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普通高中教育: 由单一分层走向分类分层相结合
作者: 叶存洪一
长期以来,我国高中阶段教育采用“学制分轨”(即横向上分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两轨)+“学校分层”(普通高中校际纵向分等)的“双轨道+金字塔”式办学格局。
义务教育后首次分流,本应体现教育的分类属性,识别、遴选学术创新与技术技能人才,进而适性扬长、因材施教。但是,在传统的普通高中阶层固化的办学格局下,初中后的首次分流却成为依分数层层筛选生源、进入不同学校、走上不同人生道路的起始性因素。
二
普通高中教育分层办学有其特殊的时代背景,是高中教育精英化的产物。如今,大学教育都走向普及化了,2024年高校毕业生超过1170万人,2023年全国出生人口为902万人,比2022年减少54万人,2024年出生人口小幅反弹,但也就是954万人,届时全部上大学,大学还招不满。普通高中教育更是全面普及。在公众追求优质教育的同时,对教育公平的关注度也不断提高。在这种大背景下,高中学校亟需转换至类型化、特色化发展阶段。所以,优化高中教育结构,已经摆上了议事日程。这既是满足学生个性多样发展的需要,也是释放学校发展活力、推动一般普通高中转型提质、抬升高中教育质量基线、缓解公众教育焦虑的需要,更是满足社会对多样化人才和建设教育强国的需要。
美国学者霍华德·加德纳1983年在《智能的结构》一书中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他认为,每个人都同时拥有相对独立的八种智能,即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自我认知(内省)智能和博物学家(自然探索)智能。八种智能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度进行组合,使得每个人的智能各具优势。
“东方不亮西方亮”,这就是人们通常说的“人各有所长”。我们不能将八种智能分“高下”“好差”,张三这一两种智能有优势,李四那一两种智能有优势,这是“异”不是“差”。正因为有“异”,社会才“异”彩纷呈;否则,同质化发展,世界会多么单调。以“异”为“差”,可能是中国教育最大的问题之一,某种情况下已经成了“以教育之名”“行误人之实”。
相应地,普通高中育人模式问题也提到桌面上来。2017年制定、2020年修订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提出:“普通高中教育……任务是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发展作准备,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中国传统文化重“共性”“群体”,不重“个性”,以往上学时,如果班主任老师给你写“某某同学个性较强”的评语,你千万别以为他是表扬你。今天强调“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着实是一个重要变化。
要尊重差异、实现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学校须多样化且有特色。千校一面,学生何谈个性发展?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正如没有人能把自己没有的东西给予别人一样,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和教育好,谁就不能发展、培养和教育别人。”人如此,学校何尝不是如此?学校怎么能把自己没有的东西给予学生?
三
于是,国家关于普通高中教育的政策方向就开始发生变化:由原来单一的分层教育逐步向分层与分类相结合转型,推进高中学校类型化发展,迈向特色多样优质发展新格局。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促进办学体制多样化,扩大优质资源。推进培养模式多样化,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探索发现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途径。鼓励普通高中办出特色。”首次提出普通高中多样化有特色发展。
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强调要促进普通高中多样化有特色发展,到2022年普通高中多样化有特色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
2021年12月,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中办学质量评价指南》中提出:“引导办好每所学校,促进普通高中多样化有特色发展。”
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坚持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
总之,普通高中要坚持“错位,定位,适位”发展,构建高中分类发展体系,类无好坏,各行其道,各安其序,各美其美。
四
“类型”的多样化,哪些“样”?
2023年8月,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共同发布《关于实施新时代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计划的意见》,提出要“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建设一批具有科技、人文、外语、体育、艺术等方面特色的普通高中,积极发展综合高中。”一些省市比如上海,在实施过程中,细化了“类”,分环境素养、工程素养、金融素养、生态素养、航空航天、航海文化、戏剧、政法等,其中不少是依托高等院校专业优势,有的高中甚至就是大学的附中。
这里特别要提到的是“学术高中”,有的省市将学术高中与特色高中并列,学术高中是不参加特色高中的学校申报的。学术高中也是普通高中的一个类别,这样从逻辑关系上讲更合适。南昌市教育局于2024年7月15日印发《关于加强普通高中特色发展的实施方案》,就增加了“学术高中”这个类别。
五
多样化特色高中如何建?
一个主题。部分优质普通高中应强化学术性研究型高中、科技型高中的建设,培养拔尖创新型、科技型的复合人才;其他普通高中探索多途径人才输送模式,加强人文、科技、艺术、体育、外语、综合高中类学科体系建设。要求:第一,不扎堆“艺体”类。不是一讲“分类”“特色”就全部是艺术、体育,要整体把握各类型数量结构,实现错位协同发展;第二,特色定位清晰、稳定。要由“特色项目”(惠及少数)发展到“特色学校”(惠及多数)阶段。
两个支撑。硬条件:一要“有”。在达到普通高中学校办学条件标准的基础上,还要有满足特色办学所需的仪器设施设备、实验室、功能房、图书资料室、运动场、活动场所等方面的配备。二要“用”。提高场馆和设施设备的使用效率,充分发挥特色育人功效。软实力方面,端正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宗旨,凸显学校鲜明的形象特质,充分发挥环境育人功能,凝聚、引领和感染全体师生,培育形成优秀的校园文化品牌。
三个核心。一是课程。这是特色学校建设的核心任务,没有特色课程就谈不上特色学校。要围绕特色育人目标,构建符合学校实际和学生个性发展需求的多层次、多类型、可选择的课程体系,设置丰富多样、相互关联、符合学情、富含特色的结构化课程图谱。二是社团。原则上社团数量应是班级数的1.5倍,且有部分社团与特色课程方向一致。打破“两个45”教育模式(45平方米、45分钟),让学生走出封闭的教室、单一的课堂,变“坐中学”为“做中学”,以创新实践培养创新人才。三是教师。要有50%的教师能开出特色校本课程,教学相长,教师成就学生,也发展自己。这就要求教师“在研究状态下工作”,做有研究的教师。
四项制度。选课制、走班制、学分制、导师制。在特色、分类的办学实践中,要加强此四制建设,实际上这也是高中教育“双新”的应有之义,而不是在“双新”之外另搞一套,增加负担。
五项要求。学校的管理制度完备、办学行为规范、教研活动常态、教学改革积极、技术手段现代。在未来已来的大背景下,尤其要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探索教学方式的变革,拓展特色师资的教学辐射范围,开展特色课程线上与线下融合、整体与个性结合、师生和机器协同的教学教研,开拓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深度学习,学校优质资源共享的特色发展新通道,让学校的特色惠及更多学生。◆(作者单位:南昌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