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微笑的背后

作者: 李雪涛

卡特琳娜的传奇一生

卡特琳娜是当地酋长雅科夫的女儿,天性自由奔放,像风一样无拘无束。她经常骑马奔驰在高加索高原上,与树木、动物、神灵和英雄们对话,倾听他们的声音。她所在的民族超然于时间之外,而她的语言是世界上最古老且最难懂的。“卡特琳娜”这个名字源自她父亲送给她的一枚小戒指,那枚戒指来自圣地的圣卡特琳娜修道院,表明她可能接受过洗礼。突然有一天,卡特琳娜被粗暴地拉入了历史。一天,一支远征军到达了北高加索的切尔克西亚(Circassia)地区,拦截了由她父亲雅科夫酋长率领的一队士兵。雅科夫不幸被杀,卡特琳娜虽然女扮男装,仍在顿河口的塔纳(Tana)——威尼斯人在亚速海最远的殖民地——被俘。从此,她开始了一段横跨黑海和地中海的神奇旅程。

卡特琳娜先是沦为了威尼斯人的奴隶,随后被一个名叫泰尔莫的商人带上船,前往君士坦丁堡。在君士坦丁堡,她结识了一位名叫玛丽娅的俄罗斯奴隶。后来她与玛丽娅失散,最终辗转来到了威尼斯。

在威尼斯,卡特琳娜遇到了多纳托,他原本是佛罗伦萨人,曾经发家致富,却又失去了一切。经过几年的监狱生活,多纳托终于获得了自由。在卡特琳娜和另一位年轻奴隶佐尔齐的帮助下,他开始制作精美的织物。通过纺织工艺,卡特琳娜逐渐在威尼斯的社会中赢得了一定的尊重,并争取到了一些自由。艺术也成了她与外界沟通的桥梁。然而,当佐尔齐试图强占卡特琳娜时,多纳托为了保护她杀死了佐尔齐,然后带着她逃到了佛罗伦萨。正是在佛罗伦萨,卡特琳娜遇到了年轻的公证人皮耶罗。皮耶罗爱上了她,并使她怀孕,但不久后他便消失得无影无踪。卡特琳娜生下孩子后被遗弃在修道院,之后又被“借”给一对夫妇,替他们照顾一个刚出生的女婴。

在做奶妈期间,卡特琳娜再次找到了皮耶罗。这次,皮耶罗设法将她带到他乡下的父亲安东尼奥那里。在那里,他们的孩子出生了——他就是列奥纳多·达·芬奇(LeonardodaVinci,1452—1519),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最著名的画家,也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全才。卡特琳娜对儿子的爱胜过一切。然而,皮耶罗的父亲后来安排卡特琳娜与一位农民结婚,并生下了其他孩子。与此同时,皮耶罗则与同阶层的一位女子结婚,并有了自己的孩子。

达·芬奇由卡特琳娜和祖父母在乡下抚养了十年。由于不愿学习,13岁时他被送到画家韦罗基奥(Verrocchio)的画室学习绘画。达·芬奇与母亲非常亲近,尽管她永远不能向他透露过去的一切,他也不能称她为“妈妈”,卡特琳娜不得不假装他不是自己的儿子。她的幸福在于将自己的一切都奉献给他,包括她对世界、对生命、对自由的无限热爱。在临终前不久,卡特琳娜前往米兰看望达·芬奇。她在米兰去世,达·芬奇为她举办了一场隆重而昂贵的葬礼。

重构卡塔琳娜与达·芬奇关系的尝试

关于达·芬奇的研究成果早已浩如烟海,但将这位文艺复兴巨匠的生母作为虚构小说的主人公来描写,却并不多见。这部著作巧妙地将多年的研究成果与虚构场景交织在一起。一直以来,对于达·芬奇的母亲卡特琳娜,除了她的名字,学界所知甚少。多年来,学者们一致的观点是:她是托斯卡纳(Toscana)的农家女。尽管关于《蒙娜丽莎》中女子身份的研究和猜测已经很多——这是一幅最能体现绘画作为普遍艺术的肖像画,但那不勒斯东方大学的意大利文学教授、达·芬奇研究专家卡洛·卫芥(CarloVecce,1959)在小说《达·芬奇之母——卡特琳娜的微笑》中,向读者展示了重建达·芬奇家谱的一种可能性。通过对一个个精彩故事进行细节描写,卫芥成功地将卡特琳娜的人生故事与文艺复兴时期的历史事件紧密结合,不仅为读者提供了一个生动的历史背景,还突显了人物的历史意义。

卫芥在佛罗伦萨档案馆发现了一份由达·芬奇的父亲、公证人皮耶罗起草的公证契约,揭示了卡特琳娜的身世。文件证明卡特琳娜是切尔克西亚后裔的奴隶,她的父亲名叫雅科夫。提到她父亲名字的这一事实表明,卡特琳娜可能出身高贵,因为通常在官方文件中不会提及奴隶的父亲。由于关于达·芬奇生母的历史记载本就极少,这一发现促使卫芥决定通过小说的形式讲述这段历史——用虚构的方式展现的历史真实性有时甚至能超越史书的记载。

卫芥在书中特别描写了卡特琳娜和皮耶罗之间的爱情和激情:“至于卡特琳娜和皮耶罗之间的爱情,我当年是这样想象的:在一个炎热的夏夜,在安奇亚诺的田野或谷仓旁,伴随着蟋蟀的鸣叫和满天的繁星,他们有了一夜情缘。”(卫芥:《达·芬奇之母——卡特琳娜的微笑》,李婧敬译,第523页。以下仅注明页码)佛罗伦萨的档案文件中也有卡塔琳娜获得自由的证明。遗憾的是,皮耶罗在让她摆脱奴隶身份后并没有娶她,而是先后与另外四位妻子过着自己的生活。

卡特琳娜在书中的角色远超一名普通的奴隶,她通过艺术和工艺展现了自己的创造力。小说描写了她在威尼斯的经历,在那里她从事纺织品的制作,尤其擅长精美的丝绸和金线织品。作为一位艺术修养深厚的织工,卡特琳娜无法用文字表达自己,她的情感和经历可能都被织入了她的艺术作品中。这种工艺技能很可能对达·芬奇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他从小便接触艺术和美感教育。她的手工艺品往往是她内心世界的表达。达·芬奇正是继承了母亲的部分艺术创造力,才成了一位不仅擅长科学研究,还拥有非凡艺术才华的人。

这部基于多年历史档案研究的小说之所以在学界引起关注,不仅因为它涉及达·芬奇的母亲,还因为它揭示了许多关于这位文艺复兴巨匠早年生活的新发现。卫芥认为,尽管历史记录中关于卡特琳娜与达·芬奇的互动记载很少,但实际上卡特琳娜在达·芬奇早年的生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画家出生后的头几年,卡特琳娜很可能一直陪伴在他身旁,直到她与皮耶罗分开。卫芥还引用了弗洛伊德(SigmundFreud,1856—1939)的《列奥那多·达·芬奇的童年回忆》来支持这一观点:

或许是因为早年曾读到弗洛伊德那部作品且为之深深着迷,我似乎对一件事情格外笃定:列奥纳多在芬奇度过了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最初的童年时光,且这段时光是与卡特琳娜一起度过的;他似乎是从卡特琳娜那里习得了某些最为重要的特质,才在日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思考方式、爱的方式以及与他人和这个世界相处的方式。或许,他的面部轮廓所呈现的天使般的美感也是从卡特琳娜那里遗传的。(第523页)

因此,卡特琳娜在达·芬奇幼年的教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尽管她只是一名奴隶,但她在艺术和工艺方面的才能很可能对达·芬奇产生了影响,使他从小就对艺术产生了浓厚兴趣。小说的第十二章中,卡特琳娜的儿子达·芬奇出场,作者为他们之间编织了一段极为凄美的故事。对于童年和青少年时期的达·芬奇来说,母亲的影响并不总是正面的,他也要痛苦地承受来自周围的各种闲言碎语甚至恶言恶语:

她(指卡特琳娜——引者注)是一个女奴、一个妓女、一个有本事的女人——居然诱惑了一位年轻的公证员,没准还有他的父亲老安东尼奥;我是一个私生子,一个女奴所生的孩子,一个某些人眼中的罪恶之子,甚至是乱伦之子,一个恶魔所生的左撇子。(第484页)

这些经历磨炼了达·芬奇,使他成为一位真正的艺术家。母亲的爱和她留下的巨大精神财富超越了一切不公和歧视,其中就包括画家在创作《蒙娜丽莎》时不断想起的母亲的微笑:

我曾无数次尝试捕捉和呈现她那双难以捕捉的灵活的双手以及她转瞬即逝的温柔的微笑。一次,我似乎从一个如她一样洋溢着爱和母性的女子的脸上找到了那种微笑,便尝试把那个微笑画下来。……虽然明知不可为,但我还是一门心思地想要描绘出人物嘴唇和脸颊所呈现的那种无法名状的细微动作,抓住那微笑中的不可见的东西以及那微笑背后的灵魂。(第493页)

丽莎是一位佛罗伦萨贵妇,达·芬奇用了整整四年的时间,只画出了自己母亲的微笑。尽管整幅作品并未完成,但他通过这幅画表达了自己深藏的幸福回忆。不仅是这种微笑,达·芬奇画作中的所有女性形象,都是他对母亲不同年龄段的想象和回忆:

在《贤士来朝》中,也是圣母将圣子展现给前来朝拜的人群:这是一个不可言说的奇迹的显现——她是我的母亲,我是她的儿子。在《岩间圣母》中,我描绘的是逃亡至荒漠的圣母在保护和拯救圣子。在《圣母与圣亚纳》的构图中,甚至出现了多重母亲的形象。不过,她们的原型并不是我童年生活中的多位女性——祖母露琪亚或继母阿尔比拉和弗朗切斯卡,而只是不同年龄阶段的她——起初是少女,而后是少妇,最后变成了自己的母亲。(第493页)

如果我们观察达·芬奇《圣母领报》中的山峦图像,就会发现这些山脉是他深爱的母亲向他描述的高加索山脉。卫芥以达·芬奇的语气写道:

母亲去世以后,我也曾试图在那些不可能的梦境中追寻她的亡魂,前往她的故乡游历。我想去看看高加索的高山是否真如我在《圣母领报》中凭借想象描绘出来的那样;我想抵达她出生的那片高原,了解她所属的民族,看看她告诉我的是不是属实——她说我的相貌与她的父亲雅科夫惊人的相似。(第499页)

也就是说,达·芬奇一些作品中所出现的异国情调,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母亲出身背景的启发。

一部有关文艺复兴时期全球化的史诗

文艺复兴最早在意大利各城邦兴起,随后扩展到西欧各国,并在16世纪达到顶峰,揭开了近代欧洲历史的序幕,被视为中古时代和近代的分界。文艺复兴是西欧近代三大思想解放运动之一,同时也引发了后来的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卡特琳娜的微笑》是关于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商业历史的一部壮丽史诗。卡塔琳娜的坎坷经历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由无所畏惧、不择手段的男人们组成的商业世界。从13世纪开始,他们在从高加索到阿拉伯、从西班牙到君士坦丁堡的广阔地区,建立了一个由威尼斯人、热那亚人和佛罗伦萨人(包括许多犹太人)主导的商业和文化交流网络,使货物和思想的流动变得异常便捷。这标志着真正的全球化开始,贸易几乎不再需要支付现金,信用证书(letteredicredito)就已足够。

书中描绘了卡塔琳娜眼中的世界:土耳其征服前夕的君士坦丁堡的雄伟建筑,威尼斯如梦如幻地从海中升起,最后是文艺复兴时期辉煌的佛罗伦萨,以及名为芬奇的小镇。但这对她来说并不是一次愉快的旅行,她像一件家具或一块土地一样,是有钱人的“拥有物”:卡塔琳娜是奴隶,是物品。她的生活与海盗、士兵、妓女、其他像她一样的奴隶,冒险家和商人,买卖她、转卖她、租赁她的男人和女人交织在一起。

通过书中的描绘,我们了解到那个时代不同种族的人们的生活,从切尔克西亚人、鞑靼人到犹太人、威尼斯人、热那亚人、佛罗伦萨人,以及他们的争吵和阴谋。我们还可以了解到,人们如何用黄金编织面料,最早的眼镜是在哪里发明的,奴隶贸易和司法系统是如何运作的。书中对君士坦丁堡的金色圆顶进行了生动的描述,这座城市正濒临被土耳其人征服的边缘。

全球化带来的不仅是交流和便利,从经济角度看,它促进了贸易自由化,使得资金、技术、商品和服务的跨国流动更加便捷,从而推动了整体生产力的发展。从政治和文化角度看,全球化加强了国家之间的相互依存,促进了全球意识的形成。然而,全球化也加剧了不平等现象。尽管“文艺复兴”(Renaissance)这一概念最初是由人文主义者提出,强调以人为中心而非以神为中心,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但即使是意大利人文主义的作家和学者,在这一运动中也无法超越他们所处的时代局限。卫芥借达·芬奇之口说道:

直到今天,我一想到这些,仍旧会激动得发抖,想到自己在某一个短暂的瞬间真的有可能逃离这个被自身所困的病态的旧世界,逃离这个自以为高地球上所有民族一等,将其他所有民族都蔑称为“蛮族”的文明——这个所谓的文明其实只会用战争、暴力和强权输出野兽般的疯狂;最令人憎恶的一点在于它的一切目的都指向金钱和财富,至于人的自由,居然是可以买卖的:一个自由人居然会沦为奴隶。(第499页)

很多在文艺复兴时期出现的现象,都是反人文主义的。由于自己母亲的出身,达·芬奇开始思考人类不平等的现象。

多重叙述人

其实,这本书中描写的卡塔琳娜是否真的是达·芬奇的母亲,并不是最重要的。这部小说呈现的是一幅宏伟的历史画卷,书中的人物作为叙述者相互交织,构建了一个多层次的故事。小说共分为十三章,每章的叙述者都是卡塔琳娜的责任人、主人或恩人,包括切尔克西亚王子、俄国奴隶、托斯卡纳冒险家、威尼斯商人、佛罗伦萨女商人、达·芬奇,甚至包括作者本人。每章的故事由不同的叙述者讲述,从而提供了多样的视角。这些叙述虽然各自独立,但都有一个共同的交集——与卡塔琳娜的联系,同时也揭示了许多彼此不为人知的细节。这些错综复杂的故事,有时还充满惊心动魄的情节。书中每个角色对卡塔琳娜的看法和描述都带有个人的偏见和局限性,但正是通过这种方式,读者可以拼凑出一个完整的卡塔琳娜形象——她凭借美丽、勇气、才华和天真脱颖而出,是一个充满人性和情感的复杂人物。通过不同的视角,小说不仅展现了卡塔琳娜复杂的生活,还揭示了那个时代带给她的种种不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