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民居的空间美学探析

作者: 罗薇丽

一、引言

中国传统的民居建筑,不仅蕴藏着丰富的历史记忆,而且还深度体现了空间设计的独特美学理念。中国传统民居空间美学,不仅表现在独特的建筑结构与精心设计的布局之中,更是深层次地反映了人与空间的动态互动,以及空间与周遭环境的和谐统一。这些民居在空间规划上极力倡导和谐与统一,追求与自然的融洽流动,重视空间的立体层次和韵律美感。尽管当前都市化进程加速,现代建筑创新层出不穷,给传统民居的空间美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考验与冲击。本研究着重剖析中国传统民居的空间美学,同时探索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可持续传承策略,目标是为现代建筑设计与人居环境创新提供有价值的思想源泉和实践参考。

二、中国传统民居的空间要素及塑造

(一)公共场域的构成要素

1.传统空间形态

空间无处不在,而场所则不是。场所具有空间特性,而空间并非都具有场所性。根据实践经验,空间概念往往比场所更为抽象,其含义往往与场所的内涵相互交织并产生深度影响。在初次置身于新环境时,周遭的景物可能显得同质化且缺乏特色,宛如一片未被标记的空间。然而,随着个体对其深入了解并赋予意义,这些空间逐渐演变并确立为独特的“场所”①。

特定空间的形成往往源于场所内独特的事件和经历,尤其在传统民居村落中,这种空间超越了物理界限,成为深刻烙印在人们记忆中的情感寄托——一个富含艺术魅力且饶有文化内涵的场所。传统民居的空间设计并非单纯追求外在形态,而是深度挖掘空间的艺术影响力和象征意义,它优先考量的是文化的传承和人的情感共鸣,以及其中蕴含的生活故事和居民的情感体验。

民居建筑的核心目标是将原本空泛无特色、抽象化的土地转变为承载丰富人情味和实用功能的实体空间,即人们实际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场所”。值得关注的是那些内容丰富且具有吸引力,同时又能满足人类行为需求的环境。人们应深入挖掘各类场所的独特性、鲜明个性,并强调不同场地之间的多元化区别。如诺伯格·舒尔茨所强调的,空间在本质上扮演着行为的核心舞台,因为行为的意义始于特定的空间互动;场所的独特性赋予行为多元的内涵和表现形式。舒尔茨在其观点中强调了时间和空间的紧密联系:“一个事件的实际发生,即某事在特定地点的呈现,对于那些赋予其深层含义的体验而言,场所不仅是个物理背景,更是感知和体验的核心舞台。”②换言之,事件与场所之间存在着动态的共生互动,一个引发深刻回忆的有象征意义的空间,往往与其中发生的关键事件紧密相连,共同编织了一条充满情感的记忆纽带。

2.地域营建形式

地域环境是建筑的形成和发展的基础。舒尔兹在深入解读并建筑化诠释了海德格尔的名著《筑·居·思》后,陆续在诸如《存在·空间·建筑》和《场所精神》等系列重要作品中,对场所在地域营造中的核心地位及其深远影响,进行了极具洞察力的剖析和视觉化的阐述。舒尔茨的观点强调,一个人唯有深刻体验并赋予场所和环境以实质性的意义,才会真正地“扎根”其中。“居”不仅代表着生活的物理空间,更是场所的象征和存在基础。

知觉现象学家梅洛-庞蒂的观点强调,理解世界并非孤立的认知过程,而是个体通过其身体与周遭环境的深度互动,去亲身体验并揭示存在的本质。史蒂文·霍尔深受知觉现象学的启发,将其理论深度应用于建筑设计实践中,他专注于揭示设计背后的多元影响要素,并通过独创的“建筑瞄准点”概念,系统性地探索和强化了空间感知与体验,从而极大地丰富了建筑艺术的维度。实际上,普遍的观点认为,地域环境在建筑现象学的孕育与发展中占据核心地位;然而,它却面临着传统文化衰减与环境独特性丧失的重大挑战,学者们正在积极寻求应对策略以挽救这一局面。本质上,一个场所是由其独特的性质和气氛构成的有机整体,每一个元素都至关重要,缺一不可。这种内在的关联性和层级结构对于维系和推动村落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这种观点可以从对比传统地域特有建筑与广义地域性建筑的艺术特征中得到深入印证。

(二)传统民居中场所精神的塑造

1.日常生活与民居空间

各个民族的生活习惯极其丰富多元,涵盖了居住环境、饮食文化、人生礼仪(如婚丧嫁娶)、宗教信仰、民间传统等诸多方面。这些习俗在传统民居建筑的空间设计中,有的表现得非常明显,有的则微妙地渗透其中,且无论是季节性的还是常态性的,都深刻影响着建筑风格与布局。由于各村寨的独特性,这种影响的表现程度会有所差异。在民族聚居环境中,特定生活习俗引发了物质形态的变化。虽然当前的证据还不充分,但研究传统民居承载的社会功能以及鲜明的民族习俗特性,确是可行且重要的。这些特性在某些方面确实有显著的表现,值得深入探索和剖析。“建筑营造体现着人与空间的关系”③,通过深入剖析日常生活中的传统民居空间布局,可以窥见人们在建造过程中蕴含的传统智慧。

2.传统民居空间布局

自古以来,从最初的山洞或巢穴式的居住形式,历经遮蔽风雨的简陋墙体阶段,再到集体居住的公共房屋,直至现代社会普遍出现的生态友好型民居建筑,这一系列演变历程跨度深远。各民族人民凭借卓越的创造力,无论是从独特的外观设计还是实用的功能性考量,都精心雕琢他们的传统民居,旨在提供优质的居住环境,充分体现了他们深厚的艺术智慧和精湛的技艺。传统民居住宅的空间设计充满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其空间布局独特且深受民族传统影响,主要可归为四部分,一是礼仪空间:包括厨房和堂屋,它们在室内不仅具有实际的生活功能,更承载着象征和精神层面的意义。在各个民族中,无论是日常礼仪还是家庭聚会,大都围绕堂屋和厨房展开。二是生活空间:在日常生活中,居住环境涵盖多元空间,如走廊和卧室等,其中,卧室常常位于堂屋的两翼,扮演着核心角色,是各民族人民日常起居的重要活动区域。三是辅助空间:建筑结构主要包括牲畜饲养设施、储存空间以及卫生设施。这些是深度融入日常生活的辅助空间。四是交通空间:楼梯作为住宅内部不可或缺的垂直移动设施,其主要功能是连接不同楼层,通过精细加工木材(或其他材料),构建出形态各异、宽度可调整的梯级设计。

三、中国传统民居的空间美学特征

(一)中国传统民居空间的形式美

1.对称与均衡

中国传统的民居空间美学,其独特的魅力有着深远的文化历史渊源,对称与均衡作为核心元素,尤为引人注目。这种美学理念不仅深入影响了建筑的整体规划布局,而且在其精致的细节设计与宏观结构的和谐统一中得到了充分展现。在初始阶段,大多数传统民居的设计结构坚守着核心的中轴对称理念。这种设计不仅精确复制了自然界中的对称美,而且还深刻反映了对宇宙间秩序与和谐原则的深刻理解。在严格遵循中轴线对称的设计原则下,民居建筑展现出明显的主次分明格局,各个功能区域划分得井然有序,营造出一种深沉而庄重的空间氛围。更为重要的是,这种对称设计不仅在结构上实现了均衡,还赋予了视觉上的和谐统一,从而提升了整个民居空间的和谐美感④。传统民居的空间布局远非单一的中轴对称原则。分形理论揭示了一种深层次的嵌套对称性,这种自相似性展现出令人惊叹的复杂与精致之美。对称美在民居空间的结构中无处不在,它贯穿于宏观的聚落和区域布局,经由细致的街巷设计,延伸至微观的院落与住宅布局,乃至建筑的每一个细微部分,都展现出一种递进式的对称均衡之美,仿佛是一幅精巧绝伦的几何图案。这种设计并非单纯地复制形态,而是深入挖掘空间的层次结构并追求其内在的丰富与复杂性。从各个不同的观察距离和视角审视,传统民居的空间特征展现出多元且独特的风貌。从宏观角度看,整个村落与周遭的自然环境完美融合,展现出一幅壮观的共生画卷;而从微观观察,各个独立的民居群落和单幢房屋均独具风貌,其精致的细节设计无不彰显出匠人们的独特创意。这种从大到小、从宏观到微观的对称与均衡手法,赋予了传统民居空间层次分明的视觉享受,不仅增添了丰富性,还巧妙地缓解了审美疲劳。

2.比例与尺度

威奥利特·勒·杜克对比例的定义:“比例的意思是整体与局部间存在着的关系——是合乎逻辑的、必要的关系,同时比例还具有满足理智和眼睛要求的特性。”⑤比例在建筑艺术中扮演着核心的角色,其精确度往往决定作品的艺术魅力。尽管如此,精准阐述理想比例的明确规则并非易事,因为比例的美感深受尺寸影响,各具特色。比如,西方古典建筑尤其崇尚黄金分割比例,深刻地影响了柱式设计、结构元素的配置,甚至局部与整体的比例平衡,提供了一套理性的美学规范。然而,这种准则在实际应用中往往会随着空间规模和文化背景的差异而有所调整。同时,中国的传统民居在构建时,极其注重整体布局的和谐统一,每个元素的比例关系都经过深思熟虑和精细设计,以确保各部分相互协调,共同营造出和谐的整体氛围。在中国的传统民居设计中,尺度的巧妙应用深度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习惯、深厚的文化传统,以及独特的地域风貌。在传统四合院的设计中,无论是庭院的规模、内部房间的高度与宽度,都极其讲究,旨在精细权衡,既要确保居住者的舒适活动区域,又要防止空间显得过于宽敞或狭小,体现出深厚的人文关怀与实用性。

3.节奏与韵律

中国传统民居的空间布局与韵律设计,犹如古典音乐中的和谐旋律与精准节奏,不仅体现了极高的艺术审美,更深层次地揭示了丰富的文化历史底蕴。以晋中传统民居为例,其外部空间的设计巧妙地融合了深沉的庄重感与宏伟的气势,展现出一种别具一格的韵律美。从外观观察,这些民居展现出宁静而庄重的风貌,而这沉静与威严恰好为内部空间的动态布局与和谐韵律提供了理想的环境依托。然而,一旦踏入民居的内部空间,人们立即会被一种显著迥异的节奏与韵律所深深吸引。内部设计展现出人性化尺度,开放式庭院布局精致而独具匠心,其中穿插的过厅、独特的牌楼、典雅的垂花门以及配套的倒座等元素,巧妙地交织,不仅打破了原有的严谨结构,更创造出一系列丰富多变、层次分明的精美空间序列。空间的动态转换与创新组合,犹如音乐中的旋律与和声交织,形成了一种深邃且和谐的艺术效果,赋予人们一种宁静而愉快的心灵体验。外部空间的庄严宏伟,象征着古代中国社会对家族稳固及家园庇护的深度珍视;内部空间的温馨雅致,则鲜明地表达了人们对生活舒适度和审美情趣的热切渴望与实际追求。这种一实一虚、动态与静态的空间节奏与韵律的巧妙结合,不仅使得民居具备了理想的居住环境,更赋予了其深厚的艺术内涵,成为承载和传播文化的独特载体。

4.渗透与层次

以徽派民居为例,其空间布局的独特渗透与丰富的层次感,展现出令人惊叹的艺术审美高度。在空间构造上,徽派民居的独特之处在于其以深度布局的天井为核心,构建出封闭而内敛的合院式结构,外围则由高耸的墙壁守护着。这种设计理念巧妙融合了传统民居固有的封闭和私密特性,而天井的独特设计则作为一种桥梁,成功地让室内外环境在保持各自特质的同时,实现了自然且流畅的交流与交融。马头墙在徽派民居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丰富了建筑外观,更是空间布局层次感的独特展示。错落有致的马头墙不仅以其精致的外观引人注目,还蕴含着实用的功效。这种独特的建筑构件,不仅因其鲜明的外观设计产生强烈的视觉效果,更蕴含着深厚的艺术美感,鲜明地体现了徽州民居的独有风采与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中国传统的民居空间设计,其渗透与层次结构蕴含着丰富的艺术内涵和多方面的审美维度。

(二)中国传统民居空间的意境美

1.空间之“景”营造意境空间

“意境作为审美活动的最高境界,就是审美主体在审美直觉和审美体验的基础上达到一种精神上的自由境界,通过对艺术鉴赏的审美再创造活动,实现本质力量的对象化”⑥,意境,实乃情感与景物(意象)深度融合的艺术结晶。“景”的营造在传统民居空间设计中展现出一种独特的艺术韵味和精湛技艺。这里的“景”不仅局限于自然环境的元素,它深远地涵盖了民居空间的独特特征,如其形式、构造以及精心设计的布局。作为传统审美的承载者,民居建筑以其独特的空间结构与设计,为审美体验者——无论是居于其中的村民还是来访的游客,创造了一种能与周遭环境互动的视觉与感知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