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初中语文经典阅读的魅力与实践初探

作者: 彭正辉

摘 要:本文从“双减”政策背景下的教育变革入手,探讨初中语文经典阅读的概念,初中语文经典阅读的重要性和魅力,及其实践策略,最后展望经典阅读在“双减”背景下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初中语文 经典阅读 实践策略 未来发展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5.03.013

在当今社会,教育变革的步伐从未停歇。2021年,我国相关部门提出了“双减”政策,旨在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这一政策的出台,无疑对初中语文教学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下,经典阅读以其独特的魅力和实践策略,成为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它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还能够帮助他们在阅读中找到心灵的慰藉。本文从“双减”政策背景下的教育变革入手,探讨初中语文经典阅读是什么,初中语文经典阅读的重要性,及其在教学中的实践策略,最后展望经典阅读在“双减”背景下的发展方向。

一、“双减”政策背景下的教育变革

“双减”政策的出台,旨在让教育回归本质,让学生从繁重的学业负担中解脱出来,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这一政策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也面临着一系列的变革。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逐渐被素质教育所取代,教师和学生都在寻求一种更加高效、全面的教学和学习方式。经典阅读承载着人类历史长河中的智慧与经验,通过阅读经典,我们可以跨越时空,与古圣先贤对话,感受他们的思想光芒,不仅能够拓宽我们的视野,丰富我们的内心世界,还能够提升我们的文化素养,使我们更好地理解和传承文化。

二、初中语文经典阅读的概念

初中语文经典阅读是指学生在初中语文学习中,阅读经典文学作品的活动。经典作品是几经筛选,历经时间沉淀的,具有思想深度和艺术价值的文学作品,具有典范性、权威性。

经典作品应当是具有艺术高度和历史积淀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在历史长河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具有丰富的历史与文化价值,能够代表一个时代的精神风貌。例如,《红楼梦》《战争与和平》《百年孤独》等作品,它们不仅在艺术上达到了巅峰,而且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反映了各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人性百态,它们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幅幅生动的历史画卷,更让我们在欣赏艺术的同时,思考人性的本质和社会的变迁。

经典作品应当对学生的认知和情感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这些作品应当能够引发学生对人生、历史、社会等方面的深刻思考,能够启迪学生的心灵,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例如,《论语》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独特的见解,能够启迪学生的思维,提高他们的认知水平,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人类情感的复杂性,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产生共鸣。

经典作品应当具有多元的文化内涵,能够让学生在阅读中领略到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魅力,接触到优秀的文化传统和人类智慧的结晶,从中汲取营养,提升自身的修养和素养。例如,《红楼梦》通过描述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我们展现了封建社会的真实面貌,让我们深刻理解到封建制度的腐朽和没落;而《哈姆雷特》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想,引导学生探寻生命的真谛;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系列,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面,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阅读这些作品,能够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历史、哲学和社会,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三、初中语文经典阅读的重要性

1.传承文化:经典作品是民族文化的瑰宝,通过阅读经典,学生可以增强民族自豪感。

通过经典阅读可以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例如,阅读《三国演义》时,学生可以了解到我国古代的政治体制、军事策略以及外交手段,从而对我国的历史和文化形成更深入的了解;通过经典阅读可以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例如《诗经》中的“关雎”,教人以温柔敦厚,《论语》中的“学而时习之”,启迪学习之道;通过经典阅读可以促进跨文化交流与理解,例如《红楼梦》不仅描绘了封建社会的生活画卷,更深刻揭示了人性之美丑,莎士比亚的戏剧,则展现了人性的复杂与伟大。

2.提升素养:经典作品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阅读经典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审美情趣。

通过经典阅读可以培养审美情趣,例如,李白诗中有“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之句,既展现了壮阔的自然景象,又隐喻人生的无常与豪迈;通过经典阅读可以塑造道德观念,例如,《三国演义》通过对曹操、刘备、孙权等英雄人物的刻画,展现了我国古代社会的风貌和英雄辈出的时代精神,学生可以从中汲取到正能量,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经典阅读可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例如,《论语》中孔子的仁爱思想,影响了无数后人,李白的诗,虽以山水为伴,实则寄托了对自由与理想的向往;经典阅读可以提升沟通能力,熟读经典作品,便能在言语之间更加从容不迫,善于表达自己,也能更好地理解他人,从而提升沟通能力。

3.锻炼思维:经典作品往往蕴含深刻的哲理,阅读经典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批判性思维。

通过经典阅读可以锻炼分析能力,例如,《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智计百出,需要读者细心揣摩,《红楼梦》中的人物关系错综复杂,需用心剖析;通过经典阅读可以培养批判性思维,例如,《庄子》中的寓言故事,常常以奇诡的想象,引发人们对传统观念的反思;通过经典阅读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造力,例如,《西游记》中的孙悟空,以其机智勇敢,激发人们勇于探索未知,《聊斋志异》中的奇幻故事,挑战常规,拓展想象。

通过经典阅读可以激发想象力,例如,《山海经》描绘了一个个奇异的世界,阅读这些作品,便能激发无限遐想,拓宽思维边界。

4.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经典文学作品语言优美、表达精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可以学习到丰富的词汇、句式和表达技巧,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经典阅读可以丰富词汇,例如,《诗经》中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楚辞》中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通过经典阅读可以学习句式,例如《古诗十九首》中的五言绝句,简洁有力,《唐诗三百首》中的七言律诗,工整严谨;通过经典阅读可以掌握表达技巧,例如,《滕王阁序》中王勃的铺陈渲染,气势磅礴,《岳阳楼记》中范仲淹的对比映衬,情景交融,精读这些文章,便能学到如何布局谋篇,提升自己的表达能力。

四、经典阅读的魅力所在

经典阅读之所以具有独特的魅力,是因为它具有以下特点:

1.永恒的价值。经典作品历经时间的考验,具有永恒的价值,能够激发读者内心的共鸣。例如,《论语》中孔子的教诲,至今仍指引人生方向;《红楼梦》中的人情世故,依旧反映社会现实。这些作品有着无穷的魅力,表达了人类共通的情感与理想。

2.丰富的内涵。经典文学作品之所以内涵丰富,是因为它们融合了作者的思想与情感,能够满足读者不同层次的需求。例如,《论语》中的道德哲学,影响深远;《史记》中的历史智慧,启迪后世;《红楼梦》中对人性的探讨,涉及爱恨情仇、荣辱兴衰;《西游记》中对信仰与坚持的赞颂,寓意深远;李白的诗虽写山水之美,实则隐喻人生百态。深入阅读这些经典文学作品,细细品味,定能体会到其丰富的内涵,洞察其中的人生哲理。

3.独特的艺术魅力:经典作品在艺术表现上具有独特的魅力,如优美的文字、生动的形象、巧妙的构思等。例如,《诗经》中简洁的语言,丰富的想象,反映了古代人民的生活情感;《唐诗三百首》中优美的语言,深刻的意境,体现了诗人的情感世界;《史记》中真实的历史记载,生动的人物传记,展现了历史的波澜壮阔。深入阅读这些经典文学作品,便能体验到作者的匠心独运,感受到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4.跨越时空的共鸣:经典作品能够跨越时空,让不同时代的读者产生共鸣,感受到人类共同的情感和价值观。例如,《论语》中的道德教诲,至今仍指引人心;《诗经》中对劳动人民生活的描绘,反映了普通百姓的生活情感;《水浒传》中对正义与反抗的赞颂,反映了人们对不公不义的抗争精神;《三国演义》中对忠诚与背叛的探讨,激发人们对忠贞不渝的向往;《西游记》中对信仰与坚持的赞颂,体现了对理想的追求与坚持。深入阅读这些作品,便能感受到它们所蕴含的普遍价值。

五、经典阅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策略

1.建立经典阅读指导机制。学校可以设立阅读指导教师,为学生提供阅读建议和指导,提高学生的阅读效果;在学校教育中设立经典阅读专门课程,系统教授经典作品,让学生了解其历史背景与文化内涵。

2.精选经典阅读材料。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精选具有代表性的经典作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引导学生进行阅读。还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考虑:文化底蕴,如《论语》《孟子》等,让学生了解传统价值观;思想启迪,如《庄子》《道德经》,启发学生思考人生和社会;艺术美感,如李白、杜甫的诗作,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力;情感共鸣,如《红楼梦》《西游记》等,引发情感共鸣;语言特色,挑选语言优美、易于理解的作品,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激发经典阅读兴趣。教师可以创设一个轻松、愉悦的阅读氛围,通过以下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故事引入,如讲授《三国演义》中的智斗情节,激发他们的兴趣;形式多样,采用戏剧、朗诵等形式,使经典文学更加生动有趣;结合现代,将经典文学与现代社会现象相结合,让学生看到其现实意义;互动讨论,组织学生讨论,让他们发表自己对经典的理解和看法。通过这些方法,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对经典文学的兴趣。

4.创设经典阅读情境。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措施,为学生创设与经典文学作品相关的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阅读体验:运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营造安静舒适的阅读环境,配备充足的图书资源;定期举办经典阅读主题活动,如诗词大会、名著剧表演等;导读引领,安排教师或专家进行导读,帮助学生把握经典精髓。

5.指导经典阅读方法。教师应教授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阅读和理解经典文学作品,提高阅读效率。例如,精读与泛读结合法,精读部分章节,深入了解,泛读全书,把握整体脉络;深入分析法,关注人物性格、情节发展及主题思想,挖掘深层含义;比较研究法,对比不同版本或类似作品,发现差异与共通之处;写作反思法,记录阅读笔记,撰写读后感,加深理解;讨论交流法,与他人讨论,听取不同观点,拓宽视野;应用实践法,尝试将所学应用于写作或其他领域,提升应用能力。

6.注重经典阅读反馈。教师应关注学生的阅读反馈,及时解答学生的问题,引导他们深入理解经典作品,引导学生进行读后感、仿写等练习,将阅读与写作相结合,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反馈方式通常包括:课堂讨论,在课堂上分享阅读体会,接受教师的点评和同学的意见;作业评价,完成相关作业,如读后感、论文,接受教师的评价;测试检验,通过考试测试学生对经典文学的理解程度;自我反思,学生自我评估阅读效果,总结收获与不足;作品展示,通过演讲、戏剧等形式展示阅读成果,获得反馈;家校沟通,家长观察孩子的阅读习惯和兴趣变化,教师给予建议。

7.全社会共同参与经典阅读。家庭、学校和社会应共同关注经典阅读,为学生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营造全民阅读的良好氛围。例如,政府出台相关政策,鼓励阅读,如设立读书日、图书馆免费开放等;建设图书馆、书吧等文化设施,提供优质阅读空间;媒体积极报道阅读活动,传播阅读的重要性;举办公益活动,如捐书、赠书等,提高阅读普及率。

六、总结与展望:经典阅读在“双减”背景下的未来发展

在“双减”政策背景下,经典阅读作为一种传承文化、提升素养的重要途径,将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未来,我们期待看到以下几点变化:

1.政策支持:政府和社会各界加大对经典阅读的推广力度,为初中语文教学提供政策支持。例如,相关部门将经典文学纳入教材,确保学生接触和学习;出版社推出经典文学的注释本、译本,降低阅读难度;政府设立阅读日,鼓励全民参与阅读活动。

2.教学改革:初中语文教学将更加注重经典阅读的实践,探索更加高效的教学方法。例如,更新教学内容,引入更多元化的经典文学作品,涵盖古今中外;改革教学方法,采用讨论、探究等多元化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兴趣;强化师资培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使其更好地传授经典文学。

3.资源丰富:经典阅读资源将更加丰富,包括纸质书籍、电子书籍、在线课程等。例如,政府、学校和民间组织增加对经典阅读的投入;开发电子书籍、在线课程等数字化资源,方便获取;建立图书馆联盟,实现资源共享;引进外国经典文学作品,丰富阅读视野;举办讲座、研讨会等,推广经典阅读;鼓励个人和机构捐赠书籍,扩充藏书量。

4.评价体系完善:建立完善的经典阅读评价体系,全面评估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综合素质。例如,多元评价不仅评价学生的记忆理解能力,还要评价其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表达;过程评价,重视阅读过程中的参与度和努力,而非仅看结果;持续跟踪,长期跟踪学生阅读进展,形成系统的评价档案。

总之,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初中语文经典阅读以其独特的魅力和实践策略提升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家庭、学校和社会应共同关注经典阅读,为学生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让经典阅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焕发出新的活力。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 覃晓芸《初中语文教学中提高名著经典阅读效率的对策》,《祖国》2017年第11期。

[2] 罗成阙《引领名著阅读,品味经典魅力一浅谈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教育科学研究》2019年第1期。

[3] 张镇《初中语文教学中名著作品的渗透路径》,《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9年第19期。