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老龄化视角下新加坡老年教育的理念、举措和启示

作者: 王俐俐 刘永权

[摘要]为应对老龄化所带来的挑战,新加坡老年教育的理念开始从家庭养老的“老龄”演变到康养医游的“乐龄”,并逐步发展到包括各种技能培训、强调全面参与社会各项活动的“成功老龄”,以3C(关怀、贡献、参与)的方式实现老年人的终身学习。政府通过广泛调研,主要通过各项政策保证老龄人口从“老有所养”到“老有所学”,最后再到“老有所为”,采取“成功老龄化行动计划”和举办“国家银龄学院”来实施老年教育,把老龄人口从“负担”变为“财富”,促进老龄人口延迟退休和再就业,缓解适龄劳动力减少带来的压力。新加坡在老年教育方面的种种举措为我国老年教育理念的普及与更新,加快积极老龄化社会建设带来借鉴与启示。

[关键词]新加坡老年职业教育;成功老龄化;国家银龄学院;老年教育教学模式

[作者简介]王俐俐(1976- ),女,满族,辽宁凤城人,辽宁地质工程职业学院,教授,硕士。(辽宁 丹东  118009)刘永权(1969- ),男,辽宁开原人,国家开放大学,教授,博士。(北京  100039)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1年辽宁省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高职扩招百万背景下人才培养创新路径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JG21EB111,课题主持人:王俐俐)

[中图分类号]G7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5)05-0081-09

按照联合国和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如果一个国家60岁以上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即可视为该国已进入老龄社会;60岁以上人口比重超过20%或65岁以上人口比重超过14%,即步入中度老龄化社会;60岁以上人口比重超过30%或65岁以上人口比重超过21%,即步入重度老龄化社会。据此,新加坡早在2010年就步入了老龄社会,该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是9%,到了2015年,这个数字是12.5%。根据最新新加坡人口简报显示,新加坡65岁以及更年长的公民人口增速加快,2024年占总人口的19.9%,已进入中度老年化社会;预计到2030年,新加坡每四个人中就有一位65岁及以上的老人,将进入重度老年化社会[1]。在新加坡进入老龄化社会以后,社会各界普遍重视老年人的医疗保障和身心健康问题,政府出台各种政策和投入大笔资金帮助老年人充分参与各项社会活动并发挥“生产性老龄化”作用,为国家经济发展做出新贡献。新加坡政府还通过“第三龄理事会(The Council for Third Age,C3A)”管理国家银龄学院(National Silver Academy,NSA),在老年教育方面做了积极探索。新加坡政府秉承精英治国的理念,新中国成立后几十年里迅速跻身“亚洲四小龙”之一,并进入发达国家行列,所以其治国方略和模式成为世界上许多国家学习的样板。

一、新加坡老年教育理念的嬗变

新加坡老年教育理念遵循着从“老龄(old adults)”到“乐龄(senior citizens)”,再到“成功(积极)老龄化(successful ageing)”的嬗变过程。换言之,就是从“老有所养”到“老有所教”,再到“老有所为”的三个阶段,简要叙述如下:

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很多人对老年人学习能力、认知能力、参与能力有着较弱的刻板印象,在他们眼中“老龄”等同于“负担”。而且受华人注重家庭血缘关系的影响较深,老年人往往只是“居家养老”,加之当时新加坡的老龄化问题并不严重,所以并未引起重视。

随着1972年法国成立了世界上第一所第三龄大学(University of the Third Age,U3A),老年教育开始在西方发达国家引起关注。第三龄大学运动在世界范围内逐渐普及,这也影响到了新加坡,“乐龄”的理念开始在新加坡落地生根。根据新加坡华语资料库,“乐龄”一词产生于1970年代,当时新加坡第一家为年长人士设立的活动中心在惹兰勿刹(Jalan Besar)成立,并被称为“乐龄中心”。自此,“乐龄”渐渐成为新加坡对年长人士的代称。“乐龄”中的“乐”代替“老”或“年长”,寓意年长人士可以不受年龄局限,与年轻人一样快乐地生活,表达了对老年人享受安宁幸福生活的美好期许,也在全社会倡导了一种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2]。

跨入21世纪后,新加坡老龄化、少子化、适龄劳动力短缺的问题日益突出,政府开始倡导“成功老龄化(Successful Ageing)”的理念,从“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向“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转变。2014年6月到2015年5月新加坡政府为制定老龄化的战略,由新加坡老龄委员会(Ministerial Committee on Ageing,MCA)牵头广泛征求新加坡公民对老龄化工作的意见。该委员会是一个跨部门的部长级委员会,成立于2007年,旨在协调和解决新加坡老龄化问题,由多个政府部门的部长组成。MCA的主要职责是制定应对老龄化问题的政策,推动老龄化行动计划的开展,并促进健康老龄化。MCA咨询了4000多名来自各行各业市民的意见,主要通过三个渠道:一是组织了50场核心小组座谈(Focus group discussions),二是在图书馆、商场、大学设置“意见收集点(Listening points)”,三是在网上征求意见(Online consultations)。最后,汇总出有关老龄化问题的10个领域,分别是就业、终身学习、老年志愿服务、健康和福祉、社会参与、老年护理服务、住房、交通、公共空间、老龄化研究[3]。2016年,新加坡政府正式发布了《成功老龄化的行动计划》(Action Plan for Successful Aging)。与“老龄”“乐龄”的理念相比,“成功老龄化”把年长者看作“财富”,基于年长者丰富的工作经验和人生阅历,发挥他们的“智力优势、经验优势、技能优势”,通过老年教育使他们继续发挥余热[4],更好地开发和利用老年人力资源,这一点与年长者的个人需求也不谋而合。在调查中年长者们表示:一是他们想要继续学习,既是为了工作,也是出于个人兴趣。学习有助于他们保持思维活跃,并与社会保持联系。二是可负担性、可获得性和入学要求是妨碍他们终身学习的主要因素。三是希望得到更多类型的学习机会,还希望课程能针对他们的年龄设计,并认可他们所获得的技能和经验。他们还建议,政府可以采取更多手段来宣传推广适合老年人的学习机会。鉴于此,“成功老龄行动计划”将终身学习分成四个模块,即“可及性模块”“可负担性模块”“成人教育模块”“意识模块”。“可及性模块”计划将学习机会带入社区,增加学习选择的多样性。“可负担性模块”计划采取线上免费、线下适当收费和政府补贴方式帮助老年人分担学习费用。“成人教育模块”计划从教学艺术、“老年人教老年人”、代际学习、新型学习模式四个方面帮助老年学习者。“意识模块”计划通过门户网站、分发传单和户外广告等方式,提高老年人对学习机会的认识。“成功老龄化”从增加劳动力人口,纾解社会保障支出压力出发,让老年人成功地投入到社会生活和经济建设中去。

实践证明,把终身学习融入“乐龄活动”,为年长者们提供各取所需的课程,尤其是继续教育课程和技能提升课程,可以为年长者延长工作年限和重新就业打下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说,“成功老龄化”的理念比世界卫生组织于2002年提出“积极老龄化”的理念更具有先进性。“积极老龄化”强调政府和社会应当鼓励和支持老年人以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力所能及地持续参与社会经济文化活动,以维持其身心健康活跃,提高生命质量。而“成功老龄化”从增加劳动力人口、纾解社会保障支出压力出发,让老年人成功地投入到社会生活和经济建设中去。

二、老有所养:完善的财政制度是新加坡老年教育的基础

在新加坡,最主要的养老保障为中央公积金体系(Central Provident Fund,CPF)。2023年,政府又推出了退休保障配套基金(Majulah Package),共计70亿新元,为大约140万名较年长者提供退休所需保障[5]。另外,对满足一定条件的65岁老年人,还有乐龄补贴计划 (Silver Support Scheme)。

政府专门制定了特殊的财政制度鼓励年长者参加终身学习。其中最大的一笔投入就是MCA颁布的《成功老龄化的行动计划》承诺30亿新元的资金用以应对新加坡社会老龄化所带来的挑战,在12个领域中(除上述的就业、终身学习等10个领域外,还增加了退休保障和弱势老年群体保护)用于开展大约70个涉老项目[6]。

为了鼓励老年人积极主动地参与继续教育,尤其是学习多种技能型课程,做好职业生涯的持续发展,新加坡政府通过补贴政策支持中老年人从未来技能培训、就业技能计划和未来职业中期技能强化项目中自行规划终身学习和发展路径。

三、老有所教:国家银龄学院是新加坡老年教育的主要实施机构

新加坡将老年教育视为缓解人口老龄化问题的重要策略之一,目前主要由新加坡卫生部和教育部负责,具体管理的机构是“第三龄理事会”。该机构成立于2007年5月,除了主要管理国家银龄学院外,还负责银龄志愿者基金(Silver Volunteer Fund,SVF)的业务,这是依据新加坡“成功老龄化行动计划”实施老年教育的具体举措之一。国家银龄学院的老年教育具有以下特点:

1.课程设置丰富多样。国家银龄学院是新加坡老年教育的主要实施机构,学院的主体是新加坡的高等教育机构和社区组织,旨在为老年人提供便捷的学习机会。学院提供的课程对50岁及以上的新加坡公民和永久居民提供补贴,其中大多数课程也符合“未来技能培训补助”的要求。“第三龄理事会”2023年的年度报告显示,国家银龄学院共开设超过1,000门课程,有70余家合作伙伴,共招生了40,000多名学习者[7]。其课程既有线上课程,又有线下课程。在其门户网站上还有课程比较(Compare Courses)的功能,根据课程提供商、费用、技能培训补贴资格条件、地点和时长等因素,老年学习者可以从试学、短期、免试、在线、打包课程中进行比较和评估,选出符合自己要求的课程。其中,试学课程是为新学者设计的时长为3小时的小型课程,主要概述课程内容,如果学习者需要更深入的学习,则可以报名参加完整的课程,课程的费用仅为10新元,旨在帮助老年人开始学习之旅。短期课程的时长从3小时到长达12周不等,涵盖广泛的领域,包括生活技能和工作技能,主题包括但不限于商业、媒体、信息技术、健康与保健以及艺术等。免试课程从理工学院、大学提供的现有完整资格课程中选取。符合条件的年长者可以与正在修读这些课程以获取学分(如学位或文凭)的普通学生一起上课。免试课程不会获得学分或任何资格证书。在线课程是在专门的网站weLearn@NSA上学习,内容涵盖金融素养、心理健康、中医、护理等众多主题。另外,学习者还可以学习edx,Coursera,FutureLearn,Udemy等在线教育平台上的课程,部分课程免费。打包课程是学院为吸引不知道学习什么的老年人精选的一系列课程包,以折扣价提供,涵盖数字技能、心理健康、中医、照顾他人等主题。课程学习者可以查阅学习目标和内容、学习时限、学习地点、学习费用、培训机构、注册方式、联系方式和教师信息,还可以参考其他学习者对该课程的评论。

2.开展代际学习项目。国家银龄学院还开设了代际学习项目(Intergenerational Learning Programme,ILP)。代际学习项目旨在通过将年轻一代人(或者隔代人)和老年人配对,进行一对一或者小组学习,促进跨代之间的联系。代际学习项目以学习活动为主,而且全部免费。例如,2021年新加坡卫生部组织了“公民贡献小组(Citizens' Panel on Contribution)”,旨在寻找让新加坡老年人继续有意义地在工作场所或社区中发挥作用的方法。当前在新加坡,无论是华人还是马来人,隔代子孙的母语能力在减弱,于是“公民贡献小组”启动了一个项目,叫作“我们老人的故事(Stories from Our Seniors)”,让老人用母语给孩子们讲故事。组织者用四个周末先培训老年人讲故事的技巧。在讲故事的过程中,提高下一代的语言能力,加深代际交流和理解。

3.考虑老年教育教学模式的特殊性和采取教师行动策略。主张对老年人采用不同教学方法的学者们认为,因为身体机能和认知能力的变化、与年老相关的独特生活阅历和思想的转变、学习动机的不同,造成老年人与年轻人的学习差异性很大。杜艾(Douai)和布莱恩(Brian)认为,年轻人和年老学习者之间的差异会影响他们学习的方式和方法,老年人的学习项目和活动需要专门的设计与实施。他们研究发现,对于许多老年人来说,教师是课堂上的关键因素,甚至比课程内容更重要,是促使他们持续参加特定学习项目的决定性因素[8]。因此,研究受老年人欢迎的教师如何让老年人保持学习兴趣和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很有必要。新加坡社会科学大学的柯海伦研究了9位老年教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采取的教学策略,通过半结构化访谈和非参与式课堂观察的方式,归纳总结了教师在实施老年教学时的成功策略,并命名为“对老年学习者的渐进赋能(The progressive empowerment of learners)”模式[9]。该模式基于老年人生理、心理、文化、社会等方面的特点,把成功的老年教育课堂分为三个阶段:“共情(Empathising)、参与(Engaging)、赋能(Empower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