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温庭筠与李商隐
作者: 彭玉平我们平常说的唐代诗人,大家关注更多的是盛唐诗人,也就是李、杜、王、孟这些名家。其实整个唐代都是一个诗歌的朝代,或者说唐朝就是中国最具诗性的朝代。在中晚唐的时候,优秀的诗人依然层出不穷,而温庭筠与李商隐就是其中比较突出的两位。他们在当时就并称“温李”,创作水平和影响不相上下,更重要的是:他们的关系还很不错。
中晚唐政坛有著名的牛李党争,温庭筠还基本上在这一政治斗争之外,李商隐就不知不觉被卷入了这一矛盾。为什么说不知不觉呢?因为不是李商隐主动陷进去的。他早年跟着令狐楚学古文,与令狐楚的儿子关系很好,令狐楚就属于“牛党”,也就是牛僧孺这一派的。而在令狐楚去世之后,李商隐又应泾原节度使王茂元之请,去做了王的幕僚。这个王茂元对李商隐很欣赏很看重,这种看重的标志之一就是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李商隐。这看上去好像挺美满的事情,但其实隐藏着风险。什么风险呢?这个王茂元与李党领袖李德裕关系非同一般,被认为是李党的重要人物。这下李商隐好像和当时斗得你死我活的牛李两党都有了关系,而在当时的情况下,要维持这种状态的平衡几乎不可能。尤其是李商隐是在令狐楚去世之后去当王茂元的幕僚,很容易被认为是对老师的背叛,好像人生从此有了污点。李商隐的人生因此比较压抑就有这个背景,同时他也为此付出了不少代价。他的诗歌由此形成了比较隐晦的特色,连诗歌题目有的时候也不好起,所以干脆就叫“无题”。
温庭筠与李商隐的年龄相仿,温庭筠要稍大一点,大概出生于9 世纪初。两人都是天纵才华,但性格还是有所区别,李商隐要内敛一些,温庭筠就比较任性一点,尤其是温庭筠的任性被史书都记载了下来,好像就铁板钉钉了。关于温庭筠的才华,如《唐诗纪事》记载说:
才思艳丽,工于小赋,每入试,押官韵作赋,凡八叉手而八韵成。多为邻铺假手,号曰“救数人”也。
这不仅是“才思艳丽”,更是才思敏捷了,别人考试,抓耳挠腮,可能既写不好,也写不快,这温庭筠不仅写得好,而且写得快,叉手八次八韵就写成了。天才有的时候真的是没办法的,他就是这么有才。但在考场上帮人就违规了,同考的考生当然感谢他,但代考出名了早晚要出事。加上他恃才傲物,经常讽刺权贵,所以一生命运坎坷。特别是唐宣宗的时候,在朝廷宏辞科考试时,温庭筠居然代人作赋,被发现了,最终因为扰乱科场的罪名而被贬为隋县尉,就在今天的湖北随州。有才华是好的,任性尤其是不守规则就不好了。他在大中二年(848)到九年(855)之间,至少四次参加进士考试,都名落孙山。这应该不是才华的问题,而是性格的问题了。性格就是命运,温庭筠的一生很准确地诠释了这句名言所蕴含的道理。
但这两个都堪称郁郁不得志的人物,他们彼此的交情却是可圈可点。人生大概总是有缺失的一块,就有补偿的一块。得与失之间,看你怎么选择了。或者说,有的时候也不是选择的问题,而是人生自然往什么方向去的问题。
温庭筠与李商隐到底是什么时候认识的?我也考证不出来,但他们认识后相处融洽却是一个事实。《唐诗纪事》里记载有他们对对联的故事,可以见出他们相处的日常情形。有一天温庭筠与李商隐在一起聊天,李商隐这个人喜欢写对联,而且特别有写对联的天赋,这一天他想到了一个上联:
远比召公,三十六年宰辅。
但怎么想也想不好下联,他就问温庭筠:能对个下联吗?我一时想不出来了,你是公认的才子,总不能也说对不上来吧?你看这李商隐求个下联,虽然他平时内向得很,但面对温庭筠,还带着一点考验甚至挑衅的意味。温庭筠本来就是对联高手,顺口就说:我对一个试试,你看看如何?我的下联是:
近同郭令,二十四考中书。
李商隐一听,拍案叫绝,不仅对仗工整,而且意思也上下相承。召公是西周初年的辅政大臣,也就是宰辅,第一代召公名姬奭,为官长达三十六年,不仅勤勉,而且功勋突出,和周公齐名。后来,召公也就逐渐演变成一个官职名。李商隐的意思是与古代的召公相比,当代有谁能比得上呢?李商隐看上去出了一个上联,其实是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现实问题:当今朝廷,还有谁能像召公一样为这个国家兢兢业业呢?里面隐含的意思是:你看当今朝廷,你争我夺,基本上围着名利两个字转。
温庭筠当然明白李商隐的言外之意,要是这点意思也听不出来,还算什么朋友呢?温庭筠说的“郭令”就是唐朝名将郭令公郭子仪,郭子仪我们现在可能了解得不多,但我只要说郭子仪是平定安史之乱的大功臣,堪称功勋盖世,就知道他在当时人心目中的地位了,而这个郭子仪做过多年的中书令,主持吏部考试多达二十四次。这么一解释,我们就知道温庭筠对得是多么贴切了。
这是记录下来的温庭筠与李商隐的生活日常,可见这两个才子在一起,会激起多少智慧的碰撞。换句话来说,如果天赋不够,要跟他们两个人对话,还真是吃力。才华与才华互相吸引,性格又可以互补,这是他们能成为知己的重要前提。
现在温庭筠诗集中,只保留一首他写给李商隐的诗歌。
大概是大中五年(851)或此后不久的某一年秋天,温庭筠在渭水对面的旅舍里,看着对岸的渭城,也就是现在的咸阳,具体在渭水的北岸,这说明温庭筠是在渭水南岸的旅舍里。他为什么跑到一水之隔的南岸?现在也考证不清楚,但这不重要。他看到北岸的渭城,其实离自己的鄠杜郊居很近。可能李商隐多次到过这个地方,与温庭筠有过不止一次的欢聚,所以温庭筠看到这个地方,就自然而然地想起了李商隐。一个地方一旦承载了一种美好的回忆,这个回忆也就成了这个地方的标签而难以被忘怀。温庭筠想起了李商隐,但李商隐不在身边,也不在对岸,所以只能写首诗寄给他:
一水悠悠隔渭城,渭城风物近柴荆。
寒蛩乍响催机杼,旅雁初来忆弟兄。
自为林泉牵晓梦,不关砧杵报秋声。
子虚何处堪消渴,试向文园问长卿。
(温庭筠:《秋日旅舍寄义山李侍御》)
第一句就不解释了,以免诸位有被冒犯的感觉。他说这渭城的风物与我的“柴荆”很近似,温庭筠的柴荆,在鄠杜郊居,在鄠县与杜陵附近。首联说自己身居渭城旅社,地近鄠杜郊居。具体位置在鄠县与杜陵之间,杜陵就是汉宣帝的陵墓所在地。颔联说又到了一年的秋季,蟋蟀声音突然响起,家家户户要开始摇动织布机,为过冬做准备了。北雁也开始南飞了,我自然就想起你李商隐。你看他把对李商隐的思念写得如此自然,简直把这种思念当作一种生活了。第三联就开始转折了,怎么转呢?第二联说“寒蛩乍响催机杼”,很明显是思念家乡的意思,这里突然说,其实我想家并不是因为蟋蟀声起,而是这里的林泉之美让我想起了家乡和亲人,与季节无关,而与我看到的景色有关。这句话看上去是不是很多余?其实并不多余,因为这首诗歌的主题是思念兄弟李商隐,夸大了家乡的主题,就不对了,或者说,已经把李商隐当作家人一样在思念了。这样一来,这个转折,其实意思是不是就加深了一层?
最后两句就回到“旅雁初来忆弟兄”一句,问候当时闲居卧病的李商隐。李商隐大中六年(852)至九年(855)在东川(云南昆明)柳仲郢幕中,在此期间,他经常生病卧床,一方面大概有点水土不服,另一方面是糖尿病是越来越严重,所谓“消渴”,就是典型的糖尿病症状。大概血糖指数不是一般的高,所以时常卧床。温庭筠在问候之中,也包含着对李商隐文才的极大认同,把他比作汉代写《子虚赋》的司马相如,“长卿”就是司马相如的字,“文园”是指司马相如曾拜孝文园令,这个职务是掌管陵园的。不过在这里大概是可以直接理解“文园”两个字的。所以你看一篇问候的诗歌,既写两人的交情,也不忘时时夸奖李商隐的才情。要知道像温庭筠这样性格张狂的人,是很难认同别人的文才的,但对这个李商隐,他还是用尽了全力。简单一点说,李商隐在温庭筠眼里,就是一代文人的标志。
李商隐收到温庭筠的诗歌,按说应该有和诗。但现在的李商隐诗集中却没有他的和诗,或许和诗已经失传了。有人说,这是温庭筠与李商隐唱和诗歌的开始,从诗歌中的情感来看,这首诗显然是两人认识很久以后的作品了。而他们两人相见的时间,现在大致考定在会昌六年(846)前后,当时他们都在长安。两个诗人既然认识了,怎么能没有诗歌交往呢?所以这首诗歌不一定是他们唱酬的开始,只能说是现存诗歌中以这一首为最早。
李商隐写给温庭筠的诗现存的有《闻著明凶问哭寄飞卿》《有怀在蒙、飞卿》,关于这两首诗歌的创作年代,一时也很难考订清楚。但显然李商隐是把温庭筠当作倾诉情感最合适的人了。
某日李商隐在家中,突然听说老友范阳卢献卿去世了。范阳就是现在的河北保定一带。这个卢献卿,不仅与李商隐有交往,与温庭筠交情也很深。这三个人为何交情那么深?原因要分析起来,就很多了。我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他们都是沉沦下僚的失意文人,所以彼此之间惺惺相惜,共同的话语当然也就多了。
李商隐听到卢献卿的凶讯,先是在家里号啕大哭了一番,因为他从卢献卿的遭遇,自然也联想到了自己艰难的生存。他估计温庭筠还未必知道这个事情,所以急忙写诗告诉温庭筠。他当然知道温庭筠对卢献卿的感情。诗是这样写的:
昔叹谗销骨,今伤泪满膺。
空余双玉剑,无复一壶冰。
江势翻银汉,天文露玉绳。
何因携庾信,同去哭徐陵。
(李商隐:《闻著明凶问哭寄飞卿》)
题目中“著明”是卢献卿的字。卢献卿大概死于公元855 年。所以这首诗应该是在卢献卿去世后不久写的。大中九年(855),李商隐当时应该还在东川柳仲郢幕中,当然这一年这个柳仲郢被调回京城,出任新职。柳仲郢也担心李商隐的未来,就动用各种关系,给李商隐推荐了个盐铁推官的官职,虽然这只是一个九品小官,但据说这个职务的收入还是相当不错的。
李商隐为什么特别伤感卢献卿去世呢?根据《本事诗》的记载,我们大致可以了解这首诗的基本内容。这个卢献卿的才华非常突出,他在考进士的时候,文采就为很多人推崇了。据说他曾经写过洋洋洒洒几千字的一篇《愍征赋》,才华横溢,一下子惊到了大家,这篇赋被认为是可以与南北朝时候庾信的《哀江南赋》相提并论、不可多得的作品。唐代的科举考试以诗赋取士,按说这么高的写赋水平,中一个进士还不是如囊中探物。但现实正好相反,卢献卿连着好多年都没考中进士。后来他漫游湖南的衡山、湘水一带,又到了郴州,就生了一场大病,病中恍惚做了一个梦,梦里有一首诗,这个梦中的诗简直就神奇地预示了他就要葬在这个地方。果然过了十多天,他就死在了郴州。
以上大概是卢献卿的情况,我们现在来看李商隐的这首诗。前两句说以前就感叹卢献卿才高遭人忌,各种各样的诋毁随之而来,今天获悉了卢献卿的死讯,只有悲愤满膺。一个有旷世才华的人,现在已经失去了才华的意义,“一壶冰”就是说卢献卿人品高洁。这样一个才华出众、人品高洁的人,我再也看不到了。我简单分析一下,就知道李商隐的感情一开始就呈现出十分汹涌的状态,因为他太伤心、太悲愤了。
接下两句,一句写江中白浪翻滚,一句写天上雨水不断。意思是对卢献卿的死,不光我李商隐伤感,天地也同悲。“玉绳”指连绵不断的雨水。
“何因携庾信”这句话大家现在应该都懂了,因为卢献卿的才华被当时人视为如庾信一般。“同去哭徐陵”,徐陵与庾信都是南朝著名诗人,并称“徐庾”,他们文采相似,交情也深厚,这里的意思大致是把温庭筠也比为庾信,李商隐与温庭筠一起为共同的朋友——如徐陵一般的卢献卿去世而痛哭。
其实我们打开李商隐的诗集,他于友人去世后写的诗,不少在题目开头就写一个“哭”字,直接表达自己的伤感。但这首诗为什么要与温庭筠同哭呢?无非卢献卿是他们共同的朋友,而卢献卿的怀才不遇与他们两人也如出一辙,所以对生命的脆弱感和无力感才会如此一致,如此强烈。所以这诗既是哭卢献卿的去世,也是借机来哀叹他们自己的命运。
现在也没有保存下来温庭筠的和诗,但我们有理由相信:温庭筠大概率是有和诗的,而和诗的情感也应该与李商隐相似。
从李商隐与温庭筠两人的交往来看,文献中保留的痕迹并不多,两人互赠的诗歌总共也就三首。但情感的事情哪里是由数量来决定的呢?我们不得不面对李商隐与温庭筠交往的许多空白,但这些空白从留存的三首诗歌中,我们一样可以感受到他们声气相通、肝胆相照、同甘共苦的情怀。模糊的是历史,清晰的是情义。历史总会远去,而情义是长存于天地之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