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舍 “微社会” 的暖心协奏

作者: 左荣昌 王可欣

序曲:夜的不和谐音

在赣鄱大地、梅岭之畔的校园里,宿舍宛如一个个承载青春梦想的小社会,演绎着成长的酸甜苦辣。身为班主任,我听说过诸多宿舍故事,而女生110寝室因呼噜声引发的波澜,奏响了理解、包容与成长的旋律。

来自重庆的晓妍,如雾中山茶花般内敛羞涩,她常沉浸书本,构筑知识屏障。室友南昌的嘉怡似骄阳,爽朗热情;宜春的思瑶如清泉,恬静温婉、善察情绪;海南的晓琳像椰林海风,悠然平和。起初大家相处融洽,欢声笑语不断。

但临近期末考试和司法考试,压力笼罩,嘉怡睡眠浅,晓妍的呼噜声让她陷入困境。夜里辗转难眠,白天黑眼圈浓重,课堂强撑却效率低下,焦虑疲惫尽显。她红着眼眶找我哭诉:“老师,我受不了,呼噜声吵得没法复习,我怕考砸……” 不久,晓妍也低垂着头、揪着衣角颤抖求助:“老师,我打呼噜影响大家,特别是对嘉怡感到愧疚,想换寝室……” 她的无助自卑,如细雨浸湿空气。

探寻:矛盾的根源挖掘

面对这棘手难题,我并未急于定论,而是向家中同样身为教师的妻子请教,期望从她的经验中汲取智慧之光;同时,多方探寻事情的根源。原来,室友们为求同寝共眠的安宁,已付出诸多努力。她们陪着晓妍辗转各大医院,可诊断结果却似一盆冷水,无情地浇灭了大家的希望 —— 打呼噜是遗传所致,根治无望。耳塞的尝试、晚睡的迁就,终究难治这扰眠“顽疾”,而思瑶和晓琳虽未深受其扰,却也左右为难,不知如何是好。

在摸排空置寝室期间,嘉怡再次找到我,眼中满是绝望与恳求:“老师,我真的快崩溃了,天天睡不好,复习根本没效率,您一定要帮帮我,看看有没有什么办法?” 看着她憔悴的面容,我心疼不已,深知必须加快解决问题的步伐。

协奏:集体的智慧交响

寝室资源紧张如绷紧之弦,调换谈何容易?我仿若一名细密的寻宝者,逐一摸排校园里是否有空置寝室;又迅速召集中队骨干,在会议室开启一场 “智慧风暴”。屋内气氛凝重,学生干部们眉头紧锁,各抒己见。学习委员提议按照课程表,安排作息时间不同的同学住在一起,试图以此减少相互干扰,却因各专业课程设置复杂多变,难以落地;生活委员建言购置隔音设备,可这也只是治标不治本,还可能增加同学们的经济负担。一番唇枪舌剑后,大家达成共识:如实向大队反映情况,申请特殊调配,同时在班级内部深挖“潜力”,看看是否有同学愿意做出调整。

转机:希望的曙光初现

峰回路转,大队得知详情后,竭力协调出一间空置寝室。虽不宽敞,却如暗夜里的启明星。在告知嘉怡调换决定时,她眼中闪过一丝落寞,小声说道:“老师,是不是我太自私了,给大家添了这么多麻烦……”我拍了拍她的肩膀,微笑着安慰:“傻孩子,你只是在为自己的学业争取应有的条件,这才不是自私呢。换个环境好好休息,争取考出好成绩。”而告知晓妍时,她眼中满是感激与不舍:“老师,我是不是让室友们失望了……”我笑着说:“别这么想,这是一个新的开始,大家都希望你过得好。巧的是,别的中队也有一名受呼噜声困扰的女生,现在你们可以互相作伴,说不定还能成为好朋友呢。”她惊讶地抬起头,泪光中闪烁着一丝期待。

终章:成长的温暖和弦

新寝室布置的那天,阳光透过斑驳叶影洒于窗前。嘉怡手捧自制的《寝室守则》挂饰,俏皮打趣:“可别把咱 110 的‘革命友谊’弄丢,随时回来串门!” 思瑶端来一盆绿萝,柔声道:“净化空气,愿你夜夜安枕。” 晓琳塞给晓妍一包椰子糖,笑语嫣然:“吃甜心情美,考试顺风顺水!” 晓妍站在屋子中央,泪水簌簌,却绽放出入学以来最明艳的笑靥。目睹此景,我深知,这场“呼噜风波”已化作成长沃土的甘霖,润泽着每个人的心灵。

回响:德育的深远启迪

于德育的广袤天地而言,这绝非一场寻常的寝室挪移,而是一堂震撼心灵的共情、责任启蒙课。它宛如一面澄澈的镜子,映照出人性的幽微与光芒,让学生直面差异时,摒弃怨怼,以爱相拥;深陷困境时,让学生携手并肩寻路,而非四散奔逃。在这微缩的“社会细胞”里,她们读懂了体谅他人难处的真谛,沐浴于集体温暖之中,领悟肩头责任之重——为室友学业的舟楫添力,为共同栖息的港湾尽责。

从更深层次的社会行为视角来剖析,这一宿舍故事映射出当代大学生在集体生活中的适应与磨合过程。他们正从懵懂个体,逐步成长为懂得协作、包容的社会成员。高校的育人环境不应局限于课堂知识的传授,应拓展至宿舍、社团等生活活动场景,全方位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

身为班主任,也是德育工作者,守望的不只是学生学业的进步,更是心灵拔节生长的每一瞬间。一个小小的呼噜难题,恰似教育苍穹中的熠熠星辰,照亮前行方向,启示着人们:聆听每一声诉求,用爱铺就成长的砖石,那些荆棘的困境,终将化作青春征途上的激昂鼓点,奏响立德树人的磅礴交响曲,助力学生携着这份温暖与力量,逐梦星辰大海,书写属于他们的璀璨华章。

在未来的工作中,德育工作者须具备敏锐的洞察力,提前预判潜在矛盾,如通过新生入学教育、日常交流等途径,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集体观念、培养包容意识。当问题出现时,以耐心、爱心为基石,搭建沟通桥梁,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实现心智的成熟、品德的升华。

让我们铭记,每一次宿舍灯光下的促膝长谈,每个为学生排忧解难的决定,都是在为社会培育有担当、懂共情的栋梁之材。在这充满希望与挑战的教育之路上,且行且思,用智慧与爱谱写育人的壮丽诗篇,让校园的每个角落都洋溢着成长的芬芳,让每名学子都能怀揣温暖、自信前行,向着光明未来大步迈进。◆(作者单位:江西警察学院 江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瑶湖分校三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