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优化策略研究

作者: 陈佩佩

摘 要: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核心素养成为教育领域关注的焦点。而整本书阅读作为培养学生综合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创新教学方式,进行整本书阅读教学,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本文主要阐述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的重要性,分析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旨在提出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以优化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综合语文素养。

关键词:核心素养 小学语文 整本书阅读教学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5.03.006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语文核心素养包括思维能力、语言运用、审美创造、文化自信等方面。小学生正处于语言学习和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所以,整本书阅读教学不仅能帮助学生积累语言知识,还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制约整本书阅读教学效果的发挥,影响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为此,核心素养导向下,有效优化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成为所有教育工作者共同探讨的课题。

一、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的重要性

1.有利于涵养学生人格,提升学生思维品质

读书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而阅读不同类型的书籍,学生能接触各种文化背景、历史时期和思想观念,有助于学生形成更为完善的世界观和更为包容的价值观。同时,整本书阅读能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深入分析和理解书籍中的情节、人物和主题的过程中,使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学会独立思考,既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能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另外,在阅读过程中,学生能体验书中人物的情感变化,理解不同情境下的情感表达,从而学会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有效培养学生的同理心,不但能涵养学生人格,提升学生思维品质,还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2.有利于增强学生智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整本书阅读教学不仅有助于学生在阅读中积累词汇和句型,还能让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学习运用语言进行有效表达。在小学语文整本书教学中,学生深入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语言风格,能逐渐掌握如何在不同情境下恰当地使用语言,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此同时,教师进行整本书阅读教学,还能激发学生对语言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享受阅读乐趣的同时,不断丰富自己的语言储备,为今后的写作和交流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使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不断提升。另外,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学生在深入探讨文本中的主题思想、人物性格以及情节发展的过程中,能学会从多个角度审视问题,形成自己的见解,不但能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还有利于全面发展。

3.有利于提高审美能力,丰富学生情感体验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进行整本书阅读教学,能让学生深入体验文学作品中的情感世界,感受不同作者所描绘的美,有效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与此同时,在整本书阅读中,学生能接触到各种艺术手法和表现形式,从而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和鉴赏能力,促进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发展。在阅读过程中,让学生学习欣赏文学作品中的语言美、意境美和情感美,能够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另外,整本书阅读还能激发学生对艺术和文化的兴趣,使学生在欣赏美的同时,更加热爱生活,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从而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增强学生对社会和人生的理解,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1.阅读深度不足,整本书阅读解读不到位

在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中,由于教学时间有限,教师只能选择部分章节进行讲解,而无法覆盖整本书的全部内容,使得学生难以把握作品的整体结构和主题思想,无法深入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和作品的深层含义。同时,教师在解读过程中过于注重知识的灌输,忽视了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批判性分析,导致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致使整本书阅读解读不到位,不仅影响了学生对文本的深入理解,也制约了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提升,限制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2.课型设计单一,阅读教学方法比较固化

阅读是一种复杂而多维的活动,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阅读材料的特点,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但是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中,课型设计过于单一,缺乏创新和多样性,不仅难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也使得教学过程枯燥乏味。同时,部分教师采用传统的讲授法,以教师为中心,忽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互动交流的重要性,不仅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难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进一步限制了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和语文水平的提升。

3.评价体系不完善,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

在核心素养的背景下,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中,教师虽然创新了教学方式,但是尚未形成全面、科学的评价机制,侧重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忽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思维发展、情感体验和审美能力的培养,不仅无法全面反映学生在整本书阅读中的综合表现,也难以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同时,在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中,教师注重结果而忽视过程,没有对学生阅读过程中的努力和进步给予及时的肯定和鼓励,不仅影响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也制约了学生在阅读中主动探索和创新的能力。

三、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

1.引入经典文学作品,培养传统文化自信

经典文学作品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引入经典文学作品,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还能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因此,在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经典文学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和作品特色,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感受文学的魅力。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将经典文学作品以更加生动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如制作相关的PPT、视频等,使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上都能获得更丰富的体验,不仅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经典文学作品,还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自信。

例如,在讲解《景阳冈》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引入《水浒传》中的其他相关章节,如武松打虎前的准备、他与兄弟们的情谊以及他在梁山泊的英勇事迹等,让学生了解整个故事背景和人物关系,不仅能使学生深入体验经典文学作品中的情节和人物性格,还能进一步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探索欲望。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经典文学作品读书会,鼓励学生在课后自主阅读,并在读书会上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和体会,不仅能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还能在交流中学习不同的观点和理解,从而拓宽学生的视野,加深学生对经典文学作品的理解。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提出开放性问题,如:“武松打虎的行为在当代社会中会有怎样的评价?”或者“《水浒传》中的英雄人物与现代社会中的英雄有何不同?”学生将经典文学作品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进行深入思考和讨论,能够学会倾听和尊重他人的意见,培养团队协作精神。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将经典文学作品中的情节与现代流行文化进行比较,如将《水浒传》中的英雄人物与现代电影、电视剧中的角色进行对比,从而让学生认识到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的价值和意义,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经典文学作品在不同时代的传承与发展,从而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自豪感。教师可以设计跨学科项目,如让学生探讨《水浒传》中的道德观念与现代社会法律之间的关系,或者分析古代英雄人物的行为准则在今天的适用性,从而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相结合。

2.强化读写结合教学,增强语言应用能力

读写结合能将阅读和写作紧密结合,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习写作技巧,在写作中深化对阅读内容的理解,不仅能使学生积累更多的词汇和句型,还能学会运用这些语言元素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因此,在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写作任务,如写读后感、续写故事、改写情节等,让学生在完成这些任务的过程中,将阅读所获得的知识和灵感转化为自己的语言达。同时,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做笔记,记录下自己的感受、疑问和想法,这些笔记可以作为写作的素材,帮助学生更好地组织语言,既能使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又能提升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从而在语文学习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例如,在讲解《草船借箭》这一课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诸葛亮的智谋和人物性格特点,然后让学生尝试以诸葛亮的口吻写一封自述信,描述自己在草船借箭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和策略运用,如,学生A写道:“尊敬的周瑜将军,我诸葛亮在此草船借箭,实为无奈之举,面对曹操大军压境,我方兵力不足,唯有出奇制胜。我利用东风和草船,巧妙地将敌军的箭矢借为己用,既节省了我方的箭矢,又削弱了敌军的战斗力。此计虽险,但实为形势所迫,不得不为。我深信,只有智勇双全,方能在这乱世中立足。此信,愿将军明鉴。”这样的写作任务,不仅能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诸葛亮的智谋和性格特点,还能在模仿和创作中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写作成果,使学生能相互学习,取长补短,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在进行读写结合教学时,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资源,如观看与阅读材料相关的电影或动画片段,让学生在观看后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所看到的内容,或者对电影与原著进行比较分析,让学生在视觉和听觉的双重刺激下,更加生动地理解文本内容,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教师利用多样化的读写结合教学活动,不仅能增强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3.开展思辨阅读活动,促进思维品质提升

思辨阅读是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为目的阅读方式。在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思辨阅读活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本内容,挑战自己的观点和理解。因此,教师可以组织辩论会,让学生围绕书中的某一主题或情节展开辩论,利用辩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逻辑推理能力。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从不同角色的视角解读文本,这不仅能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还能在实践中学会运用语言进行有效沟通和表达,从而更全面地理解作品的内涵,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例如,在讲解《自相矛盾》这一课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故事中人物的言行不一和逻辑矛盾,然后让学生尝试以不同角色的身份,如卖矛和盾的商人、旁观者或故事中的其他角色,进行角色扮演,进一步探讨故事背后的道德寓意和逻辑问题,不但能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故事中所蕴含的哲理和人物性格,还能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教师还可以设计开放性问题,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如:“如果你是故事中的商人,你会如何解决自相矛盾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促使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这不仅能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还能在交流和讨论中学会倾听他人的观点,培养学生合作与沟通的能力。另外,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资源,如观看与阅读材料相关的动画或短片,让学生在观看后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所看到的内容,或者对动画与原著进行比较分析,这不仅能让学生在视觉和听觉的双重刺激下更加生动地理解文本内容,还能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此外,教师还可以设计写作任务,让学生在阅读后撰写读后感或评论文章,使学生能整理自己的思路,将所学知识与个人理解相结合,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如,在阅读完《自相矛盾》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故事中角色行为和道德寓意的评论文章,不仅能让学生反思故事中的教训,还能将这些教训与现实生活中的类似情境联系起来,从而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为学生今后的学术和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在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既能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和鉴赏能力,又能在阅读过程中激发学生对艺术和文化的兴趣。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引入经典文学作品、强化读写结合教学以及开展思辨阅读活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传统文化自信、语言应用能力和思维品质,帮助学生在阅读中获得更丰富的体验,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教师应不断探索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有效方式,以适应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使学生实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梁芳《核心素养视域下开展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的策略分析》,《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3年第10期。

[2] 邵宇晨《指向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研究——以SOLO分类理论为视角》,《科教文汇》2023年第23期。

[3] 张美萍《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以〈安徒生童话〉为例》,《天津教育》2023年第35期。

[4] 杨晓烨《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群教学策略》,《语文新读写》2023年第16期。

[5] 梁千昭、许辉《深度学习视域下的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分析》,《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3年第16期。

[6] 季红海《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中研学案的设计及应用策略――以〈西游记〉为例》,《名师在线》2023年第32期。

[7] 赵新翠《基于项目式学习的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模式的构建研究》,《语文教学通讯》2023年第33期。

[8] 李媛媛《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探究》,《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3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