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中语文教学中阅读理解能力提升策略与实践
作者: 朱丽杰摘 要:提升初中生阅读理解能力具有重要的价值,直接关系到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思维能力的培养。本文旨在探索初中语文教学中阅读理解能力的有效提升路径,以学生兴趣激发与思维深度培养为导向,提出通过趣味导入、情境设问、语言美感的引导以及多维阅读等策略,进而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感受语言艺术的美感,并构建多角度的理解网络。笔者力求通过系统的教学设计和多样化的实践策略,全面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初中语文 阅读理解能力 提升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5.03.012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已成为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内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提出阅读是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关键途径。阅读理解不仅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手段,更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情感认知能力的重要方法。当前的教育政策强调“核心素养”与“综合素质”的培养,语文教学的创新需求愈加凸显。对初中生阅读理解能力进行深度培养,不仅有助于夯实学生语文学习的基础,还能全面促进学生批判思维与文化审美能力的协调发展,为学生未来的学术探索和人生成长奠定坚实基础。
一、提升初中生阅读理解能力的价值
1.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阅读理解能力是语文素养的核心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在语言学习中必备的基础能力之一。第一,具备高水平的阅读理解能力,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文本的表层含义,还能深入体会作品中的思想、情感与人文内涵,促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形成深刻的情感共鸣。此能力使学生能透过文字表象感知作者的意图,理解不同的文本风格和结构,从而加深对语言表达的理解力和鉴赏力。
第二,阅读理解能力的提升能推动学生在文字世界中发现自我、丰富思维。学生通过接触不同主题、不同风格的文学作品,不断扩展知识面,形成多元化的视角和批判性思维,从而全面促进语文素养的提升。
第三,阅读理解的训练有助于学生从语言学习中获得更强的内在驱动力,形成自主阅读、自主学习的习惯,进一步增强语文素养。综合来看,阅读理解能力的提升对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升有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2.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阅读理解能力的提升对于学生整体学习能力的增强具有重要意义。此能力不仅限于文字理解,还包括对信息的处理和分析,这种技能贯穿于学习的各个方面。首先,具备良好的阅读理解能力,学生能更准确地获取、筛选和整合信息,增强学习的有效性。其次,阅读理解能力的提升使学生在面对复杂的学习任务时,能迅速提取关键内容,理清逻辑关系,形成清晰的思维路径,从而增强对知识的掌握能力。阅读理解要求学生在阅读中不断解码、分析、反思和判断,此过程本质上是对思维能力的训练。阅读理解能力的提升推动了学生逻辑思维、批判思维和创新思维的协调发展,从而形成更为完整的思维体系,这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也有很大帮助。此外,良好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了学生对学习材料的自主分析和独立理解能力,使其在学习中不再仅仅依赖于教师的讲解,而是能通过自主学习完成对新知识的建构,逐步增强其独立思考和学习的综合能力。
3.促进学生的个人成长
阅读理解能力的提升对学生的个人成长具有深远影响。其一,阅读理解能力帮助学生拓宽眼界,使学生能接触到更为广泛的思想、观念和文化背景,从而增强对社会的理解和对自我的反思。通过理解和领会文字背后的情感、思想及价值观,学生能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多元化的思想影响,逐渐形成独特的价值观,这对于其人格发展和价值体系的形成至关重要。第二,阅读理解过程中的细致推理和反复思考,有助于学生的心理成熟,使其更能体察他人、理解社会,从而培养同理心、责任感和包容力。其三,良好的阅读理解能力使学生在面对成长中的困惑或挑战时,能从文字中找到启示和安慰,使其内心更加坚韧而丰富。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提升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路径
1.趣味导入,点燃学生阅读热情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有效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离不开阅读兴趣的激发。趣味导入是教学中的重要手段,通过选择学生感兴趣的文本片段、设置悬念等方式,使学生在初次接触课文时被吸引,从而克服阅读过程中的畏难情绪,提高课堂参与度。在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济南的冬天》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借助课文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描述,引导学生探索文中的独特意境,激发学生对自然之美的兴趣,以达到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目标。
首先,从学生兴趣与阅读理解能力的关系来看,学生对阅读文本产生兴趣,有助于其更积极地参与到文本细节的探索中,进而提高其信息获取能力、信息整合能力和文本推理能力。学生带着兴趣阅读文本时,情感更投入,注意力更集中,在对文本进行信息提取和细节理解时印象更为深刻。例如,在《济南的冬天》中,老舍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济南冬日的温暖阳光、安静的小山和清澈的河水等意象。美丽的自然景象对刚接触此类文学作品的初中生有很强的吸引力,教师可借此调动学生的感官,增进其对文字的深层理解。同时,设置趣味性的导入活动,也能有效缓解学生的畏难情绪,使学生更有信心和意愿深入学习文本。
其次,教师可通过小故事引导、互动游戏等方式趣味导入课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用小故事的方式引入,如讲述一个关于济南的温暖冬日的故事,激发学生对“冬天不寒冷”的新奇感。然后,通过提问:“济南的冬天究竟是什么样的呢?”引发学生的好奇,进而引出课文主题。设置此悬念,能在情感上建立学生与文本的初步连接,使学生带着问题和好奇心去阅读,提升其情感体验。
最后,教师还可设计互动游戏,通过角色扮演和情境模拟让学生体验老舍笔下的“济南冬日”。例如,在课堂上进行“我眼中的济南冬天”的描述接龙活动,鼓励学生模仿老舍的语言风格,将自己的日常体验与课文内容联系起来。此互动不仅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也让学生在模仿与想象中能够更好地理解课文中的意境。通过趣味性强的导入活动,学生能更为投入地接触文本,逐步提升信息获取与理解能力,最终提高其阅读理解的整体水平。
2.情境设问,引发学生深度思考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通过设计情境设问,可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批判性思维。以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陋室铭》为例,教师可基于文本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创设多层次的情境和问题,逐步引导学生从浅层理解进入深层思考,最终帮助学生把握文章的主旨,从而提升阅读理解能力。
第一,教师可通过问题情境的设置,将学生的思维引入文本背景。例如,教师可设问:“在一个看似简陋的环境中,作者为何如此欣然自得?”此设问引导学生注意到“陋室”的环境描写,并思考其与“德馨”之间的关系。教师可进一步设问:“刘禹锡为何称自己的居所为‘陋室’,又为何认为这里并不简陋?”此种设问可帮助学生意识到,文章标题“陋室”并非作者对居所的真实评价,而是为了表达“身居陋室,心怀高洁”的人生态度。通过引导,学生的思维逐步深入,不仅理解了文章的表层含义,也能在潜移默化中对诗人自我满足的价值观形成了初步的认同。
第二,为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刘禹锡在《陋室铭》中表现的独特情怀,教师可通过设问让学生探讨环境对人格的影响。教师可提问:“为何刘禹锡能在简陋的环境中依然保持淡泊、雅致的生活?”此问题情境让学生思考环境与人格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学生理解作者通过描述“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所表现的宁静悠然。此种情境设问将引导学生从描述中深入体会作者对现实生活的超脱态度以及对清净生活的追求,促进学生通过文字去感知作者的情感。
第三,在进一步深入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从文本的修辞手法中理解作者的深层情感。如设问:“文章开篇的‘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暗示了什么?”此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对偶句的修辞手法,进一步理解物质条件与内在精神的关系。通过讨论,学生体会到,这两句的意思是环境的简陋并不重要,关键在于居住者的道德修养,这正是“陋室不陋”的真正原因。因此,学生的思考被引导向更深层次,从对环境的描述过渡到对作者高洁人格的理解,从而更全面地把握文本意蕴。
第四,教师可结合《陋室铭》的结尾,设置带有哲学思辨的提问,如:“孔子的‘何陋之有’对全文进行了怎样的总结?”此问题不仅引导学生领悟总结语的点题作用,更促使学生思考儒家思想中对人格修养的推崇。通过逐层递进的设问,学生在情境中不断深思,逐步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及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形成完整的文本分析框架。
3.语言之美,提高学生审美感知能力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欣赏语言的艺术之美,可有效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语言感知能力。在人教版八年级上第四单元《背影》一文中,朱自清细腻的描写传递出无言的父爱,使文章充满了语言美和情感美。教师可通过范文朗诵、语言描写分析等手段帮助学生领略这种美,从而培养学生对优美语言的鉴赏力。
其一,语言美对于阅读理解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语言之美不仅体现在文字表面,更在于表达方式和情感流露。通过对语言之美的感受和分析,学生可深入体会文字背后的意图和情感。例如,《背影》中的“蹒跚地走”“爬上那边月台”“肥胖的身子”等细节描写,生动展现了父亲的行动艰难和对儿子的深沉关怀。这些语言描写不仅增强了画面感,还将无声的父爱具象化,使学生更能感受到文章中的深厚情感。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欣赏细腻的词句,能帮助学生在文字中感受情感的温度。
其二,教师可通过范文朗诵,帮助学生直接感受到语言的情感张力。教师的朗读应以真挚、低沉的语调来表达父亲艰难爬上台阶的情景,让学生沉浸在对父爱的刻画中,感受语言的力量和韵律之美。朗诵是传递情感的有效手段,能直接触动学生的心灵,引发学生的共情。通过教师的范读,学生在听觉上接触到语言之美,此种审美体验会促使学生更为深刻地理解父亲背影的象征意义。
其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语言描写的细腻之处。例如,通过设问:“为什么作者在看到父亲的背影时泪流满面?”引导学生关注细节,理解背影不仅是父亲形象的表征,更是他默默承担生活重担、关爱儿子的象征。进而,教师可结合“泪流满面”这一情感表述,引导学生反思父爱的深沉无言以及家庭责任感。此种对语言细节的深层次剖析,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还培养了他们对文字细节的理解能力。
其四,教师可鼓励学生进行仿写,模仿朱自清在《背影》中情感细腻、描写细致的语言风格,记录自己生活中对某一亲人或友人无声关怀的片段。此练习不仅增强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让学生通过自身的文字体会到情感传达的力量,进而提升对语言美的感知和审美能力。
4.多维阅读,建构学生理解网络
多维阅读是指通过多种角度和多层次的阅读方式,将文本与课内外知识相互连接,帮助学生在不同情境和主题间建立联系,进而形成知识网络和理解框架。此方式不仅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也增强了学生对文本内容的多角度理解能力和主题感知能力。以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桃花源记》《小石潭记》为例,教师可通过引导学生进行主题联结阅读和延伸阅读,帮助学生在不同文本之间构建语境联系,提升阅读理解能力。
一方面,多维阅读能帮助学生在主题上建立关联性理解。在《桃花源记》中,陶渊明描绘了一个理想的社会环境,此环境与世隔绝、和平宁静,充满了对“世外桃源”的理想化向往。而在《小石潭记》中,柳宗元描写了幽静清冷的自然景色,透过景物传达了作者内心的孤独和哀伤。教师可引导学生从主题上联结两篇文章,探讨“理想世界”与“现实孤独”的对比,使学生在文本之外体会到两位作者的情感世界和处境差异。通过此种主题联结阅读,学生能在不同作品中寻找相似或对比的主题,提升对文本思想内涵的理解能力。
另一方面,多维阅读有助于学生从课内文本延伸至课外知识,丰富学生的理解维度。教师可在《桃花源记》教学中引入中国传统隐逸文化的背景知识,让学生了解陶渊明创作理想化隐居生活的背景。与此同时,可扩展阅读类似的“隐士”题材,如《山居秋暝》中的归隐情怀,使学生更全面地理解桃花源式生活的文化根源。
最后,教师还可设计情境化阅读活动,如让学生将《桃花源记》和《小石潭记》中描绘的“理想”与“孤寂”图景进行比较,讨论在不同历史背景和人生态度下理想生活的不同形态。通过多元化活动,学生在课堂内外的阅读连接得以加强,逐步形成对文章结构、语言风格、思想意蕴等多方面的立体化理解。此种多维阅读方式不仅提升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也能够帮助学生更有系统地梳理和运用所学知识,促进对课内外文本的深度理解。
综上所述,提升初中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是语文素养与综合学习能力培养的关键。通过激发兴趣、设问引导、审美体验、多维阅读等策略,学生不仅能在阅读中拓展思维、深化理解,还能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审美意识。多元化实践方法为语文教学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路径,使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成为学生语言素养和批判性思维发展的动力。通过有效的阅读训练,学生逐渐产生对文本的立体化理解和多层次感知,为其终身学习与个人成长奠定了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李显云《新课标视域下的初中语文阅读能力培养路径探究》,《考试周刊》2022年第40期。
[2] 周娅娟《高中英语课堂中有效教学情境的创设》,《语数外学习(英语教育)》2013年第2期。
(朱丽杰,1983年生,女,汉族,山东单县人,大学本科,中小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语文阅读教学)
(本文系单县教育教学研究课题“初中语文阅读能力提升实践研究”的成果,课题批准号:SX2024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