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双减”视域下农村初中打造高效活动课堂的策略研究
作者: 黄书东[摘要] 在农村初中数学教学领域,鉴于“双减”政策的实施要求,教师应专注于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确保学生在课堂上能获得丰富的活动体验和知识收获.通过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情感诉求,可以有效地减轻他们的学习压力,确保“双减”政策得到切实执行.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致力于营造一个关注学生情感体验的高效课堂氛围,提升课堂活动质量,促进学生认知发展,并巩固高效课堂的教学效果. 构建高效活动课堂,是响应“双减”政策、推动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关键途径.
[关键词] 农村初中;初中数学;“双减”视域;高效活动课堂
随着“双减”政策的实施,如何在农村初中有效地实施“双减”政策,是笔者近年来颇为思虑的问题.从操作层面来看,“双减”政策的实施可以通过减少课外作业量、引导学生避免参与校外培训等措施来实现.然而,现有实践表明,这些形式上的措施并不能在减轻学生负担与提升教学效果之间找到平衡点.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必须转变分析问题的角度.笔者发现,从学生视角出发,“双减”政策的有效实施应聚焦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这就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要拥有丰富的活动体验和学习收获,同时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和情感诉求,从而真正减轻他们的学习压力.只有这样,“双减”政策才能真正落到实处.有鉴于此,笔者针对农村初中数学教学的实际情况,在日常教学中致力于构建高效活动课堂,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下面,笔者对构建高效活动课堂的策略进行阐述,期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营造高效活动课堂氛围
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看,初中生在数学学习方面有多种方法可供选择,其中以活动为基础的学习方式尤为有效,且广受学生的喜爱.大量的实践经验表明,活动能够丰富学生的课堂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学习数学的思维,让学生有机会参与体验,从而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认识.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地组织课堂活动,引导学生体验探究,丰富学习内容,从而更好地建构高效初中数学课堂[1] .对于农村初中学生而言,活动在数学教学中的地位更加重要,因为农村初中学生较为内向和保守,在数学课堂上可能显得比较拘束,教师应根据这一特点设计活动,确保学生在情感上亲近数学活动、愿意积极参与,从而营造一个高效且充满活力的课堂氛围.策略主要包括设计具有明显活动特征的教学方案,激发学生在兴趣驱动下对活动的参与热情,最终产生情感上的激发效应.
例如,在人教版(下同) 八年级下册“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教学中,笔者注意到学生能够基于“定理” 与“ 逆定理” 之间的逻辑关系,根据直觉判断出“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应当怎么表达,甚至有少部分学生尝试自己给出证明. 与此同时,笔者还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的思维仍然以抽象思维为主,思维的对象仍然是“勾股定理”的表达形式, 推理过程仍然是自己寻找“已知”与“求证”,然后探索两者之间的关系. 从整体提高高效活动课堂效益的角度来看,此时高效活动教学的策略可表述为:首先让学生猜想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应如何表达,然后通过画图或数学实验的方式,以具体的实践活动验证勾股定理逆定理. 实践证明,此类活动设计确实能够拓展学生的参与度,使他们能够带着深刻的情感体验投入活动中.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完成了“勾股定理”的学习与应用之后,笔者在课堂即将结束时提出了这一课题. 原本是为学生留下一个悬念,但结果出乎意料:学生下课后回到家中,自发地拿起画笔,寻找实验工具,积极地进行活动体验.第二天,学生们主动分享自己的初步探究结果,并在课堂上积极展示自己的成果.他们的参与热情高涨,良好的情感体验随之融入其中,课堂上顿时呈现热热闹闹、充满活力的活动氛围.
本例表明,构建高效活动课堂的关键在于情感的激发,要求学生在活动中能够自主地、积极地参与体验.这种体验不仅是高效活动课堂的基石,也是实施“双减”政策最有力的支持.
关注学生认知发展,提升高效活动课堂质量
从当前学科教学评价角度来看,高效活动课堂的质量主要体现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方面,即体现在学生建构与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上.因此,面向农村初中的数学教学,教师必须重视在构建高效活动课堂过程中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具体来说,教师应根据知识特点以及学生基础等因素引入有效活动,提升课堂的吸引力和关注度,着力构建高效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配合教学计划的实施,提高学习效率[2] . 从实施策略的角度来看,构建基于认知发展的高效活动课堂,需要在设计活动时考虑促进学生认知发展(前述的情感体验是认知发展的重要基础) 的因素,即教师应关注学生的认知发展并构建有效的评价机制.
例如,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教学中,学生活动首先以画图或实物操作的方式展开.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认知发展质量极高,同时也充满了趣味.例如,许多学生在绘图时,首先画出长度分别为3厘米和4厘米的线段,接着借助目测判断这两线段垂直,随后测量斜边长度恰好为5厘米.然而,也有学生对此方法提出异议,他们认为这种绘图方式实际上反映的是勾股定理本身,而非逆定理.他们争辩道:“要证明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应该是先给出三边的长度,然后看是不是直角三角形.”(学生原话) 尽管学生在语言表述上可能不够精确,但从理解逆定理和掌握勾股定理内容的角度来看,这恰恰体现了学生高水平的认知能力.
当学生认同了上述观点之后,又遇到一个新问题:如果想构建一个三角形,其三边长度分别为3 厘米、4厘米和5厘米,那么如何精确地实现这一目标呢?这个问题本身就极具深度,反映了学生高水平的认知能力.实际上,这个问题是在前述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表明学生的实际操作激发了他们高水平的认知活动,并在高质量的问题中得到体现.因此,解决这一问题同样可以成为提升学生认知能力的高阶活动.
此时,教师不应急着发挥“主导”作用,而应“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你来作图,你能完成到哪一步?学生纷纷回应:三角形的前两条边容易作出,但第三条边似乎不那么“巧妙”!看,活动的高效性体现在学生追求的“巧妙”上.此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揭示“巧妙”背后隐藏的数学规律,需要拓展新的作图思路. 在这样的引导下,学生就会想到:可以先作出任意一条边,接着用圆规作出另外两条具有固定长度的边,两条弧线的“交点”正是他们追求的“巧妙”.至此,学生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作出图形后,他们兴奋地观察着三角形(此时也能看出学生的情感流露),然后急切地测量其中的角度是否为直角……有了这样的实践体验,再从数学逻辑的角度进行证明,一切都变得顺理成章了.
关注学生的学习品质,巩固高效活动课堂效果
高效活动课堂策略的运用,最终服务于学生数学品质的提升.根据“双减”政策的指导原则,我们必须认识到构建高效课堂的重要性,确保学生在课堂上真正有所收获.这样的教学,将使学生感到无须参加校外培训,同时教师也会意识到无须“题海战术”来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这正是“双减”政策旨在从根本上解决教育问题的策略.对于农村初中而言,打造高效活动课堂时,最关键的一点是给学生设计一个高效学习过程,确保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能够高效建构知识、高效领悟数学思想方法、高效落实数学学科核心素养[3] .事实上,实现这些目标的背后,正是学习品质在发挥支撑作用.基于笔者的教学经验,有效的策略是引导学生在活动结束后及时进行总结与反思,从成功与不足中提炼出有益的经验教训,并在后续的学习过程中坚持或调整,这正是学习品质提升的关键所在.
例如,在前述例子中,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为何最初的探究方向并非“逆定理”,而是“定理”本身.通过反思,学生意识到,他们此时的关注点在于“ 获得直角三角形”,而非从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角度去寻求“证明”.经过这样的反思,他们对“逆定理”的理解得到深化,对勾股定理的逆定理中已知条件与求证目标之间的联系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实际上体现了学习品质的显著提升.
综上所述, 在“ 双减” 背景下,打造高效的农村初中数学活动课堂,是响应“双减”要求、推动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关键途径. 数学教师应根据农村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情感需求,设计能够激发他们积极参与学习并获得优质活动体验的数学教学流程,并在教学实践中运用切实可行的策略,确保活动课堂能够呈现高效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