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时代教师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作者: 范喜敏

人工智能时代教师发展的机遇与挑战0

人工智能是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新方向、新趋势,人工智能时代的来临,为学校发展带来新机遇、提出新挑战。人工智能对学校的教育教学、教师发展、学生成长等,都将产生重大影响。教师要在理性认知的前提下,紧跟人工智能的发展步伐,主动适应时代之变、行业之变,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实践者。

一、人工智能时代对教师工作的新要求

一是转变知识观,强调智慧性。随着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知识不再是固化、僵化的存在,而是充满生机和活力。面对日新月异的知识更新,教师要转变知识观,引导学生运用新技术获取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在人工智能时代,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注重学生品德、情感、价值观的培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学校要注重教师科技素养的提升,组织学习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技术知识,将智能化教学系统与课堂教学创新相结合,构建个性化、精准化的智慧学习环境。

二是加强技术观,重视整合性。在人工智能时代,教师需要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分析和诊断,精准把握学生的学习状况,提供个性化的教学指导。教师也可以利用智能化教学系统,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资源和学习路径,实现精准教学。教师还可以利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创设沉浸式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近五年来,笔者所在学校建有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科创教室和3D打印、无人机、机器人等专用教室,给学生创设生动、互动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是重视价值观,强调育人性。教师应充分认识到,人工智能虽在知识传授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但在情感交流、价值引领等方面存在明显短板。教师要在人工智能的辅助下,进一步深化师生互动,加强情感交流,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人工智能,树立科学认知。教师要成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帮助学生塑造健全人格,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学校要针对当前存在“重智育、弱德育、轻体美劳育”的现象,分析其背后产生的原因,坚持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探索“五育融合”的育人实践,使“五育”彼此融合、彼此渗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整体发展和个性发展。

二、人工智能时代下教师面临的挑战

一是角色变化的挑战。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唯一来源,传统的知识传授式教学已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学生可以通过人工智能获取大量的学习资源。教师需要主动应对这些变化,更新教育理念,提升教学能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式、项目式学习。笔者所在学校在开足开好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建立学科拓展与兴趣培育“两翼”互补的校本课程体系,充分利用信息、体育、美术学科的现代化、信息化的场馆优势,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多元需求提供精准的学习资源和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二是教学能力的挑战。人工智能时代,教师需要快速掌握智能教学助手、智能作业批改系统、虚拟实验室软件等新的教学工具和平台,灵活运用到教学实践中。依据海量的教学数据优化教学设计,根据学习反馈动态调整教学策略,不断改进教学方法,设计互动式、个性化的教学实践。尤其是年龄较大的教师,在新技术面前会感到不适,甚至产生抵触情绪。学校应建设教学数据分析系统,通过收集、分析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考试成绩等数据,为教师实施个性化、针对性教学提供依据。

三是教师权威的挑战。学生可以通过人工智能技术获取海量的信息和知识,且不一定依赖教师的讲解,使得教师作为知识主要来源的权威性下降。个性化、互动式的智能学习模式的出现,需要教师主动拥抱变革,重塑自身角色,不断学习和创新,优化人机协同方式,充分发挥人工智能的优势,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学校要聚焦课堂转型,围绕学生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品格的培养,将观念由重育分转向重育人,将方式由重教转向重学,将重心由重知识转向重能力,将方法由重告知转向重求知。

三、人工智能时代下教师发展的机遇

一是教师自我成长的机遇。在人工智能时代,教师自身角色的转变为其专业发展带来新的空间,也为教师提供了更加丰富便捷的学习资源和路径。教师可以根据自身需求,利用在线学习平台、智能推荐系统等不断充实和更新知识技能,实现个性化、精准化的专业成长。在人机协同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不断反思教育教学过程,优化教学设计,开发新的课程内容,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学校要鼓励教师拓宽跨学科知识,用跨学科知识破解教学实际问题和创新教学应用。

二是教师职业能力更新的机遇。在人工智能时代,人机协作将成为教学新常态,教师的部分课堂教学、作业批改、问题答疑等都将被人工智能所替代。教师正从知识传授者向问题设计者、探究者、解决者转型。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着重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让学生在道德和价值上有正确的判断。笔者所在学校注重学生在爱国、法治、诚信等价值层面的教育,构建常态化、持久性、沉浸式的文明月、研学月、红歌月、健康月等系列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时,教师要特别关注学生的情感世界和心理健康,帮助学生正确面对学习压力、挫折等。

三是开放共享教育空间的机遇。人工智能技术为教师搭建了开放共享的教育平台,教师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跨地域、跨学科的教学资源共享与整合。面对这一机遇,教师应打破时空限制,通过异地协同备课、研讨和教研,拓宽专业发展路径,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缩小区域、城乡差距。笔者所在学校借助信息技术,足不出校就可以参加华东师范大学教育集团教研联盟的线上教研活动。2024年4月,学校承办了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学科教研联盟高中语文组“新教材任务群的融合教学探索”主题教研活动,全国各地的专家、教师在线上提问发言、交流互动,共同探究课例展示、校本课程建设的发展路径等,交流融洽,反响较好。

总之,人工智能给教师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教师要主动作为、加强学习、提升自我,而学校则要履行好服务和保障责任,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必要的支持。只有教师和学校齐心协力,共同应对人工智能带来的变革,教育事业才能实现质的飞跃,培养出更多素养全面、个性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上饶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