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让学生开展小课题研究

作者: 杨东冬

多让学生开展小课题研究0

赣州中学高度重视科学教育的顶层设计,充分整合校内外资源,从多让学生开展小课题研究活动入手,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与实践能力。

理念支撑,做好顶层设计

学校秉持“让每一个赣中人都享受成功的喜悦”的办学理念,强调科学教育的重要性,特别关注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力求全面提升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为此,学校启动“聚焦小课题,激发大潜能”学生科研项目,旨在激发学生的科研热情,增强其实践操作、项目管理、团队合作等方面的能力。学校要求每名指导教师都给予学生高度的关注,在过程中做到精心策划、耐心指导,确保研究任务高效完成。

明确路径,引领学生前行

为进一步加深全校师生对课题研究的认识,学校科研处邀请在课题研究具有丰富经验的教师,举办如何进行课题申报、过程管理及结项的专题讲座。讲座围绕课题研究的可行性、开题和结题报告的撰写、成果汇总等展开,为师生开展课题研究提供了清晰的工作思路。学校还通过海报、电子班牌等多种宣传手段,广泛动员师生积极参与。同时,学校设计并发布《赣州中学“聚焦小课题,激发大潜能”学生小课题研究申报书》,构建小课题申报的框架指南。学生小课题研究活动启动一年来,学校成功立项小课题研究300余项,吸引2000余名学生参与。

以生为本,培养高阶思维能力

学生小课题研究的实施关键,在于三个步骤。首先,学校支持学生自主组建研究团队,培养其在课题研究中的团队协作能力。其次,学校鼓励学生依据个人兴趣自主选题,让学生关注科学前沿动态和学科热点,拓宽选题范围,促进高阶思维的形成与发展,实现学生的个性化成长。再次,每个团队自主选择一名指导教师,负责指导课题研究报告的撰写、研究过程的推进以及研究成果的提炼等工作,确保师生共同参与课题研究的全过程。

学校教师余欢昌指导的“植物拓染的探究与实践”小课题,源于学生在学习“植物拓染”这一概念后,萌发浓厚兴趣而提出来的课题。在后续的研究过程中,他们不仅掌握了基本的实验操作技巧,包括采、洗、泡、擦、定、敲、揭、清八个步骤,还学会了基于实验结果的分析、设计、实践和应用。最终,课题组成员共同完成5种植物拓染文化衫的设计,并撰写三篇高质量的探究性文章。通过此次课题研究,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高阶思维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均得到显著提高。

整合资源,搭建活动平台

为突破科学教师队伍和教育资源的局限,学校积极拓展社会资源,采取“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构建科学教育新平台,实现科学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共享共赢。

一是“请进来”。学校邀请科学教育领域的专家到学校,开展学术交流和科普活动。邀请著名物理学家薛其坤院士莅临学校,作主题为“胸怀祖国 放眼世界——誓做新时代的奋进者”的演讲,与师生们分享人生智慧和家国情怀。

二是“走出去”。学校突破物理空间的限制,积极整合和利用社会资源,让学生能够亲身体验科学魅力。学校教师余国栋以学生小课题研究为契机,组织学生前往赣州市城市中央公园、赣州市博物馆、五龙客家风情园、福寿沟博物馆、通天岩风景区等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科普教育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参与形式多样的科学探究活动,整理出了“探究城市化对水循环的影响及海绵城市建设——以赣州市为例”“赣州市文化强市路径研究——以赣南客家文化传承与发展为例”“探究丹霞地貌的成因——以赣州市通天岩为例”“实地考察家乡的土壤特征——以五龙客家风情园为例”等研究资料。这些活动不仅提升了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探究水平,也帮助他们树立了正确的科学态度,科学创新的种子在他们心中生了根、发了芽。

科技赋能,链接数字未来

在数字化背景下,学校积极拥抱新技术,推动科技与教育深度融合。学校鼓励学生利用大数据、生成式人工智能开展课题研究,探索科技前沿,培养未来人才所需的创新能力和技术素养。

科技的力量不仅能拓宽学生的视野,还能为他们打开通往未来的窗户,助力他们在快速变化的世界中把握机遇、迎接挑战。学校教师韩博、刘雯开设“GenAI语未来”社团,旨在通过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高中语文教学。该社团围绕GenAI在高中语文学习中的应用,组织学生开展阅读理解、写作技巧、文言文学习、读写结合以及传承传统文化的课题研究。这一过程,不仅提升了学生的语文学习效率,还激发了他们对未来学习方式的思考,培养了他们的科学态度和技术应用能力。

科学教育是培养青少年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的核心环节,加强科学教育不仅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必然要求,更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路径,是建设科技强国的重要基石。◆(作者单位:江西省赣州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