脉管道因其穿刺的便捷性,以及能降低药物对管道内壁的刺激,而广受青睐。频繁更替静脉滴注的区域,能有效减少静脉炎的发生,每隔3~4天更换一次注射点,可减少药物对特定静脉的持续影响。
关注输液速度和药物性质 静脉炎的发生,受输液速度与药物性质的显著影响,特别是在给予具有刺激性的药物时,控制输液的流速是一项至关重要的护理措施。化疗药物在使用过程中若输注速度过快,可能会对血管内壁造成较大刺激,从而增加发生静脉炎的风险,在进行药物输注时,为降低对表浅静脉的潜在刺激,也可采取中心静脉置管的方法。
保持局部皮肤的清洁和干燥 对皮肤区域进行彻底的清洁与干燥处理,是预防静脉炎关键的一步。在液体输送过程中,必须每隔一段时间对刺入点周围的皮肤状况进行细致观察,以确认是否存在发红、肿胀或液体渗出等异常现象。在皮肤表面出现湿润或液体渗出状况时,应立即更换专用覆盖物,以维持皮肤的干燥与清洁状态。在输液过程中,应避免对注射点进行按压或推拿,以免对静脉血管壁造成进一步损伤。
定期评估和记录 定期对静脉输液区域的状况进行评估及记录,有利于及时辨识出静脉炎的初步征兆。在进行静脉输液前后,必须对穿刺点邻近区域进行细致检查,详细记录包括皮肤色泽、温度、疼痛感等各项指标。在监测到任何异常状况时,必须迅速实施相应的对策,以防止静脉炎病情恶化。
静脉炎的应急处理
尽管实施多种预防策略,静脉炎的出现也无法完全避免。那么,面临静脉炎状况时,应采取何种措施?
立即停止患肢输液 若出现静脉炎迹象,须即刻中止患肢输液过程,防止加剧静脉损伤。可与护士沟通在其他地方创建静脉通道,以保证治疗过程的持续性。
配合护士评估并记录局部情况 护士会对患者皮肤的色泽、温度以及疼痛感进行细致检视,并对静脉炎的局部状况进行详细评估,患者应配合护士做相应的记录工作。
肢体抬高、制动,局部用50%浓度的硫酸镁溶液湿敷 针对轻度静脉炎的治疗,可通过抬高受影响肢体及实施制动策略,从而促进静脉血液回流,缓解局部水肿状况。可用浓度为50%的硫酸镁溶液进行局部敷贴,减轻肿胀和缓解疼痛。建议每日进行两次湿敷,每次时长应保持二十分钟,这是常规推荐的做法。对硫酸镁无反应的患者,可以使用中药进行治疗,例如将如意黄金散与醋混合调制成糊状,外敷于患处,每天进行两次。
必要时采取超短波局部理疗 病情较重的静脉炎患者,可将局部实施超短波物理治疗作为一种治疗手段。超短波物理治疗能有效推动特定区域血液流通,促进体内炎症反应的缓解。每日推荐实施一次,时长控制在15~20分钟之间。在实施物理治疗过程中,患者须密切监控自身反应,防止治疗过度引发不良后果。
遵医嘱进行抗感染治疗 面对静脉炎伴随的感染状况,在患者接受医疗干预时,医生须根据患者情况,挑选适宜的抗微生物药物,以达到抑制或消除病原体的目的。
科学预防和精心护理是降低静脉炎发生率的关键。在常规护理过程中,恰当选择静脉通道至关重要,同时应对输液的速率及药物性质进行严格控制,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定期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估并记录详细数据。面对静脉炎的发作,及时采取必要的紧急应对措施,是保障患者治疗过程中安全与疗效的重要环节。希望本文能增进大众对静脉炎的认识,以便于在日常生活中实施有效的预防与照护。
编辑|杨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