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策略探究

作者: 安文萍

摘 要:在“双减”政策要求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背景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文章紧密结合“双减”政策的具体要求,通过文献参考和案例分析,深入剖析了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必要性,并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实施策略,包括明确教学目标、优化阅读内容、构建情境课堂、实施群文阅读、强化阅读指导和拓展课外阅读等。研究表明,这些策略不仅有效提升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还显著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双减” 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质量提升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5.03.011

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在培养学生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和文化素养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如何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同时,有效落实“双减”政策,成为当前小学语文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面对这一挑战,教育者要探索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既要满足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又要注重培养其阅读兴趣和自主阅读能力,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阅读环境中,实现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从而推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迈向新的发展阶段。

一、“双减”背景下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必要性

1.顺应教育改革趋势

近年来,我国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强调素质教育的重要性,要求教育应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而非单一的知识灌输。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改革势在必行。提升阅读教学质量,意味着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引入更多创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如情境教学、项目式学习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和习惯。这不仅符合当前教育改革的方向,也是对未来教育趋势的适应。通过提升阅读教学质量,教师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2.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双减”政策的出台,旨在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参与体育锻炼和社会实践。在这一背景下,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必要性还体现在能够有效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上。通过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和质量,教师可以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更加高效地传授阅读知识,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阅读策略和方法。这样一来,学生在课后就不需要花费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应对繁重的阅读作业,从而有更多的自由时间去探索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同时,高质量的阅读教学还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他们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快乐和成就感,进而形成良性循环,进一步减轻课业负担。

3.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阅读教学不仅要求教师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还需要他们掌握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以及良好的课堂管理和组织能力。在“双减”政策的推动下,教师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提升教学能力,以适应新的教学要求。通过参加专业培训、阅读教育理论书籍、参与教学研讨等方式,教师可以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从而更好地指导学生的阅读学习。同时,提升阅读教学质量也要求教师具备更强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能够在教学中不断探索和创新,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教学服务。

4.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阅读教学不仅是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重要途径,更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重要手段。通过高质量的阅读教学,学生可以接触到丰富多彩的阅读材料,拓宽自己的知识视野和思维空间。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学习到如何思考、如何有效表达自我,还能掌握如何与他人进行深层次交流的重要生活技能。另外,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蕴含着深刻的情感和思想,通过阅读这些作品,学生可以感受到人性的美好和复杂,从而培养自己的同理心和人文关怀。同时,文学作品中的丰富情节和人物形象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他们在脑海中构建出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世界。这种想象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展现出更多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因此,在“双减”背景下,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对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双减”背景下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策略

1.明确教学目标,优化阅读内容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深入研读课程标准,准确把握各年级段学生的阅读能力要求,从而设定清晰、具体、可达成的教学目标。同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水平及兴趣偏好,优化阅读内容,以提高阅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例如,在教授三年级上册《大青树下的小学》这篇课文时,教师应紧密结合该年级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课程标准要求,明确将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信息提取能力和初步的情感体验能力作为教学重点。具体目标设定为: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课文中的基础字词、句式结构,更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民族团结和多元文化的精神内涵。

为实现这些目标,教师需要优化阅读内容,让课文成为连接学生与多元文化的桥梁。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初步阅读课文,感受大青树下那所独特小学的欢乐氛围。随后,通过深入挖掘课文中的细节,如各民族学生穿着不同的服装,手拉手共同走进校园的场景,以及他们共同学习、游戏的情景,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我国各民族之间的和谐共处和深厚友谊。在优化阅读内容时,教师还可以结合课文插图,让学生观察大青树下的校园美景,感受边疆小学的独特魅力;同时,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小动物描写,如:“最有趣的是,跑来了几只猴子。这些山林里的朋友,是那样好奇地听着同学们读课文。”这样的描写不仅增添了课文的趣味性,也让学生更加深切地感受到大自然的生机与活力。通过这样的教学策略,教师不仅明确了教学目标,还通过优化阅读内容,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到了我国多元文化的魅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为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提供了帮助。

2.构建情境课堂,深化阅读理解

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角色扮演等手段构建情境课堂,创设出既生动又有趣的阅读情境,以此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这样的情境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让他们通过感受、体验和思考,进一步提升阅读理解能力。比如,《草船借箭》是一篇经典的历史故事,讲述了诸葛亮如何利用草船和雾气成功借到曹军箭矢的故事。为了构建情境课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图片、视频和音频等,为学生呈现一个逼真的三国时代场景。通过播放相关的历史纪录片或动画片段,让学生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感受战争的紧张氛围和诸葛亮的智勇双全。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可以设计角色扮演的情境活动,让学生分别扮演诸葛亮、周瑜、鲁肃等角色,通过对话和表演来还原故事情节,以此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人物性格和故事情节。例如,在诸葛亮向周瑜立下军令状的情节中,学生可以体会到诸葛亮的自信和决心;而在草船借箭的过程中,他们又能感受到诸葛亮的机智和勇敢。

另外,教师还可以结合课文内容设计一些情境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如“诸葛亮为什么能成功借到箭?”“如果你是诸葛亮,你会选择什么样的方法借箭?”这些问题可以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课文中的修辞手法进行赏析,如比喻、拟人等,让他们更好地体会语言的魅力;还可以通过设计阅读任务、开展阅读竞赛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当然,在实施这一策略时,教师需要紧密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进行灵活设计,以确保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阅读热情,进而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文素养。

3.实施群文阅读,丰富阅读体验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群文阅读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它通过将多篇相关联的文章组合在一起进行阅读,使学生在对比阅读中拓宽视野、深化理解,进而丰富他们的阅读体验。以三年级上册的“童话单元”为例,教师可以选取《卖火柴的小女孩》《海的女儿》《丑小鸭》等多篇经典童话来实施群文阅读策略。在具体实施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PPT、视频等,为学生生动呈现每篇童话的背景和主要情节,以此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接着,教师可以安排分组阅读活动,每组负责深入研读一篇童话,并在小组内部展开讨论和交流,共同分享阅读心得和感悟。

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应设计一系列引导性问题,如:“这篇童话的主要人物是谁?他们各自展现出哪些鲜明的性格特点?”“故事情节是如何一步步展开的?其中有哪些关键的转折点?”“你最喜欢这篇童话中的哪个片段?能谈谈你的理由吗?”以引导学生更加细致地理解童话内容,准确把握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群文阅读结束后,教师可以组织一次全班性的阅读分享会,邀请各组代表上台,自信地分享他们的阅读体验和独特见解。通过分享,学生能够相互借鉴、共同进步,进一步提升阅读理解能力。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对多篇童话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它们之间的异同点,以此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值得注意的是,在实施“群文阅读,丰富阅读体验”这一策略时,教师需要精心挑选相关联的文章,并设计有效的阅读活动和引导性问题,以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拓宽他们的阅读视野,丰富他们的阅读体验,进而全面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质量。

4.强化阅读指导,培养阅读习惯

小学语文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阅读指导,传授阅读方法和技巧,帮助学生掌握有效的阅读策略;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如定时阅读、主动阅读、深入思考等,让阅读成为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比如,在讲授《祖父的园子》这节课时,教师可预先引导学生进行预习阅读,使其对文章大意和主要情节形成初步的认知。到了课堂上,教师应采用精读方式,引领学生深入剖析文章,并通过提问、讨论等手段,引导学生细致观察文章中的细节,比如作者是如何刻画祖父的园子,以及园子中景物的变化等,以此提升学生的观察力和理解力。在教授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向学生传授一些阅读技巧,比如如何迅速锁定文章的主旨句,以及如何准确理解文章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在讲解《祖父的园子》时,教师可重点分析文章中的比喻句,如“蜜蜂则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乎乎,圆滚滚,就像一个小毛球,停在上面一动不动了”,通过此类例句,让学生充分体会比喻手法的生动与形象。

为了有效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教师还可以布置课后阅读任务,例如要求学生每日阅读一定篇目的文章,并撰写读书笔记或读后感。在《祖父的园子》教学结束后,教师可以推荐一些与文章主题相关的阅读材料,如其他描绘田园风光的文章或书籍,鼓励学生进行对比阅读,以此拓宽他们的阅读视野。另外,教师还可以定期举办阅读分享会或读书沙龙等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阅读成果的平台,从而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和积极性。通过上述一系列措施,教师能够切实强化对学生的阅读指导,并培养他们的阅读习惯,进而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整体质量。

5.拓展课外阅读,提升综合素养

除了课堂教学之外,教师还可以积极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投身于课外阅读,以此拓宽他们的阅读广度和深度。为此,教师应精心挑选并推荐适合学生阅读的优秀书籍,引导他们深入经典、品味文化,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以《金色的草地》这篇课文为例,在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后,教师可以巧妙地引导学生将阅读视野拓展至课外。具体来说,教师可以根据《金色的草地》所展现的自然美景和观察乐趣,为学生精心挑选一系列与大自然、观察探索紧密相关的课外读物,如科普类的《昆虫记》《自然史》,以及富含哲理与想象力的文学作品《小王子》《秘密花园》等。这些读物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还能激发他们对自然和科学的热爱,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在推荐读物的同时,教师还可以设计一系列丰富多彩的课外阅读活动,如读书报告撰写、读后感分享、阅读交流会等,以此来检验学生的阅读成果,并进一步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例如,在《金色的草地》课外阅读拓展活动中,教师可以布置一项任务,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自然观察经历撰写一篇读后感,或者组织一场以“我与自然”为主题的读书分享会,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交流阅读心得和感悟。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班级图书角等现有资源,为学生提供充足的课外阅读材料,并鼓励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选择读物进行阅读。通过长期的课外阅读积累,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综合能力必将得到显著提升,他们的思维将变得更加开阔,语言表达能力也将更加丰富和生动。

综上所述,在“双减”背景下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教师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阅读习惯和课外阅读等多个方面入手,不断创新和改革。通过着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激发阅读兴趣,并促进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教师可以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同时,实现阅读教学质量的显著提升。在此过程中,教师还需不断提升个人专业素养,创新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多元的阅读资源和体验。

参考文献:

[1] 牛彦琴《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方法,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4年第12期。

[2] 刘光会《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提升策略思考》,《考试周刊》2023年第13期。

[3] 德文文《浅议如何落实新课标理念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考试周刊》2024年第8期。

[4] 张霞《浅谈双减背景下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试题与研究》2024年第22期。

[5] 张清梅《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提升策略探析》,《家长》2021年第24期。

(安文萍,1978年生,女,汉族,甘肃兰州榆中县人,大学本科,一级教师,研究方向:语文教学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