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课标》要求下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探究
作者: 陈晓静摘 要:当前,阅读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受到了高度重视。但就整本书阅读教学现状来看,由于受到教师的阅读教学观念、教学习惯和教学能力的影响,部分教师在教学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在一定意义上影响了整本书阅读教学作用的发挥。基于此,文章分析了新《课标》要求下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的问题和策略,希望可以为一线教师的阅读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推动我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改革和发展。
关键词:新《课标》 小学语文 整本书阅读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5.03.003
新《课标》从“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一系列关键的问题出发,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对小学语文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要与时俱进,创新教学方法,完善教学环节。新《课标》指出了阅读教学的重要性,认为小学生和其他阶段的学生有明显的区别,其知识水平和阅读能力都有待完善,需要教师科学设计阅读任务,加强对学生的阅读指导。整本书阅读教学作为新《课标》要求下衍生出的一种新型、科学的阅读教学方法,和传统的课文阅读教学方式相比有较多的优势,如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可以帮助学生养成坚持阅读的良好习惯等。因此,在新《课标》要求下探究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的策略有较高的价值。
一、新《课标》要求下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的问题
(一)部分教师对整本书教学的认识比较浅显
第一,部分教师对整本书教学的理念认识还不够清晰,在实际的教学中习惯按照传统的教学思路,更加重视课文教学,致力于为学生呈现教材课文中的关键知识点,对整本书阅读教学的重视程度有待提高,仅将其作为语文教学的一部分开展,而非作为一个单独的教学模块开展,使学生在有限的整本书阅读教学活动中无法深入学习知识,没有深入理解书籍整体的思想和情感,进而无法体会整本书阅读的魅力,自然也就没有整本书阅读的兴趣。
第二,新《课标》围绕整本书教学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具备更加完善的知识和教学技能支撑整本书教学,但部分教师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没有参与关于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培训,或者主动学习相关技能,对整本书教学的认识浮于表面,无法采取科学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引发学生的阅读思考,这些都影响了最终的教学效果。
(二)教师对学生的整本书阅读指导有待加强
第一,选择合适的书籍是教师开展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关键环节,但部分教师忽视了前期的选书环节,没有加强对学生整本书阅读前的指导,不了解学生的阅读需求和阅读能力,导致选择的书籍不符合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无法吸引学生积极阅读。另外,部分教师在选书时过分注重书籍的经典性或者是知名度,忽视了学生的年龄阶段,使学生的阅读难度较大,整本书阅读的进程缓慢。
第二,由于整本书阅读需要的时间较长,学生无法在一节课、两节课内读完。故而教师习惯安排学生利用课下时间自行阅读,忽视了对学生的阅读指导,不了解学生在整本书阅读中遇到的问题,使学生在阅读中经常感觉到困惑和烦躁,很容易中途放弃。
(三)整本书阅读教学的环节有待完善
现阶段,部分教师在开展整本书阅读教学时还存在教学环节有待完善的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阅读效果。第一,教师没有为学生制定完善的整本书阅读计划,学生的阅读过程比较散漫,阅读效率和阅读质量都有待提高。第二,教师没有设计完善的教学流程,即没有设计前期的导读课、中期的阅读分享交流课、后期的阅读成果验收课等,使整本书阅读教学的过程不够连贯,无法实现对学生整本书阅读的管理。
二、新《课标》要求下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的策略
(一)设计导读课,激发学生的整本书阅读兴趣
第一,教师要加强对书籍的分析,初步确定整本书阅读教学的目标,在此基础上设计导读课。第二,教师要综合判断学生学情,分析学生的整本书阅读难点,借助导读课,帮助学生了解书籍大意,学会梳理故事情节。同时,教师还要在导读课上提出思考问题,使学生一边阅读一边思考,保障学生的阅读效率,使学生可以在整本书阅读中掌握科学的阅读技巧。
以《神笔马良》为例,本书的整本书阅读教学目标是:1.站在人物、情节、主题三个角度阅读《神笔马良》,通过整本书阅读,了解《神笔马良》这一类型的民间故事的特点;2.分析故事的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学会在整本书阅读中梳理故事的核心内容,归纳、总结故事中各个部分的主要内容;3.一边阅读一边分析人物的特点,结合故事情节概括马良的性格特点和精神品质;4.了解书籍的创作背景,激发学生对文学、对阅读的热爱。
基于此目标,教师设计了整本书阅读的导读课。首先,在导读课上,教师指导学生将本次整本书阅读分为四个板块,分别是人物分类、情节梳理、主题感悟、认识作者,明确了学生此次整本书阅读的流程。
其次,教师针对不同板块,又加强了对学生的阅读指导。人物分类:在前期的导读课上,教师先带领着学生分析人物角色的主次,使学生了解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的概念,初步了解《神笔马良》的主要人物是马良,而次要人物则是白胡子老爷爷、财主、皇帝、官员等,掌握判断主次人物的方法,为学生之后围绕着主要人物进行精读做好准备。情节梳理:教师分析了低年级小学生的学习水平,总结出学生的阅读能力有待完善,而《神笔马良》这部作品篇幅较长,学生读起来比较困难。为此,教师决定在导读课上指导学生掌握情节梳理的方法。教师先指导学生了解了什么是情节,即人物和人物之间产生的故事就是情节,一个故事可以看作是一个情节。而一个故事的情节发展往往就像一座山一样有高低起伏,于是教师在导读课上指导学生绘制“山型图”,以此梳理故事情节。另外,教师还指导学生先阅读书籍中的插图,猜测插图分别对应什么情节,尝试在“山型图”中标注,最终成功帮助学生在图中找准了若干个关键的情节点,为学生展开整本书阅读做好了准备。主题感悟:为了使学生在整本书阅读过程中顺利感悟作品的主题,获得深刻的阅读感悟,教师围绕书籍主题提出了几个问题,鼓励学生在阅读整本书时一边阅读,一边思考。例如,作品的标题是神笔马良,那么马良的“笔”究竟神在什么地方?这支笔是所有人都可以使用吗?马良用这支笔画了什么?你从神笔马良的故事中得到了什么感悟?教师借助问题明确了学生之后的整本书阅读方向,有效保障了学生的阅读效率。认识作者:在导读课上,教师指导学生搜集、整理资料,了解作者洪汛涛,体会作者的经历和《神笔马良》这部作品有什么关系。
最终,教师通过设计导读课,成功使学生产生了整本书阅读的思路,为学生后续的高效阅读奠定了基础。
(二)设计活动课,丰富学生的整本书阅读体验
新《课标》要求下,教师要围绕学生的整本书阅读,设计阅读活动,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
例如,在《神笔马良》的整本书阅读教学中,教师在设计了导读课之后,就为学生制定了完善的整本书阅读计划,安排学生结合在导读课上绘制的“山型图”,每周阅读两个情节,用四周的时间阅读整本书。而在这四周中,教师并没有放弃对学生的阅读指导,而是设计了多样化的阅读活动,随时随地了解学生的整本书阅读进度,解决学生在阅读中遇到的问题。
活动1:猜一猜,小故事串成大故事。教师每周都设计“猜一猜”的阅读活动,将作品中的插图打乱,利用信息技术随机出示,要求学生猜一猜这幅图对应的是什么故事情节?并简单阐述故事内容,以此检验学生的阅读进度,使学生有表达、分享的机会。另外,教师还展示了所有的插图,要求学生给插图排序,按照作品的情节顺序为图片找到正确的位置。教师通过设计此活动,及时发现了学生的阅读问题。如有的学生阅读进度缓慢,连第一幅插图对应的内容都没有读到。教师由此判断该学生的自律能力较差,无法独立完成阅读。于是教师决定在之后重点监督该学生,采取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法,随时随地了解学生的阅读进度,督促学生养成坚持阅读的好习惯。
活动2:演一演,演绎自己眼中的马良。考虑到低年级小学生的表演欲望比较强烈,设计了角色表演活动,安排学生在整本书阅读的间隙参与表演活动,结合书籍中的描述感悟马良的性格特点,然后利用自己的肢体语言和台词表现出来。此外,教师还专门抽出了一节课的时间,鼓励学生积极上台表演,为学生展示自己的个性创造了机会。在这个过程中,有的学生选择自己上台表演,用肢体语言和面目表情为大家表演了马良在给穷人和官员画画时的不同反应,直观地呈现了自己对马良这一角色的理解;有的学生则寻找了志同道合的小伙伴,多个人一起表演,一人扮演马良这个主要角色,另一些人扮演白胡子老爷爷、官员、财主、皇帝等次要角色,多人配合完成了演出,生动、形象地还原了故事情节。教师通过设计表演活动,使学生展现了自己的表演天赋,也利用表演活动引发了学生的深思,使学生在创编台词、表演动作等过程中深刻领悟了作品的主旨,领悟了马良身上的淳朴、善良、敢于反抗等精神,从而进一步产生了阅读兴趣,在之后会继续投入整本书阅读中,汲取更多的知识。
活动3:想一想,角色带入,完成神奇想象。《神笔马良》是一则极具想象力的神话故事,也是神话类型的民间故事,为了让学生在阅读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教师抓住机会,组织了想一想的活动,鼓励学生将自己带入故事角色。假设你是主人公马良,你在得到了神笔以后想要画什么呢?为什么?在活动中,学生自由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有的学生说:“如果我和马良一样得到一支神笔,我会画很多药,大家只要吃上一粒就可以消除一切疾病,让所有人都健健康康。”有的学生说:“假如让我得到神笔,我会画一些濒临灭绝的动物和植物,让地球上的物种重新丰富起来。”有的学生说:“假如让我得到神笔,我会画很多很多的房子,让地球上的所有人都有房子住,我还会多画几个地球,扩大人们的生存空间。”
教师通过组织多样化的阅读活动,全面激发了学生的阅读热情,使学生积极参与活动,认真阅读作品,在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质量。
(三)设计分享课,验收学生的整本书阅读成果
新《课标》要求下,教师要设计分享课,重视学生之间的交流分享,验收学生的整本书阅读成果。第一,教师在设计分享课时要站在不同角度完善分享课的环节,激发学生的分享热情,使学生积极分享自己在整本书阅读中的收获,或者遇到的问题等,并在生生、师生之间的相互沟通和交流中解决;第二,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内心的想法,并在分享中了解他人的想法,从而弥补自己在整本书阅读中的不足,获得更多阅读知识,推动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升。
例如,在《神笔马良》的整本书阅读教学中,当四周的阅读时间结束后,教师设计了阅读分享课,以此验收学生的阅读成果,为学生之间的交流分享和阅读展示创造机会。
分享1:分享整体感悟。在分享课上,教师鼓励学生站在整体角度上分享自己在读完整本书后的感悟。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有的学生站在文化价值的角度上,认为《神笔马良》体现了我国民间文学传统中的善恶价值观,这一点可以得到不同国家的人的认同,激发读者的情感共鸣。同时,马良这个少年塑造得非常理想化,是一个典型的少年英雄形象,也非常容易引起读者的向往之情,这样的文化价值让《神笔马良》跨越了国界,在世界儿童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有的学生则站在整本书阅读的角度上阐述了自己的感悟,表示自己第一次完整地阅读一本书,在这个过程中有很多收获,如从马良身上学到了善良、敢于斗争的精神等,同时还体会到了整本书阅读的乐趣,从中获得了快乐等。
分享2:分享让自己印象深刻的情节。《神笔马良》这本书涉及较多的情节,这些情节共同构成了整本书。教师鼓励学生回忆自己的整本书阅读过程,分享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情节。有的学生对白胡子老爷爷送笔给马良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称自己读到那一刻的时候内心非常激动,仿佛自己就是马良,可以马上拿着这支笔创造奇迹了。有的学生则对故事的结局印象深刻,对马良的智慧和敢于斗争的精神记忆颇深,高度赞扬了马良。
综上所述,现阶段的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存在一些问题,如部分教师对整本书教学的认识比较浅显,仍然习惯开展课文阅读教学;教师对学生的整本书阅读指导有待加强,使学生的整本书阅读存在较多阻碍,容易产生畏难心理;教师设计的整本书阅读教学环节有待完善,影响最终的教学效率等。新《课标》要求下,教师要形成整本书阅读教学的观念,学会设计导读课,加强对学生的整本书阅读前指导,明确学生的阅读方向。同时,教师还要设计活动课,吸引学生积极阅读。最后,教师要设计阅读分享课,注重学生之间的交流分享,检验学生的整本书阅读成果,保证学生的整本书阅读效果。
参考文献:
[1] 贾喜平《新课标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以〈西游记〉教学为例》,《新课程》2024年第8期。
[2] 王玉玲《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实践策略研究——以〈汤姆·索亚历险记〉为例》,《教师》2024年第6期。
[3] 满增荣《新课标视野下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对策分析》,《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2024年第2期。
[4] 温莉《关联视域下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的设计与实践》,《辽宁教育》2024年第3期。
[5] 李玉杰《新课标视域下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的教学策略分析》,《齐齐哈尔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24年第1期。
[6] 奚佳铭《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群的落实与实践——以〈西游记〉为例》,《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24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