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源异构:论当代陶瓷绘画与中国画的形式互文
作者: 陈俣行中国画与陶瓷艺术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两大重要的艺术形式,其以独特的艺术魅力在人类美术史学界占据着重要地位。这两种艺术形式的发展与演进源于历代艺术家不懈的探索、传承与革新,其体现出鲜明的东方美学特质与深厚的文化内涵。陶瓷绘画专指以绘画工具,使用陶瓷材料或在陶瓷立体器皿表面、或在陶板、瓷板平面上的绘画表现①。基于历史而言,陶瓷绘画艺术与中国画有着深厚的渊源和众多的共性,二者在长期的发展中相互交融,既秉承了中华民族的审美理想,又展现出时代精神的创新力量。纵观二者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中国画与陶瓷绘画之间存在着紧密的“互文属性”(intertextuality),即在艺术语言与表现形式上相互借鉴、彼此影响,构成了一种相辅相成、互为表里的独特艺术语言体系。深入分析陶瓷绘画风格的渊源,可以发现其不仅吸收了中国画在点、线、面等造型元素方面的运用特点,而且融合了国画在笔法、气韵等方面的精髓。陶瓷绘画作为工艺的产物,初期受制于技术和审美的局限性,其画面表现效果与传统中国画大相径庭。但在一代代陶瓷绘画艺术家的努力创新之下,陶瓷绘画作品渐渐达到与国画相媲美的画面效果及艺术境界,这也使得当代陶瓷绘画与中国画之间的形式“互文性”更加强了。
一、陶瓷绘画与中国画互文的体现
互文性是一个重要的符号学概念,其内涵为任何文本都与其他文本间存在着互相指涉、互相影响的关系。这一概念最初由法国学者克里斯蒂娃提出,后经巴赫金、巴尔特等学者的发展而逐渐完善。互文性理论打破了传统的封闭式文本观,强调文本之间的开放性与互动性,认为每一个文本都处于一个由其他文本构成的网络之中,并与这些文本产生着复杂的互文关系。将互文性理论引入当代陶瓷绘画与中国画的研究中,能够为我们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两种艺术形式之间的关系。传统的研究往往将陶瓷绘画与中国画视为两个相对独立的艺术门类,强调它们在材质、工艺、审美等方面的差异,而互文性理论则提醒我们,任何艺术形式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都存在着或隐或显的联系。将陶瓷绘画与中国画置于互文性的视野下进行考察,能够揭示出两者之间的共通性和互动性,加深我们对两种艺术形式的认识。从本质上而言,陶瓷绘画是以陶瓷材质为载体,以釉料、颜料等为创作媒介,运用中国画的表现手法与美学风格,来表达艺术家内心的情感世界与审美追求的一种艺术形式。当代陶瓷绘画与中国画的互文性特质可概括为三个方面:
其一,从艺术语言的角度来看,当代陶瓷绘画广泛吸收并融合了中国画在笔法、构图、色彩等方面的表现技巧与审美特质。陶瓷绘画作为陶瓷装饰的主要手段之一,与中国画的关联一直交织产生②,在艺术语言方面,中国画讲究以形写神,表达画面背后的精神意蕴。受“虚实相生”这一传统审美思想的影响,中国画强调笔墨的清淡空灵、古雅萧散,追求笔简意赅、水墨淋漓的艺术效果。陶瓷绘画虽然在用料用彩上与中国画有所区别,但同样追求笔墨趣味。中国画讲究“墨分五色”,青花瓷则演绎为“料分五彩”;中国画运用水墨晕染表现明暗变化,粉彩瓷器则以点、皴、染、擦等技法刻画景物的层次与肌理。唐代长沙窑瓷器的装饰开始引入国画艺术,由此瓷器装饰花纹的内容题材大大拓宽和丰富起来了③,到元代青花瓷的水墨晕化效果,再到明清时期的粉彩、斗彩等,都体现出与中国画相近的笔墨情趣。近现代的许多陶瓷艺术家更是直接吸收借鉴文人画的艺术风格,创造出独特的表现语言,如景德镇“青花大王”王步先生创造的青花分水写意法等。从古至今,陶瓷绘画作品在创作过程中逐步模仿并借鉴了中国画的线条运用、留白处理、色彩渲染等方式,随着技术的进步,陶瓷绘画作品的形式逐渐与国画形式合流。这种艺术语言上的互文性,作为一种审美风潮,在前现代时期便已辐射东亚陶瓷文化圈,使得陶瓷绘画作品呈现出独特的东方美学韵味。
其二,在美学风格方面,当代陶瓷绘画与中国画也存在着强互文性。中国画注重意境的营造、气韵的把握以及内在抽象情感的表达,这些美学追求也在当代陶瓷绘画创作中得到了体现。在追求意境美的过程中,陶瓷绘画艺术与中国画都十分重视“气韵生动”。“气”在中国画中有着特殊地位,它既包括笔墨技法,也蕴含着艺术家的精神意志。唐宋时期的山水画多追求雄浑的气势,如荆浩的《雪景山水图》等;而南宋以后,文人画更加推崇静逸之气,追求精神之韵。无论是气势还是气韵,都要求艺术家在创作中注入自我情感,抓住描绘对象的“神”,使作品具有撼人心魄的力量。陶瓷绘画虽然在材料和工艺上与中国画有所不同,但同样追求气韵生动的艺术效果。元明清三朝,随着宫廷审美和文人意识的介入,使得陶瓷绘画在吸收民间艺术养分的同时,也具备了文人画的韵味,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许多当代陶瓷绘画作品在有限的陶瓷载体上被营造出意境深远、耐人寻味的画面效果,传达出艺术家内心的情感世界,尽管在形式上更加现代,但其美学追求与中国画仍有着异曲同工的关联性。
其三,在创作理念层面,当代陶瓷绘画与中国画也呈现出互文的特点。中国画强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创作理念,即艺术家在客观景物的启迪下,以主观情感去把握其内在精神,使之与自我内心产生共鸣,进而通过笔墨等艺术语言表现出来,这就是意境的创造过程,也就是说艺术创作应该“师法自然”,同时也要表达艺术家的内在情感,而在当代陶瓷绘画作品的设计和创作过程中,无论是对器形的塑造上,还是对笔墨语言的呈现上,“师法自然”这一创作思潮亦为主流,与过去的瓷绘匠人相比,现代的陶瓷艺术家们更加重视对自然与生活的观察,并将个人的思想融入作品之中,以期达到物我交融、境由心生的艺术境界。
二、中国画意象的形式重构
清人陈浏在其所著的《匋雅·卷上》有言:“画纸绢者不屑于画瓷也,而能画瓷者又往往不能画纸绢。国初刻玉范铜之俦,率皆姓氏流芳,表扬奕祀,而画瓷者多湮没不彰,致可慨喟。”④这两句话反映了中国传统艺术领域中不同门类艺术家的地位差异,尤其表达了陈浏对瓷器绘画艺术家境遇的同情和惋惜。由于时代的局限性,在近代之前,陶瓷绘画多为匠作,创作者的文化水平、社会地位较低,创作过程也较为死板,绘画形式的程式化倾向严重,因画功留名者寥寥无几。但随着社会的发展,陶瓷绘画作为一个独立的艺术门类在当代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在当代艺术语境下,陶瓷绘画与中国画的形式互文显得更为明显。许多国画艺术家通过跨界合作或个人探索,将中国画的元素与当代陶瓷绘画结合,这不仅提升了陶瓷艺术的审美境界,同时也挑战并拓展了中国画的表现手法和空间。这种跨界融合的艺术实践,不仅促进了传统艺术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发展,也为艺术家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创作空间和表达平台。通过这样的交流与融合,当代陶瓷绘画与中国画共同推动着中华艺术的创新发展,同时也促使世界艺术更加关注并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现代意义。
与前现代陶瓷绘画相比,当代陶瓷绘画领域可谓是名家辈出。邹晓松在传统粉彩与现代陶艺的审美观念之间来去自如,以大胆细腻的笔触和意趣盎然的构图,模糊了传统与现代的边界,开创了清新雅致的陶瓷绘画新风格。钟莲生融合中西艺术精华,集民间艺术精粹,以扎实的绘画功底和精湛的陶瓷装饰技法,创作出写实、变形与抽象并存的多样化风格,体现了开阔的艺术视野。秦锡麟开创的现代民间青花艺术,以阳刚豪放、极富感染力的当代审美风貌,为传统青花注入了鲜活的时代气息。戴荣华精于构图布局,以柔美线条勾勒出韵味隽永的仕女童趣,其对康熙五彩的重新演绎,也表明了其在传统中探求创新的不懈追求。李进的瓷板瓷盘画,气势雄奇、意蕴绵远,融合了西方绘画技法,又不失文人画之神韵,刻画出富有时代气息的艺术形象。易龙华大师的泼墨山水陶瓷,以黑、白、灰的水墨元素构建出意境深邃的视觉效果,笔墨畅达、情致淋漓,彰显了水墨艺术在陶瓷绘画中的独特魅力。
学院化也是当代陶瓷绘画发展的一大特色。宁钢便是中国当代陶瓷艺术的“学院派”杰出代表,他的艺术实践对于陶瓷绘画艺术的发展做出了开创性贡献。一方面,他在作品中借鉴民间美术元素,将剪纸、皮影、年画等传统图式与现代陶瓷装饰技法相结合,创造性地实现了中国画意象在当代陶瓷绘画语境中的重构,使梅花、荷花、荷鹤等国画经典题材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这种对传统艺术资源的当代转化,极大地丰富了陶瓷绘画的表现力,开辟了陶瓷艺术多形式融合创新的广阔前景。另一方面,宁钢教授的创作实践也见证了当代陶瓷绘画与中国画之间形式互文的时代特性。他在继承斗彩、粉彩、古彩等陶瓷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又能熔铸中国画的笔墨神韵,使作品达到了陶瓷材质与国画意蕴水乳交融的艺术境界。同时,他还将传统釉料与新材料巧妙结合,体现了当代陶瓷绘画中西技法交互的时代特色。这种跨媒介、跨门类的艺术表现,突破了单一艺术样式的界限,在“互文”中实现了中国画与陶瓷绘画的共生与再造。宁钢的艺术生涯昭示了一条可资借鉴的创作道路:立足民族传统、博采众长,在继承中创新、在交融中提升,以开放包容的文化视野谱写时代新篇。他的成功实践为新时代陶瓷绘画的发展指明了方向——“美美与共、和而不同”,在丰富多元的当代语境中,促进民族艺术的再度辉煌。
当代陶瓷绘画大师们在继承民族艺术精华的同时,博采众长,勇于革新,以丰富多元的艺术表现和跨界融合的创作视角,再现了中国画的意象神韵,也开拓了陶瓷绘画的崭新境界。在“中国画意”与“陶瓷语言”的交织激荡中,传统艺术焕发新的生机,现代审美彰显别样风采。这种形式创新的实践,将在客观上推动陶瓷绘画艺术在传承与创新中不断迈向新的高峰。
三、跨媒介美学融合的意义
陶瓷艺术在中国美术领域占据重要地位,尤其是陶瓷绘画这一艺术形式,其与传统中国画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纵观华夏文明上古时期的绘画发展历程,陶瓷几乎是那一时期绘画的主要载体,其见证了中国绘画艺术的启蒙阶段,而且随着中国画艺术的不断发展,陶瓷绘画也逐步融入了后世中国画的美学精髓和绘画技巧,从而使自身的艺术表现力得到不断的提升。当代陶瓷绘画艺术与中国画的形式互文,也可以被称为一种跨媒介美学的融合。其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传统和审美理念,更彰显了在传承创新中不断发展的文化生命力。基于文化层面来看,这种艺术形式间的跨媒介融合在当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方面,陶瓷绘画对中国画意象和语言的借鉴吸收,拓展了陶瓷艺术的表现领域,为传统陶瓷注入了新的审美元素和时代气息。当代陶瓷绘画艺术家们在继承发扬传统装饰技法的同时,大胆采用工笔、写意等中国画元素并与之同现代装饰符号相结合,使作品更富东方神韵的同时亦拥有现代审美属性,既丰富了陶瓷艺术的表达形式,也使其更具文化内涵和艺术感染力,我们可以将其看作是中国陶瓷绘画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成果。另一方面,中国画与陶瓷绘画的交融,是不同艺术门类跨界融合的生动实践,其突破了传统艺术分类的界限,实现了对优秀文化资源的整合。这种“互文”现象本身已成为当代艺术发展的重要特征,既展现现代开放包容的文化态度,也为传统艺术注入了新的生机活力,这种形式创新和多元表达,正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除此之外,中西方文化在陶瓷绘画领域的交流碰撞,既是“中国风格”走向世界的契机,也为建构中国文艺话语体系提供了生动案例。当代陶瓷绘画以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着世界目光,成为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艺术家们在作品中融入中国哲思和美学精神,以东方智慧启迪人心,以艺术语言与世界对话,生动诠释了中国独特的审美精神,传递出中国声音。
因此,中国画与陶瓷绘画的形式互文,不仅推动了陶瓷艺术的创新发展,更成为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重要实践,对于增强文化自信、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这一艺术现象的蓬勃发展,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生动写照。我们要以开放包容的姿态继续推进不同艺术形式间的交流互鉴,在博采众长中发展民族艺术,在传承创新中讲好中国故事,不断提升中国文化在世界舞台上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总而言之,当代陶瓷绘画与中国画的跨媒介美学融合,是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区域性与全球性相互作用的结果。这种融合不仅推动了艺术形式的革新和发展,也为文化的传承与创造性转化提供了新的路径,对于提升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促进文化自信具有深远意义。“当面对历史悠久、种类丰富的中国陶瓷文化时”⑤,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陶瓷绘画艺术应在吸收传统精华的基础上,积极融汇多元文化,创新表现语言,丰富题材内容,以独特的艺术魅力屹立于世界民族艺术之林。这需要广大陶瓷艺术工作者不断增强文化自信,提升艺术修养,在继承与创新中推陈出新,在交流与借鉴中博采众长,以高超的艺术技艺和家国情怀铸就新时代的陶瓷绘画之美。
【注释】
①孔六庆:《中国陶瓷绘画艺术史》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第2页。
②蒋僖:《中国画传统笔墨、设色技法在陶瓷绘画中的运用》,硕士学位论文,中国美术学院,2017。
③林霖:《墨韵陶缘——从中国画观察陶瓷绘画的变迁》,《中国陶瓷》2006年10期。
④陈雨前、余志华:《中国古代陶瓷文献影印辑刊》,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3,第9402页。
⑤王洪伟:《作为方法的“窑系”:中国陶瓷史体系建构的时间、空间和系统》,《艺术探索》2024年第1期。
(陈俣行,广西艺术学院、澳门城市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