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错位与融通:日本专门职大学的职能定位与培养路径研究
作者: 金怡璇 陈元元 余仟花[摘要]专门职大学作为日本职业教育体系的新兴力量,自成立后发展迅速,在高等教育领域与普通大学并驾齐驱。为实现与普通大学的错位发展,专门职大学立足于培育高素质专门实践人才的职能定位,重点培育拥有高度“即战力”和丰富“创造力”的高素质专门职业人才。同时,专门职大学探索出学术研究与职业实践深度融合的培养路径,成功打通了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壁垒,促进了教育体系内部的流动性与灵活性。借鉴日本专门职大学的办学经验,可以为我国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建设提供重要参考。
[关键词]专门职大学;职能定位;培养路径;错位供给;普职融通
[作者简介]金怡璇(1996- ),女,河南洛阳人,河北大学教育学院在读博士。(河北 保定 071000)陈元元(1992- ),女,河南项城人,河南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博士。(河南 开封 475000)余仟花(1999- ),女,安徽滁州人,河北大学教育学院在读硕士。(河北 保定 071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3年河南省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日本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路径及其保障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023-ZZJH-135,项目主持人:陈元元)和2023年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年度项目“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模式的国际比较研究”(项目编号:2023CJY055,项目主持人:陈元元)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9.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5)04-0090-09
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包含超过1.1万所职业学校及技工学校,拥有近3500万名注册在校生,每年输送逾1000万毕业生[1],涵盖从中职到本科的各个层次。这一体系不仅支撑了国家经济的发展,也向世界教育贡献了中国智慧。尽管成就显著,我国职业教育仍面临适应快速变化的经济和技术环境的挑战。例如,职业教育在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层面存在一定错位;职业教育层次结构缺乏连贯性,削弱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整体质量与深度;地区间资源配置不均和信息失衡,导致部分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等。为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促进教育与经济的良性互动,解决上述问题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当务之急。
面对类似挑战,日本在应对老龄少子化和社会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中,传统终身雇佣制度正逐步瓦解。企业纷纷调整人力资源策略,转向寻求能够迅速适应岗位需求、具备“即战力”的人才。为此,专门职大学应运而生,提供了学术与实践并重的教育模式,旨在弥合传统高等教育与企业实际需求之间的鸿沟,并成为普职融通与职业教育体系贯通的重要桥梁。日本专门职大学的职能定位与培养路径为我国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提供了有益参考,特别是在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推动普职融通以及满足社会对高素质职业人才的需求层面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办学缘起:学术性、职业性与技术性深度融合的社会需求
日本长期面临少子老龄化问题,不仅导致适龄劳动力供给不足和社会活力下降,也加剧了社会保障的财政压力,并催生了“M型社会”(贫富分化)和“低欲望社会”(消费与投资意愿低迷)的现象。与此同时,随着第四次产业革命的推动,经济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促使产业界对高素质专门职业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因此,日本设立专门职大学,既是对当下复杂社会需求的积极响应,也体现了其优化职业教育体系与提升教育质量的迫切追求。
(一)日本社会少子老龄化问题日益凸显
在日本,少子老龄化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自2008年日本人口达到1.28亿的峰值后,其人口总数便持续下降。根据2020年日本国立社会保障与人口问题研究所的调查预测,到2070年,日本人口将降至当前水平的约70%,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例(老龄化率)会从2020年的28.6%攀升至2070年的38.7%[2]。预计到2070年,日本65岁以上老年人口将占总人口近四成[3]。
严峻的少子老龄化现象直接导致日本学龄人口减少,严重制约了教育资源的需求与配置。各学段学校招生困难,大量私立学校濒临破产,地区间教育资源不平衡加剧。1989~2018年“平成大合并”期间,日本的公立中小学校数量显著下降。据日本厚生省数据,公立小学校从1989年的24608所降至2018年的20006所;公立初中由10578所降至9421所;公立高中则由5511所减少至4897所[4]。少子化致使适龄入学人数锐减,各学段学校招生困难,这对日本教育质量与公平形成了新的挑战。此外,少子老龄化态势导致适龄劳动力供应不足,众多行业劳动力短缺。2024年日本厚生劳动省《劳动经济白皮书》显示,当下日本企业劳动力短缺问题比疫情前更为严重,护理、销售、交通、建筑等关键领域,劳动力缺口不断增大[5]。这不仅对日本经济发展造成了阻碍,也对社会稳定构成了潜在风险。
(二)教育供给无法满足产业结构的升级
随着日本高等教育普及,大学教育重点转向培养具备基本职业技能的普通劳动者。传统大学以培养精英人才为目标,至今仍以“学科”构建知识体系。这意味着在大学人才培养与运作过程中,学科体系仍然是其核心环节,这也体现了目前大学知识生产模式的起点是对知识结构的细化与分解[6]。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与产业结构的深刻变革,社会对毕业生的需求发生了根本转变,传统的高等教育培养模式难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新要求。尤其在第四次产业革命中,人工智能、自动化与大数据等前沿科技领域飞速发展,部分职业因工作性质面临被自动化和人工智能替代的风险。因此,越来越多的企业与用人单位倾向于招聘高水平技术与专业人才,社会对高技能劳动力的需求日益迫切。这导致当前日本高等教育与劳动力市场需求之间存在严重脱节,从而出现“学业过剩”现象,“就业难与招工难”并存,技术型人才供需鸿沟逐年加大。
(三)大量职业人才迫切提升学历的需要
日本高等教育普及化的进程中,大学毕业生数量激增,越来越多的普通高校毕业生涌入原本以职业教育毕业生为主的劳动力市场。这在一定程度上重塑了日本劳动力市场的格局,导致职业院校毕业生面临更激烈的就业竞争。在此形势下,众多职业人才迫切希望提升学历与技术水平,以此增强自身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
长期以来,日本企业的终身雇佣制与企业内教育制度承担了培养与提升员工职业技能的重要任务,也是日本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随着就业结构的变化与人力资本的增高,传统终身雇佣制逐渐退场,取而代之的是更为灵活的雇佣制度,这使得企业内教育与培训规模大幅缩减。与此同时,日本新兴技术的快速发展要求从业人员必须持续更新自身的专业知识与技术水平,以维持在职场的竞争力。日本职业人才需要不断吸收前沿的学术研究、技术报告与行业动态,以确保自身专业技能匹配技术发展,从而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保持领先。然而,由于学历差异,职业院校毕业生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相对欠佳,这促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升学意愿。日本专门职大学的设立正是为响应职业人才提升学历的需求。
二、错位供给:培育高素质专门实践人才的职能定位
2017年,基于中央教育审议会的报告,日本国会对《学校教育法》进行修订,正式确立了专门职大学的法律地位[7]。该法规定,专门职大学以传授专业技艺为核心,通过实验教学和实践训练,重点培养具备高度“即战力”和丰富“创造力”的高素质专门职业人才,使其能够迅速适应并胜任专业领域的工作。质言之,日本专门职大学既不同于培养学术人才的传统大学,也非侧重纯粹实践技能的专门学校,而是能适应新发展的新型职业本科大学[8]。其职能定位在于深化职业教育领域的专业知识与学术研究,旨在培养既拥有扎实理论基础又具备卓越实践能力的专门职业人才[9]。
(一)教育职能:开展实践性高等职业教育
“专门职”是指专门的职业领域[10],开展高水平实践性职业教育是专门职大学的教育职能,这与普通大学侧重学术研究的职能形成了错位发展。专门职大学的教育属性更倾向于满足产业需求,培养学生的实务操作技能与职业素养,从而增强学生的职业适应性与市场竞争力。
1.突破传统的大学招生模式,改革招生标准。日本专门职大学为满足不同群体的职业教育与职业发展需要,制定了非传统的招生标准与形式,最大程度地接受不同身份的学生报考,不仅为普通高中毕业生与职业高中毕业生提供了继续深造的平台,也为社会在职人员提供了入学渠道和学习机会。考虑到社会在职人员的特殊性,专门设置了学分转化制度,允许其工作经验部分转化为学分,并将工作时间计入学习时长,从而减轻学习负担,提供更灵活的学习安排,帮助在职人员有效平衡工作与学习。目前日本专门职大学的社会在职人员占比较大,如开志专门职大学的社会人士生源高达全校学生总数的四成以上[11]。这种非传统的招生标准不仅满足了在职人员对继续教育的需求,也极大拓宽了日本职业教育的生源基础。
日本专门职大学的招生形式多样,主要归结为三类:(1)一般选拔,面向职业高中和普通高中毕业生,评估标准包括学力测试、论文撰写及实际操作测试,具体考试内容根据各大学和学科的教育目标及专业特色而定。(2)综合选拔,主要通过书面材料审查和面试等形式,全面评估考生的综合素质、专业适配度和学习动机等方面,以考查考生的潜力与适应性。(3)学校推荐,由高中校长出具书面推荐书,并结合大学入学共通测试,综合评估学生的基础知识、语言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12]。此外,不同学校根据自身特色与教育理念,招生形式有所差异。例如,东京国际工科专门职大学除常规的选拔方式(一般选拔、综合选拔和学校推荐)外,还设有插班入学考试。该招生形式主要面向已在大学、短期大学、专修学校或职业高中学习过的二年级以上学生,旨在为他们提供继续深造的机会,为职业教育学生提供了更多的灵活性与选择性,也使日本职业教育更加适应个人需求与社会的发展。
2.突出职业导向的课程设置。为实现与普通大学错位发展的策略,日本专门职大学在课程设计上突出职业导向,确保课程内容贴近实际工作的需求。根据最新修订的《专门职大学设置基准》,文部科学省要求专门职大学设立“课程合作协议会”,并与行业企业、地方团体及地方政府紧密合作[13]。该协议会由行业专家、企业代表和地方政府官员等组成,多方主体共同参与课程开发与设计,确保课程目标、教学内容以及实习环节精准对接行业需求,增强课程的实用性和前瞻性[14]。此外,课程合作协议会还负责协调学生到合作企业进行实务学习,为学生提供了实践机会与就业指导,如冈山医疗专门职大学与冈山县保健福祉局、专业学会以及经济同友会等多方合作,成立了“课程合作协议会”负责设置课程内容及执行,并向专门职大学提供相关建议与咨询[15]。
因此,专门职大学的课程实施依托社会各界的紧密合作。通过实践操作、现场实习以及项目研究等关键环节,有利于日本专门职大学培养出能够立即投入专业领域工作的应用型人才。这种职业导向的课程定位促进了学术界与产业界的无缝对接,不仅为学生铺就了直通职场的道路,也为社会输送了大量专业实践人才,有效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3.注重实践导向的教学方式。根据日本《专门职大学设置基准》,专门职大学要求学生必须完成至少600小时的企业实地实习,以确保其获得充分的实践操作经验,学生须累计至少40学分才能毕业,其中每45课时的实践活动可换算为1个学分[16]。对于四年制学生而言,这意味着至少需完成3~4个月的校外实习,每天的实习时间约为8小时。例如,高知康复专门职大学的教学方式主要包括讲义、演习、实验实习以及临床实习等。不同科目的学分换算标准根据教学目标与实践要求有所不同:实践性较强的科目,如实验实习或临床实习,每学分换算需要更多实习时间,以确保学生得到充分锻炼;而理论性较强的科目,学分换算的课时数相对较少。这种差异化的学分换算标准体现了专门职大学注重实践导向的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了更充足的实践机会与实习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