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语

作者: 黄礼孩

虔诚、流畅、轻盈而不失沉潜,马累的诗歌流露出其心性,他拥抱着汉语优雅的形体,传递着对人间万物的体悟、关怀与温情。外婆、祖母、母亲,她们女性的爱如晨光,照亮心灵,而父亲的家书让诗人获得汉语的慰藉,仿佛星空与大地赠予的和光。枝条上的雪花,故乡的风物,亲人的爱,是诗人永在的大地之梦,马累的这组诗歌,说不上有多少前卫的姿态,但诗歌内里的质朴与赤诚,其对大地之心的守望无疑是珍重的,那些美充盈着页面,向读者吹拂出灵感的呼吸,令人读出尘世深处生生不息的美意。

从哲学思考里跃出诗性的表达,依然是诗歌的一种光辉品质,丁乙的诗歌通过“我”与物象的纠缠,寻求事物的隐秘,越过存在的陷阱,探讨生命的迷思。诡异的叙述是丁乙诗歌的斑马鸡尾酒,有着难以言喻的味道,“墓穴越来越浅,最后薄如报纸/锄痕让她抱紧自己/褶皱处都是拉链,哭声跳进去/拉链合上,积起厚厚的尘土”(《褶皱》),他的诗歌夹杂着令人惊悸的元素,他以象征手法,也用超现实主义的意念来表达抽象的思维,以便去捕捉世界的真意。相对他趋向白日梦般的诗歌,他也有清晰的表达:“土地也睡着了,你还在说呀唱/一只蜻蜓停下来,她在倾听/你们坐在一起/就是两只被遗弃的孤儿”(《给稻穗》),除了强烈的画面感,还有依靠在一起的温情,诗意指向语言协调与透明,一如光的导出。

曼德尔施塔姆被公认为二十世纪俄罗斯最伟大和卓越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不断被翻译,而且常译常新,比如诗人杨子重译的文本,就有新的语感与认知。曼德尔施塔姆的诗歌散发出对生命终极问题的哲思,诗歌笔力雄厚,充沛,勇敢,如火焰之书。作为诗人中的诗人,他不断敲响“马蹄铁”,去唤醒人类的精神之途。在《火车站音乐会》这首诗歌里,诗人调动五官来写作,有着难以预料的措辞。“这铁的世界多像一个乞丐,披着音乐和泡沫浑身战栗”,现实生活的不安,社会的冷漠,都在诗歌紧迫的言辞里。在命运与现实、流亡与异乡之间,诗人依然寻找着美,“玫瑰的芬芳出自腐烂的床板”,寻找着死亡里新生的美。诗人阿赫玛托娃说过:“曼德尔施塔姆是我们这个时代最聪明、最忠诚、最无助的人,是一位痛苦而悲惨的诗人”,何时读他,何时就踏上灵魂更新的旅程。

——黄礼孩

上一篇: 黄公望的璜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