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生为本的教育辩证法
作者: 陈艳伟 廖肇银
探索于都县第二中学的教育发展之路——
2024年11月23日,于都县第二中学(以下简称于都二中)高三年级组织开展以“青春当立凌云志 逐梦奋进新长征”为主题的远足研学活动,让学生在亲近大自然的同时,以别样的方式为中学生活留下生动一笔。党委书记李观福介绍,该活动从2016年启动,学校已坚持开展了9年。
中学时间很短,初中3年、高中3年。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让学生学到一生受用的东西?“把时间还给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李观福说,这是学校的办学理念,也已具化为学校每名教师的教育信念。
近日,记者在于都二中校园里穿行,与师生对话,看到的是一张张灿烂的笑脸,听到的是一个个关于“快与慢”“加与减”“繁与简”的故事,这些看似“自相矛盾”的教育理念与实践,实则深刻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育辩证法,彰显出学校的教育远见与睿智。
服务学生里的“快与慢”
作为一所公办全日制完全中学,于都二中师生数过万人,特别是有一半以上的高中生住校,如何抓好学生管理呢?“管理其实就是服务,也就是服务好学生、家长、教师。”李观福这样表达学校的服务理念。
一所中学设立学生服务中心,可谓鲜见。“有了这个学生服务中心,我们可以少跑很多路。”于都县银坑镇周庆村村民谢女士开心地与记者分享,2024年,她的小儿子被江西师范大学录取,她陪同孩子到于都二中学生服务中心办理学生档案和团组织关系转接,让她惊讶的是,仅用了十多分钟,她就办结了所有手续。而在两年前,为了给她的大儿子办理高中升大学的手续,她一大早就来到学校,跑了好几栋楼、用了好几个小时,等手续办完时,她早已满头大汗。
李观福坦言,曾经,由于学校占地面积大、学生人数多等因素,不论是学生还是家长,在校内办事耗费的时间确实较长,办事效率不高。于是,学校成立了集团员档案办理、高招信息咨询、入学资格审查和综合事务速办于一体的“一站式”学生服务中心,旨在杜绝以往“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不良风气,实现从管理到服务的质变。“学校通过建设学生服务中心,将原来的多点式办理模式转变为‘一站式’服务,用最简的流程、最短的时限、最近的距离、最贴心的服务提升学生服务品质。”他说,学生服务中心从2023年7月25日揭牌成立以来,不断地创新服务方式、集成简化业务,为学生和家长提供更成熟、更贴心、更暖心的服务。
学校师生人数多,如何第一时间聆听师生对学校发展建设的意见建议?在于都二中,不仅安排了校领导每晚在校留值,值日行政干部在学生宿舍同住,还建立了“书记有约”工作室。李观福说,“书记有约”工作室的建立始于2023年暑假,有多名高中生向李观福反映,学校安排的休息时间较少,是否可以在时间上有所调整。当年秋季开学后,校党委一班人讨论决定,高中年级周六下午、晚上不安排自习,周日早上不安排早读课。同时,每天上午和下午各安排一节自习课,把时间还给学生,以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
2023年9月22日,于都二中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布《有事找书记》的主题推文,文后署名正是李观福。他通过文章公开承诺:“做我竭尽全力能做之事,全心全意为学生、家长、教师服务。”之后,师生们发现,在学校的每栋楼都设立了意见信箱。
“我们是每周五下午,统一打开信箱梳理意见,每周一集中予以回复,并在公示栏公示。”李观福介绍,为推动意见建议能得到及时处理,学校将党支部建立在年级组,固定由各党支部书记每周一轮流在“书记有约”工作室坐班。只要时间允许,他也会一起处理学生的各类意见和建议,并与师生面对面交流。
2023年冬天,有多名学生反映,进入冬季,他们在校没有热水喝,希望学校能想办法解决。仅一周时间,学校就多方协调,给每栋宿舍安装了净化饮水机。
李观福欣喜地告诉记者,一年多以来,“书记有约”工作室通过“书记约”“约书记”的创新形式,有效畅通了教师与书记、学生与书记、家长与书记之间的沟通渠道,让“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根本目标在学校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高品质课堂上的“加减法”
“讲题高手”“方法创新高手”,这是教师刘海英给班上学生奖励的称号。听到这些称号,记者为之一振。
“我给学生发奖状的时候,家长看到这些称号,也是很惊喜。”刘海英是学校初中数学学科中心主任,也是于都县初中数学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有着丰富教学经验的她,积极关注学生情绪,总给学生“不一样的课堂”。在一个晴朗日子,她带领学生来到校园内的银杏树旁,通过实地测量树高,巧妙地将初三数学课程融入实践活动中。
在于都二中,不少教师总能给学生“不一样的课堂”。副校长彭箕飞任教的学科是数学,他课堂上的“课前10分钟”备受学生欢迎。每次“课前10分钟”由1名学生主持、3名学生演讲,引导学生培养、提升听说读写能力。“如果没有预学、导学,就无法实现‘课前10分钟’的高效。”彭箕飞说,“学校开设自习课,一方面是将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另一方面是鼓励各学科中心根据学科特点确定高效的课堂模式,实现教师负担做减法、学生学习效果做加法。”
“学校现有5名正高级教师、220余名高级教师,打造了9个学科名师工作室和3个班主任名师工作室,同时配备了6名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和16名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李观福亮出学校教师队伍“家底”后表示,中学生的可塑性非常强,需要教师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和启发,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我们在各学科对应建立学科中心,重视教学反思,通过主动教研,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断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队伍专业成长和发展。”他说,学校重点关注学生需求,加强各部门、各年级、各学科中心和班级之间的团结协作,促进相互之间的交流与共同成长。
“打造高品质课堂,其实是为了给学生成长腾挪时间与空间。”李观福认为,要尊重学生的特长,给学生搭建成长和展示的平台,让学生获得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初中年级、高一年级学生每人至少参加一个社团,高二年级也建立了15个社团,可以让学生有更多时间从事感兴趣的事。”他说。
政教处主任曾传文介绍,学校有占地近6亩的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种植什么也由学生说了算。正因如此,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发挥了大作用,不少教师把课堂搬到了劳动现场,有效实现了劳动教育与物理、生物、美术等学科的融合。
谢才兴既是学校教科研处主任,也是赣州市高中数学卓越名师工作室主持人。他说,学校各年级教研组每周开展两次教研活动,学科中心每月开展一次教研活动。“年级教研组的工作重心在于深入剖析本年级教材,细致规划课时安排,精准把握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学科中心则是聚焦教育教学中的困难和问题开展研究。”谢才兴介绍,学校还推行中层以上干部挂点教研组,确保教研活动落地见效。
“语文课堂,绝不是教师一个人的自嗨,而应该是一群人的舞台。”作为学校语文学科中心主任,康白莲一直倡导全员阅读。比如,在高一年级开展诗朗诵,在高二年级组织举办大型读书报告会,开展辩论赛、戏剧表演赛等活动,都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思辨能力、合作探究能力以及表达能力。“用通俗的话表达,就是希望学生拥有一颗‘语文心’。”康白莲笑着说。
学生成长中的“繁与简”
在与康白莲的交谈中,她告诉记者一件趣事:平日里,学生们都称呼她为“小白”。她很乐意接受这个称呼,在她看来,和学生“零距离”相处,能让学生在成长路上绽放光彩。
坐在康白莲旁边的物理学科中心主任段绍柏也说,学生经常称呼他为“老段”或“绍柏”。“这还得感谢2020届毕业生孙观福。”谈起这名后来考入清华大学的学子,段绍柏满脸自豪。他说,孙观福刚上高一时就找到他,说他称呼学生姓名和学号,就感觉给师生关系划了一道鸿沟。“他的意思就是关系不亲,建议我叫学生姓名不要加姓,只叫名字。”久而久之,学生们对他的称呼也就改成了“老段”“绍柏”。
“很多学生怕物理,更怕上物理课。”让学生爱上物理课,段绍柏有自己的办法。每带教新一届学生时,他都采取非传统的教学方法,第一节课不直接使用课本,而是设计一系列互动游戏。例如,挑战一分钟内鼓掌次数、行走距离和书写字数等,以此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帮助学生形成认识,建立物理概念,设计高中三年的物理学习规划,明晰正确的学习方向。“方向比方法更重要,方法比技巧更重要。”所以,他的物理课堂都是让学生自学、先做,实现课堂一听就懂、一学就会、一做就对。他的课堂还融入“课堂3分钟”,利用3分钟进行纯粹的数学运算,并融合物理运算。“我就是希望能让学生感受不一样的物理课堂。”段绍柏说。
彭箕飞认为,不论是课堂,还是日常班级管理,只要有利于学生成长,都可以化繁为简。在彭箕飞所带的班级,学生实行单人单座,并分成7个小组,每个小组选1人担任组长,由组长轮流担任班长,班级管理制度也由学生自主制订。“班会课是4+1模式。”他说,4代表4个10分钟环节:上周值周班长用10分钟总结班级工作,并提出本周要解决的问题;再用10分钟进行模拟活动,10分钟实话实说环节,以及10分钟点评;1代表每周学唱一首歌。“学生在其中能得到很好的锻炼,所以有的班级对学生评优时,班上所有学生都能获得至少一张奖状。”在他看来,及时鼓励能给予学生信心,利于学生成长。
作为年级主任,彭洪伟每带一届高中生,都会从高一开始,给每名学生发放一本“成长印记记录本”。“这个本子由学生自己记录,包括平时的奖励、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学习目标等。”3年高中生活的点滴记录,形成学生的成长印记。“学生们高三毕业拍完毕业照,学校领导和师生共同在每名学生的记录本上签名留念。”彭洪伟相信,若干年以后,学生翻开记录本,高中生活的点点滴滴就会浮现在眼前。
给自己写信,是一次穿越时空的心灵对话,更是一场关于梦想、成长与未来的深刻思考。2024年4月15日,于都二中高一年级举行“给15年后的自己一封信”封存仪式,一封封学生“写给15年后的自己的信”被封箱保存。“这样的仪式感教育,学校每年都会举办。”年级主任李地长说,希望以这种慢递的方式寄望未来,在学生们的青春岁月中留下一串串坚实的脚印,为人生绘制合理的蓝图,为梦想搭建绚烂的舞台。
“教育是一门慢的艺术,我们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尊重教育规律、尊重学生成长规律,定能结出更加丰硕的教育之果。”李观福坚定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