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詹福瑞学术编年
作者: 李金善 王彩梅詹福瑞,曾用名斧锐,笔名多言。河北省秦皇岛市青龙县人,1953年生。
1971年18岁
3月,在双山子高中上学,先后担任学习委员、排长(班长)。
1972年19岁
在《承德群众报》发表《补军装》《迎春花》《赤脚医生》等诗歌。
1973年20岁
1月,双山子高中毕业,回村劳动。
创办《幼苗》刊物,共油印四期。
7月,参加承德文化局举办的文学创作学习班。
1975年22岁
10月,入读河北大学中文系。时詹锳、韩文佑、魏际昌、胡人龙、黄绮、高熙增、张弓、雷石榆、谢国捷、武占坤、李离等著名学者于此任教。
1976年23岁
7月,参加河北省在承德避暑山庄举办的创作研讨会。
1977年24岁
在《河北文艺》《长城》发表《九月的怀念》《过贵妃墓》等诗歌。
1978年25岁
6月,大学毕业。
9月,参加工作,在河北大学中文系任教。
1979年26岁
为1979级本科生讲授“文学概论”课。
河北大学中文系举办青年教师助教进修班,到天津跟随詹锳、韩文佑、魏际昌、胡人龙等先生学习。
论文《从中国画的“空白”说起》,《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9年第1期。
1980年27岁
参加教育部委托西北大学举办的“全国文学概论讲习班”,授课者有蔡仪、徐中玉、李泽厚、钱中文等著名美学家与文艺理论家。
为本科生开设“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古代文学史”课。
论文《刘勰对创作想象主要特征的认识》,署名斧锐,《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第4期。
1981年28岁
诗歌《一只蜜蜂的悼歌》,署名斧锐,《长城》1981年第4期。
1982年29岁
论文《诗家之总汇,诗道之筌蹄——司空图〈诗品〉风格论浅识》,《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年第3期。
论文《形象之诱导性》,《河北文学》1982年第11期。
诗歌《绿色的渔村》《情。水一样深》,《花山》1982年第6期。
1983年30岁
论文《从〈蒿里行〉的写作背景看曹操的创作动机》,《语文教学之友》1983年第4期。
诗歌《我穿上一件尼龙衫》,《花山》1983年第1期。
诗歌《月下,辘轳声》,《花山》1983年第2期。
诗歌《山村新影》(四首),《花山》1983年第5期。
1984年31岁
论文《谈诗歌夸张的“度”》,《文论报》1984年9月25日。
1985年32岁
论文《孔子诗论管见》,《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第2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85年第16期全文转载。
短论《艺术夸张不能拘泥于科学的比例》,《青年评论家》1985年2月10日。
在《朔方》《莲池》《长城》《河北文学》《天津文艺》《唐山文艺》《青年诗人》《文论报》等刊物发表《表哥》《秧歌》等诗文多篇。
1986年33岁
9月,考取河北大学詹锳先生中国古代文学硕士研究生。
论文《中国古代咏物诗说的理论探索》,《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年第4期。
论文《望今制奇,参古定法——学习〈文心雕龙·辨骚〉篇札记》,《文心雕龙学刊》(辑刊)第四辑,齐鲁书社1986年12月出版。
1987年34岁
9月,到天津马场道74号河北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学习。
论文《评金圣叹的小说理论》,署名多言,《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第2期。
1988年35岁
9月,硕士研究生提前毕业,经考试,转为博士研究生,随詹锳先生攻读博士学位。参加詹锳先生主持的《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编写工作。
1989年36岁
论文《传神理论实质的历史演变》,《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第4期。
论文《李白《古风》其四十六试解》,《李白学刊》(辑刊)第二辑,上海三联书店1989年8月版。
1990年37岁
在广东省汕头市加入中国文心雕龙学会。
论文《诗人比兴拟容取心——〈文心雕龙〉“比兴”论》,《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第1期。
1991年38岁
在安徽省马鞍山市加入中国李白研究会。
5月,博士研究生毕业,获得文学博士学位。
博士论文为《南朝诗歌思潮》,论文外审专家:范宁、王达津、王运熙、陈贻焮、罗宗强等,答辩委员会成员:王达津、傅璇琮、罗宗强、王双启、熊任望等。
7月,留河北大学古籍所工作,任教师。
10月,取得讲师资格。
著作《李白诗选译》,詹锳等译注、章培恒审阅,巴蜀书社1991年10月版。
论文《建安时期士人的政治地位、社会意识与文学思潮》,《天府新论》1991年第4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1年第12期全文转载;收入《新华文摘》1991年第10期《报刊文章篇目辑览》。
论文《论晋宋之际山水诗潮兴起的内因外缘》,《中国文学研究》1991年第4期。
论文《〈文心雕龙〉“典雅”考释》,《古代文学理论研究》(辑刊)第十五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10月版。
1992年39岁
10月,晋升为副教授。
论文《詹锳先生的治学道路与学术风格》,《阴山学刊》(社会科学版)1992年第3期。
论文《永明诗风与〈文心雕龙〉“隐秀”论》,《文心雕龙学刊》(辑刊)第七辑,广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11月版。
论文《望今制奇,参古定法——学习〈文心雕龙·辨骚〉篇札记》,获得河北省教委“七五”优秀研究成果一等奖,河北大学科研成果二等奖。
论文《李白〈古风〉其四十六试解》,获得河北大学1989—1991年度科研成果一等奖。
论文《诗人比兴拟容取心——〈文心雕龙〉“比兴”论》获得河北大学科研成果二等奖。
1993年40岁
河北省教育厅聘为教授。
主持河北省教委社科项目“士与中古文学”“中古文学理论研究”。
为研究生开设课程“中国古代职官制度”“《资治通鉴》导读”。为本科生开设课程“中国古代文学批评”。
论文《元版〈分类补注李太白诗〉与萧士赟》(芳村弘道撰,詹福瑞译),《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2期。
1994年41岁
任河北大学中文系副主任。
为研究生开设课程“魏晋南北朝总集与别集”“魏晋南北朝文学研究”。
论文《〈文心雕龙〉“总术”考释》(詹福瑞、许鸿翔),《大连大学学报》1994年第1期。收入《文心雕龙研究》(辑刊)第三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7月版。
论文《〈宗经〉与〈文心雕龙〉的理论体系》,《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4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1995年第2期转载;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5年第4期全文转载。
论文《从哲学之气到“文气”》,《东方丛刊》(辑刊)第二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8月版。
论文《永明士族心态与诗的平浅》,《学术论丛》1994年第5期。
论文《试论李白的孤独意识——李白心理探索之一》,《唐代文学研究》(辑刊)第五辑——中国唐代文学学会成立十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暨第六届年会论文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10月版。
论文《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论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艺术特色》,《中国古代文学专题史》,新华出版社1994年12月版。
1995年42岁
7月,晋升为教授。
任河北大学中文系主任。
任中国屈原学会常务理事、河北省学位委员会委员、河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文史组副组长。
为研究生开设课程“魏晋南北朝文学研究”“中国古代文学文献学”。
著作《走向世俗——南朝诗歌思潮》,百花文艺出版社1995年5月版。
论文《一部后出转精的文论选本——读孟蓝天等编〈中国文论精华〉》,《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1期。
论文《试论谢朓清丽山水——兼论谢朓对谢灵运诗风的变革》,《谢朓与李白研究》,茆家培、李子龙主编,王运熙等编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9月版。
论文《李白诗歌的英雄意识》,《谢朓与李白研究》,茆家培、李子龙主编,王运熙等编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9月版。
1996年43岁
4月,担任河北大学副校长,兼任河北大学出版社社长,主管科研、研究生和出版工作。
聘为教育部(原国家教委)中文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评为中国古代文学博士生导师。
主持教育部“九五”社科项目“魏晋文化思潮与文学的转型”。
著作《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詹锳主编,葛景春、刘崇德、詹福瑞、王锡臣、张瑞君、陶新民、丁立群、李庆元等参编,百花文艺出版社1996年12月版。340万字,国家古籍整理规划重点项目,国家古委会资助项目。
论文《在文化背景中解读文学》,《文学遗产》1996年第2期。
论文《梁代宫体诗人略考》,《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2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6年第11期全文转载。
著作《走向世俗——南朝诗歌思潮》,获得河北省第五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1997年44岁
聘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中文学科评议组成员。
聘为国家社科基金规划与评审组成员。
当选为中国李白研究会副会长。
任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副会长。
任河北省文学会副会长。
任河北省高教学会常务副会长。
著作《中古文学理论范畴》,河北大学出版社1997年5月版。
著作《李白诗全译》,詹福瑞、刘崇德、葛景春等译,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10月版。
论文《中古文学理论范畴概说》,《廊坊师专学报》1997年第2期。
论文《文化研究:寻找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最佳思维》(“古代文学研究方法论”五人谈),《文艺研究》1997年第3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7年第8期全文转载。
论文《宫体诗派的形成及发展过程》,《漳州师院学报》1997年第3期。
论文《李白诗歌的生命意识》,《东方丛刊》(辑刊)第三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9月版。
随笔《关于学者散文与散文学者》,《河北日报》1997年7月4日第6版。
著作《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合著),获得第三届国家图书奖。
1998年45岁
论文《“诗缘情”辨义》,《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2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8年第9期全文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