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作者: 钱立珠

摘 要:“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也需做出相应的改革与优化,即通过有效的策略,在确保教学质量的前提下,有效减轻学生的课堂学习负担,使小学语文教学实现新突破与新发展。因此,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需注重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策略的不断调整与优化,在增强学生学习效果的同时,减轻其学习负担,落实“双减”政策,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

关键词:“双减” 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有效性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5.03.002

“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产生了较大变化,特别是阅读教学,为了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教师可采取高效化教学模式开展相关教学活动,并通过优化阅读环境,帮助学生充分掌握相关阅读技巧,形成相应的阅读习惯。因此,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当中,需立足小学生的学习情况及其阅读特点,并制定创新、科学的教学方案,开展有效、有趣的阅读活动,这不仅能提高学生自身的阅读水平,而且还能增强其语言表达能力,从而真正达到减负增效的教育目的。

一、“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价值

首先,有助于阔展学生视野,提高阅读效果。“双减”背景下,学生不再局限于语文教材中的篇目,而是围绕阅读主题开展个性化、自主化的阅读活动,围绕名篇佳作开展各项阅读探索活动,丰富学生的体验,帮助学生获得知识,提升人文经验。学生围绕阅读主题开展自主阅读活动,既能够契合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也能够丰富学生的语言知识,构建基于阅读主题的知识结构。

其次,有助于促进学生高阶思维的发展。阅读既是学生与文本的交互过程,也是学生获取信息,发展思维,提高能力的有效途径。目前,语文教材当中涉及很多名篇佳作,其中的字词与语句是存有相应逻辑关系的。品读文本中的字词句,不仅能够使学生理解文本内容之间的逻关系,读懂作者的真实意图,还能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如此一来,通过“双减”下的阅读活动,能够更好地契合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转变传统单纯字词阅读的模式,让学生经历分析、概括、比较、综合等思维过程,对文本中描写的人或者事物产生独有的认知,最终促进学生的高阶思维发展。

再次,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不仅能够使学生学习到丰富的知识,而且还能够帮助学生理解语言文字背后的真挚情感,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在阅读活动中,学生既能够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走进文本的情感世界中,也能够感受到文本中的优秀思想和文化,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促进学生德育发展。由此可知,经过相关阅读活动的开展,可促使学生经过感受、体验与想象,深刻领悟到文本内容的独有情感,以增强其阅读体验与感悟。

最后,有助于阅读教学过程优化。“双减”政策落实前,教师主要教学方式为指导学生阅读文本,没有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这就使学生忽视了阅读的重要性。而“双减”政策实施后,教师则需注重阅读教学的开展价值,积极培养学生自身的阅读习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效果。学生自身的阅读水平提高,就会积极主动探究相关教学技巧,实现语文阅读的教学过程优化,促进阅读教学的效果提高。

二、“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1.转变教学理念,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受以往传统阅读教学观念的影响,教师在阅读中常常采取传统的方法,引导学生掌握文本中的字词,概括文本的段落大意,教师将自己的阅读体验和知识简单传授给学生,替代学生的阅读感受,学生只能被动阅读,掌握的知识呈现碎片化、零碎化的状态,既加重了学生的阅读负担,也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双减”政策下,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秉承以生为本的理念,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阅读活动,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实施自我表达,以获得相应的情感体验,增强学生的阅读效果。

以《西门豹治邺》的阅读为例,教师可以依据阅读内容,合理划分阅读时间,布置阅读任务,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阅读活动。首先,教师可给学生提供10分钟进行统一阅读,学生可按照自己的习惯自由选择阅读方式,以此帮助学生熟悉阅读内容;其次,教师再提供10分钟,让学生选择其喜欢的段落诵读,此时,教师需针对学生选择阅读的片段,提出问题。如学生在阅读“河伯娶媳妇”的时候,教师可提出问题:“为什么西门豹不直接点破巫婆的谎言,而是让巫婆去河里与河神交流,体现了西门豹什么样的品质?”以此引导学生进行自由表达。经过该过程,不仅充分体现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而且还能促进阅读教学的效果提高。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西门豹治邺》中各个角色的特点,并以角色扮演的形式来演绎文本内容,在实际的表演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在场景中理解不同角色的内心活动,还能够体会角色的性格特点,感受西门豹的智慧,深入理解文本的内涵,提高阅读效果。这样,学生在实际的体验中,能够从整体上感受文本的内容,体会故事中蕴含的智慧,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积极性。

2.结合实际生活,提高阅读水平

艺术源自实际生活,文学艺术也是这样。文学是对实际生活的深刻描写以及侧面反映,而生活也是进行文学创作的重要源泉与灵感。只有用心体会生活当中的点滴,才可以深刻感受到文学作品表达的思想与情感。因此,在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当中,教师需将阅读素材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将阅读内容与生活场景相联系,从而深化学生对阅读素材中意境与语言的理解,感受到文学和生活有效结合的特有魅力,以提高学生自身的阅读水平,为其更好地阅读与写作奠定扎实的基础。

例如,在对《北京的春节》开展阅读教学时,想要使学生深刻理解阅读文本的内涵,激发其阅读与学习的欲望,教师在教学前,可指导学生积极交流春节活动内容,让学生到户外、到公园、到路边感受春节的氛围,并观察春节时人们的庆典活动,观察房子、窗户、服饰上体现出的节日元素,深刻体会到春节的内涵,以便于学生对春节产生全新的体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设置思考任务,比如:如果让你描写春节的活动,会用到什么语言与形式?你会怎样描写春节时的各种庆典和装饰活动?通过引导学生观察与思考,就能获得新思路。除此之外,在阅读教学当中,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交流,谈谈对于冬天的想法与感受,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春节的美。接着,教师可引导学生仔细阅读文本《北京的春节》,并将阅读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这不仅能够使学生对于阅读文本产生浓厚的兴趣,而且还能使学生感受到作者的语言特色以及语言形式,从而使学生的阅读水平得到提高。

3.优化问题设计,提升教学质量

问题是思维的“支架”,也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阅读活动,培养学生阅读技巧的有效途径。语文是一门语言学科,具有交际性和实用性功能,语言文字背后承载着文化,蕴含着丰富的信息,小学生的年龄比较小,缺乏社会阅历,很难读懂语言文字背后的深意,也难以理解语言文字中蕴含的审美元素,这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对此,教师应结合阅读主题,优化问题的形式,精心设计高质量的问题,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助力学生的阅读活动,帮助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理解文本中的情感、内涵,体会文本中蕴含的情感,提高阅读教学质量。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当中,教师可引导学生经过问题探索,充分掌握文本的脉络,以帮助学生深刻体会到文本中的内涵与情感。特别是在“双减”背景下,提出有效的问题,不仅能够使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按照相应的阅读计划进行高效阅读,而且还能有效提高其阅读质量,以满足“双减”政策的相关要求。因此,语文教师需明确培养学生自身问题意识的作用,在具体阅读前,全方面考虑阅读的内容与要求,设计科学的问题,以促使学生经过反复阅读,找到相应的答案,这不仅可以使学生从浅至深的感悟文本内容,而且还能挖掘出文本的深层含义,从而使学生在充分掌握相关重难点的同时,实现高效阅读。

例如,在对《少年闰土》开展阅读教学时,教师可立足于教学目标,设计相应的问题:“鲁迅先生在文章当中,描写了哪些地方的故事?鲁迅先生是如何描写闰土的外貌的?鲁迅先生主要描写了闰土的哪些故事?”通过这些问题,不仅能充分调动学生探究阅读内容的求知欲与好奇心,引导学生经过反复阅读,掌握文本的主要内容,而且还能经过典型案例的阅读,深刻感受到鲁迅先生笔下的闰土形象,体会文本中的情感和内涵。由此可知,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够使学生自身的阅读效率得到切实提高,而且还能促进阅读教学的效率与质量提高。

4.组织单元阅读活动,激发阅读积极性

随着新课程改革,小学语文教材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更加突出了单元的主题,精选与单元主题相关的文本,旨在增强学生的阅读体验,帮助学生从单元整体的角度学习知识,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当中,教师需全面考虑学生的学情以及教材内容,以此为学生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以便于学生在阅读中,开展深度思考,有效完成相关阅读任务,并在课后通过灵活应用学习时间,阅读多本书籍,提升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开展单元阅读活动,既能帮助学生对整个单元的主题产生清晰的认识,又能促进学生自身的阅读水平提高,从而使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效果得到明确提高。

例如,教师在开展单元阅读教学时,可指导学生阅读《白鹭》《落花生》《珍珠鸟》《桂花雨》,帮助学生梳理整个单元的主题,以此创设良好阅读氛围,并指导学生经过深度阅读,积累丰富的阅读经验,并形成与自己需求相适宜的阅读方式,提升其阅读水平。教师可通过信息化教学,指导学生积极阅读,通过互联网查找和单元内容相关的课件,并通过生动、形象的视频与动画,激发学生阅读的主动性与好奇心,促进其阅读效果提高。除此之外,语文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比赛的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阅读,这不仅能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而且还能让学生深度理解阅读内容,掌握丰富的阅读技巧以及写作技巧,从而使学生的阅读效果得到明显提高,促进“双减”政策的落实。

5.开展群文阅读,增强阅读能力

伴随着新《课标》的实施,群文阅读教学模式作为一种全新的阅读教学模式应运而生,使得阅读教学从单文本阅读模式逐渐走向多文本阅读教学。在“群文阅读”这一概念的研究中,不同的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观点,有的学者认为群文阅读由基于同一议题的多篇文本组成,学生围绕议题开展多样化的阅读和探究活动,从不同角度理解议题内容,拓展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阅读体验,构建围绕议题的完整知识结构,提高阅读效果;还有的学者在研究中认为群文阅读是针对某一个议题开展多文本阅读。笔者在对“群文阅读”进行研究的过程中,结合以往学者的研究结论,将其定义为:群文阅读主要是指在单位的阅读时间内,紧紧围绕某一议题,精心选择高质量的文章。接着围绕这一组文章,师生双方共同参与到文章的集体建构中,最终达成阅读的共识。

群文阅读主要指为了相应的阅读目的,将相关文本组合到一起,引导学生进行多本阅读,系统把握系列文本的语言特点以及结构特点,以促使学生自身的思考力与阅读力得到明显提高。群文阅读不仅有助于学生阅读局限性的突破,促进学生的语文视野以及阅读范围扩大,而且还能帮助学生形成好的阅读习惯,增强其阅读水平。鉴于此,语文教师需全方位分析教材内容、学生的阅读水平及其阅读兴趣等,选择适合的素材,指导学生通过广泛阅读,获取丰富的知识,从而使学生实现高效阅读与学习。例如,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关于自然风光的内容,如在学习《四季之美》的时候,可以融入朱自清的《春》、老舍的《济南的冬天》、何其芳的《秋天》,并将其组合为群文,引导学生开展自主阅读活动。在该过程中,教师可指导学生迅速浏览这几篇文章,引导学生理解文本中描写的内容,即《春》主要是对春天的美丽景色进行描写与赞美;《济南的冬天》则是通过描写济南冬天呈现的景色,抒发作者内心对于济南的怀念;《秋天》则是对乡村地区绚丽的秋季景色进行描写,通过多篇课文进行群文阅读,则能使学生充分感受到四季的风景。与此同时,教师可设计相应的阅读任务,即“把握作者的生活背景及其写作手法”“感受作者是怎样借景抒情的”“把握文本中的重点段落与词语,体会作者写作过程的情感变化”等。学生依据阅读任务进行系统阅读,能够增加对相关阅读内容的理解,提升阅读效率。

综上所述,阅读作为小学生接受与内化人文知识的过程,经过个性化、多元化的阅读活动,可有效提高学生自身的阅读水平及其阅读能力,尤其是在“双减”背景下,语文教师需立足于减负增效的相关要求,积极进行阅读教学,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观念。因此,教师需注重阅读教学对于学生发展的重要性,并采取多元化教学法,帮助学生高效掌握相关阅读方法与技巧,从而使学生自身的阅读素养得到切实提高。

参考文献:

[1] 王学群《有效问题在教学中的状况、特征与策略探讨——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为例》,《华夏教师》2023年第10期。

[2] 林芳《“双减”背景下有效开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探析》,《甘肃教育研究》 2023年第7期。

[3] 孙彩红《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小学语文阅读体系构建——评〈最美的遇见: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观与议〉》,《语文建设》2023年第12期。

[4] 张德俊《浅议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提升策略》,《甘肃教育研究》2023年第1期。

(钱立珠,1991年生,女,汉族,云南曲靖罗平县人,大学本科,中小学一级教师,主要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